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 夏金时期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白寿彝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99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095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1134页
- 主题词: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 夏金时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五代十国史料1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1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2
“十国”史料2
文集、笔记史料3
第二节 辽代史料3
《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3
《契丹国志》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4
《辽史》5
第三节 宋代史料7
《宋史》、《东都事略》7
《续资治通鉴长编》8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8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8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9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10
传记类史料10
编年类史料11
政书类史料12
地理类史料13
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14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14
今人编辑史料15
第四节 西夏史料16
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17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18
西夏文史料19
第五节 金代史料21
《金史》、《大金国志》22
《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24
金人文集、史书25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25
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26
第二章 考古资料27
第一节 城址与界壕27
都城27
地方城市34
金代界壕遗迹38
第二节 手工业遗迹和遗物39
矿冶遗址40
瓷窑遗址和瓷器41
金银器47
玻璃器54
纺织品56
漆器61
第三节 陵墓63
“十国”、宋代帝王陵63
辽、夏、金帝陵66
五代、宋墓葬70
辽代墓葬73
西夏墓葬76
金代墓葬77
仿木建筑结构墓室79
墓室浮雕80
墓室壁画82
第四节 宗教遗迹和遗物84
石窟84
寺庙建筑86
塔和塔基87
宗教雕塑90
第五节 中外交流遗迹和遗物90
泉州港宋代海船91
泉州宗教石刻92
伊斯兰玻璃器93
宋代外销瓷器95
第三章 研究概况97
第一节 五代史研究概况97
20世纪上半叶的五代史研究97
1949年以来的五代史研究98
五代、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信息99
第二节 辽史研究概况101
清人对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01
近人对辽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02
1949年以后的辽史研究成果105
第三节 宋史研究概况108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108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110
20世纪初的宋史研究111
邓广铭、张荫麟与“宋史”断代研究112
1949年以来的宋史研究115
宋史研究的新进展118
台湾、香港地区的宋史研究129
第四节 西夏史研究概况130
清人对西夏史料的编纂130
近现代的西夏史研究132
西夏史料整理的新成果134
近年来西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136
国外研究简况144
第五节 金史研究概况147
元、明、清三代对金史的研究147
近代以来对金史的整理与研究150
国外金史研究简况153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155
乙编 综述159
第一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159
第一节 五代兴亡159
后梁的建立159
梁、唐兴替163
晋、汉更迭165
后周兴亡169
第二节 十国割据172
前蜀、后蜀172
吴、南唐175
吴越、闽、泉漳178
楚、湖南、荆南182
南汉、北汉188
第三节 契丹的崛起191
建国前的契丹族191
辽(契丹)朝的建立193
辽对燕云地区统治的确立与统治中原企图的失败195
新旧势力的斗争与皇位更迭200
附表一:五代世系表207
表二:十国世系表207
第二章 辽的发展与灭亡207
第一节 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207
景宗中兴207
辽初对宋的战略208
第二节 圣宗盛世209
承天太后摄政209
澶渊之盟前后212
侵高丽、征阻卜214
叛乱相继215
第三节 走向衰亡的辽朝216
联夏迫宋216
征夏失利217
耶律重元叛乱218
耶律乙辛擅权219
辽的灭亡221
附表一:辽世系表223
表二:西辽世系表223
第三章 宋朝的建立及与辽的对峙223
第一节 宋的建立223
陈桥兵变223
“杯酒释兵权”224
皇权的加强225
第二节 消灭割据226
吞荆、湘226
取后蜀228
灭南汉229
平南唐(江南)230
泉、漳纳土232
吴越归地233
消灭北汉233
第三节 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235
高梁河之战235
岐沟关之战236
澶渊之盟239
第四章 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241
第一节 宋初的阶级关系241
阶级关系概况241
全师雄兵变243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244
王小波起义244
李顺起义军“蜀”政权的建立与失败245
王均兵变248
第五章 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250
第一节 “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250
“天书”与“封禅”250
“纳”、“赐”银绢换取边境安宁251
“冗官、冗兵、冗费”252
第二节 庆历新政254
范仲淹《条陈十事》254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255
改革失败256
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与兵变257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258
变法前的形势258
王安石变法260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诸新法261
