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韩国刑法总论 第11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金日秀,徐辅鹤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6134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9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842页
- 主题词:刑法-韩国-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韩国刑法总论 第11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刑法的基础理论3
第一章 刑法的基础概念3
第一节 刑法的意义、内容、性质3
一、刑法的意义3
(一)定义3
(二)形式意义上的刑法3
(三)实质意义上的刑法3
(四)秩序违反法4
二、刑法的内容5
(一)实体刑法5
(二)刑事诉讼法6
(三)刑执行法6
第二节 刑法学的历史与发展7
一、古代刑法7
二、中世纪的刑法学7
三、近代启蒙时期的刑法学8
四、现代刑法学9
(一)古典学派(旧派)的形成9
(二)现代学派(新派)的登场9
(三)学派论争的意义10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刑法学11
(一)古典犯罪理论11
(二)新古典犯罪理论11
(三)目的的犯罪理论12
第三节 犯罪概念13
一、罪与犯罪13
二、形式的犯罪概念13
三、实质的犯罪概念14
四、犯罪概念相互间的关系15
第四节 刑罚及保安处分16
一、刑罚的概念与本质16
二、刑罚的对象与界限17
(一)刑罚的对象17
(二)刑罚的界限17
三、刑罚的机能19
(一)报应19
(二)一般预防19
(三)特别预防19
四、保安处分20
(一)概念及本质20
(二)沿革与发展21
第二章 刑法的任务、机能、规范的性质、适用25
第一节 刑法的任务25
第二节 刑法的机能26
一、序说26
二、预防机能26
三、规制(镇压)机能27
四、保护机能28
五、保障机能28
六、结语28
第三节 刑法规范的性质29
一、为保护法益的刑法规范29
二、作为假言规范的刑法29
三、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30
四、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30
五、评价规范与决定规范30
第四节 刑法的解释与适用31
一、刑法的解释31
(一)解释与包摄31
(二)解释的方法32
(三)刑法解释的方法35
(四)解释与类推36
二、刑法中自由的法发现38
(一)分类38
(二)立法的欠缺与自由的法发现39
三、刑法的时间适用40
(一)意义40
(二)刑法上的规定41
(三)限时法的问题43
(四)空白刑法中的时间适用47
四、刑法在场所·人上的适用49
(一)意义49
(二)立法的一般原则49
(三)韩国刑法在场所·人上的适用51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54
第一节 刑法的法治国家的限制原则54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55
一、总论55
(一)意义55
(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效果56
(三)沿革56
(四)四种思想史的根基57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四种派生原则57
二、禁止溯及力原则57
(一)含义与制度上的旨趣57
(二)禁止溯及力原则的适用范围58
三、法律明确性的要求64
(一)含义64
(二)制度上的旨趣64
(三)具体内容65
四、禁止类推适用68
(一)含义68
(二)制度上的旨趣69
(三)适用范围71
五、禁止适用习惯刑法74
(一)含义74
(二)制度上的旨趣75
(三)适用范围76
六、所谓适正性原则78
(一)含义78
(二)评价78
第三节 责任原则79
一、责任原则的意义79
二、内容79
三、界限80
四、法政策上的含义80
第四节 比例性原则81
一、意义81
二、具体内容82
(一)适合性原则82
(二)必要性原则82
(三)均衡性原则82
三、比例性原则的适用范围82
第五节 行为刑法的原则83
一、行为刑法的原则83
二、行为人刑法的观点83
三、危险刑法的登场83
第四章 韩国刑法改正的历史及其内容87
第二篇 犯罪论97
第一章 犯罪体系论97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体系性基本概念97
一、行为97
二、构成要件符合性97
