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
  • 李广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04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69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心脏病(学科: 诊疗) 心脏病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临床药物治疗1

第一节 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和一般临床表现1

一、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1

二、心绞痛典型的临床表现2

第二节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和临床诊断3

一、心绞痛的临床分型4

二、心绞痛的临床诊断5

三、心绞痛的鉴别诊断6

第三节 心绞痛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9

一、常用抗心绞痛药物及其分类9

二、心绞痛的临床治疗12

第二章 冠心病的溶栓疗法16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16

第二节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与缺血性心肌坏死的关系17

第三节 纤溶系统和纤溶原理18

一、纤溶系统18

二、纤溶系统抑制物19

第四节 溶栓机制和纤溶药物20

一、纤溶机制和纤溶过程的调控20

二、血栓的溶解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21

三、纤溶药物21

第五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24

二、溶栓治疗的方法和给药途径25

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5

三、联合用药问题27

四、溶栓后注意监测的问题28

五、血管再通的判断指标28

第六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溶栓治疗29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型29

二、不稳定型心纹痛的溶栓治疗30

第七节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30

一、出血31

三、低血压32

四、再灌注损伤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32

二、过敏反应32

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33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37

第一节 正常凝血和止血过程37

一、初期的止血反应过程37

二、二期的止血反应过程39

第二节 抗凝剂及其临床药理学39

一、肝素钠40

二、低分子肝素41

三、肝素钙41

四、华法林42

五、水蛭素42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44

六、抗凝血酶Ⅲ44

第三节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及其临床药理学44

二、临床常用抗血小板制剂的临床药理学46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50

一、心绞痛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50

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53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54

第四章 脂质代谢与冠心病57

第一节 脂类、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动脉粥样硬化57

一、脂类概述57

二、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61

三、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入增高62

四、肥胖62

第二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因62

二、饮食中胆固醇摄入增高62

一、基础血浆LDL-C高及清除率低下62

五、雌激素减少63

六、年龄63

七、遗传因素63

八、其他因素63

第三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诊断63

一、血脂测定63

二、高脂血症分型64

附: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的《血脂测定技术及标准化建议》66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高脂血症治疗原则67

第四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治疗67

二、调整饮食及改善生活方式68

三、药物治疗70

四、其他治疗76

五、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简介76

六、治疗进程监测78

第五章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80

第一节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81

一、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的作用机制81

三、临床意义和评价82

二、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的方法及阳性标准82

第二节 超声心动图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心肌活性的认识和检测86

一、心肌活性86

二、可逆性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机制87

三、其他存活心肌的识别技术及检测方法88

四、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诊断冬眠心肌的方法和阳性标准90

五、关于心肌活性研究的现状91

第六章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95

第一节 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类型、指标和运动试验的分类95

一、两种运动类型95

一、活动平板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96

第二节 活动平板和踏车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96

三、运动试验的分类96

二、运动试验的分级和指标96

二、踏车心电图负荷运动试验98

第三节 分级心电图负荷运动试验的操作方法98

一、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98

二、运动试验的方法99

第四节 运动试验结果的评价和临床应用101

一、临床症状101

二、心电图变化101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103

四、运动试验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应用105

第五节 动态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06

一、临床应用价值106

二、动态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应用限度113

第七章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115

第一节 心脏和冠状动脉的解剖及投影115

一、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分布116

二、左冠状动脉解剖和分布117

三、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范围119

第二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19

一、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119

一、冠状动脉造影所需的设备120

第三节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方法和步骤120

二、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120

二、心导管及其相关材料121

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前准备123

四、冠状动脉造影术(Judkins法)和左心室造影术的操作123

五、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后处理126

六、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危险和并发症126

第四节 冠状动脉造影时的投照角度选择和造影结果的正确认识与分析126

一、充分显示所要观察冠状动脉的投照角度127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分析128

三、左心室造影的分析129

四、硝酸甘油和麦角胺激发试验的作用130

第五节 冠状动脉病变的导管介入性治疗131

一、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指征132

二、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禁忌证133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134

