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用学 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 cogni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自然主编;冉永平,莫爱屏,王寅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95884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用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语用学 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 cogni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与言语交际的认知观第一章 导 论1.1 引言3
1.2 国外研究简介4
1.3 国内研究简介6
1.4 内容导读8
第二章 认知研究简介11
2.1 引言11
2.2 术语理解11
2.2.1 认知11
2.2.2 认知科学15
2.3 两代认知科学的划分17
2.3.1 第一代认知科学17
2.3.2 第二代认知科学19
2.4 两代认知科学的语言观22
2.5 小结26
3.2 概况简介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28
3.1 引言28
3.3 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及主要内容31
3.4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35
3.5 小结41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42
4.1 引言42
4.2 哲学理论背景42
4.3 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44
4.3.1 心智的体验性44
4.3.2 认知的无意识性47
4.3.3 思维的隐喻性48
4.4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50
4.5 小结52
5.1 引言53
第五章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3
5.2 语言世界观54
5.3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6
5.3.1 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57
5.3.2 认知反映现实,依靠语言凝化61
5.3.3 语言反映和影响认知,认知反映和影响现实62
5.3.4 文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认知和语言密不可分66
5.3.5 现实、认知、语言、文化诸要素多元融合67
5.4 小结69
第六章 语言的体验性70
6.1 引言70
6.2 概况简介70
6.3 身体—空间基础论72
6.3.1 身体经验72
6.3.2 空间体验74
6.3.3 互动方式77
6.3.4 综述78
6.4 词汇化的体验性80
6.5 小结83
第七章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85
7.1 引言85
7.2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语用研究86
7.3 拟象性话语90
7.4 象似性原则与语用原则比较93
7.4.1 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93
7.4.2 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96
7.4.3 标记象似性的语用分析99
7.5 小结103
8.1 引言105
第八章 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105
8.2 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106
8.3 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107
8.4 代词的认知分析115
8.5 小结119
第九章 语篇的认知分析120
9.1 引言120
9.2 语篇研究的语言学理论简介121
9.3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123
9.3.1 认知世界123
9.3.2 ICM与背景知识127
9.3.3 认知世界对于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131
9.4 动态分析136
9.5 连贯的程度与原型理论137
9.6 小结141
第二部分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145
第一章 导论145
1.1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145
1.2 国外研究综述149
1.3 国内研究综述156
1.3.1 语法—语义研究156
1.3.2 语法—语义—语用三维研究160
1.4 内容导读164
第二章 话语理解的认知模式167
2.1 引言167
2.2 语码论167
2.3 推理论169
2.4 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173
2.4.1 基本框架173
2.4.2 认知语境观176
2.4.3 明示—推理交际180
2.4.4 理解过程及其制约181
2.5 小结184
第三章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认知功能185
3.1 引言185
3.2 话语生成与语用制约185
3.3 话语理解与语用制约190