三、违法性98
四、有责性98
五、其他可罚性条件98
第二节 犯罪体系的历史发展98
一、韩国刑法中犯罪体系论的发展98
二、犯罪体系的现状101
(一)古典的犯罪体系101
(二)新古典的犯罪体系101
(三)目的的犯罪体系101
(四)新古典的·目的的犯罪体系的合一体系102
三、本书的犯罪体系103
第二章 行为论104
第一节 序论104
一、意义104
二、沿革及发展104
第二节 行为概念的机能104
一、基础要素的机能104
二、结合要素的机能105
(一)体系中立性的要求105
(二)实体概念性的要求105
三、界限要素的机能105
第三节 诸种行为概念的内容及其批判106
一、自然的·因果的行为概念106
(一)意义106
(二)评价106
二、目的的行为概念107
(一)意义107
(二)评价107
三、社会的行为概念108
(一)意义108
(二)评价109
四、人格的行为概念110
(一)意义110
(二)评价111
五、消极的行为概念111
(一)意义111
(二)评价112
六、行为概念的否定论112
(一)意义112
(二)评价113
七、结论113
第三章 构成要件论116
第一节 构成要件的概念及种类116
一、概念116
二、种类117
(一)不法构成要件(狭义的构成要件)117
(二)总体的不法构成要件117
(三)犯罪构成要件(广义的构成要件)118
(四)保障构成要件(最广义的构成要件)119
第二节 构成要件理论的发展120
一、Beling之前的构成要件120
二、Beling的客观的·无价值的构成要件120
三、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发现121
四、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的发现122
五、作为暂定的不法判断的构成要件概念的确立122
六、构成要件独立性的认定问题123
第三节 构成要件的区分124
一、基本的构成要件与变形的构成要件124
(一)基本的构成要件124
(二)加重的构成要件124
(三)减轻的构成要件125
(四)独立的犯罪125
二、封闭的构成要件与开放的构成要件125
(一)封闭的构成要件的意义125
(二)开放的构成要件的意义126
(三)批判126
第四节 构成要件要素的区分126
一、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126
(一)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126
(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127
(三)区分两者的实际意义127
二、被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被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128
(一)被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128
(二)不被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128
第五节 构成要件要素128
第六节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129
一、意义129
二、行为主体129
(一)自然人129
(二)法人130
三、行为客体137
(一)意义137
(二)构成要件类型138
四、保护法益139
(一)法益概念的历史发展139
(二)法益概念的含义140
(三)所谓的人的法益论141
(四)法益的构造142
(五)法益的种类142
(六)基于保护法益之单复的构成要件类型143
五、行为143
(一)意义143
(二)构成要件类型144
六、行为手段与行为状况145
(一)行为手段145
(二)行为状况145
七、结果146
(一)意义146
(二)构成要件类型146
第七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的归属关系148
一、序论148
二、因果关系论148
(一)意义148
(二)因果关系成为问题的事例群149
(三)基于因果关系论的解决方法150
(四)结论164
三、客观的归属理论165
(一)原则论165
(二)客观的归属关系的尺度166
第八节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174
一、意义及沿革174
二、构成要件故意175
(一)含义175
(二)相互区别的概念176
(三)故意的本质177
(四)故意的体系性地位178
(五)故意的双重含义的区别180
(六)故意概念的构成要素180
(七)故意的种类181
(八)故意的时点191
(九)故意的特殊形态192
(十)故意的证明问题199
三、构成要件错误200
(一)序说200
