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变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论变异
  • 孙绍振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7536000499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变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误差”是一切思维的合理1

代价1

(一)脆弱的“模仿论”和“镜子论”1

(二)没有绝对等同的反映4

(三)心理机制决定不能等同8

(四)概念、语词的局限性决定不能等同11

(五)学科分化决定不能等同15

(六)“误差”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合理代价18

(一)不完全“同化”图式25

形态再现生活25

第二章形象不可能按生活的本来25

(二)两种不完全的形象概括28

方式28

(三)追求静态全面再现的教训31

(四)中外赋体铺陈的必然沦落34

(五)自然主义的客观再现论的44

失误44

第三章 一切形象都是生活的变异51

形态51

(一)意象符号与艺术家内心视象是一种同态对立51

(二)以强化的局部唤醒读者的整体经验54

(三)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60

(四)艺术通过假定变异生活64

第四章 知觉在情感冲击下变异71

(一)同一对象主要特征的多元71

变异71

(二)情感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的主要特征互相制约的结构74

(三)无意识的情感与直接表达的矛盾78

(四)情感使知觉发生变异83

(五)美学——在情感冲击下知觉变异的科学85

情感93

(六)在知觉与智性的空白中的93

第五章 知觉变异的特性:自由和98

新异98

(一)借观察感觉以观察感情98

(二)感情使感觉成为既和谐一致的直觉106

(三)为自由选择提供无限的113

可能113

(四)修正读者的心理预期115

第六章 知觉的表层变异结构123

(一)不等量的内向传导和外向123

传导123

(二)中心知觉的分化和潜感觉的浮现128

(三)化内部无声无色的感知为外部有声有色的感知135

(四)意象主义者对外部光、色、形的追求143

第七章 时空变异和感知换位150

(一)感觉知觉的强化和弱化恰成正比150

(二)时空的伸缩和断续154

(三)相近、相似、相反、因果的联想媒介158

(四)不同的感觉在想像中换位161

(五)争取低级感官与高级感官在变异中趋于平等164

(六)触觉的片断性和视觉的完168

整性168

(一)表层知觉与深层情感的分化、背离、统一174

第八章 知觉的深层变异结构174

(二)知觉深层的质变178

(三)以意象功能的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181

(四)表层的知觉质变和深层的智性的质变186

(五)让潜情感与潜智性在变异知觉中作深度显现190

第九章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和情感199

逻辑的变异199

(一)主体的对象化和主客体在对象中融合199

(二)主客体在虚拟的对象中和在现实的混沌整体中融合203

(三)在知觉空白中的情感变异205

(四)主客体分合关系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210

超越214

(五)情感逻辑对形式逻辑的214

(六)情感逻辑对辩证逻辑的221

超越221

(七)情感逻辑在艺术形象中的223

变异223

(八)情感按统一多样的形式规范229

变异229

第十章 审美情感的超越性235

(一)三种价值观念235

(二)审美价值对于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241

(三)对生理快感的超越249

(四)对性感的超越251

(五)对感知的简化和超越254

(六)对事物本体的超越256

第十一章 审美情感向真的回归263

(一)同一与殊异互相制约263

(二)从静态角度向外在的和内心的特征回归266

(三)从动态角度向情感因果268

回归268

(四)从表层荒诞因果向深层审美因果回归273

(五)审美的可能性因果不同于理性的必然性因果275

(六)向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回归279

(七)向深层心理结构突进2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