图书介绍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
  • 刘文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815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文学评论-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内容提要1

ABSTRACT5

前言1

上篇:范畴篇4

第一章 和谐4

第一节 “天人合一”:生态批评的价值立场4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5

二、“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价值考量8

三、“天人合一”与西方生态伦理11

第二节 “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14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15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因素19

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21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22

一、“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24

二、“以人为本”的合理性与“生态为本”的偏颇26

三、“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28

第二章 自然32

第一节 自然观念的发展履程32

一、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33

二、近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36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39

四、现代“天人相谐”的自然观41

五、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44

第二节 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46

一、重视精神生态,纯化“小宇宙”继而净化“大宇宙”46

二、重视社会生态,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51

第三节 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56

一、科学的“福祉”与“祸害”57

二、关于“敬畏自然”的论战60

三、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62

第三章 终极关怀66

第一节 终极关怀: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67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关怀的应有之义67

二、中国传统文化“参赞化育”的终极之思69

第二节 “我是谁”: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序位72

一、人类:生态大家庭的普通一员72

二、生态文艺关于人类“序位”的终极之忧73

第三节 “路在何方”: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76

一、追根溯源,明确人类文明的“岔路”何在76

二、回归“原点”,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77

第四节 “存在何为”:呼唤生态忧患与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79

第四章 悲慨87

第一节 生态文学的悲剧性之维87

第二节 悲壮慷慨:自然的崇高与人的崇高相契合91

第二节 拒斥媚俗:重扬严肃、高尚的儒雅风范95

第五章 审美话语101

第一节 生态话语:突出的政治性、批判性与反思意识102

一、生态理念的政治性与社会色彩103

二、生态文学的批判性与反思意识105

第二节 生态话语审美化:生态思维理念的形象化和情感化108

下篇:方法篇117

第六章 生态批评的方法(上)117

第一节 “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118

一、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119

二、“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124

第二节 “生态女性”与视界融合129

一、女性视角:生态批评的性别注解130

二、“生态女性”:批评视界的融合133

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个案分析138

第三节 “经典阐释”与生态优先146

一、经典文学中的生态基因:阐释之本148

二、“生态优先”与“阐释有度”153

第七章 生态批评的方法(下)159

第一节 “正面发掘”与诗意追寻160

一、寻找“自然”的“诗意”,升华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160

二、批判人类“自掘坟墓”之举,拷问失衡的心灵164

第二节 “缺席”审问与降值性批判168

一、对西方狂热的“浮士德”们说“不”169

二、对东方虔诚的“愚公”叫“暂停”172

三、对理性欠缺的冒进“颂歌”泼“凉水”174

第三节 “叙事剖析”与感染功效177

一、把握生态意象,揭示生态内蕴179

二、把握背景材料,开掘生态意蕴182

三、把握“对话”元素,倾听自然声音184

四、重非叙事性话语,提升生态思维189

五、关注叙述视角,突出共鸣效应191

结束语 加强中西交流 凸显本土特色195

一、重视翻译评介,更重本土创新196

二、重视文本解读,兴理论生长点197

三、重视学术对话,化解学术隔膜199

四、重视“拿来”,也重视“输出”201

参考文献203

后记2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