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育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10888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74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夏、商、周三代人口的稀少1
第十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上)1
第三编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1
1.早期奴隶制国家夏朝人口的稀疏1
第三编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1
第十章 历史的期人口的发展(上)1
第一节 历史早期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的人口1
2.商朝人口增长的迟缓3
3.西周人口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上4
1.春秋时期仍是“土旷民稀”6
二、春秋至战国时期人口发展的转折6
2.战国时期人口的急剧上升8
(1)地区开发与居民点的密布9
(2)都、邑的兴起与繁荣9
(3)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10
(4)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演变10
三、对先秦时期人口的总估计13
四、秦王朝的人口14
1.秦代的人口统计14
2.对秦代人口的推测15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疆域16
(2)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下有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的措施16
(3)秦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7
第二节 两汉人口大发展时期18
一、西汉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18
1.汉初至武帝元光初年(前206—前134年)人口急剧上升时期19
(1)汉初人口的减耗19
(2)西汉前期人口的急剧上升20
2.武帝中,后期(前133—前90年)人口发展停滞时期22
3.武帝末年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9—公元2年)人口再度上升达于最盛时期24
二、对西汉人口的全面估计26
2.宗室、列侯另有名籍,其奴婢亦不入户籍27
1.流民脱籍与豪强地主的隐匿户口27
3.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户口未列入统计28
4.一部分少数民族户口未列入编户29
三、东汉初人口的减耗与前期的回升29
1.西汉末东汉初人口的严重损耗29
2.汉光武时期人口的缓慢恢复30
3.明、章、和三朝人口的持续增长31
四、东汉后期(106—220年)人口发展的停滞32
五、对东汉人口的再估计35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剧烈变动36
一、三国时期人口的剧减36
1.三国户口数字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37
2.三国户口统计数字为何偏少39
(1)世家豪族荫附户口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割39
(2)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40
(3)“兵家”和“吏家”也不属于州县的管辖41
(4)少数族人多不在州县的编户之内41
3.对三国人口的再估计42
二、西晋时期户口的增长45
1.西晋太康初的户口记录45
2.西晋统一后人口的增长46
三、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户口的回升48
1.十六国时期户口的消长48
(1)十六国前期北方人口的减耗48
(2)十六国后期北方户口的回升49
(3)对十六国时期人口的再估计51
(1)北魏“三长制”的推行与政府控制人口的增长53
2.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已恢复到东汉的水平53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户口发展趋于停滞55
(3)北齐、北周对峙时期户口再次上升56
四、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人口的增长58
1.东晋至刘宋元嘉期间南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58
(1)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量南迁58
(2)南方经济和人口的同步增长59
2.元嘉以后南方经济与人口仍处于间隙发展之中62