一、直接PTCA135

二、急球性PTCA136

三、补救性PTCA136

第七节 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方法138

一、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设备和材料138

二、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术前准备139

三、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方法140

四、复杂病变的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140

六、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术后处理143

五、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急性再闭塞和内膜撕裂的处理143

第八节 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成功率和危险性144

一、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特征与成功率和危险性144

二、对冠状动脉解剖学的考虑144

三、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新观点145

四、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146

五、长期预后和结局148

六、不完全性血管再通150

七、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和再狭窄151

第九节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153

第十节 冠状动脉内膜旋切术155

一、定向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155

第十一节 经皮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156

二、快速冠状动脉内膜旋切或旋磨术156

第十二节 心肌血管再通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及其启示157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内科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157

二、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塔桥术和内科治疗157

三、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内科治疗158

四、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其他介入性治疗158

五、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冠状动脉塔桥术160

第八章 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室性心律失常163

第一节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之后的室性心律失常163

一、Ⅰa期心律失常164

二、Ⅰb期心律失常164

一、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出现的室性心律165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犬2~24h心律失常的观察与研究165

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塞后2~24h狗自发性的致命性与非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166

三、正常自律性升高和异常自律性166

四、延迟后除极和触发节律167

五、狗冠状动脉闭塞后24h由心室起搏引发和终止的室性节律168

第三节 犬冠状动脉闭塞后3~5d心肌梗死心脏的折返性心律失常169

一、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5d折返性激动的解剖与电生理基础169

二、自发和期前刺激诱发的折返激动及其心外膜激动形式170

三、折返激动的始动与不应期长度不均一性的作用170

四、程序电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拖带、终止、加速和诱发特点171

第四节 心肌梗死晚期发生的心律失常171

第五节 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173

第六节 治疗原则174

第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启示176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论176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膜抑制剂的电生理学特点177

二、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78

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79

四、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7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各论179

一、奎尼丁179

二、二氢奎尼丁181

三、普鲁卡因酰胺181

四、双异丙吡胺182

五、利多卡因183

六、美西律184

七、苯妥英钠186

八、室安卡因187

九、恩卡尼187

十、安搏律定188

十一、普罗帕酮189

十二、乙吗噻嗪190

十三、氟卡胺191

十四、劳卡尼192

十五、β受体阻滞剂193

十六、胺碘酮196

十七、嗅苄胺197

十八、维拉帕米和地尔硫?198

十九、洋地黄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200

二十、其他药物201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药物的合理应用201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203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20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及特点203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205

第五节 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206

第一节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210

一、心房内多波折返机制210

第十章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210

二、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机制215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216

一、心房不应期离散216

二、各向异性传导216

三、心房解剖结构的作用219

四、波长220

五、心房颤动对心房电重构与解剖重构作用221

六、心房颤动的可兴奋间隙223

七、自主神经对心房颤动的影响225

八、心房颤动的起始与终止226

一、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和临床分类230

第十一章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230

第一节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230

二、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病因231

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危险性232

四、临床表现232

五、超声心动图在临床评价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中的价值233

六、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关系233

第二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观察233

一、心房颤动的心电图233

二、心房扑动的心电图235

第三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学观察235

一、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学观察235

二、心房扑动的电生理学观察236

第四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一般治疗原则238

一、控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措施239

二、重建窦性心律242

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维持用药问题245

四、心房颤动治疗和转复中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246

五、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病因学治疗248

六、其他治疗248

第十二章 人工心脏起搏249

第一节 人工心脏起搏的工程学250

一、起搏器的主要构成250

二、起搏器的基本参数和特性250

第二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性能特点255

第三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心脏起搏的指征259

一、人工心脏起搏指征的分类259

二、临时性心脏起搏的指征259

三、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一般性指征260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永久性起搏的指征261

