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兰英,刘娜,孙立波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0644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1 生物技术概论1
0.1.1 生物技术的定义1
绪论1
0.1.2 生物技术的发展2
0.1.3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3
0.2 环境生物技术3
0.2.1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3
1.1 优先控制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种类6
1.1.1 国外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6
第1章 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生物降解性预测6
1.1.2 中国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9
1.2 污染物生物降解性及其预测10
1.2.1 污染物生物降解性10
1.2.2 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预测方法13
习题15
第2章 环境微生物培养技术16
2.1 环境微生物的种类16
2.1.1 常见环境微生物16
2.1.2 极端环境微生物20
2.2 环境微生物的富集与分离21
2.2.1 普通纯培养菌株的富集与分离22
2.2.2 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24
2.2.3 共代谢基质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26
2.2.4 同生菌的富集与分离26
2.3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与影响因素27
2.3.1 微生物的生长27
2.3.2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31
2.4 环境微生物的驯化34
2.4.1 驯化方法35
2.4.2 影响驯化期的环境因素36
习题37
第3章 微生物的育种38
3.1 自然选育38
3.1.1 菌种衰退原因的分析38
3.1.2 自然选育方法39
3.2 诱变育种40
3.2.1 诱变育种方案设计40
3.2.2 诱变原理43
3.3.1 微生物杂交45
3.3 微生物杂交育种45
3.3.2 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48
3.3.3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52
第4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70
4.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71
4.1.1 目的基因的获得71
4.1.2 载体的选择74
4.1.3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80
4.1.4 重组体的筛选82
4.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85
4.2.2 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86
4.2.1 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86
4.2.3 构建降解菌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87
4.2.4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无机磷的去除89
4.3 基因工程菌的应用90
4.3.1 优化污染物的降解途径90
4.3.2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93
4.3.3 增强细菌的环境适应性94
习题96
5.1.1 生物氧化的方式97
第5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97
5.1 有机物分解代谢与产能97
5.1.2 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与产能98
5.2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生理过程101
5.2.1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101
5.2.2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动力学102
5.3 共代谢的原理105
5.3.1 共代谢基质与共代谢微生物105
5.3.2 共代谢的原理106
5.3.3 共代谢相关的酶108
5.3.4 共代谢研究的应用前景110
5.4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与激活作用110
5.4.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作用110
5.4.2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114
习题121
第6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122
6.1 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122
6.1.1 脂肪烃的生物降解122
6.1.2 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127
6.2.1 卤代烃的生物降解140
6.2 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140
6.2.2 含氮芳香烃类的生物降解155
6.2.3 含磷原子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161
6.2.4 含氧的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163
6.2.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165
6.3 有机金属的生物降解168
6.3.1 假单胞菌K62对汞化物的还原作用168
6.3.3 其他抗汞微生物的作用169
6.3.2 有机汞分解反应的机制169
6.3.4 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应用170
习题170
第7章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171
7.1 细胞固定化技术171
7.1.1 细胞固定化方法171
7.1.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175
7.1.3 细胞固定化的影响因素181
7.1.4 固定化细胞的性能评价183
7.1.5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应用184
7.2.1 生物膜固定化方法185
7.2 固定化生物膜技术185
7.2.2 生物膜形成机理187
7.2.3 生物膜的生物相189
7.2.4 生物膜的除污机理190
7.2.5 生物膜的性能评价191
7.2.6 生物膜技术的应用194
习题195
第8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196
8.1 好氧活性污泥的生物相197
8.1.1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197
8.2.1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形成200
8.1.2 活性污泥的性质200
8.2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净化反应原理200
8.2.2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原理202
8.2.3 活性污泥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204
8.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205
8.3.1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础概念205
8.3.2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本方程式206
8.3.3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式的应用207
8.3.4 动力学系数的测定209
8.4.1 营养物质210
8.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210
8.4.3 pH值211
8.4.2 溶解氧211
8.4.4 温度212
8.4.5 有毒物质(抑制物质)212
8.4.6 有机负荷率213
8.5 污泥膨胀的原因与对策213
8.5.1 污泥膨胀的原因213
8.5.2 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215
习题216
9.1.1 产酸菌(非产甲烷菌)217
第9章 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217
9.1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217
9.1.2 产甲烷菌218
9.1.3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系222
9.2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净化反应原理223
9.2.1 水解阶段223
9.2.2 发酵(或酸化)阶段224
9.2.3 产乙酸阶段225
9.2.4 产甲烷阶段227
9.2.5 缺氧条件下的其他生物降解作用228
9.3 厌氧处理废水的动力学229
9.3.1 水解阶段不溶性底物的转化速率230
9.3.2 溶解性底物的转化速率与细胞产率230
9.4 厌氧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231
9.4.1 温度231
9.4.2 pH值233
9.4.3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235
9.5.1 污泥颗粒化的定义236
9.5 固定化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236
9.4.5 氧化还原电位236
9.4.4 有毒物质236
9.5.2 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基本组成237
9.5.3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238
9.5.4 颗粒污泥的结构239
9.5.5 污泥颗粒化过程240
9.5.6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242
9.5.7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244
习题244
10.1.1 水体中氮的危害245
第10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245
10.1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性245
10.1.2 水体中磷的危害246
10.2 废水生物脱氮247