(1)土家豪族占有大量奴僮、佃客、部曲、门吏,不入国家户籍65
3.对东晋南朝人口的再估计65
(2)吏户、兵户、匠户等另立户籍66
(3)寺院僧尼及依附农民、白徒、养女等均“不书名籍”67
(4)人民不堪赋役的沉重负担,逃亡者众67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发展的两起两伏68
一、隋代户口的增长68
1.大索貌阅及析籍69
2.输籍定样69
二、隋、唐之际户口锐减及贞观中期以后的直线上升70
1.隋、唐之际户口锐减70
2.贞观中期至开元,天宝年间户口直线上升达于全盛71
(1)急剧上升阶段73
(2)稳步增长阶段74
三、安史之乱后户口的下降及唐后期发展的迟滞75
1.安史之乱户口的严重减耗75
2.唐后期在藩镇割据下户口发展的迟滞77
1.庄园主籍占编民的“客户”79
2.不入州县户籍的“非编户”79
贱户79
四、对唐代户口的再估计79
(1)官、私奴婢80
(2)官户80
(3)工、乐户80
(4)宫人81
(5)私属部曲、部曲妻、客女81
方外81
士兵81
3.边境各都护府辖境的人户82
五、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户口的凋残与南方户口的缓慢上升82
1.五代及北汉户口的凋残82
(1)五代前期黄淮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损耗82
(2)五代后期后周经济与人口的恢复83
2.南方各政权户口的缓慢上升84
3.对五代十国户口的再估计87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90
第五节 宋、辽、金时期人口的发展90
一、宋代人口的持续上升90
1.北宋初期人口的急遽上升90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90
2.北宋中后期户口的持续上升92
(1)仁宗朝“庆历新政”的失败与户口发展的迟缓93
(2)“王安石变法”与神宗朝人口增长串的提高94
(3)北宋末的腐朽统治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95
3.南宋时期人口的缓慢增长96
(1)南渡初南部中国人口的损耗96
(2)南宋前期人口的恢复97
(3)南宋中后期人口发展的迟滞98
二、对宋代户口的再认识101
1.宋代人口统计的户多口少101
(1)“诡名子户”说102
(2)“女口不计”说103
2.官方户口统计数字中的隐漏105
(1)佃客107
(2)浮客107
(3)庄客108
(4)地客108
三、辽朝的户口110
1.“五京”州,县人口110
2.“宫户”及“御帐亲军”112
(1)“宫户”112
(2)“御帐亲军”114
3.其他无户数记录的人户114
(1)部民114
(2)著帐户及陵户116
(3)寺观僧尼及二税户116
(4)奴隶116
四、金朝的户口117
1.金朝前期户口的减耗117
2.金朝中期以后户口的迅速增长118
3.金朝末期户口的凋残121
五、西夏和大理的人口124
1.西夏的人口124
2.大理的人口126
第六节 元代人口的变化128
一、蒙古国时期户口的严重减耗128
1.太宗乙未籍户与中原人口的稀少128
2.宪宗壬子籍户,人口略有增加129
3.元世祖的“附会汉法”与人口的迅速增长130
二、元代户口的缓慢发展132
1.元代前期户口从缓慢增长到徘徊不前132
2.元代中、后期户口的增长136
(1)中书省——腹里地区人口的增长137
(2)辽阳、陕西、甘肃、河南原金朝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138
(3)河南、湖广、江浙、江西等原南宋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139
三、对元代人口的再估计141
1.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141
(1)岭北行省及中书省北部的蒙古部民141
(2)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的人口142
(3)“山泽溪洞之民”143
(4)宣政院辖地人口144
2.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144
(1)驱口144
(2)投下户145
(3)怯怜口145
(4)打捕鹰房人户145
3.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146
(1)军户146
(2)站户147
(3)民屯户147
(4)匠户147
(5)释道、儒户148
(6)游食者149
第七节 明代户口的升降150
一、明初户口的下降及其迅速恢复150
1.元明之际户口的减耗150
2.朱元璋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与人口的迅速上升151
(1)大批奴婢放良151
(2)鼓励农民垦荒152
(3)大力推行屯田152
(4)减轻人民赋役负担152
(5)整顿吏治153
(6)清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153
二、洪武以后的官方户口统计154
1.明洪武十四年以后户口发展的“停滞”154
2.永乐元年官方户口统计的最高数字155
3.永乐二年以后户口的下降与徘徊不前155
(1)永乐至天顺间户口发展的停滞155
(2)弘治中兴与户口的上升158
(3)正德年间的中衰158
