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与语言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翻译与语言哲学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0861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4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写作/翻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翻译与语言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19

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19

1.1 本位观刍议19

1.2 外位参照36

1.3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41

1.4 结语47

2.0 概述52

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52

2.1 翻译主体的科学定位54

2.1.1 主体的主导性54

2.1.2 主体的“权力”:范围和限度58

2.1.3 主体的“无限可变性”62

2.1.4 主体的能动性源自客体67

2.1.5 结语72

2.2 翻译客体的功能:拒斥主体的“凌驾权力”73

2.2.2 文本的“权力”:拒斥僭释76

2.2.1 翻译客体是一个三元复合体76

2.2.3 文本的内在矛盾和不确定性81

2.2.4 文本的非整体性82

2.2.5 文本的期待性83

2.2.6 文本的语义隐含85

2.2.7 文本与作者:人文互证观88

2.2.8 文本与读者:译者的取向参照系92

2.3 结语94

第三章 方法论余论三则98

3.0 意义的人文性:基本依据98

3.1 语言的人文性与科学方法论103

3.2 继承与开拓109

3.3 历史感与现实感115

中篇 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127

第四章 语言观与翻译理论问题127

4.0 概述127

4.1 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128

4.2 翻译语言学要求同质语言观和异质语言观的辩证统一129

4.3 汉语的异质性与翻译理论问题150

4.3.1 汉语的文字体系和声韵体系独树一帜150

4.3.2 汉语的形式(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159

4.3.3 汉语的意念主轴与英语的形态主轴162

4.3.4 汉语语法的异质性表现167

4.3.4A “意合对接”:语义功能的强化167

4.3.4B “尽在不言之中”:语法范畴的虚化171

4.3.4C “举纲意断”:句法结构的话题化179

4.4 结语181

第五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上);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192

5.0 概述192

5.1 翻译学视角中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196

5.1.1 指称论(Theory of Reference)意义观197

5.1.2 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意义观219

5.1.3 语用论(Use Theory)意义观236

5.1.4 指号论(Signs Theory)意义观245

5.2 结语262

第六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下):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277

6.0 绪论:意义对译学的意义277

6.1 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认识论281

6.1.0 译学视角中意义的基本特征282

6.1.1 意义的实体性282

6.1.2 意义的疏略性285

6.1.3 意义的不确定性288

6.1.4 意义游移性291

6.1.5 意义与思维的伴随性293

6.1.6 意义逻辑性296

6.1.7 结语:意义的定义问题299

6.2 意义获得的途径300

6.2.1 指号系统300

6.2.1A 指号的容载功能:容载的无限性300

6.2.1B 指号相对任意性和相对的意义提示性305

6.2.1C 指号的驳杂性307

6.2.1D 指号的误导性310

6.2.2 指称系统和超指称系统312

6.2.2A 指称的类别问题313

6.2.2B 超指称的意义系统314

6.2.2C 指称的定位问题322

6.2.3 语境系统325

6.2.3A 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329

6.2.4 结语:翻译学的“意义范式”336

6.3 意义的表现论337

6.3.1 翻译再现的层次337

6.3.2 动态表现与非动态表现342

6.3.3 结语350

6.4 意义的对策论352

6.4.1 必须将意义视为能动而非僵化的实体352

6.4.2 必须通达权变,关键在把握意向354

6.4.3 意义理论中的形式问题:形式受制于意向的调节359

6.4.3A 把握体现意向的形式意义(meaning of the form)359

6.4.3B 形式运筹的决定因素363

6.4.3C 实现形式与意义意向的整合:形式的适度异化366

6.5 结语369

第七章 论翻译思维375

7.0 概述375

7.1 翻译思维的特征:三个平面375

7.2 现代西方哲学与文论的“理解理论”377

7.3 翻译学的“理解理论”396

7.3.1 翻译中的理解障碍397

7.3.1A 表层理解障碍399

7.3.1B 浅层(中介层)理解障碍400

7.3.1C 深层理解障碍402

7.3.2 理解障碍的成因分析409

7.3.3 翻译学的理解对策论415

7.3.3A 对策一:辨识指称的精微性417

7.3.3B 对策二:消解结构的确定性418

7.3.3C 对策三:透察意义的意向性422

7.3.3D 对策四:充分发挥主体的应变功能425

7.3.3E 对策五:充分发挥文本的意指功能427

7.4 结语429

第八章 翻译中的语言逻辑问题436

8.0 概述436

8.1 翻译中的逻辑规约和校正439

8.2 翻译的逻辑思维链444

8.2.1 概念理解谬误444

8.2.2 逻辑悖理谬误450

8.2.3 语段混乱谬误455

8.3 所谓语言真值问题461

8.3.1 “意义即真值”论462

8.3.2 冗余的“非真值”论463

8.3.3 所谓“真值共享”论464

8.4 结语467

下篇 翻译的价值观论473

第九章 新翻译观理论探索473

9.0 概述473

9.1.1 历程和条件479

9.1 新世纪的翻译学:翻译理论的科学化479

9.1.2 翻译理论科学化的具体任务484

9.2 新翻译观刍议492

9.2.1 将主体与客体合理定位493

9.2.2 赋予译者充分的酌情权:“权力转移”495

9.2.3 鼓励对文本的多样化阐释和再现499

9.2.4 充分关注对形式的表现论研究505

9.2.5 充分关注读者的接受506

9.3 结语509

第十章 翻译批评论纲513

10.1 翻译批评总论513

10.2 关于翻译批评的主体514

10.3 关于批评的标准517

10.4 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象522

10.5 关于翻译批评的方法528

中文参考书目532

英文参考书目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