(二)故意的认识对象201
(三)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206
(四)构成要件错误的适用206
(五)构成要件错误的例外事例214
(六)关联问题223
四、特殊的主观不法要素224
(一)意义224
(二)特殊的主观不法要素的类型225
(三)特殊的主观不法要素与特殊的责任要素的区别标准229
第九节 不法构成要件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231
一、序言231
二、理论史的考察232
(一)威尔滋尔的人的不法论232
(二)一元的·主观的人的不法论232
(三)不法中的评价规范与决定规范234
三、作为构成要件必要要素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234
(一)结果无价值235
(二)行为无价值235
四、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内容236
(一)行为无价值的内容236
(二)结果无价值的内容237
五、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机能238
第十节 构成要件符合性排除事由238
一、社会相当性238
(一)序言238
(二)关于社会相当性的诸种学说之探讨239
二、被害人的承诺243
(一)问题的提起243
(二)谅解与承诺的区别244
(三)适用范围248
(四)承诺的表示·对象·时间·撤回249
(五)承诺者的洞察能力251
(六)承诺的代理问题252
(七)承诺中的意思欠缺252
(八)关于是否存在承诺的错误253
第四章 违法性论254
第一节 违法性的含义与机能254
一、违法性的概念254
二、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254
三、违法性与有责性255
四、违法性与不法256
五、形式的违法性论与实质的违法性论256
六、主观的违法性论与客观的违法性论256
七、违法性判断257
(一)违法性判断的性质257
(二)违法性判断的对象257
(三)违法性判断的基准258
(四)违法性判断的方法258
(五)违法性判断的时期259
第二节 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基本问题259
一、违法性阻却事由的体系化问题259
(一)问题的提起259
(二)一元论260
(三)多元论261
(四)新体系化的尝试262
二、违法性阻却事由的竞合263
三、主观的正当化要素264
(一)问题的提起264
(二)主观的正当化要素的要否265
(三)主观的正当化要素的内容266
(四)欠缺主观的正当化要素时的法效果268
四、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效果269
(一)原则论269
(二)所谓可罚的违法性论270
五、违法性阻却事由概观271
第三节 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客观前提事实的错误272
一、意义272
二、相互区别的概念272
(一)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存在的错误272
(二)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之界限的错误272
(三)双重错误272
三、学说273
(一)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理论273
(二)限制的责任说1:构成要件错误类推适用说273
(三)限制的责任说2:限制法效果的责任说274
(四)严格责任说275
四、结论275
第四节 正当防卫277
一、序说277
(一)正当防卫的意义277
(二)与紧急避难的异同277
(三)与自救行为的异同277
二、正当防卫的构造278
三、正当防卫的根据278
(一)个人权根据278
(二)社会权根据278
四、成立要件279
(一)正当防卫状况279
(二)防卫意思与防卫行为282
(三)具有相当理由的行为(=防卫行为的必要性)283
(四)正当防卫的社会伦理性限制(=防卫行为的要求性)284
(五)紧急救助(为他人法益的正当防卫)289
(六)防卫意思(主观的正当化要素)290
五、效果291
六、效力的范围291
七、防卫过当291
八、错误问题291
第五节 紧急避难292
一、序说292
(一)紧急避难的意义292
(二)与正当防卫的异同292
二、紧急避难的法律性质292
(一)单一说292
(二)二分说293
(三)结论294
三、紧急避难的正当化根据294
四、紧急避难的基本构造295
五、成立要件295
(一)紧急避难状况295
(二)避难意思与避难行为297
(三)具有相当理由的行为的第一要素:避难的补充性297
