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
  • 曹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1196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作物栽培学概述1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利用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1

一、作物的起源1

二、作物的传播与演变1

三、作物起源的研究2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3

一、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3

二、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7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0

一、作物的分类10

二、作物的利用13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15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15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15

二、作物栽培学的特征16

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17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9

一、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9

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20

第二篇 作物生育和产品形成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22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22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22

二、阶段发育在生产上的应用24

第二节 作物的生育期24

一、作物生育期的长短24

二、气候生长期25

三、作物生育期与产量25

第三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25

一、作物的物候期25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26

第四章 作物的器官建成27

第一节 作物种子发芽与出苗27

一、作物种子分类27

二、作物种子萌发过程27

三、种子发芽的条件28

四、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29

第二节 作物器官建成30

一、根的生长30

二、茎的生长32

三、叶的生长33

四、花的发育35

五、种子和果实的发育38

第三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39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40

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40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41

第五章 作物的群体动态43

第一节 作物群体结构指标43

一、作物群体、作物群体结构概念43

二、作物群体结构指标43

第二节 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关系45

一、群体的边缘效应45

二、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机制46

三、作物群体生产力的形成47

第三节 作物生长分析48

一、作物生长分析的概念48

二、叶面积和光截获49

三、叶日积49

四、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50

第六章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52

第一节 作物的源52

一、源的概念52

二、源强的量度54

三、影响作物源的建成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55

第二节 作物的库57

一、库的概念57

二、库强的量度58

第三节 作物的流61

一、流的概念61

二、流强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61

第四节 源-库-流关系62

一、作物的源库类型62

二、作物的源-库-流关系63

三、作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65

第七章 作物产量形成67

第一节 作物产量类型67

一、作物产量概念67

二、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68

三、源库流理论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70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70

一、产量的构成因素71

二、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71

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72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76

一、作物产量的物质来源76

二、产量物质的接受机制80

三、产量内容物的运输和分配81

第四节 作物高产途径83

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83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84

第八章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87

第一节 作物产品品质类型87

一、禾谷类作物产品品质87

二、经济作物产品品质88

第二节 作物产品品质指标89

一、作物产品品质指标89

二、优质专用作物产品品质标准90

第三节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机制92

一、作物产品品质形成过程92

二、作物产品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96

第四节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98

一、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99

二、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99

三、调整栽培技术措施101

第三篇 作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第九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104

第一节 作物与光照关系的基本指标104

一、光资源基本指标104

二、与作物相关的光照指标104

三、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的变化节律105

第二节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06

一、光强106

二、光质109

三、光照时间109

第三节 作物群体结构和光分布109

一、作物群体内光照的分布110

二、太阳光在作物群体中的反射、透射与吸收110

第四节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11

一、作物光合生产潜力111

二、作物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112

第十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117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指标117

一、三基点温度117

二、作物的温周期现象119

三、积温与无霜冻期120

第二节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1

一、温度对发芽、出苗与生长的影响121

二、温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22

三、作物光温生产潜力123

第三节 温度与作物分布125

一、作物分布125

二、作物布局128

第四节 作物生长环境温度的调控途径128

一、耕作措施与温度128

二、种植技术与温度130

三、灌排措施与温度131

第十一章 作物生长与水分133

第一节 作物与水分关系的基本指标133

一、土壤水133

二、水势136

三、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137

第二节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38

一、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138

二、涝渍对作物的影响141

第三节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途径143

一、作物水分利用效率143

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143

第十二章 作物生长与矿质营养147

第一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需求147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47

二、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148

第二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150

一、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151

二、矿质营养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153

第三节 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5

一、氮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5

二、磷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5

三、缺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6

四、缺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6

五、缺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6

六、缺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7

七、缺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7

八、缺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8

九、锰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8

十、铜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8

十一、锌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8

十二、钼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9

十三、氯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59

第四节 农艺措施对矿质营养的影响159

一、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159

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160

三、合理灌排,以水促肥160

四、轮作换茬,调节土壤肥力161

第十三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162

第一节 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162

一、土壤物理特性与作物生长162

二、土壤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167

第二节 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170

一、我国土壤质量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70

二、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172

第三节 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2

一、土壤障碍发生的原因及现状172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3

三、土壤连作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3

四、土壤酸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3

五、土壤养分缺乏与过剩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4

第四节 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8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79

