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
  • 杨先农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574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1

1.1近现代中国人开始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1

1.1.1 20世纪初的中国渴求革命的火种1

1.1.2马克思主义的特有魅力吸引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目光3

1.2中国人最早知道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4

1.2.1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

1.2.2中国人初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5

1.2.3中国早期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特点8

1.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介绍9

1.3.1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9

1.3.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0

1.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的碰撞及胜利13

1.4.1同盟会与保皇党的争论的影响13

1.4.2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4

1.4.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战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问题15

1.4.4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及其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17

1.5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基础19

1.5.1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哲学基础19

1.5.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20

1.5.3唯物史观作为党的哲学基础是早期共产党人探求的结果21

第2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23

2.1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基本条件23

2.1.1辛亥革命的启迪24

2.1.2从“民主”与“科学”到研究与宣传社会主义25

2.1.3五四运动使得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27

2.1.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重要意义28

2.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面临的任务30

2.2.1积极开展工农革命斗争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31

2.2.2大革命的兴起和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32

2.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36

2.3.1李大钊的贡献36

2.3.2陈独秀的贡献37

2.3.3瞿秋白、李达、蔡和森等人的贡献38

2.3.4早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42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45

3.1在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奋起45

3.1.1中共五大未能在危急关头承担起挽救革命的责任45

3.1.2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方针46

3.1.3中共六大对革命运动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8

3.1.4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48

3.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49

3.2.1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思想由理论到实践50

3.2.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52

3.3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55

3.3.1中共第一次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遵义会议55

3.3.2瓦窑堡会议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56

3.3.3毛泽东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的理论总结58

3.3.4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9

3.3.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61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64

4.1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64

4.1.1伟大的革命实践逐步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65

4.1.2延安整风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共识66

4.2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69

4.2.1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69

4.2.2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72

4.2.3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73

4.3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75

4.3.1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75

4.3.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79

第5章 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1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81

5.1.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81

5.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83

5.1.3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84

5.2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86

5.2.1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86

5.2.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87

5.2.3开辟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88

5.2.4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90

5.3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92

5.3.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92

5.3.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94

5.3.3“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局性的失误97

第6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

6.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101

6.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101

6.1.2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3

6.1.3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105

6.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107

6.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110

6.2.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110

6.2.2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112

6.2.3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114

6.3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115

6.3.1“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116

6.3.2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117

6.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8

6.3.4“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19

第7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122

7.1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新问题122

7.2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126

7.2.1社会主义本质论126

7.2.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128

7.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29

7.2.4“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30

7.2.5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131

7.2.6党的建设的理论132

7.3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33

7.3.1南方谈话的重大意义133

7.3.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35

第8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139

8.1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理论创新139

8.1.1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40

8.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142

8.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147

8.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148

8.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完全一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8

8.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

8.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第三大理论成果152

8.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53

8.3.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54

8.3.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155

8.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56

第9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58

9.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58

9.1.1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发展观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159

9.1.2科学发展观是在回应现代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挑战的基础上形成的160

9.2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162

9.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62

9.2.2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165

9.3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正确道路169

9.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69

9.3.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172

9.3.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173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成果178

10.1和谐思想的千年演绎178

10.1.1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和谐社会的梦想和追求179

10.1.2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设计和探索181

10.1.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人类贡献了和谐社会的全新价值理想183

10.2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185

10.2.1长期为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而英勇奋斗186

10.2.2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的战略决策188

10.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89

10.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191

10.3.1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191

10.3.2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成果193

10.3.3探索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成果196

第11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8

1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8

1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的道路201

11.2.1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须以农村为中心201

11.2.2“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02

11.2.3“三位一体”的战略203

1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204

11.3.1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204

11.3.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206

11.3.3加强党的建设207

11.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208

11.4.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及政权建设209

11.4.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及经济建设209

11.4.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及文化建设210

第1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13

12.1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13

12.1.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214

12.1.2革命转变是多方面的转变215

12.1.3处理好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和交叉217

12.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18

12.2.1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8

12.2.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0

12.2.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基本经验及教训223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226