(四)具有相当理由的行为的第二要素:避难的均衡性297
(五)具有相当理由的行为的第三要素:手段的适合性303
(六)避难意思(主观的正当化要素)304
六、效果304
七、避难过当305
八、错误问题305
九、与紧急避难相类似的情况305
第六节 自救行为306
一、序说306
(一)自救行为的意义306
(二)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难的区别306
二、自救行为的法律性质307
三、自救行为的成立要件307
(一)自救行为状况307
(二)自救意思与自救行为309
(三)具有相当理由的行为311
四、效果311
五、过当自救行为311
六、错误问题311
第七节 推定的承诺312
一、序说312
(一)推定的承诺的意义312
(二)概念上的区别312
二、推定的承诺的构造性质312
(一)视为紧急避难之一种的见解312
(二)视为被害人承诺之一种的见解313
(三)援用事务管理的见解313
(四)视为独立的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见解313
(五)私见313
三、推定的承诺的类型314
(一)在被害人的生活领域中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为他人利益的情况)314
(二)能够推定被害人为行为人或第三者放弃利益的情况(为自己利益的情况)314
四、成立要件314
(一)与现实的被害人承诺相共同的要件314
(二)推定的承诺所特有的要件315
五、审查义务与错误的问题317
六、效果318
第八节 正当行为318
一、序说318
(一)意义318
(二)构造319
(三)正当行为的法律性质319
二、正当行为的正当化根据320
三、依照法令的行为320
(一)意义320
(二)法令上要求的行为321
(三)法令上容许的行为324
(四)其他依照法令的行为328
四、业务上的行为328
(一)教师的惩戒行为及体罚328
(二)律师与神职者的职务履行行为329
(三)医生的治疗行为330
(四)安乐死331
五、其他不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332
(一)社会常规的意义332
(二)与社会相当性的区别333
(三)社会常规的机能334
(四)社会常规的判断基准334
(五)适用对象335
六、效果340
第五章 责任论341
第一节 责任的概念341
第二节 责任论的基本问题341
一、责任与意志自由341
(一)意义341
(二)决定主义与非决定主义342
(三)意志自由的证明问题342
(四)刑法的人间像343
二、刑法责任与伦理责任343
(一)法的责任343
(二)对伦理责任的批判343
(三)法的责任的界限344
三、行为责任与行为人责任344
(一)行为责任344
(二)行为人责任346
(三)刑法的立场346
四、刑罚根据责任与预防347
(一)问题的提起347
(二)刑罚根据责任的概念348
(三)保守的立场348
(四)进步的立场349
(五)中立的立场350
(六)结论350
五、责任判断351
(一)责任判断的对象351
(二)责任判断的基准352
六、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352
第三节 责任理论上的责任概念352
一、心理的责任概念352
二、规范的责任概念353
三、纯粹规范的责任概念354
四、复合的责任概念355
第四节 责任的理论学构造356
一、责任构造的框架356
二、责任能力357
(一)序357
(二)刑事未成年者358
(三)心神障碍者358
(四)立证问题363
(五)原因上自由的行为364
三、责任形式(故意或过失)372
(一)问题的提起372
(二)作为责任形式的故意372
(三)作为责任形式的过失373
四、不法意识374
(一)概念与体系上的地位374
(二)不法意识与故意的关系374
(三)内容375
(四)形态377
(五)不法意识的排除378
五、禁止错误378
(一)意义378
(二)禁止错误的对象与种类379
(三)禁止错误的效果382
(四)刑法第16条的解释387
六、免责事由的不存在(对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389
(一)免责事由的基础理解389
(二)期待可能性390
(三)免责的紧急避难395
(四)防卫过当398
(五)假想防卫过当401
(六)避难过当402
(七)自救行为过当402
(八)被强迫的行为403
(九)关联问题407
第五节 特殊的责任要素413
一、意义413
二、种类413
(一)纯粹主观的责任要素(心情要素)413
(二)限制的主观责任要素413
(三)客观的特殊责任要素(推定的责任要素)414
三、具体的适用414
(一)犯罪参与形态414
(二)责任故意415
(三)错误415
第六章 客观的处罚条件及人的处罚条件416
一、序说416
二、客观的处罚条件416
