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接入网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宽带接入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宽带接入网络的类型3
1.1.1 数字用户线(DSL)3
1.1.2 电缆调制解调器4
1.1.3 光纤技术5
1.1.4 无线接入网络6
1.1.5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7
1.2 宽带家庭网络7
1.3 与宽带接入有关的网络协议8
第二章Internet9
2.1 当前的Internet的结构9
2.2 Internet的演化10
2.3 Internet的资源10
2.3.1 E-mail10
2.3.2 FTP11
2.3.3 在线服务11
2.3.4 IRC11
2.3.6 WWW12
2.3.5 NEWS12
2.3.7 Gopher13
2.3.8 BBS13
2.4 Internet的应用13
2.4.1 商业应用13
2.4.2 广告14
2.4.3 通信14
2.4.4 教育与科研14
2.5.1 IP电话的诞生15
2.5 IP电话15
2.4.5 娱乐15
2.5.2 IP电话的基本技术原理16
2.5.3 IP电话的未来方向16
第三章 网络融合17
3.1 推动网络融合的因素17
3.1.1 技术因素17
3.1.2 经济因素18
3.1.4 政策法规变化的因素19
3.1.3 消费者需求的因素19
3.2.1 未来电信的发展趋势20
3.2.2 公共趋势20
3.2 国际电联的长期架构研究20
3.2.3 网络趋势21
3.2.4 多媒体服务所需的网络支持21
3.2.5 LTA的商业模型22
3.3 公共交换电话网22
3.3.1 传统的PSTN23
3.3.2 明天的PSTN26
3.4 有线电视网络28
3.4.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改造28
3.4.2 下一代的有线网络HFC29
3.4.3 HFC的不足之处30
3.4.4 HFC承载语言解决方案30
4.1 ATM的历史33
4.2 ATM的优点33
第四章 异步传递模式(ATM)与宽带ISDN33
4.3 ATM接口36
4.4 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37
4.4.1 物理层37
4.4.2 物理链路38
4.4.3 ATM层38
4.5 ATM适应层40
4.6.2 控制平面或信令42
4.6.1 用户平面42
4.6 B-ISDN的高层42
4.7 多媒体中的信令44
4.8 管理平面44
4.9 B-ISDN的其它方面45
4.9.1 用户网络接口45
4.9.2 交易控制45
4.9.3 服务种类47
4.9.4 路由48
5.1.1 光纤入户50
5.1 宽带接入网络的光纤解决方案50
第五章 光纤解决方案1:ATM无源光网络50
5.1.2 影响光纤入户实现方案的一个主要障碍52
5.2 光纤接入网络的类型52
5.3 完美服务接入网络行业集团54
5.4 ATM无源光网络55
5.4.1 物理层操作56
5.4.2 APON的带宽管理59
5.4.4 在APON上运用加密技术60
5.4.3 APON确定距离范围协议60
5.5 防止ONU的泄密61
5.6 APON系统的实验配置61
第六章 以太网63
6.1 以太网技术63
6.1.1 以太网的连接方式63
6.1.2 以太网的帧格式64
6.2 历史65
6.2.3 高速光以太网66
6.2.2 校园光以太网66
6.2.1 第一个光以太网中继器66
6.2.4 光千兆以太网67
6.2.5 GBIC模块67
6.3 光以太网的今天68
6.3.1 LAN68
6.3.2 CAN68
6.3.3 MAN68
6.4.1 光以太网交换机69
6.4 最近的趋势69
6.3.4 WAN69
6.4.2 GBIC模块70
6.4.3 弹性信息包环70
6.4.4 万兆以太网建议标准70
6.5 未来展望71
6.5.1 光以太网进入消费者71
6.5.2 光以太网LAN72
6.5.3 超过万兆的以太网73
7.1 无源光网络的演变74
第七章 光纤解决方案2:太网无源光网络74
7.2 从经济的角度审视以太网PON76
7.3 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77
7.4 有源网络元素78
7.4.1 CO机架78
7.4.2 光网络单元79
7.4.3 EMS79
7.5以太网PON的工作过程79
7.5.1 EPON的上行/下行交易管理80
7.5.2 EPON的帧格式81
7.6 光系统设计82
7.7 服务质量83
7.8 应用84
7.8.1 降低成本的应用84
7.8.2 新的收益机会85
7.8.3 竞争优势86
7.9 以太网PON的效益86
7.9.1 高带宽86
7.9.3 高收入87
7.9.2 低成本87
7.10 第一公里以太网起步88
7.11 以太网PON的未来88
第八章 ADSL和VDSL89
8.1 引言89
8.2 铜双绞线的容量的增长过程90
8.3 铜双绞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传输质量问题92
8.4 ADSL94
8.4.1 系统要求参考模型94
8.4.2 性能94
8.4.3 传输模式95
8.4.4 DMT传送95
8.4.5 频带与位的分配95
8.4.6 差错校正96
8.4.7 位速率适应性改变96
8.4.8 ADSL的特性96
8.4.9 单载波传送(RADSL)101
8.4.10 ADSL-Lite102
8.5 VDSL103
8.5.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103
8.5.2 传输模式103
8.5.3 性能104
8.5.4 传送频带104
8.5.5 功率消耗104
8.5.6 传送技术105
第九章 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109
9.1概述109
9.2宽带接入网络是市场和技术的竞争109
9.3电缆网络及其向HFC的演变110
9.3.1 电缆网络的历史110
9.3.2 传统电缆网络111
9.3.3 HFC网络112
9.3.4 上行/下行电缆频谱113
9.3.6 电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114
9.3.5 数字电缆网络114
9.3.7 HFC接入的不足之处115
9.3.8 影响电缆调制解调器运行的因素115
9.3.9 噪声116
9.3.10 抑制噪声的方法118
9.4电缆调制解调器118
9.4.1 两种类型的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119
9.4.2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简述120
9.4.3 电缆调制解调器参考结构121
9.4.4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础层123