3.4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194
3.5 小结200
第四章 话语标记语与含意解读202
4.1 引言202
4.2 隐喻的含意解读202
4.2.1 隐喻标记语研究203
4.2.2 隐喻标记与关联引导206
4.3 首词重复的含意解读213
4.3.1 首词重复的含意推导214
4.3.2 对寻找关联过程的制约216
4.3.3 话语标记语与首词重复217
4.4 小结222
第五章 插入语的话语标记特性224
5.1 引言224
5.2 插入语的界定224
5.3 插入语的形式226
5.4 插入语的话语标记功能227
5.5 插入语的宏观分析234
5.5.1 类型与功能235
5.5.2 言语行为解读240
5.5.3 语用认知解读243
5.6 小结248
第六章 信息整合、语用照应与话语标记6.1 引言249
6.2 衔接与连贯250
6.2.1 话语的衔接251
6.2.2 话语的连贯252
6.2.3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连贯的影响255
6.3 信息粘连与信息整合257
6.3.1 话语标记语与粘连关系257
6.3.2 信息整合259
6.3.3 话语标记261
6.4 语用照应265
6.4.1 语用照应的定义266
6.4.2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照应的作用270
6.5 小结278
7.1 引言279
第七章 元表征、元语用与话语标记279
7.2 元表征及其分类280
7.2.1 表征与元表征280
7.2.2 显性元表征与隐性元表征282
7.2.3 元表征的理解284
7.3 元语用及其标示288
7.3.1 元语用现象的相关研究289
7.3.2 元语用意识及其标示语291
7.4 话语标记语对元语用意识的标示294
7.5 小结301
第八章 英语常用标记语分析303
8.1 引言303
8.2 Well的语用功能303
8.3 You know的语用功能311
8.4 In otherwords321
8.5 对比性标记语but325
8.6 小结331
第九章 汉语常用标记语分析332
9.1 引言332
9.2 “老实说”的语用功能332
9.3 “你看”、“你想”等的功能338
9.4 末尾标记语“吧”的功能342
9.5 “X不X”附加问句的功能352
9.6 小结360
第十章 英语话语标记语的理解与习得:调查与实验10.1 引言361
10.2 And等语序标记语的实验研究361
10.2.1 理论概述与研究目的362
10.2.2 话语生成实验:假设与设计364
10.2.3 语序标记语的使用与功能367
10.3 话语标记语与英语写作:调查与分析372
10.3.1 程序意义及语言编码373
10.3.2 话语标记语的程序意义374
10.3.3 写作中的关联:作者与读者的关系376
10.3.4 调查与分析377
10.4 小结381
第一章 导论385
1.1 语用照应的界定385
1.2 相关研究概述388
1.3 理论取向及价值390
1.4 内容导读391
第二章 含意推理与语用照应393
2.1 引言393
2.2 合作原则与含意推理394
2.3 含意与语用照应395
2.4.1 直接照应397
2.4 语用照应的类型397
2.4.2 间接照应398
2.5 语用照应的确定404
2.6 小结405
第三章 语用照应的真实性标准407
3.1 引言407
3.2 新—旧信息契约论408
3.3 焦点算法论411
3.4 场景论415
3.5 真实性与语用照应417
3.6 贡献与不足424
3.7 小结426
第四章 语用照应的连贯性标准427
4.1 引言427
4.2.1 衔接的产生理据428
4.2 话语的衔接428
4.2.2 衔接手段的选择及效果431
4.3 话语的连贯性435
4.3.1 连贯的含义435
4.3.2 连贯理论简述436
4.3.2.1 决定连贯关系的四大要素437
4.3.2.2 连贯关系举偶438
4.4 连贯理论对语用照应的解释441
4.5 连贯理论的局限445
4.6 小结451
第五章 语用照应的关联性标准453
5.1 引言453
5.2 关联理论概述453
5.3 语用照应的关联解析457
5.4 关联法与连贯法464
5.5 小结467
第六章 英汉语用照应的认知对比分析468
6.1 引言468
6.2 语用照应与认知活动468
6.2.1 框图结构469
6.2.2 常规关系470
6.2.3 思维模式473
6.3 认知环境与照应475
6.4 语用照应与跨文化交际475
6.5 小结476
第七章 语用照应选择与交际效果477
7.1 引言477
7.2 语言选择的顺应性478
7.3.1 对话题的顺应481
7.3 语用照应选择的顺应性481
7.3.2 对信息结构的顺应482
7.3.3 对语境的顺应484
7.4 语用照应的选择机制488
7.5 语用照应选择与修辞效果490
7.6 小结492
第八章 语用照应的实证研究493
8.1 引言493
8.2 推理照应的理解假设及其测定494
8.3 调查与分析495
8.3.1 问卷调查1495
8.3.2 问卷调查2500
8.4 小结506
附 录507
参考文献515
热门推荐
- 146234.html
- 3278023.html
- 1984395.html
- 3309619.html
- 1393073.html
- 3554632.html
- 3492442.html
- 1662022.html
- 1602402.html
- 2820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5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85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0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2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3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0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4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