(一)意义416
(二)与责任原则之间的关系417
三、人的处罚条件417
(一)意义417
(二)种类417
(三)效果418
四、追诉条件418
第七章 过失犯论419
第一节 序论419
一、刑法上的规定419
二、过失的概念420
(一)过失的内涵420
(二)过失的体系性地位420
三、过失的种类424
(一)无认识的过失与有认识的过失424
(二)普通过失与业务上的过失425
(三)轻过失与重过失425
第二节 过失犯的不法构成要件427
一、客观的注意义务违反427
(一)注意义务的内容427
(二)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428
(三)客观的注意义务的根据433
二、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434
三、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435
四、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435
五、客观的注意义务的限制原理435
(一)被容许的危险435
(二)信赖原则437
六、被害人的承诺441
(一)要件及法律上的处理441
(二)适用上的限制441
第三节 过失犯的违法性442
一、一般原则442
(一)违法性的征表442
(二)主观的正当化要素442
二、个别的正当化事由443
(一)过失犯中的正当防卫443
(二)过失犯中的紧急避难444
(三)被容许的危险的情况444
第四节 过失犯的责任444
一、责任要素的构成444
二、责任能力与不法意识445
(一)责任能力445
(二)不法意识445
三、责任阻却事由的不存在445
四、主观的注意义务违反(责任过失)446
(一)意义446
(二)行为人的个人能力446
第五节 关联问题447
一、过失犯的未遂与共犯447
二、过失犯的共同正犯447
三、过失犯的不作为犯447
第六节 结果加重犯448
一、序说448
(一)意义及种类448
(二)法的性质448
(三)立法态度449
(四)与责任原则的调和449
二、构成要件符合性450
(一)基本犯罪行为450
(二)重结果的产生451
(三)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451
(四)直接性原则452
(五)预见可能性454
三、违法性455
四、结果加重犯的责任455
五、结果加重犯的正犯及共犯455
(一)共同正犯455
(二)教唆犯·帮助犯457
六、结果加重犯的未遂457
第八章 不作为犯论460
一、序论460
(一)意义460
(二)不作为与作为的区别460
(三)不作为犯的种类464
二、不作为犯的构造466
(一)不作为犯的共同构造466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特有的构造467
(三)一般的行为可能性的探讨467
三、不作为犯的不法构成要件469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469
(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486
四、不作为犯的违法性488
五、不作为犯的责任489
六、不作为犯的处罚489
第九章 未遂论490
第一节 故意犯的时间性进程490
第二节 未遂犯492
一、未遂的概念492
二、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本质论)492
(一)客观说492
(二)主观说493
(三)折中说·印象说494
三、现行法上未遂犯的体系495
第三节 未遂的种类及内容495
一、障碍未遂(狭义的未遂)495
(一)意义495
(二)成立要件495
(三)处罚503
二、不能未遂503
(一)意义503
(二)成立要件505
(三)处罚512
三、中止未遂512
(一)意义512
(二)成立要件514
(三)处罚524
(四)相关问题524
第四节 预备罪525
一、一般考察525
(一)意义525
(二)与阴谋的区别526
(三)现行刑法上的预备规定526
二、预备罪的性质527
(一)法律性质527
(二)预备罪的实行行为性527
(三)预备罪的正犯适格528
三、预备罪的成立要件528
(一)主观的成立要件528
(二)客观的成立要件529
(三)存在处罚规定530
四、相关问题530
(一)预备罪的中止530
(二)预备罪的共犯531
第十章 正犯及共犯论535
第一节 序论535
一、犯罪参加形态与正犯及共犯535
二、犯罪参加形态的规定方式536
(一)正犯与共犯的分离模式536
(二)单一正犯体系536
第二节 正犯与共犯的区别537
一、正犯与共犯的意义537
二、关于区别标准的学说538
(一)主观说538
(二)客观说540
(三)犯行支配说541
(四)结论542
第三节 正犯论的基本理解543
一、正犯性的基础543