五、房室传导阻滞的永久性起搏指征262

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起搏指征问题263

七、常用起搏器的应用指征或起搏器的选择指征263

第四节 人工心脏起搏的方法266

一、临时性心脏起搏的方法266

二、心室永久性起搏电极的放置方法267

三、心房永久性起搏电极的放置方法271

五、脉冲发生器的置入及连接273

四、心肌螺旋电极和双极电极的应用273

六、起搏器的更换手术275

第五节 起搏参数的程控275

第六节 起搏心电图及故障判断276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276

二、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分析280

第七节 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及处理283

一、起搏器褥疮283

二、感染284

三、电极移位或(和)阈值升高284

五、心律失常285

四、起搏脉冲发生器移位285

六、起搏器综合征286

七、其他并发症286

第八节 起搏器患者的随访287

第十三章 心肌病的心脏起搏器治疗289

第一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发展和认识289

一、历史回顾289

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系列研究289

第二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由起搏器治疗获益的机制291

一、室间隔运动异常291

四、起搏对舒张功能的影响292

三、起搏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292

二、抑制收缩功能292

五、左心室肥厚的恢复293

第三节 关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技术方面的问题294

一、关于房室延迟间期的最佳值294

二、心室起搏的位置295

第四节 肥厚型心肌病其他类型的起搏器治疗问题295

一、其他类型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起搏问题295

二、儿科的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起搏器治疗问题296

第五节 对肥厚型心肌病起搏治疗值得慎重考虑的一些建议296

一、患者的选择296

三、对永久性起搏器选择的考虑297

二、临时性起搏研究297

四、起搏器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比较298

第六节 扩张型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研究298

一、支持扩张型心肌病起搏器治疗获益的研究298

二、不能提示使患者获益的研究299

三、患者由起搏器治疗获益的可能机制300

四、起搏的部位问题300

五、关于DCM起搏器治疗的建议300

第十四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302

第一节 心脏传导阻滞302

一、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学302

二、心房内传导阻滞303

三、房室传导阻滞或传导延迟304

四、室内传导阻滞和希氏束下阻滞308

五、室房传导及其意义312

六、与心脏传导有关的几种现象313

七、电生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与治疗对策314

第二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17

一、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病因分类318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318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321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检查322

五、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学评价323

六、窦房结电图的应用及其意义328

七、窦房结不应期的测定329

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治疗329

第十五章 特发性心室颤动331

第一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定义及诊断标准331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定义331

二、命名331

三、特发性心室颤动的诊断标准332

四、特发性心室颤动的诊断方法333

第二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临床333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333

二、临床特征334

四、治疗及预后335

三、电生理学检查335

第三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机制的研究336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336

二、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337

三、病理学研究337

四、基因水平及膜通道水平的研究337

第十六章 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340

第一节 射频能的物理特性及其与直流电的区别340

一、直流电导管消融的能量特点340

二、射频能的能量特点341

第二节 射频消融术的一般指征342

一、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学认识343

第三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343

二、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44

三、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345

四、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方法346

第四节 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350

第五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消融352

一、心房扑动消融的电生理学基础352

二、心房扑动的消融治疗353

三、心房扑动消融的一般方法354

四、心房颤动的消融356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的消融356

一、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学诊断和特点357

二、房室旁路的定位方法和标测359

三、预激综合征的消融治疗学361

四、预激综合征消融的一般方法363

五、旁路的消融放电366

六、消融效果的判定367

七、其他部位房室旁路的消融特点369

八、消融靶点位置的划分与命名370

九、Mahaim纤维的消融371

第七节 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372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学考虑372

三、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一般定位373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373