(4)嘉靖、隆庆至万历初户口再度上升158
(5)泰昌,天启以后户口的衰落159
三、明代中后期户口的流失159
1.权贵豪强的兼并土地和隐蔽人口159
2.农民破产逃亡,流民人数激增161
四、对明代户口的新估计162
1.明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以内的人口162
(1)军户162
(2)匠户163
(3)灶户164
(4)僧道164
(5)奴埤165
(6)蛋户、渔户、教坊户、丐户166
2.明代的实际人口166
第八节 清代人口的大发展166
一、清初人口的减耗及顺治了年间的迅速回升168
1.清初的人丁编审制度168
2.清初社会经济的破坏与人口的损耗169
(1)召集流渗垦荒170
(2)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170
(3)废除匠籍制度170
(4)下令停止圈地170
(5)严令人丁编审,改革赋役制度170
3.顺治年间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人口的猛增170
二、康、雍时期人口的缓慢增长172
1.康熙前、中期人口发展的“迟滞”172
2.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174
三、乾、嘉、道年间人口的大发展177
1.乾隆朝人口的飞跃发展177
2.嘉、道年间人口的继续增长179
3.乾、嘉、道年间人口猛增的原因180
(1)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上聚孽息180
(2)“人头税”的取消181
(3)边疆地区的开发181
(4)商品经济的发展182
(5)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182
(6)户口编甲的普及183
四、咸、同以后人口的徘徊不前183
1.咸丰后人口的百年徘徊183
2.人口膨胀与社会危机185
(1)人口膨胀因耕地严重不足、地价粮价飞涨而造成的严重压力185
(2)天灾,战祸频仍对人口的抑制作用189
第十二章 历代疆域的变迁192
第一节 远古时期重要部落和夏、商、周三代的活动地区192
一、传说中远古时期重要部落的活动地区192
第十二章 历代疆域的变迁192
第四编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192
二、夏的活动范围193
12-1 传说中夏的活动地区194
三、商的活动区域196
12-2 商时期全图198
四、西周的疆域范围198
12-3 西周时期全图201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圈202
一、春秋列国的疆域202
1.齐203
2.晋203
3.秦204
4. 楚204
5.吴、越205
6.郑、宋、卫、鲁、陈,蔡诸国205
12-4 春秋时期全图206
二、战国时期疆域的变迁207
1.齐208
2.楚208
4.韩209
3.燕209
5.赵209
6.魏210
7.秦210
第三节 秦、汉的统一212
一、秦王朝的疆域212
12-6 秦时期全图214
二、西汉王朝疆域的拓展215
三、尔汉疆域的变迁219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222
1.魏222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222
2.蜀(汉)223
3.吴223
二、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疆域225
1.两晋的疆域225
2.北部中国各族政权的分裂割据226
(1)前赵227
(2)成(汉)227
(3)前凉228
(4)后赵228
(5)前燕229
(6)前秦229
(8)后燕230
(9)西秦230
(7)后秦230
(11)南凉231
(12)北凉231
(10)后凉231
(16)北燕232
(15)夏232
(17)魏232
(14)西凉232
(13)南燕232
三、南北朝对峙时期的疆域233
1.刘宋、萧齐与北魏对峙时期233
2.萧梁与东、西魏对峙时期236
第五节 隋、唐的再统一及其疆域的拓展238
一、隋统一后的疆域238
3.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238
二、唐全盛时期的疆域242
1.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242
2.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地244
3.安东,安南都护府辖地246
三、唐后期渤海、回纥、南诏及吐蕃的兴起248
1.渤悔249
2.回纥249
3.南诏250
4.吐蕃251
(2)后唐252
(1)后梁252
1.北方“五代”的更替252
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的疆域252
第六节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的再分裂252
(3)后晋253
(4)后汉253
12-19 五代(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疆域变迁图254
(5)后周255
2.南方九国及北汉的先后并立255
(1)吴256
(2)南唐256
(3)吴越256
(4)闽257