二、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79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生物修复180

第十四章 作物生长与大气181

第一节 作物与大气的关系181

一、作物与CO2181

二、作物与O2181

三、作物与N2182

四、作物与有毒气体182

五、作物与风182

第二节 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83

一、大气CO2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183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影响183

三、调控措施对CO2浓度的影响186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87

一、大气污染对作物的影响188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影响188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间接伤害190

第十五章 作物区划与布局种植技术192

第一节 作物区划192

一、作物区划的概念192

二、作物区划的分区依据192

三、作物区划方法193

四、中国种植业区划195

第二节 作物布局198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198

二、作物布局规划199

第三节 作物种植方式200

一、种植熟制200

二、轮作与连作201

三、复种202

四、间混套作203

第四节 作物品种搭配204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204

二、品种选择的原则204

三、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205

第四篇 作物栽培技术207

第十六章 土壤耕作技术207

第一节 土壤耕作方法207

一、翻耕207

二、深松耕208

三、旋耕208

四、耙地209

五、中耕209

六、作畦209

七、起垄209

第二节 少免耕技术209

一、概念与由来210

二、少免耕的优缺点211

三、技术原理211

四、应用条件与展望212

第三节 盐碱土耕作213

一、盐碱土概述213

二、盐碱土的危害214

三、盐碱土改良与利用214

第十七章 播种移栽技术216

第一节 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216

一、种子清选216

二、种子预处理216

三、播种期的确定218

四、播种量的确定220

五、播种方法220

第二节 育苗与移栽技术221

一、育苗方式222

二、苗床管理225

三、移栽技术227

第三节 合理密植227

一、合理密植的含义和增产作用227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228

三、合理密植的方式229

第十八章 覆盖栽培技术230

第一节 覆盖栽培的类型230

一、砂石覆盖栽培230

二、地膜覆盖栽培231

三、秸秆覆盖栽培231

四、作物全程覆盖栽培232

五、作物生育期覆盖栽培232

第二节 覆盖的生态效应与增产机理232

一、覆盖的生态效应232

二、覆盖的增产机理237

第三节 覆盖栽培管理238

一、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小麦栽培238

二、垄盖膜际精播小麦栽培239

三、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40

四、砂田的栽培管理243

第十九章 肥料运筹技术245

第一节 作物需肥规律与合理施肥原则245

一、作物的需肥规律245

二、养分作用规律246

三、合理施肥原则247

第二节 作物肥料运筹248

一、施肥量的确定248

二、推荐施肥技术250

第三节 肥料种类与施肥方法250

一、肥料种类251

二、施肥时期252

三、施肥方式253

第二十章 水分管理技术255

第一节 水分作用规律与水分管理原则255

一、水分作用规律255

二、水分管理原则255

第二节 作物需水规律与合理灌溉指标256

一、作物需水规律256

二、合理灌溉指标257

三、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258

第三节 节水栽培与涝渍害防治259

一、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259

二、农业节水的途径259

三、节水栽培技术260

四、节水灌溉模式与技术261

五、涝渍害防治263

第二十一章 灾害防控技术264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264

一、病虫害的预测264

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265

第二节 杂草防控266

一、加强杂草检疫266

二、农业防控266

三、化学防控267

四、生物防控268

五、生物技术在农田杂草防控中的应用268

第三节 气象灾害防控268

一、干旱269

二、涝灾和渍涝270

三、冷害270

四、冻害271

五、高温热害271

第二十二章 化学调控技术273

第一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植物激素273

一、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及有关概念273

二、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的关系274

三、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发展274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作用特点274

一、根据与植物激素作用的相似性进行分类274

二、根据对植物茎尖的作用方式进行分类276

三、根据作物生产中的作用效果进行分类277

四、根据调节剂的来源分类278

第三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278

一、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78

二、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三种应用模式281

三、主要大田作物的实用化学调控技术281

四、作物化学调控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282

第二十三章 作物栽培新技术283

第一节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283

一、作物精确栽培的内涵283

二、作物精确栽培的支持技术283

三、作物精确栽培的应用实例285

第二节 作物清洁栽培技术289

一、作物清洁栽培的基本概念289

二、作物清洁栽培技术体系290

第三节 作物分子栽培技术294

一、作物分子栽培的基本原理294

二、农田基因多样性重建与分子生态对策296

参考文献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