四、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中的标测定位374

五、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377

六、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的判断379

第八节 消融治疗的危险性、并发症及随访379

第十七章 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381

第一节 电除颤与除颤阈值的概念381

第二节 影响电除颤阈值的因素382

一、心肌梗死和缺血对除颤阈值的影响382

二、心肌阻抗对除颤阈值的影响382

三、除颤电极表面积、位置和配对方式对电除颤阈值的影响382

四、除颤的放能形式及波形对除颤阈值的影响383

五、抗心律失常药对除颤阈值的影响383

第三节 电除颤的安全性、对心肌的损伤和除颤后心律失常384

第四节 ICD的临床应用385

一、电除颤和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发展概述385

二、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其基本性能385

三、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指征、反指征及更换指征387

四、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389

五、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起搏器的相互作用390

第五节 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现在研究391

一、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能否降低死亡率391

二、ICD治疗与胺碘酮治疗的非随机化对照性研究391

三、评价ICD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新用途的有关临床研究392

四、ICD治疗与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比较研究392

五、确定能够采用ICD治疗的高危人群的研究和可能的结果393

六、有关ICD预防性治疗的随机化对照的临床试验与观察394

第十八章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396

第一节 心房起搏器治疗396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397

第三节 导管消融治疗397

第四节 植入式心房除颤器399

第十九章 直立倾斜试验在晕厥诊断中的应用401

第一节 概念与原理401

第二节 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402

一、受试指征402

二、检查方法403

第三节 临床分型及评价404

一、临床意义405

二、研究现状405

第四节 直立倾斜试验的临床意义和研究现状405

第二十章 经食管心房调搏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409

第一节 方法学409

一、术前准备409

二、所需设备409

三、食管电极的放置409

四、刺激方式409

五、术语及意义410

一、适应证411

二、窦房结功能测定411

第二节 窦房结功能测定411

六、安全措施411

第三节 房室传导功能测定413

一、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的测定413

二、房室传导性的测定414

第四节 房室结双通道的电生理检查415

一、房室结双通道的电生理特征415

二、房室结双径路的检出方法和有效不应期的测定415

第五节 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416

一、诊断隐性预激416

五、诱发旁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417

四、检出多发性旁路417

三、高危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检出417

二、房室旁路有效不应期的测定417

第六节 食管调搏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418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18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19

三、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420

四、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420

五、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421

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421

三、自律性房速的起搏器治疗423

二、治疗心房扑动423

一、终止折返性室上速的发作423

第七节 食管调搏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423

第二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425

第一节 肺高压和正常肺循环425

一、肺血流、压力和阻力425

二、对缺O2、药物、神经及环境因素反应426

第二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428

一、病原学428

二、产生肺高压的一些特殊危险因素430

二、病理改变431

四、临床特征433

五、实验室检查435

六、诊断437

七、鉴别诊断438

第三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438

一、生活方式改变438

二、血管扩张剂治疗439

三、慢性治疗441

四、预后442

第四节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442

一、肺静脉引流阻力增加443

二、继发于左心室舒张压增高的肺动脉高压444

三、肺血管床血流阻力增高446

四、艾森曼格综合征447

五、肺血管床切面积减少的一些其他情况449

六、通气不足450

七、其他原因的肺动脉高压451

第二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其治疗452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病理生理机制453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453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454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455

四、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456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461

一、左心衰竭461

三、全心衰竭462

二、右心衰竭462

一、X线检查463

二、心电图463

三、超声心动图463

四、肘静脉压测定463

五、创伤性流血动力学检查46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46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463

二、治疗目的468

三、治疗方法468

一、治疗原则468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处理468

四、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判断与处理479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482

第一节 历史回顾482

一、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发现482

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482

第二节 受体调节与胰岛素抵抗483

一、受体调节的概念483

二、胰岛素抵抗483

第三节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486

二、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活性487

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487

一、影响肾脏对钠的吸收487

四、胰岛素对跨膜离子转运的影响488

五、其他作用488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概念对高血压治疗的要求488

一、利尿剂489

二、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阻滞剂489

三、钙离子拮抗剂489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89

一、偶测血压与动态血压491

二、血压的测量方法491

第一节 血压的测量491

第二十四章 高血压的临床处理491

第二节 血压的调节492

一、血压的短期调节作用492

二、血压的长期调节作用494

三、自身调节作用494

第三节 血压的变异性494

一、血压的动静变异494

二、血压的昼夜变异494

三、血压的季节变异495

第四节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495

一、高血压的定义495

二、高血压的分类496

一、高血压的地区分布500

第五节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500

二、高血压的人群分布501

第六节 高血压的易患因素501

一、遗传因素502

二、体重超重和肥胖502

三、营养因素502

四、饮酒503

五、缺乏体育活动503

六、社会心理因素503

七、环境因素503

第七节 高血压可能的发生机制及病理503

二、病史504

第八节 高血压的诊断504

一、症状504

三、体检505

四、实验室检查506

第九节 高血压急症506

一、急进型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507

二、高血压危象507

三、高血压脑病508

第十节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508

一、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508

二、老年高血压508

第十一节 高血压的治疗509

三、白大衣高血压509

一、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510

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512

三、高血压的随访520

第十二节 常见继发性高血压521

一、肾性高血压521

二、肾上腺性高血压522

三、主动脉狭窄523

四、药物性高血压524

第二十五章 心肌炎与心肌病诊治中的一些问题525

第一节 心肌炎525

一、心肌炎的发病病因525

三、心肌炎的临床诊断526

二、临床表现526

四、心肌炎的治疗528

第二节 心肌病528

一、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分型529

二、扩张型心肌病529

三、肥厚型心肌病534

四、限制型心肌病535

第三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536

一、心律失常536

二、猝死537

第一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538

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特征538

第二十六章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和治疗538

二、心电图和运动试验539

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影像学检查540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电生理学542