13.1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26

13.1.1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227

13.1.2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28

13.1.3社会主义社会还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32

13.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4

13.2.1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234

13.2.2科学判断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236

13.2.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强国之路236

1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认识239

13.3.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239

13.3.2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选择241

13.3.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242

13.3.4构建和谐社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243

第14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46

14.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设想246

14.1.1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246

14.1.2俄国实践的影响248

14.1.3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和发展250

14.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252

14.2.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52

14.2.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56

14.2.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257

14.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258

14.3.1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和发展258

14.3.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62

14.3.3先富、共富分配理论263

第1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68

15.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268

15.1.1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269

15.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271

15.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276

1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框架277

15.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77

15.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78

15.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82

15.3.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282

15.3.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社会各领域的配套改革284

15.3.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288

第16章 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290

16.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290

16.1.1对外开放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91

16.1.2对外开放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293

16.1.3利用世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生产力294

16.2对外开放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296

16.2.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296

16.2.2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298

16.2.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301

16.3中国经济要融入经济全球化304

16.3.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04

16.3.2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306

16.3.3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308

第17章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312

17.1国体理论的创新与实践312

17.1.1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理论313

17.1.2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坚持与创新315

17.2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317

17.2.1民主革命时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317

17.2.2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318

17.2.3中国不搞“三权分立”321

17.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322

17.3.1“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22

17.3.2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和监督作用323

17.3.3加强和改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326

17.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27

17.4.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327

17.4.2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329

17.4.3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30

17.5“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331

17.5.1“一国两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创造332

17.5.2“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333

17.5.3共同努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334

第18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337

18.1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337

18.1.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奏338

18.1.2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339

18.1.3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342

18.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345

18.2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345

18.2.2“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346

1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349

18.3.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350

18.3.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纲领350

18.3.3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和谐文化352

18.3.4中国先进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54

第19章 中国特色的军队建设理论356

19.1军事斗争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意义356

19.1.1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357

19.1.2军事斗争的根本任务358

19.1.3新时期军队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358

19.1.4肩负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359

19.2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360

19.2.1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宗旨和任务360

19.2.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361

19.2.3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362

19.3中国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思想364

19.3.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364

19.3.2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365

19.3.3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365

19.3.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366

19.3.5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367

19.4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68

19.4.1实现建军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369

19.4.2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369

19.5加强国防军队建设确保国家安全370

19.5.1新的国家安全观370

19.5.2发展军事力量的立体模式建设372

19.5.3人民武装力量体制373

第20章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理论375

20.1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有一个伟大的党375

20.1.1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376

20.1.2执政党必须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378

20.1.3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379

20.2民主革命时期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382

20.2.1毛泽东提出党建伟大工程的背景382

20.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贡献383

20.3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385

20.3.1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建工程的新使命385

20.3.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387

20.3.3江泽民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89

20.3.4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390

20.4正确处理国际、国内的党际关系391

第21章 中国国际外交关系理论396

21.1对国际形势的科学估计和外交政策396

21.1.1对外关系的根本任务397

21.1.2世界两大阵营对立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398

21.1.3“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提出399

21.1.4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00

21.1.5处理国际关系的“二十字方针”401

2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402

21.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403

21.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403

21.2.3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新的安全观404

21.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405

21.3.1“三个世界”理论的创立406

21.3.2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406

21.3.3在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408

21.3.4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408

21.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09

21.4.1中国提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09

21.4.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基本主张410

21.5面向21世纪建立战略伙伴的外交关系411

21.5.1建立新型的大国伙伴关系411

21.5.2发展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413

21.5.3发展全方位的伙伴关系414

21.5.4发展区域性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415

21.5.5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新思路415

第2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总结与理论精髓417

2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417

22.1.1“活的灵魂”理论的提出418

22.1.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418

22.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内容及辩证统一425

22.2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工作路线427

22.2.1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428

22.2.2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430

22.2.3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432

22.2.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433

22.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435

后记4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