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金融制度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窦尔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8391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教育投资-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金融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文献综述10
三、研究对象14
四、本著作可能的贡献16
五、全书体系概览22
第一章 教育需求方资金的供求分析25
第一节 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26
一、教育投资理念的形成26
二、中国教育竞争的“私人化”趋势问题28
第二节 教育资金需求的决定29
一、教育投资的依据29
二、教育“投资-收益”的过程性因素32
三、现有教育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33
第三节 两类教育需求方筹资机制的比较38
一、转移支付机制分析39
二、交易性教育资金机制45
第二章 “中国式”债性教育筹资模式的演化路径50
第一节 主体增加的演化路径51
一、传统债性模式的主体增加51
二、与保险机制的对接:保险机构主体的引入56
三、人力资本消费单位的引入:企业托管模式57
第二节 教育贷款制度运行绩效分析59
一、贷款缺口巨大59
二、贷款发放不均衡60
三、贷款回收困难61
四、政府主体职能缺失62
第三节 债性教育金融制度缺陷63
第三章 债性教育筹资模式创新67
第一节 教育信用卡的启示67
一、教育信用卡的发展历史67
二、教育信用卡制度原理70
三、“成本-风险-收益”改良效应72
第二节 尤努斯模式成功的本质75
一、格莱珉银行的运作模式76
二、尤努斯模式的创新78
三、尤努斯模式的启示81
第四章 债性教育筹资合约证券化84
第一节 国外学生贷款证券化的启示85
一、国外的理论与实践85
二、中国实施教育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87
第二节 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89
一、交易架构89
二、交易流程90
三、资产证券化中的合约嬗变机理94
第三节 制度的正面效应97
一、健康的风险消解机制97
二、商业银行“成本-风险-收益”的改善98
三、投资者“成本-风险-收益”的改善100
第四节 潜在的负面效应101
一、道德风险链及其风险放大效应102
二、非系统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103
三、“次贷”危机的警示104
第五章 分成制教育筹资制度原型106
第一节 分成制元素渐强下的逻辑排序考察107
一、债性合约中分成元素增强的演化规律107
二、尤努斯模式中股性成分的“嵌入”108
三、资产证券化中股性成分的关键作用109
第二节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原型109
一、农业中的分成制模式110
二、明星经纪人制度中的分成制模式112
三、按收入比例还贷117
四、制度原型的启示120
第三节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诞生122
一、风险特征与分成制共生的一般规律122
二、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构建127
第六章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机理135
第一节 分成制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135
一、分工理论136
二、委托代理理论138
三、分成制度140
第二节 分成制模型结构141
一、分成制模型141
二、分成制模型解构145
三、分成制的核心:估值146
第三节 分成制中的博弈行为149
一、博弈产生的原因150
二、静态博弈154
三、动态博弈156
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159
第七章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效应164
第一节 资金放大效应165
一、内部增信功能165
二、信号显示功能168
三、转移支付机制对交易机制的放大169
第二节 “教育成链”效应170
一、五大教育环节形成产业链的机理171
二、教育链五大环节的均衡配置原理178
三、教育环节的外包与整合181
第三节 教育需求方谈判力提升效应184
一、与家长谈判力的增强185
二、与考试选拔制度“谈判能力”的增强186
三、与教育供给方谈判力的增强187
四、与人才需求方谈判能力的增强189
第四节 教育改革机制优化效应190
第五节 分成制的隐忧192
第八章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模拟实证194
第一节 投资对象模拟选择195
一、投资方面临的三大风险195
二、人力资本积累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特征197
三、选择MBA为投资制度初始投资对象199
第二节 分成制合约下要素的选择模拟202
第三节 不同性质合约选择的模拟207
一、合约选择的一般规律207
二、债性合约引入下的模型建立208
三、不同性质合约共存下的模拟实证210
第四节 国家制度供给模拟实证213
一、政府参与下的模型建立213
二、政府参与下的数据模拟216
第五节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模拟219
第九章 基金制度的利用与优化222
第一节 分成制教育基金制度的刻画223
一、单个投资人面临的可能困境223
二、分成制教育基金制度生态链225
三、分成制教育基金制度的效应228
第二节 公益型教育基金的困境232
一、教育基金的海内外现状233
二、现有纯粹公益型教育基金的缺陷235
第三节 两种基金制度的嫁接237
一、改良机理与制度刻画237
二、反哺型公益教育基金的效应分析239
第十章 教育金融制度的政府支持242
第一节 教育收益的“公私性”规律243
一、教育的受益主体243
二、成本分摊理论245
三、教育收益的动态变化规律247
第二节 政府是制度的天然供给者261
一、公共制度供给理论261
二、教育金融制度供给主体——基于我国制度供给的特殊性265
第三节 政府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作用267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两种制度变迁模式267
二、教育金融制度变迁模式的选择269
三、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两种作用271
第十一章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初建路径278
第一节 前提假设的非完美性278
一、被投资人主观风险的不可控性279
二、甄别机制不健全283
三、征信体系不完善285
四、回收机制不健全289
五、投资方过度干预290
第二节 制度前提现状的改良292
一、个人信用制度创新——终身综合账户的建立292
二、分成制教育金融回收机制的设计295
三、分成制教育金融特有的成长潜力甄别机制298
四、干预过度的防范机制300
第三节 基于前提现状的初始制度构建302
一、一般基金管理人所面临的风险302
二、大型人力资源公司的风险规避优势304
第十二章 教育金融学科体系设想309
第一节 教育金融学科体系构建的必要性310
一、教育金融学科体系310
二、教育需求方自然人金融制度亟待强制性变迁312
三、教育经济学不能孕育出教育金融学313
第二节 教育金融学科体系路径构建初探314
一、一般学科体系培养路径——以教育经济学为例314
二、教育金融学科体系培育路径316
第三节 教育金融学科体系支撑教材318
一、融资模式和教育效率视角下的教材体系318
二、第二条主线下的学科教材325
第四节 教育的未来330
参考文献334
后记346
热门推荐
- 2034421.html
- 2292560.html
- 712761.html
- 1116879.html
- 3648156.html
- 3273735.html
- 3710082.html
- 2411686.html
- 3443537.html
- 10612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4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7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4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1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6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5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4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