(5)前蜀257
(6)后蜀258
(7)南汉258
(8)楚258
12-20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疆域图259
(9)南平259
(2)岐、燕、晋、赵、北平260
(10)北汉260
3.其他地方割据势力260
(1)定难260
(3)清源261
(4)武平261
4.契丹、大理、回鹘与吐蕃261
(1)契丹的兴起261
(2)大理国的建立262
(3)回鹘的强盛263
(4)吐蕃的衰微263
二、辽、西夏,北宋对峙时期的疆域263
1.北宋264
2.辽265
3.西夏266
4.大理267
5.西州回鹘与黑汗朝267
6.金268
三、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疆域269
1.金统治下的华北及东北地区269
2.偏安江、淮以南的南宋270
3.漠北蒙古的兴起271
4.统一西域地区的西辽272
第七节 元、明、清的大统一273
一、蒙古大汗国与元王朝的疆域273
1.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汗国273
(1)钦察汗国274
(2)察合台汗国275
(3)窝阔台汗国275
(4)伊利汗国275
3.元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78
2.元朝统一国家的重建278
1.明初全盛时期的疆域281
(1)明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区281
二、明代疆域的变迁281
(2)边境臣属于明朝的蒙古族统治地区284
(1)兀良哈部284
(2)鞑靼部284
(3)瓦刺部284
2.正统以后明王朝疆土日蹙286
(1)瓦刺、鞑靼人侵与长城以北的不守286
(2)天山以北为瓦刺所夺287
(3)嘉峪关以西为吐鲁番部所占287
(4)东北为后金所取288
三、清代我国疆域的最后确立289
1.清朝前期疆域的奠定289
(1)东北地区289
(2)内、外蒙古290
(3)新疆291
(4)青海292
(5)西藏292
(6)沿海岛屿293
2.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掠夺294
(1)沙俄对中国东北领土的掠夺294
(2)沙俄对中国西北领土的掠夺296
12-28 沙俄割占中国东北部领土示意图296
12-29 沙俄割占中国西北部领土示意图299
(3)其他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领土的掠夺300
(4)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取得的租借地300
12-30 英占香港、九龙司及九龙半岛租界地示意图301
四、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者继续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302
1.沙俄策动外蒙“独立”和进占唐努乌梁海302
2.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303
(1)先秦时期小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304
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304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304
第八节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04
(2)秦灭六国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305
2.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306
(1)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本奠定306
(4)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307
(3)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307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紧密联系307
(5)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308
3.清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308
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310
(1)“互市”与“贡赐”310
1.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前捉310
(2)各族之间的相互迁徒与融合312
(3)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落后经济向先进经济的转化313
2.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消除了各民族及地区间的隔阂,是中国逐步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的基本保证313