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址)265
第六章 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268
第一节 宋学——新儒学268
儒学的演化268
宋学先驱269
宋学的特征270
第二节 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272
新学272
蜀学273
理学(洛学、关学)274
第三节 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277
古文运动277
豪放派词风的兴起278
“文人画”画派278
尚意派书法279
第七章 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 宋江、方腊起义281
第一节 “更化”与“绍述”281
元祐“更化”281
绍圣“绍述”283
第二节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江、方腊起义284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285
宋江起义289
方腊起义290
第八章 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292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292
女真先世292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293
社会组织结构295
金政权的建立298
第二节 金灭辽299
攻占辽东京299
攻取辽上京301
连克诸京303
抚夏灭辽304
第三节 宋的南迁305
宋金燕云交涉305
金军侵宋307
宋的南迁311
附表:北宋世系表315
第九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315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 钟相、杨么起义315
金军渡江南侵315
伪齐的建立及灭亡317
宋金对川陕的争夺319
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321
钟相、杨么起义324
第二节 绍兴和议328
绍兴初次议和328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330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332
第三节 隆兴和议335
采石之战335
孝宗即位338
隆兴和议339
第十章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343
第一节 孝宗中兴343
隆兴和议后的军政、经济343
理学的发展346
文学与教育347
第二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348
绍熙政变及禁“伪学”348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351
第三节 南宋后期的政局354
嘉定夺储政变355
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356
嘉定抗金及宋金局势的变化360
第十一章 南宋的灭亡362
第一节 蒙古侵宋362
宋与蒙古联合攻金362
南宋收复三京的失败363
蒙古侵宋364
第二节 南宋的灭亡367
第三节 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69
附表:南宋世系表372
第十二章 金的发展与灭亡 金末红袄军起义372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发展372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372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376
第二节 金在北方的统治377
金初战争和奴隶制对北方地区的破坏377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79
腐朽没落的金后期380
第三节 金末红袄军起义383
红袄军大起义383
杨安儿起义385
李全、杨妙贞起义军386
坚持抗蒙、反金的彭义斌起义军387
金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389
第四节 金朝的灭亡391
蒙古侵金391
蒙、宋联合灭金393
附表:金世系表396
第十三章 西夏396
第一节 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396
党项的兴起396
“献地”与抗宋399
附辽侵宋401
倚辽惠宋403
第二节 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405
夏国(西夏)的建立405
西夏与宋、辽的战与和408
没藏太后、梁太后和外戚专政410
第三节 西夏的盛世414
乾顺亲政414
依辽抗宋416
辽亡金兴之际西夏的扩张417
仁孝盛世418
第四节 西夏的衰落421
政变迭起421
从附蒙攻金到联金抗蒙422
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423
蒙古军破力吉里、取斡罗孩、围中兴府424
西夏的灭亡426
附表:西夏世系表429
第十四章 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429
第一节 奚族429
奚族源起429
辽时的奚族432
金时的奚族435
第二节 鞑靼437
鞑靼诸部437
辽时的鞑靼439
金时的鞑靼442
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443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443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446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447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450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452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455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457
第四节 吐蕃458
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458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459
藏传文化463
第五节 唃厮啰(青唐羌)464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465
与宋、辽、夏、金的关系466
经济、文化471
第六节 大理473
大理政权的兴亡473
大理的民族475
与宋朝的关系478
第七节 壮族480
五代和宋时期的壮族480
宋朝对壮族的统治481
侬智高起义483
丙编 典志487
第一章 农业和农学技术487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农业487
后梁时农业生产的部分恢复487
后唐、后周对黄河的治理488
后唐“营田”489
后唐、后周招抚流亡复兴农业的措施489
南方诸国的农业490
第二节 宋代的农业和农学技术491
