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 张咏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456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媒介技术与传播学1

第一节 传播技术的重大突破与现代大众传媒业的崛起3

1.符号层面的重大突破4

2.从近代印刷术的诞生和推广到印刷传媒向大众化进军7

3.现代大众传媒业的全面问世和(大众)传播学的孕育9

第二节 从传播学的正式确立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问世13

1.传播学的诞生13

2.电视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研究的推动19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问世23

第三节 信息传播新技术和社会学家贝尔等人关于信息化社会的理论26

1.传播新技术、新媒介26

2.贝尔的理论27

3.未来学家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等的理论31

第四节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与新形势下的媒介研究36

1.近年来国际传播学界的传播新技术研究热37

2.传播学界正在开拓的研究新课题42

3.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新思考44

第二章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50

第一一节 英尼斯的理论简析51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52

2.传媒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5

3.英尼斯媒介理论的若干特点57

第二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及其同英尼斯理论的联系60

1.“媒介即讯息”60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63

3.“冷媒介”与“热媒介”67

4.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联系69

第三节 麦、英两氏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72

1.贡献一:开创新的研究传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73

2.贡献二:提出大胆创新、富有启迪意义的观点75

3.缺陷:唯技术决定论、概念界定不清等79

第三章 威廉斯的媒介观84

第一节 大众传媒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5

1.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85

2.文化制品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89

3.科技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历史分析93

第二节 对于科技发展与社会意向的关系之研究96

1.对拉斯韦尔模式的批评97

2.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批评100

3.富有思辨色彩的有关意向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之观点102

第三节 威廉斯的媒介观的长处和缺陷浅析105

1.批判精神、实事求是的研究立场和向前看的研究态度105

2.著述严谨,学术影响深远109

3.在决定论问题上的旗帜不够鲜明112

第四章 梅罗维兹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117

第一节 梅罗维兹的媒介理论的渊源与要点119

1.理论渊源120

2.主要论点之一: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124

3.主要论点之二:不同行为的分离取决于不同情境的分离127

4.主要论点之三: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促成情境型式的变化131

第二节 梅、麦理论之比较136

1.考察方式137

2.表述方式140

3.对社会变化的媒介技术动因论的解释141

第五章 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时期国外学者的媒介研究147

第一节 贝尼格的“控制革命”论150

1.编制程序/计划和控制:基本的生命过程的重要一环151

2.物质经济运转速率的大幅度提高对于社会控制的挑战156

3.广告业作为控制手段163

4.大众传媒和电脑技术的控制功能167

第二节 桑德拉·鲍尔-洛基奇等学者论新、老传媒的特点176

1.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177

2.人际传播形态同大众传播形态之比较180

3.电子对话式的传播形态同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形态之比较183

4.有关预测192

第三节 丹·席勒的“数字资本主义”论195

1.政治经济学的视角195

2.批判性脉络202

3.资料数据丰富204

第六章 我国的媒介分析208

第一节 概况透视210

1.学术刊物210

2.学术会议230

3.书籍232

第二节 特点分析238

1.介绍、描述性内容占重要位置239

2.讨论分析偏重概括性、综合性243

3.选题贴近传媒业发展现实、追踪发展动向245

第七章 媒介发展、传播新技术的影响及其与社会背景之相互作用——以我国内地若干城市为例251

第一节 概况253

1.我国媒介发展概况一瞥253

2.项目概况简介: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255

3.项目概况简介:研究问题、研究点和传媒机构的选择260

第二节 我国传媒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战262

1.访谈结果的发现:上海262

2.访谈结果的发现: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267

3.关于我国的其他传媒机构的补充271

信息:综合数据271

4.关于我国其他传媒机构的补充274

信息:研究点中的其他传媒机构274

第三节 讨论:推动因素和改进对策277

1.传媒竞争277

2.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潮流278

3.抓住机遇谋求传媒新发展的愿望279

4.经济实力281

5.基层的积极性和政府对信息产业的高度重视282

6.传媒网站努力扩大影响的重要性284

7.传媒采用电脑互联网络技术的286

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迫切性286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99

后记307

附录:麦克卢汉著作出版年表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