9.4.5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服务方面)132
9.4.6 高速物理层133
第十章 高速无线接入136
10.1引言136
10.2卫星通信基本原理137
10.2.1 GEO卫星138
10.2.3 LEO卫星139
10.3SkyBridge139
10.2.2 MEO卫星139
10.3.1 SkyBridge的历史140
10.3.2 SkyBridge星群140
10.3.3 SkyBridge的优点141
10.3.4 SkyBridge的体系结构141
10.4Teledesic143
10.4.1 Teledesic的历史143
10.4.2 Teledesic卫星群144
10.4.3 Teledesic的体系结构144
10.5Irdium(铱星)146
10.5.1 Irdium的历史146
10.5.2 Irdium卫星群146
10.5.3 Irdium的体系146
10.5.4 Irdium的工作频率148
10.6 LMDS148
10.6.1 LMDS的体系结构149
10.6.3 LMDS的标推化151
10.6.2 有哪些因素推动LMDS成功151
10.7 无线宽带调制解调器152
10.7.1 Internet的传送基础152
10.7.2 电缆调制解调器系统和电缆制解调器的基本要素153
10.7.3 无线下行系统的体系结构155
10.7.4 频带和限制155
10.7.5 在用户的场所接收信号157
10.7.6 获取在达广播无线发射机的信号158
10.7.7 无线返回(双向无线)选择158
10.7.8 无线 Internet接入的市场背景160
10.7.9 用于 Internet接入的MMDS/WCS发射机系统161
第十一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163
11.1 引言163
11.2 历史163
11.3 电力线作为高速传送媒体164
11.4 电力线传送的体系结构164
11.5 电力线上的噪声166
11.6 物理层传输166
11.6.2 展宽频谱调制167
11.7媒体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167
11.6.1 多频率调制167
11.8电力线通信的应用168
第十二章 家庭网络170
12.1引言170
12.2家庭网络的类别171
12.3 HomeRF LAN171
12.3.1 HomeRF LAN 系统概念172
12.3.2 HomeRF LAN 的体系结构172
12.3.3 物理平面173
12.3.4 控制平面173
12.3.5 HomeRF LAN 的优点和缺点174
12.4电力线以太网174
12.4.1 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175
12.4.2 电力线以太网系统概念175
12.4.3 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176
12.4.4 可供选择的控制层技术177
12.5家庭电话线178
12.4.5 关于数字电力线技术的总体评述178
12.5.1 家庭电话线系统概念179
12.5.2 电话线接入需求179
12.5.3 电话线网络的体系结构180
12.5.4 物理层180
12.5.5 电话线网络的服务和优缺点181
12.6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182
12.6.1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182
12.7 几种家庭网络技术的对比183
12.6.2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优点和缺点183
第十三章 应用185
13.1 引言185
13.2 服务与应用的定义185
13.3 服务概况186
13.3.1 服务分类186
13.3.2 ATM的服务结构187
13.4 应用领域190
13.4.1 关键传统应用190
13.4.2 正在开发的应用192
13.4.3 正在研究中的应用195
第十四章 接人性能198
14.1 概述198
14.2 网络性能问题198
14.3 性能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发展199
14.3.1 有多少个九就足够了199
14.3.2 网络性能的原理阐述200
14.4ADSL技术简要回顾202
14.5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简要回顾205
14.6A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205
14.6.1 容量206
14.6.2 吞吐量206
14.6.3 可伸缩性206
14.6.4 性能/服务类别207
14.6.5 安全性207
14.6.6 成本207
14.6.7 语音适应能力207
14.6.9 Internet应用方面的对比208
14.6.8 可靠性208
第十五章 标准210
15.1标准的作用210
15.2与接入技术有关的标准210
15.2.1 ADSL/VDSL210
15.2.2 电缆调制解调器/HFC212
15.2.3 电缆网络上的数据接口规范(DOCSIS)214
15.2.4 IEEE802.14215
15.2.5 CableLabs216
15.2.6 ATM论坛217
15.2.7 DAVIC218
15.2.8 Internet相关的标准219
15.2.9 XIWT220
15.2.10 ISOC220
15.2.11 VON220
15.2.12 IETF220
15.2.13 ECTE221
15.2.14 IMTC221
主要参考文献222
热门推荐
- 435970.html
- 3412584.html
- 556401.html
- 3889816.html
- 1302651.html
- 762170.html
- 1583193.html
- 35286.html
- 3152954.html
- 2066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3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9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5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2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1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3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8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3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26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