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与语言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97875001086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写作/翻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翻译与语言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15
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17
1.1 本位观刍议17
1.2 外位参照33
1.3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38
1.4 结语43
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49
2.0 概述49
2.1 翻译主体的科学定位51
2.1.1 主体的主导性51
2.1.2 主体的“权力”:范围和限度55
2.1.3 主体的“无限可变性”59
2.1.4 主体的能动性源自客体64
2.1.5 结语69
2.2 翻译客体的功能:拒斥主体的“凌驾权力”70
2.2.1 翻译客体是一个三元复合体72
2.2.2 文本的“权力”:拒斥僭释73
2.2.3 文本的内在矛盾和不确定性78
2.2.4 文本的非整体性79
2.2.5 文本的期待性80
2.2.6 文本的语义隐含81
2.2.7 文本与作者:人文互证观84
2.2.8 文本与读者:译者的取向参照系88
2.3 结语90
第三章 方法论余论三则94
3.0 意义的人文性:基本依据94
3.1 语言的人文性与科学方法论100
3.2 继承与开拓105
3.3 历史感与现实感111
中篇 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121
第四章 语言观与翻译理论问题123
4.0 概述123
4.1 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124
4.2 翻译语言学要求同质语言观和异质语言观的辩证统一124
4.3 汉语的异质性与翻译理论问题146
4.3.1 汉语的文字体系和声韵体系独树一帜146
4.3.2 汉语的形式(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154
4.3.3 汉语的意念主轴与英语的形态主轴157
4.3.4 汉语语法的异质性表现162
4.3.4.1 “意合对接”:语义功能的强化163
4.3.4.2 “尽在不言之中”:语法范畴的虚化167
4.3.4.3 “举纲意断”:句法结构的话题化175
4.4 结语177
第五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上):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187
5.0 概述187
5.1 翻译学视角中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191
5.1.1 指称论(Theory of Reference)意义观192
5.1.2 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意义观215
5.1.3 语用论(Use Theory)意义观232
5.1.4 指号论(Signs Theory)意义观241
5.2 结语259
第六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下):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273
6.0 绪论:意义对译学的意义273
6.1 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认识论277
6.1.0 译学视角中意义的基本特征277
6.1.1 意义的实体性278
6.1.2 意义的疏略性281
6.1.3 意义的不确定性284
6.1.4 意义的游移性286
6.1.5 意义与思维的伴随性288
6.1.6 意义的逻辑性292
6.1.7 结语:意义的定义问题295
6.2 意义获得的途径296
6.2.1 指号系统296
6.2.1.1 指号的容载功能:容载的无限性296
6.2.1.2 指号的相对任意性和相对的意义提示性301
6.2.1.3 指号的驳杂性303
6.2.1.4 指号的误导性306
6.2.2 指称系统和超指称系统308
6.2.2.1 指称的类别问题309
6.2.2.2 超指称的意义系统310
6.2.2.3 指称的定位问题319
6.2.3 语境系统321
6.2.3.1 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325
6.2.4 结语:翻译学的“意义范式”332
6.3 意义的表现论332
6.3.1 翻译再现的层次333
6.3.2 动态表现与非动态表现337
6.3.3 结语346
6.4 意义的对策论347
6.4.1 必须将意义视为能动而非僵化的实体348
6.4.2 必须通达权变,关键在把握意向350
6.4.3 意义理论中的形式问题:形式受制于意向的调节354
6.4.3.1 把握体现意向的形式意义(meaning of the form)355
6.4.3.2 形式运筹的决定因素359
6.4.3.3 实现形式与意义意向的整合:形式的适度异化361
6.5 结语364
第七章 论翻译思维370
7.0 概述370
7.1 翻译思维的特征:三个平面370
7.2 现代西方哲学与文论的“理解理论”373
7.3 翻译学的“理解理论”391
7.3.1 翻译中的理解障碍391
7.3.1.1 表层理解障碍393
7.3.1.2 浅层(中介层)理解障碍395
7.3.1.3 深层理解障碍397
7.3.2 理解障碍的成因分析403
7.3.3 翻译学的理解对策论409
7.3.3.1 对策一:辨识指称的精微性410
7.3.3.2 对策二:消解结构的确定性412
7.3.3.3 对策三:透察意义的意向性416
7.3.3.4 对策四:充分发挥主体的应变功能418
7.3.3.5 对策五:充分发挥文本的意指功能420
7.4 结语423
第八章 翻译中的语言逻辑问题429
8.0 概述429
8.1 翻译中的逻辑规约和校正432
8.2 翻译的逻辑思维链437
8.2.1 概念理解谬误437
8.2.2 逻辑悖理谬误442
8.2.3 语段混乱谬误448
8.3 所谓语言真值问题454
8.3.1 “意义即真值”论454
8.3.2 冗余的“非真值”论456
8.3.3 所谓“真值共享”论457
8.4 结语459
下篇 翻译的价值观论463
第九章 新翻译观探索465
9.0 概述465
9.1 新世纪的翻译学:翻译理论的科学化471
9.1.1 历程和条件472
9.1.2 翻译理论科学化的具体任务475
9.2 新翻译观刍议484
9.2.1 将主体与客体合理定位485
9.2.2 赋予译者充分的酌情权:“权力转移”487
9.2.3 鼓励对文本的多样化阐释和再现490
9.2.4 充分关注对形式的表现论研究496
9.2.5 充分关注读者的接受498
9.3 结语500
第十章 翻译批评论纲504
10.1 翻译批评总论504
10.2 关于翻译批评的主体505
10.3 关于批评的标准508
10.4 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象513
10.5 关于翻译批评的方法519
中文参考书目523
英文参考书目525
热门推荐
- 2769378.html
- 756417.html
- 3705683.html
- 2111391.html
- 2399095.html
- 493067.html
- 869755.html
- 2720912.html
- 1819031.html
- 34104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4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6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09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43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9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6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27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7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