第二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543

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病因学543

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543

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标准544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鉴别诊断545

一、药物治疗546

第三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治疗、预防及随访546

二、外科治疗547

三、导管消融治疗547

四、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应用547

五、预后和随访547

附 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548

第二十七章 心肌病的分子病理学553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学特征553

第二节 病因学554

一、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554

三、家族性心肌病555

二、免疫学机制555

四、肥厚型心肌病556

五、毒素引发的扩张型心肌病556

第三节 心肌病的分子生物学558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子基础558

二、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和分子基础560

三、X连锁的扩张型心肌病561

四、肌强直性的肌营养不良561

五、线粒体心肌病561

第四节 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562

一、交感神经系统563

第五节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563

二、充血性心肌病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整564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565

四、血管加压素565

五、细胞因子565

六、内皮素566

七、内皮源松弛因子566

第二十八章 瓣膜性心脏病567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567

一、发病率及病因567

二、病理567

三、临床表现56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70

四、实验室检查570

六、并发症571

七、治疗571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572

一、发病率及病因572

二、病理572

三、临床表现573

四、实验室检查57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74

六、治疗574

二、病理575

三、临床表现575

一、病因575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575

四、实验室检查57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76

六、治疗577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77

一、病因577

二、病理577

三、临床表现577

四、实验室检查57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78

三、临床表现579

二、病理579

六、治疗579

一、病因579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579

四、实验室检查58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80

六、治疗580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580

一、病因580

二、病理580

第七节 肺动脉瓣狭窄581

六、治疗58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81

四、实验室检查581

三、临床表现581

一、病理582

二、临床表现582

三、实验室检查582

四、诊断582

五、治疗582

第八节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582

一、病理582

五、治疗583

四、诊断583

第九节 联合瓣膜病变583

三、实验室检查583

二、临床表现583

第二十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585

第一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及分类585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特点585

一、发生于儿童的感染性心内膜炎585

二、发生于成年人的感染性心内膜炎586

三、发生于老年人的感染性心内膜炎586

一、病原学587

第三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学587

二、病理机制588

三、临床表现589

四、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590

第四节 心内膜炎的诊断和鉴别判断590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591

一、血培养591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592

三、心电图592

一、抗生素治疗593

二、外科治疗593

第六节 治疗和预后593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593

三、抗凝治疗594

四、对治疗的反应594

五、复发595

六、预后595

第三十章 心包疾病597

第一节 心包解剖结构与病理生理学597

一、心包的解剖结构597

二、心包的功能597

一、病因599

第二节 急性心包炎599

二、病理解剖600

三、病理生理600

四、临床表现600

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01

六、治疗与转归602

第三节 特殊类型心包炎603

一、非特异性心包炎603

二、病毒性心包炎603

三、结核性心包炎604

四、化脓性心包炎604

五、尿毒症性心包炎604

十、真菌性心包炎605

九、心脏损伤后综合征605

十二、阿米巴性心包炎605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605

八、肿瘤性心包炎605

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605

六、风湿性心包炎605

十三、放射性心包炎606

第四节 缩窄性心包炎606

一、病理生理特点606

二、病因学606

三、临床表现607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07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609

六、心导管和冠状动脉造影术609

八、缩窄性心包炎的治疗610

七、心内膜心肌活检610

第三十一章 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613

第一节 钙拮抗剂的分类概况613

第二节 作用机制614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剂量614

第四节 临床应用616

一、高血压616

二、心绞痛617

三、肥厚性心肌病618

四、心力衰竭618

五、心律失常619

六、心肌梗死620

九、心血管外科及介入性治疗621

八、脑血管痉挛和卒中621

七、肺动脉高压621

十、副作用622

第三十二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623

第一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62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623

二、药理作用624

三、药代动力学及常用剂量625

四、临床应用626

五、不良作用628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628

一、作用机制628

四、临床应用629

三、药代动力学629

二、分类629

五、副作用及注意事项630

第三十三章 急性心肌梗死PTCA和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较632

第一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基本机制632

一、溶栓疗法632

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基本机制633

第二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634

第三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成本-效果分析636

附录639

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指南639

二、心脏起搏器临床工作指南649

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6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