10.2.1 废水生物脱氮方法247
10.2.2 生物脱氮原理249
10.3 废水生物除磷255
10.3.1 废水生物除磷方法255
10.3.2 生物除磷原理257
10.3.3 生物除磷动力学258
10.3.4 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260
习题261
第11章 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262
11.1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262
11.1.1 堆肥化基本概念262
11.1.2 堆肥中的微生物264
11.1.3 堆肥化过程266
11.1.4 好氧堆肥化原理266
11.1.5 好氧堆肥工艺267
11.1.6 好氧堆肥的影响因素270
11.1.7 堆肥产品质量与卫生要求272
11.2 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转化沼气273
11.2.1 沼气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73
11.2.2 甲烷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274
11.2.3 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原理276
11.2.4 沼气发酵装置276
11.2.5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276
11.2.6 沼气发酵的应用277
11.3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制备酒精278
11.3.1 酒精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78
11.3.2 酒精发酵的生化过程279
11.3.3 酒精发酵的原理280
11.4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制备单细胞蛋白282
11.4.1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和微生物282
11.4.2 生产单细胞蛋白方法283
11.4.3 单细胞蛋白的应用284
习题286
第12章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87
12.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87
12.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88
12.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288
12.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96
12.2.1 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296
12.2.2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299
12.2.3 氮氧化物的生物处理300
习题300
第13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301
13.1 原位生物修复301
13.1.1 原位生物修复方法302
13.1.2 原位生物修复基本原理303
13.1.3 原位生物修复工程307
13.2 异位生物修复及其生物反应器316
13.2.1 预制床修复316
13.2.2 堆制式修复316
13.2.3 生物反应器修复318
13.2.4 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319
习题319
14.1 酶制剂的提取与分离纯化320
14.1.1 酶的原料选择320
第14章 酶制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320
14.1.2 酶生物原料的预处理321
14.1.3 酶的分离纯化323
14.2 酶的作用原理324
14.2.1 酶的催化特性324
14.2.2 酶催化原理325
14.3 单、双加氧酶327
14.3.1 单加氧酶327
14.3.2 双加氧酶333
14.4 木素过氧化物酶335
14.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方法336
14.4.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339
14.4.3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343
14.4.4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343
14.5 漆酶345
14.5.1 漆酶的产生方法345
14.5.2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346
14.5.3 漆酶结构和性质346
14.5.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347
14.5.5 漆酶在工业中的应用347
习题348
第15章 微生物絮凝剂349
15.1 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349
15.1.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349
15.1.2 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方法350
15.2 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与絮凝机理353
15.2.1 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353
15.2.2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354
15.3.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358
15.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方法358
15.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方法与影响因素358
15.4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359
15.4.1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360
15.4.2 高浓度无机物悬浮废水的处理360
15.4.3 乳化液油水分离360
15.4.4 废水的脱色360
15.4.5 膨胀活性污泥的处理360
15.4.6 其他方面361
16.1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362
16.1.1 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特征362
第16章 微生物吸附剂362
16.1.2 微生物对金属的吸附机理364
16.2 微生物吸附剂的制备与应用367
16.2.1 用于制备微生物吸附剂的菌种367
16.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制备368
16.2.3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371
16.2.4 生物吸附剂的应用373
习题376
17.1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377
第17章 生物传感器377
17.2 酶传感器378
17.2.1 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78
17.2.2 酶传感器的分类378
17.3 微生物传感器382
17.3.1 工作原理与分类383
17.3.2 电化学微生物传感器384
17.4 细胞传感器390
17.4.1 细胞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90
17.4.2 细胞器传感器392
18.1 PCR技术简介394
第18章 PCR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94
18.2.1 PCR技术的原理395
18.2.2 PCR的反应动力学395
18.2 PCR的反应原理395
18.3 PCR的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396
18.3.1 引物设计396
18.3.2 DNA聚合酶399
18.4 PCR技术的发展402
18.4.1 PCR技术的改进402
18.4.2 多重PCR的应用403
18.5.1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的方法405
18.5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405
18.5.2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406
第19章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408
19.1 DNA芯片技术408
19.1.1 基因芯片的概念408
19.1.2 基因芯片的特点408
19.1.3 基因芯片的类型409
19.2 DNA芯片的构建409
19.2.2 点样法410
19.2.1 原位光蚀刻合成法410
19.2.3 化学喷射法412
19.2.4 电子芯片法413
19.2.5 三维芯片法413
19.2.6 流过式芯片法413
19.3 DNA芯片的作用原理与性能413
19.3.1 作用原理413
19.4 生物芯片的杂交与信号检测系统414
19.4.1 生物芯片的杂交414
19.3.2 DNA芯片的性能414
19.4.2 DNA芯片检测原理415
19.4.3 荧光标记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415
19.5 DNA芯片技术的应用417
19.5.1 基因表达分析417
19.5.2 基因型基因突变与多态性分析420
19.5.3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21
19.6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422
19.7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423
参考文献424
热门推荐
- 3198098.html
- 2322487.html
- 2542730.html
- 2956731.html
- 3113875.html
- 3856718.html
- 933271.html
- 2965115.html
- 1497512.html
- 2784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7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9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4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2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8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77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3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7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