(2)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时期314
(1)全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时期314
3.悠久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与巩固的思想基础317
三、新的考古发现对了解中国边疆地区开发历史的重大意义318
1.古遗址319
2.古碑文320
第十三章 历代政区的演变322
第一节 传说中的古代行政区划322
一、《禹贡》九州322
第十三章 历代政区的演变322
二、《尧典》十二州324
三、邹衍的“大九州”说325
四、“畿服”之制326
第二节 郡县制的起源及其发展327
一、先秦时期郡县制的起源327
二、秦代郡县制的确立329
13-1 秦郡图332
三、汉代的郡国并行制333
第三节 州制的从成立到没落336
1.西汉十三州刺史部336
一、西汉时期州制的形成336
13-2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图338
2.东汉州制的变迁340
二、三国至西晋时期州制的发展341
1.沿袭东汉的三国州制341
13-3 三国十六州图343
2.集州制之大成的西晋十九州344
13-4 西晋十九州图346
三、东晋至隋州制由混乱趋向没落347
1.东晋八州及侨州、郡、县的设置347
13-5 东晋八州及侨州图348
2.南北朝时期州制的混乱349
13-6 南朝宋二十一州图350
3.隋烯帝废州改郡与州制的没落353
第四节 道、府和路制的转变354
1.初唐的十道354
一、唐代的道和府354
2.中唐析置十五道及与节度使的逐渐融合355
(2)都护府357
3.唐代的府357
(1)都督府357
(3)京都和行在所置府358
1.渤海国的五京、十五府,三直隶州359
二、渤海、南诏的府、节度、都督359
13-7 渤海五京、十五府、三直隶州图360
2.南诏国的六节度、二都督361
13-8 南诏六节度、二都督图361
1.府362
三、五代十国的府、州、军、监362
2.州363
2.北宋二十三路364
1.“路”的起源364
四、宋代的路、府、州、军、监364
3.军、监364
13-9 北宋二十三路图367
3.宋代的府、州、军、监制368
4.南宋十七路369
13-10 南宋十七路图370
1.辽的五京(道)府、州、军、城371
五、辽、金的道与路371
13-11 辽五道(京)图372
2.金的路、府、州373
13-12 金十九路图375
1.西夏的府、州、军司377
六、西夏与大理的府、州(郡)377
13-13 西夏府、州、监军司图378
13-14 大理府、郡图379
2.大理的府、郡380
第五节 行省制的确立和演变380
一、元代行省制的确立380
1.“省”的起源380
2.元中书省及十行省381
3.十一宣慰司道384
4.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宜抚司和安抚司385
5.宜政院辖地385
1.两京、十三布政使司386
二、明代省制的演变——布政使司386
13-15 元代宣政院辖地图386
13-16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389
2.都司、行都司、卫所及九边391
第四编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392
3.奴儿干,乌斯藏,朵廿三都司393
三、清代行省制的发展394
1.清代内部十八省394
13-17 乌斯藏、朵甘都司图394
13-18 清代内部十八省图396
2.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盟旗398
12-19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宁大臣辖区,内蒙古等盟旗图400
13-20 西藏办事大臣辖区图401
3.西藏办事大臣辖区401
4.伊犁将军辖区402
13-21 伊犁将军辖区图402
5.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403
13-22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图404
1.府、州、厅制的废除405
四、辛亥革命后的省制405
2.二十八省,三直辖市和蒙古、西藏两地方406
五、建国以来省区的改革与调整407
1.一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407
(1)省区的增建、撤销或合并407
(2)民族自治区的建立408
(3)直辖市的调整409
2.二、三级行政区划的变动409
(1)二级行政区划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地辖市409
(2)三级行政区划乡、镇410
3.介于一,二级之间的行政区划410
(1)自治州410
(2)盟410
(3)省辖市410
4.各级派出机构411
(1)大行政区412
(2)地区412
(3)区412
(4)街道412
第十四章 长城415
1.齐长城415
第十四章 长城415
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41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415