招抚流亡,开垦荒田491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建设494
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地力的维持497
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和江南的多熟种植499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501
农业生产工具503
园艺、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技术505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508
第三节 五代、宋的监牧510
第四节 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513
租佃制生产关系513
与租佃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户籍制度515
乡村主户的五等户制516
第五节 辽的牧业与农业519
畜牧与渔猎业519
农业的发展523
第六节 西夏的农业和牧业530
农业530
牧业532
第七节 金的农业和牧业533
农业533
牧业537
第二章 官私手工业539
第一节 五代、宋的手工业状况539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手工业经营形式539
宋代的官府手工业544
五代、宋手工业的发展547
第二节 辽的手工业553
矿冶、铸造业553
采盐业555
纺织业556
陶瓷业557
皮革与木器加工业558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559
纺织业560
冶炼业与金、银、木器制造业560
采盐业561
陶瓷业561
建筑业562
第四节 金的手工业562
矿冶与金属制造业563
煤矿业564
盐业564
制瓷业565
造纸与印刷业566
丝织业566
火器制造业567
造船业567
第三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569
第一节 建筑569
城市建设569
应县木塔570
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571
桥梁建筑571
《营造法式》573
第二节 水利573
第三节 纺织576
丝织品576
麻、毛织品578
棉织品580
印染581
纺织机械582
第四节 采矿583
探矿知识583
坑采技术584
井采技术585
第五节 冶金586
第六节 机械593
第七节 交通运输594
陆上运输工具594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596
造船与航海599
第八节 造纸602
竹纸602
造纸新工艺604
各种名纸和加工纸606
纸制品和纸类论著608
第九节 印刷610
雕版印刷的盛行610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614
第十节 制瓷618
五代时期的瓷业618
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619
辽、夏、金的制瓷业623
第十一节 兵器625
火药与火器625
普通兵器的发展628
第十二节 煤炭629
第十三节 石油 天然气634
第四章 商业与货币638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商业与货币638
商业638
货币640
第二节 宋代的商业642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642
南宋都城行在所临安城的商业643
其他城市与镇市的商业644
榷场贸易647
海外贸易与市舶司649
行会与免行法651
第三节 宋代的货币653
铜钱、铁钱653
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及钱引657
南宋的纸币:“会子”、“关子”663
南宋“银会子”667
第四节 辽代的商业与货币668
商业668
辽与五代的贸易670
辽、宋贸易671
辽与西夏及其他周边国家、部族的贸易672
辽朝的货币673
第五节 西夏的商业与货币674
商业674
与宋、辽、金等国及其他民族的贸易675
西夏的货币676
第六节 金代的商业与货币677
商业677
金与宋、夏及其他民族的贸易678
金代的货币(铜钱)679
金代的纸币与银币680
第五章 城市和镇市682
第一节 五代、宋的城市683
五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683
吴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府685
华北的主要都市687
南方主要城市689
第二节 五代、宋的城市制度692
后梁、后唐时洛阳“坊市制”的破坏692
北宋都城开封的“厢坊制”693
南宋都城临安的“厢坊(巷)制”695
城乡分治696
城、镇户籍制“坊郭户”698
治安新制度699
消防新制度700
城市统治的新制度“隅坊(界、巷)制”701
第三节 五代、宋的镇、市702
五代、宋初的小军事要地“镇”702
乡村经济中心“镇”、“市”703
镇、市的税收704
第四节 辽代的城、镇705
上京706
中京706
东京、南京、西京707
其他州、镇708
第五节 西夏都城兴庆府709
第六节 金代的城市与镇市711
上京会宁府711
中都大兴府711
南京开封府712
其他城市712
镇市713
第六章 交通与邮传715
第一节 五代、宋的水上交通与漕运715
河北水运715
广济河(五丈河)水运717
漕运的主渠道:汴河水运717
真楚运河(江淮运河)719
浙西运河(江南运河)与浙东水运720
灵渠721
长江等河流的航运721
海上交通722
第二节 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724
长江、黄河等江河浮桥724
驿路与官路726
驿站727
马驿728
驿程729
驿卒729
第三节 五代、宋的邮传(递铺)730
急脚递铺730
马递铺731
步递铺与递送物品732
递卒(铺兵)732
斥候铺(战况情报铺)733
摆铺(军队递铺)734
递角736
金字牌736
白字牌、青字牌、红字牌737
第四节 辽代的交通738
交通工具738
驿馆与驿道739
第五节 西夏的交通740
交通路线740
交通工具742
第六节 金代的交通743
陆上交通与驿站743
水上交通与漕运744
第七章 赋税和役法747
第一节 五代、宋的田赋(两税)747
后唐明宗对征税时间的改革747
宋代田赋征收时间的变化748
预催749
预借750
支移、折变(折纳)750
省耗、雀鼠耗及会州751
沿纳752
和买(折帛钱)、和籴753
第二节 五代、宋的商税754
五代十国商税754
宋代商税754
盐、茶、酒、醋、铜等专卖与商税755
宋代的商税务757
宋代的杂税与经、总制钱760
第三节 五代、宋的役法762
五代役法762
宋代的夫役764
宋代的职役768
宋代对职役法的改革776
第四节 辽代的赋税和役法779
土地所有制及其变化779
封建因素的增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783
赋役制度789
第五节 西夏的赋税与徭役796
赋税796
徭役798
第六节 金代的赋税和役法799
赋税800
役法810
第八章 政治制度815
第一节 五代政制815
朝廷政制815
地方政制817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818
官、职、差遣818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819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820
枢密院822
三司822
审官院823
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823