(一)法的构成要件的问题543
(二)构成要件的审查543
二、限制的正犯概念与扩张的正犯概念551
(一)限制的正犯概念551
(二)扩张的正犯概念551
(三)两概念的优缺点552
(四)两概念对立的意义552
三、正犯的种类及其特征553
(一)行为支配553
(二)意思支配553
(三)功能性犯行支配553
(四)身份犯·义务犯·亲手犯的正犯特征554
第四节 间接正犯554
一、意义及性质554
(一)意义554
(二)性质555
二、成立要件555
(一)构造555
(二)利用行为562
三、处罚564
(一)基于教唆或帮助之例的处罚564
(二)间接正犯未遂的处罚564
四、相关问题565
(一)错误的情况565
(二)间接正犯的界限566
(三)特殊间接正犯568
第五节 共同正犯569
一、意义及本质569
(一)意义569
(二)本质570
二、成立要件571
(一)主观要件571
(二)客观要件576
(三)过失犯的共同正犯584
(四)不作为犯的共同正犯594
三、处罚594
第六节 合同犯597
一、合同犯的意义597
二、现行法上的合同犯之例597
三、合同犯的概念构成598
(一)共谋共同正犯说598
(二)现场说598
(三)加重的共同正犯说599
(四)私见(现场的共同正犯说)599
四、合同犯的共犯与共同正犯601
(一)共犯的成立601
(二)共同正犯的成立601
第七节 同时犯602
一、意义602
二、种类603
三、成立要件603
(一)行为主体·行为604
(二)时间上的同一性问题604
(三)场所上的同一性问题604
(四)客体的同一性605
(五)意思联络的不存在605
(六)原因行为的不明确605
四、同时犯与因果关系606
(一)共同正犯与因果关系606
(二)同时犯与因果关系606
五、刑法上的处理606
第八节 共犯论的基本理解607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607
(一)责任共同说607
(二)不法共同说607
(三)引起说608
(四)结论609
二、共犯的从属性610
(一)序言610
(二)从属性的要否610
(三)从属性的程度611
(四)共犯从属性的归结612
三、必要的正犯及共犯613
(一)意义613
(二)种类613
(三)共犯规定的适用614
第九节 教唆犯616
一、教唆犯的意义与构造616
(一)意义616
(二)构造616
二、成立要件616
(一)教唆者的教唆行为616
(二)被教唆者的实行行为619
三、教唆的错误620
(一)实行行为的错误620
(二)针对被教唆者的错误622
四、处罚622
五、相关问题622
(一)预备·阴谋的教唆622
(二)教唆的教唆622
(三)教唆的未遂623
第十节 帮助犯624
一、帮助犯的意义与构造624
(一)意义624
(二)构造625
二、成立要件625
(一)帮助犯的帮助行为625
(二)正犯的实行行为628
三、处罚629
四、相关问题629
(一)帮助犯与错误629
(二)帮助的帮助、教唆的帮助及帮助的教唆630
(三)共犯与不作为630
第十一节 正犯、共犯与身份631
一、序说631
二、身份的意义及分类632
(一)身份的意义632
(二)身份的分类634
三、刑法第33条的解释论636
(一)基本立场636
(二)刑法第33条本文的解释637
(三)同条但书的解释638
(四)概要640
(五)必要共犯与关于身份规定的适用640
四、消极的身份与共犯641
(一)阻却违法性的身份与共犯641
(二)阻却责任的身份与共犯642
(三)阻却刑罚的身份与共犯643
第三篇 罪数论647
第一章 罪数的一般理论647
第一节 罪数论的意义647
一、概念647
二、概念的范围647
第二节 决定罪数的基准647
一、学说状况647
(一)行为标准说647
(二)法益标准说648
(三)意思标准说648
(四)构成要件标准说648
二、学说的动向648
三、决定罪数的一般理论649
(一)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649
(二)决定罪数的一般理论649
第三节 数罪的处罚652
一、并科主义652
二、加重主义653
三、吸收主义653
第二章 法条竞合654
第一节 法条竞合的意义654
一、意义654
二、种类654
三、法条竞合成为一罪的理由654
第二节 法条竞合的诸种情况655
一、特别关系655
二、补充关系657
(一)意义657
(二)种类657
三、吸收关系657
(一)意义657
(二)种类658
四、择一关系661
第三节 法条竞合的处理661
第三章 一罪663
第一节 区分单纯一罪与包括一罪的问题性663
一、学说上的尝试663
二、探讨与批判663
(一)探讨663
(二)批判663
第二节 基于具体的犯罪类型探讨是否为一罪664
一、狭义的包括一罪的事例类型664
二、结合犯665
三、继续犯665
四、接续犯665
五、连续犯666
(一)意义666
(二)连续犯成立一罪的要件667
六、集合犯670
(一)意义670