14-1 齐长城416
2.楚长城417
3.魏长城419
(1)魏西长城419
14-2 楚方城419
14-3 魏西长城420
(2)魏南长城421
14-4 魏南长城421
14-5 赵南长城422
5.燕南长城422
4.赵南长城422
6.中山长城423
14-6 燕南长城423
1.赵北长城424
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424
14-7 赵北长城425
2.燕北长城425
14-8 燕北长城426
3.秦长城427
14-9 秦昭王时长城428
第二节 秦代万里长城的兴建429
一、秦长城西段的“三道边”430
二、秦长城东段在燕长城基础上的继续延伸431
14-10 秦代的万里长城432
三、秦长城规模的宏伟433
1.缮治秦河上故塞435
一、西汉对长城的重修与增筑435
第三节 汉长城435
(1)令居塞436
2.河西长城的兴建436
(2)酒泉、玉门间塞436
(3)敦煌、盐泽间亭障436
(4)居延塞437
(5)盐泽以西亭障437
3.塞外列城的修筑437
14-11 汉长城440
二、东汉时期北方长城内层防线的兴建441
14-12 东汉的内层防线示意图442
4.重城443
第四节 北魏至隋代的长城444
一、北魏长城444
2.畿上塞围445
1.赤城阴山长城445
二、东魏肆州长城446
14-13 北魏长城示意图446
三、北齐长城447
1.黄栌岭——社平戍长城447
2.夏口——恒州长城447
3.西河总秦戍至海长城447
(1)库洛拔——坞纥戌长城448
(3)库堆戌至海长城449
(2)勋掌城449
14-14 北齐长城示意图450
1.隋初对魏、齐长城的修缮450
四、隋长城450
2.套内灵、绥长城的兴建451
3.套外榆、紫长城的兴筑452
4.西平榆谷长城452
14-15 隋长城示意图453
第五节 金长城454
一、金代兴建长城的始末454
二、金长城几横贯今内蒙古全境456
3.西北路界壕边堡457
2.临潢路界壕边堡457
1.东北路界壕边堡457
14-16 金长城示意图458
4.西南路界壕边堡458
三、金长城的建筑结构与防卫措施459
一、明代长城修建的三个阶段460
第六节 明长城460
1.明代前期对长城的缮治460
2.明代中期长城的大规模兴建461
(1)宁夏至陕北长城的修建462
(2)山西北部至河北宣化长城的修建462
二、明代河西长城的兴建463
3.明代后期蓟东长城的兴建463
14-17 明长城464
三、辽东边墙465
1.辽东边墙的三段465
(2)辽西边墙466
(3)辽东边墙466
14-18 明代辽东边墙467
2.明末清初的盛京边墙467
14-19 清初盛京边墙468
四、沿长城的“九边”重镇469
2.蓟镇469
1.辽东镇469
7.宁夏镇470
6.延绥镇470
5.山西镇470
4.大同镇470
3.宜府镇470
8.固原镇471
9.甘肃镇471
五、明长城的宏伟规模472
1.城堡472
2.城墙472
3.城台473
4.烟墩473
第五编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477
第十五章 古代著名的都会477
第五编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477
第十五章 古代著名的都会477
第一节 西安477
一、周丰、镐478
15-1 西安附近的自然环境图478
15-2 西安地区周、秦、汉、唐都城变迁示意图481
二、秦咸阳482
15-3 秦咸阳遗址示意图484
三、汉长安485
1.汉长安城的城垣485
2.汉长安城的宫殿群487
(1)长乐宫487
(2)未央宫487
(3)建章宫487
15-4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488
3.汉长安城的布局489
4.汉长安城的衰废490
1.隋代的大兴城491
四、唐长安491
2.唐长安城的城垣491
15-5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493
3.唐长安城的宫殿群493
(1)太极宫493
(2)大明宫494
(3)兴庆宫494
4.唐长安城的布局495
五、唐代以后长安城的延续和发展496
1.唐束紧缩以后的长安城496
2.元代的安西路497
3.明清的西安城498
(1)经明代增修后的西安府城498
15-6 清代西安城区示意图499
(2)清代西安府的满城与新城499
一、东周王城500
第二节 洛阳500
15-7 历代洛阳城址变迁示意图501
二、汉、魏洛阳故城502
1.东汉雒阳城502
(1)东汉雒阳城的城垣502
(2)东汉雒阳城的宫阙503
2.曹魏大治洛阳宫504
15-8 东汉雒阳城平面示意图504
3.北魏重建洛阳故城505
15-9 北魏洛阳城平面示意图506
15-10 北魏洛阳外郭城平面示意图507
三、隋、唐的东都508
1.隋东都新城508
(1)外郭城508
(2)皇城508
(3)宫城508
2.广州港发展为全国第一大港509
2.唐东都城的繁荣509
15-11 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510
四、五代以后洛阳的衰落511
1.五代、北宋洛阳城的再建511
3.清代洛阳老城512
2.明代的河南府城512
第三节 开封513
15-12 清代洛阳城(今洛阳老城)位置图513
一、战国时期的大梁514
15-13 历代开封城址变迁示意图515
