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芳恒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ISBN:754121134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冯友兰(1895~1990)-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前言1
第一章 人文精神与理论基础1
第一节 冯友兰的人文关怀2
一、真正的哲学家必须以身载道2
序二4
二、哲学家的人文追求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信任6
序三7
第二节 别共殊的方法及其意义8
一、“别共殊”的理论渊源10
二、“别共殊”的理论限制及其突破18
一、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25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中国式诠释及其运用25
二、唯物史观与哲学、哲学史28
三、唯物史观与社会文化32
第二章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动力36
第一节 历史发展规律37
一、道体的“日新”与事物变化之规律37
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41
第二节 历史发展动力51
一、理、势与历史发展52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55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思想60
一、理、势与社会制度60
二、社会思想是“势”的反映62
三、社会制度与理想65
第一节 近代中西文化争论的回顾与检讨71
第三章 社会文化与中西文化之争71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72
二、从“戊戌维新”到“新文化运动”81
第二节 冯友兰文化观的理论演进91
一、“地域差异”说与“价值取向”论92
二、“时代差异”说与“文化古今”论97
三、“社会类型”说与“文化类型”论101
四、小结110
第三节 冯友兰、梁漱溟文化观比较113
一、梁漱溟文化观述论113
二、冯友兰、梁漱溟文化观比较124
第四章 近代中国与民主政治129
第一节 民主政治的涵义129
一、民主政治的原则130
二、民主政治的态度136
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142
一、武力割据与平均地权:民主政治初步143
二、工业化: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146
第三节 冯友兰与当代新儒家民主政治观念比较152
一、从“圣王”到“王圣”:“内圣”与“外王”的分裂153
二、“内圣外王”学新解:当代新儒家民主政治观念检视159
第五章 近代中国与社会革命172
第一节 革命的依据与任务172
一、革命的道德依据172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18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192
第二节 革命的形式与道路194
一、“征诛”与“揖让”结合: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形式194
二、“征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198
第三节 革命性质201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0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04
第六章 社会道德与继承发展214
第一节 道德善恶及其起源214
一、道德的涵义214
二、人性与道德善恶218
第二节 道德的层次225
一、同一组织层次,道德标准不同226
二、不同组织层次,道德标准各异229
三、公德与私德231
第三节 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238
一、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238
二、经济发展与道德变迁242
三、“抽象继承法”及其意义247
第七章 社会教育与学术独立思想252
第一节 传统教育思想的新诠释253
一、兴趣、才、学254
二、勤、敬256
第二节 生产社会化与教育革新258
一、生产社会化与教育制度的革新259
二、生产社会化与道德教育的新途径262
第三节 学术独立思想268
一、学术独立思想的孕育时期268
二、学术独立思想的形成时期273
三、学术独立思想的成熟时期281
第八章 终极关切与安身立命:以哲学代宗教295
第一节 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296
一、“鬼能作祟”297
二、“以鬼为神”299
三、“诗”的表达与“神道设教”303
第二节 以哲学代宗教307
一、中国思想传统之“以哲学代宗教”307
二、“新理学”之“以哲学代宗教”312
第三节 冯友兰、蔡元培、梁漱溟宗教观之比较329
一、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329
二、梁漱溟之“以道德代宗教”334
三、冯友兰、蔡元培、梁漱溟之宗教观比较346
第九章 共相的审美关照:艺术论356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及其批评356
一、技与道357
二、艺术之理或本然艺术362
三、哲学活动与艺术创作366
四、艺术批评及其标准370
第二节 艺术的起源374
一、艺术起源于人对天然的模仿374
二、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客观化378
第三节 艺术的功能383
一、乐的教育功能384
二、礼、乐教育功能之异同388
三、墨家对儒家礼乐的批评392
第四节 艺术的现代性和民族性394
一、艺术的现代性只有通过其民族性才能充分体现394
二、艺术的个性是民族的重要标志397
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401
后记406
热门推荐
- 1467144.html
- 862274.html
- 289072.html
- 1211995.html
- 159930.html
- 1523098.html
- 3658782.html
- 928965.html
- 3573685.html
- 3579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3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1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5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7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0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3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4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8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7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