(二)罪数论上的问题670
第三节 一罪的法律效果671
第四章 想像竞合672
第一节 意义672
一、概念672
二、本质672
(一)问题的提起672
(二)理论的出发点673
(三)数罪说的合理根据673
三、想像竞合的种类673
第二节 想像竞合的要件674
一、行为的单一性674
(一)一个行为的意义(想像竞合中的行为单一性)674
(二)实行的同一性674
二、符合数罪677
(一)异种的想像竞合与同种的想像竞合677
(二)特别法与想像竞合677
第三节 想像竞合的法律效果678
一、实体法上的效果678
(一)是否准用刑法第38条2项679
(二)法定刑的比较方法679
二、诉讼法上的效果680
(一)想像竞合是诉讼法上的一个事件680
(二)实质上数罪的诉讼法上的意义681
第五章 竞合犯682
第一节 竞合犯的意义682
一、意义682
二、种类683
(一)同种的竞合犯与异种的竞合犯683
(二)同时的竞合犯与事后的竞合犯684
第二节 竞合犯的要件684
一、实体法上的要件(数罪)684
二、诉讼法上的要件684
(一)同时的竞合犯的情况(第37条前段)684
(二)事后的竞合犯的情况(第37条后段)685
第三节 竞合犯的处理685
一、同时的竞合犯的处理685
(一)吸收主义的适用686
(二)加重主义的适用686
(三)并科主义的适用687
二、事后的竞合犯的处理688
(一)刑的宣告688
(二)刑的执行688
第四篇 刑罚论691
第一章 刑罚的概念与本质691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691
第二节 刑罚的本质691
第二章 刑罚的含义与目的693
第一节 绝对说693
一、柏拉图(Platon)693
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693
三、康德(Kant)694
四、黑格尔(Hegel)695
第二节 相对说695
一、一般预防696
二、特别预防696
第三节 各理论的优点与缺点697
一、报应理论(绝对说)697
(一)优点(确保个人自由的可能性)697
(二)缺点698
二、特别预防论698
(一)优点(执行社会复归性刑罚的可能性)698
(二)缺点698
三、一般预防论699
(一)优点(特别预防论缺点的解决)699
(二)缺点699
第四节 折中说700
一、报应的折中说700
(一)报应优先的折中说700
(二)同位的折中说701
(三)批判701
二、预防的折中说701
第五节 结论702
第三章 刑罚的种类703
第一节 序说703
第二节 死刑703
一、意义703
(一)概念与本质703
(二)死刑犯罪的范围704
(三)死刑的执行方法705
二、死刑存废论705
(一)死刑废除论705
(二)死刑存置论706
(三)结论707
第三节 自由刑708
一、意义708
二、现行刑法上的自由刑708
(一)惩役708
(二)禁锢709
(三)拘留709
三、自由刑的问题点710
(一)自由刑的单一化问题710
(二)短期自由刑的废除问题710
(三)无期刑的违宪性问题711
第四节 财产刑711
一、意义711
二、现行刑法上的财产刑712
(一)罚金刑712
(二)科料714
(三)没收715
第五节 名誉刑719
一、意义与沿革719
二、资格丧失719
三、资格停止719
(一)意义719
(二)当然停止720
(三)宣告停止720
第六节 刑之轻重720
一、序说720
二、刑之轻重的基准721
第四章 量刑723
第一节 量刑的一般理论723
一、意义723
二、量刑的一般过程723
三、韩国的量刑实务及其问题点724
四、量刑中的责任与预防725
(一)量刑上的责任725
(二)量刑中的预防725
(三)量刑中的责任与预防的关系726
第二节 量刑的具体过程730
一、刑罚的具体化阶段730
(一)法定刑730
(二)处断刑731
(三)宣告刑731
二、刑的加重、减轻、免除732
(一)刑的加重732
(二)刑的减轻732
(三)刑的免除734
(四)自首、自服734
三、刑的加减例735
(一)刑的加重、减轻的顺序735
(二)刑的加重、减轻的程度及方法736
第三节 量刑条件738
一、犯人的年龄、性格品行、智能及环境739
(一)年龄739
(二)性格品行739
(三)智能740
(四)环境740
二、与被害者之间的关系740
三、犯行的动机、手段与结果741
四、犯行后的情况741
第四节 未决拘禁及判决的公示742
一、未决拘禁742
二、判决的公示743
第五章 累犯744
第一节 序说744
一、累犯的意义744
(一)概念744
(二)概念的区分744
二、累犯加重的违宪问题及其根据745
(一)累犯加重的违宪性问题746
(二)累犯加重的根据746
第二节 累犯加重的要件747
一、曾被判禁锢以上之刑747
二、符合禁锢以上之罪748
三、在前罪之刑执行终了或免除后3年内实施后罪749
第三节 累犯的处理750
第四节 判决宣告后的累犯发现751
一、意义751