礼院与权知贡举824
谏院824
御史台824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825
馆阁825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元丰官制改革826
阶官(寄禄官)826
宰相和执政827
对中书(都堂)与三省的改革827
对六部、学士院及其他机构的改革828
第四节 北宋后期与南宋的朝廷政制830
“选人”等寄禄官称的改革830
平章军国重事830
公相831
宰相、执政官称的变化831
省并机构832
第五节 宋代的地方政制833
路级机构833
府、州、军、监834
县、军、监、尉司835
第六节 辽代的北面官和南面官837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838
捺钵与斡鲁朵制841
地方行政机构:部落与州县845
第七节 西夏官制849
建国前后的官制849
天盛律令所载官制853
西夏《官阶封号表》所载官制857
第八节 金代官制859
金代官制始末859
朝廷官制862
地方官制866
封爵制871
第九章 军制874
第一节 五代十国军制874
后梁军制874
后唐军制877
后晋、后汉、后周军制878
“十国”军制879
五代乡兵(民兵)880
第二节 宋代军事制度881
北宋军制881
南宋军制887
第三节 宋代禁军、厢军、乡兵(民兵)891
北宋禁军891
北宋厢军893
南宋禁、厢军895
宋代乡兵(民兵)895
蕃兵、强人897
第四节 南宋“大军”899
南宋“大军”899
南宋“大军”军制903
第五节 辽朝的军制904
军事体制904
朝廷宿卫军906
地方镇戍军912
军事制度916
第六节 西夏的兵制921
兵役制和军队921
多兵种的部队建制924
《贞观玉镜统》所载西夏军制926
第七节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928
猛安谋克的形成、变革和迁徙928
猛安谋克的系统与结构932
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整顿936
第十章 法律941
第一节 五代的法律941
司法机构941
制定法律942
枉法酷刑943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法律945
司法机构945
法律、法规的制定948
人治、法治并行时期949
第三节 宋神宗以后及南宋时期的法律951
司法机构951
制定法律、法规952
封建法治时期954
五代、宋的刑制959
第四节 辽代的法律963
建国前后的法律963
刑种与刑具965
第五节 西夏的法律966
建国前后对法律的制定与修改966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967
法制机构与诉讼程序968
第六节 金代的法律968
法津的制定968
女真法与金朝法律的关系969
唐律对金朝法律的影响970
辽法与宋法对金朝法律的影响970
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对金朝法律的影响971
第十一章 科举与教育973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973
科举制度973
学校975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976
北宋前期977
熙宁科举改革以后980
南宋的类试(类省试)983
第三节 宋代教育984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985
三舍法986
州县学988
书院、私学990
第四节 辽代的科举与学校992
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科举制992
学校994
第五节 西夏的科举与学校995
以“蕃学”、“儒学”取士995
学校997
第六节 金代的科举与学校999
科举制度999
学校与书院1002
第十二章 社会风俗和宗教1006
第一节 五代、宋的社会风俗1006
朝市、夜市:“坊市制”破坏后的新习俗1006
起居:由“席地而坐”到使用桌、椅、凳1008
服饰1011
婚仪1013
丧俗1015
节庆1016
第二节 五代、宋的宗教1020
佛教1020
道教1027
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1032
第三节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1033
婚姻、姓氏1033
居住、饮食1034
服饰和发式1035
生育和丧葬1036
节庆风俗1037
娱乐活动1038
萨满教1039
佛教和道教1040
第四节 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1042
服饰与发式1042
饮食与居住1043
婚丧节庆1044
宗教信仰1045
第五节 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1047
饮食1047
服饰1047
家庭、婚姻1048
葬礼1049
文体活动1050
宗教1050
第十三章 学术、文化1052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1052
诗、文、词1052
绘画、书法1053
史学1055
第二节 宋代的文化1056
文学1056
绘画、书法和雕塑1059
戏曲、曲艺与“话本”1063
史学1064
第三节 “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1066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1066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发展1068
秦桧对理学派的扶持与打击1069
宋孝宗时期的新学、理学和蜀学1072
宁宗后期理学地位的提高1073
理宗后期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1074
第四节 辽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1075
契丹人的语言文字1076
文学1077
儒学1079
绘画与雕塑1080
第五节 西夏的文化艺术1085
“西夏文”1085
文学1086
音乐、舞蹈1087
绘画、书法1088
雕塑1090
第六节 金代的文化艺术1091
文学1091
杂剧戏曲1092
儒学1092
史学1093
绘画、书法1094
壁画和雕刻1095
热门推荐
- 2482945.html
- 1995497.html
- 576568.html
- 2815439.html
- 129255.html
- 2872444.html
- 702228.html
- 607373.html
- 107721.html
- 817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9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6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4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2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39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8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5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5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