二、秦、汉以后开封由衰转兴的过程516
1.秦、汉开封降为县516
2.中唐以后汴州城的兴起516
3.五代东京开封府规模的奠定517
15-14 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518
(1)外城518
1.北宋东京城垣的建设518
三、北宋东京城的高度繁荣518
(2)里城519
(3)皇城519
2.北宋东京的城市布局520
3.北宋东京城的水陆交通520
四、金、元的南京521
1.金代南京宫室城垣的重建521
4.东京城的繁华521
2.元代开封城的没落522
五、明、清的开封府523
1.明代开封府城的再建523
15-15 清代开封府城平面图524
2.清代开封再度衰落525
第四节 南京526
一、秦淮河下游的古城邑——冶城、越城、金陵邑526
1.吴国的冶城526
2.越国的越城527
3.楚国的金陵邑527
15-16 南京历代都城城址变迁示意图528
1.东吴的石头城与建业城529
二、六朝时代南中国的首都——建业和建康529
2.东晋、南朝的建康城531
15-17 六朝时代的建业和建康城示意图532
三、南唐的金陵城533
1.隋代建康城的破坏533
2.南唐江宁府的再建533
15-18 南唐江宁府城示意图534
四、明代的应天府城535
1.应天府城535
15-19 明代应大府城示意图536
4.外郭537
3.宫城537
2.皇城537
15-20 皇城宫城平面示意图538
15-21 明南京外郭城示意图539
五、清代以后的南京540
1.历史早期的杭州还是海潮出投的沙州541
一、灵隐山下的古钱唐县541
第五节 杭州541
2.秦代的钱唐县542
3.西湖的形成与杭州市区的成陆543
4.六朝后期钱唐县上升为郡544
二、隋、唐时的杭州544
1.隋代的杭州城与余杭郡544
15-22 杭州历代城址变迁示意图545
2.唐代杭州六井的开凿与西湖的整治546
15-23 唐代杭州六并位置示意图547
1.新夹城、罗城及子城的兴筑548
三、吴越古都——西府城548
15-24 吴越西府城平面示意图550
2.西湖风景区的修整550
3.工商业的繁荣551
(1)宫城552
1.城垣宫阙的扩建552
四、南宋都城——临安府552
(2)外城553
15-25 南宋临安城平面示意图554
2.临安城的空前繁荣554
五、元、明、清时期的杭州556
1.元代的“杭州路”556
2.明、清的“杭州府”557
15-26 清杭州府城略图559
第六节 北京560
一、历史早期的北京古城——蓟560
1.蓟城的诞生560
15-27 北京小平原上的古蓟城561
2.秦、汉以来蓟城地位的日趋重要562
二、北方的政治中心——辽陪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563
15-23 辽南京城与金中都城城址变迁图564
1.辽的陪都——南京城564
2.金的统治中心——中都城565
15-29 金中都城平面示意图566
15-30 金中都城宫廷广场示意图567
1.元代新建的大都城569
三、元代的大汗之城——大都569
15-31 金中都城与元大都城城址变迁图569
(1)外城570
(3)宫城570
(2)皇城570
2.大都城的城市布局571
15-32 元大都城平面示意图571
四、明、清的北京城572
1.明代北京城的改建572
(2)皇城573
(1)紫禁城573
15-32 元大都城与明北京城城址变迁图574
(3)大城574
(4)外城575
2.清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576
15-34 明北京城平面示意图576
(1)对城垣及宫殿的增建577
(2)西苑及郊外的离宫建筑群577
15-35 清北京西郊园林示意图578
1.番禺古城的变迁581
第十六章 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581
第一节 广州581
第十六章 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581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番禺港581
16-1 广州古代城址变迁示意图584
2.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市——番禺585
二、三同至隋、唐广州港的繁荣587
1.广州城及港口的变迁587
三、宋、元则期广州港的盛衰592
1.宋代广州三城592
(3)西城593
(2)东城593
(1)子城593
16-2 宋代广州三城复原示意图594
2.宋、元时期广州与泉州的竞争595
1.明、清时期的广州城及港口597
四、明、清两代广州港的复兴597
(1)连三城为一598
(2)加筑外城598
16-3 清代广州城郭示意图599
2.明、清曾长期处于外贸垄断地位的广州港600
五、“五口通商”后的广州港603
1.广州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603
16-15 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张示意图605
2.广州港外贸中心地位的逐渐衰落605
第二节 扬州606
1.古邗城及广陵城607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607
16-4 古邗城、广陵城示意图610
2.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611