二、是否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相抵触751
第六章 刑罚犹豫制度752
第一节 执行犹豫752
一、序说752
(一)意义752
(二)法的性质752
二、执行犹豫的沿革753
三、执行犹豫的要件(第62条1项)753
(一)被宣告3年以下惩役或禁锢之刑753
(二)情状中存在可参酌的事由754
(三)被宣告禁锢以上之刑,其执行终了或被免除后已满3年754
(四)再次的执行犹豫判决是否可能754
(五)部分执行犹豫判决是否可能758
四、负担附条件759
(一)保护观察760
(二)社会服务命令761
(三)受训命令762
五、执行犹豫的效果763
六、执行犹豫的失效与取消763
(一)执行犹豫的失效763
(二)执行犹豫的取消763
第二节 宣告犹豫764
一、序说764
(一)意义764
(二)法的性质764
二、宣告犹豫的沿革764
三、宣告犹豫的要件(第59条1项)765
(一)被宣告一年以下惩役或禁锢、资格停止或者罚金之刑罚765
(二)悔改情状显著766
(三)没有被判资格停止以上之刑罚的前科766
四、负担附条件767
五、宣告犹豫的效果767
六、宣告犹豫的失效767
第七章 刑罚的执行768
第一节 刑罚执行的意义768
第二节 假释放769
一、序说769
(一)意义769
(二)法的性质769
二、沿革769
三、假释放的要件770
(一)正在执行惩役或禁锢中的人,无期需经过10年、有期需经过刑期的1/3770
(二)行为状况良好、悔改之心明显770
(三)如有罚金或科料的并科时,应缴清其金额770
四、假释放的期限及保护观察770
五、假释放的效果771
六、假释放的失效与取消771
(一)假释放的失效771
(二)假释放的取消771
(三)假释放的失效及取消的效果771
第八章 刑罚的时效、消灭、期限772
第一节 刑罚的时效772
一、意义772
二、时效期限772
三、时效的效果773
四、时效的停止与中断773
(一)时效的停止773
(二)时效的中断773
第二节 刑罚的消灭、失效、复权、赦免774
一、刑罚的消灭774
二、刑罚的失效及复权774
(一)制度上的意义774
(二)刑罚的失效774
(三)复权775
(四)裁判程序776
三、赦免776
(一)意义776
(二)法的性质776
(三)目的777
(四)种类777
第三节 刑罚的期限777
一、期限的计算777
二、刑期的起算777
第九章 保安处分779
第一节 序说779
一、意义779
二、目的779
三、正当化780
第二节 保安处分的前提条件781
一、违法行为的存在781
(一)作为保安处分之准据点的意义781
(二)作为危险性之法的征表的意义781
二、危险性的存在781
(一)危险性的概念及程度782
(二)危险性判断的基准782
(三)危险性判断的时期782
第三节 保安处分的执行方法782
一、二元重复执行主义782
二、选择宣告主义783
三、二元替代执行主义783
第四节 保安处分的种类784
一、对人的保安处分784
(一)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784
(二)限制自由的保安处分786
二、对物的保安处分789
第五节 现行法上的保安处分789
一、序说789
二、少年法上的保护处分789
三、关于保护观察等法律上的保护观察处分790
四、保安观察法(旧社会安全法)上的保安处分791
五、旧社会保护法上的保安处分/治疗监护法上的保安处分792
(一)意义792
(二)种类792
(三)问题点793
(四)治疗监护法(2005.8.4 法律7655制定)上的保安处分794
主要参考文献796
热门推荐
- 1944553.html
- 1108942.html
- 3087432.html
- 1322336.html
- 991750.html
- 2979793.html
- 3538782.html
- 3475105.html
- 1547053.html
- 2913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1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9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2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9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0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8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3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3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