二、隋、唐时期的扬州613
1.唐代扬州的“子城”与“罗城”613
16-5 唐代扬州城示意图616
2.唐代扬州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617
三、五代、宋、元时期的扬州621
1.周小城与南宋扬州三城621
16-6 宋扬州三城624
2.五代以后扬州港的衰落625
四、明、清时期的扬州府626
1.扬州新、旧二城627
16-7 明、清扬州新老城628
2.明、清时扬州的再度繁荣628
一、宁波港的肇始630
1.古宁波地区——鄞、鄮、句章630
第三节 宁波630
2.我国造船与航海的发轫地632
1.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明州的建置沿革633
二、唐代明州港的开拓633
16-8 宁波市形势图634
2.唐代明州港的兴起635
三、宋、元明州港的鼎盛时期636
1.宋、元明州城及海港637
16-9 宁波城及历代海港变迁图638
2.宋、元明州港的空前繁荣641
四、明、清时期宁波港的中衰643
1.明、清的宁波海港643
2.明、清朝贡贸易与闭关政策下的宁波港645
五、“五口通商”后的宁波港647
1.江北港区的形成647
2.宁波港降为国内转运贸易港649
第四节 泉州650
一、历史早期泉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丰州651
二、唐及五代时期泉州港的兴起652
1.泉州城的兴建652
2.唐及五代时期泉州的社会经济653
16-10 五代时泉州城示意图653
3.泉州在唐及五代时期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655
三、宋、元两代泉州港的鼎盛时期657
1.泉州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657
2.宋代泉州海港的异军崛起659
16-11 宋代泉州港略图661
3.元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达于极盛664
1.明代泉州港地位的下降666
(1)辽河边墙666
四、明、清时期泉州港的衰落666
2.清代泉州港的最终没落669
16-12 泉州市区附近图671
第五节 上海672
一、历史早期上海地区的演变672
1.古海岸线“冈身”以东地区的成陆672
2.秦、汉以后上海地区的建置沿革674
1.沪渎垒与海塘的兴建678
二、早期上海的港口——沪渎垒、青龙镇678
2.上海地区最早的港口——青龙镇679
3.水系变迁与青龙镇的衰落681
三、宋末、元、明时期上海港的兴起683
1.南宋末江、浦合流与上海镇的建立683
16-13 南宋时期的上海地区图685
2.元代上海县的成立及其港口的兴衰685
3.明代上海港的再度恢复与上海县城的建设687
16-14 上海县城示意图689
四、清代上海港的繁荣689
五、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692
1.西方殖民主义者租界的设置692
2.华界面积的扩大与发展696
3.上海港成为外国殖民者经济侵略和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698
第六节 天津700
一、历史早期的天津地区700
1.天津地区的成陆和早期的聚落700
2.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津地区702
3.秦、汉时期的天津地区703
二、唐、宋时期的天津海港——军粮城、泥沽寨705
1.唐代军粮城成为天津地区重要的海运港湾705
2.宋、辽对峙时期界河上的榷场贸易707
三、金、元时期的直沽港709
1.金代漕粮河运的转运港口——直沽寨709
16-16 直沾寨位置图710
2.元代直沽港的海、河漕运711
1.明代的天津卫714
四、明、清时期的天津港714
16-17 天津旧城位置图715
2.清代的天津府717
五、开埠以后的天津720
1.外国殖民者入侵后租界的建立720
2.天津城市的扩展722
16-18 天津租界区域划分示意图722
3.天津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商埠724
后记728
热门推荐
- 387402.html
- 581013.html
- 3228667.html
- 303903.html
- 735973.html
- 2948068.html
- 3785037.html
- 1955478.html
- 257984.html
- 572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6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3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5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6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90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7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9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