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 杜智敏编著;郭宜斌审校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4460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社会调查-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2

第0章 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意义及学习方法2

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2

0.1.1 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0.1.2 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3

0.2 怎样才能学好“社会调查方法”课程6

0.2.1 明确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目标6

0.2.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7

思考与实践11

第1章 社会调查概论12

1.1 社会调查的概念与解析12

1.1.1 社会调查的概念12

1.1.2 对社会调查的概念解析13

1.2 社会调查的作用16

1.2.1 社会调查是科学决策的基础16

1.2.2 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17

1.2.3 社会调查是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基本途径18

1.3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18

1.3.1 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18

1.3.2 根据调查研究范式分类21

1.3.3 根据时间维度分类22

1.3.4 社会调查的其他分类23

1.4 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25

1.4.1 选题阶段25

1.4.2 准备阶段26

1.4.3 实施阶段26

1.4.4 分析阶段26

1.4.5 总结阶段27

1.5 社会调查应遵循的道德伦理27

1.5.1 客观,实事求是27

1.5.2 诚实,决不作假28

1.5.3 研究伦理,始终坚守29

1.6 阅读广角与案例32

1.6.1 对社会调查的不同界定32

1.6.2 好心办坏事——湖北稻农的遭遇33

1.6.3 美国民意研究协会行为规范(节选)34

思考与实践34

复习思考题34

实践与合作学习35

第二篇 准备阶段37

第2章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37

2.1 选题——确定社会调查的题目37

2.1.1 选题的重要性37

2.1.2 课题的来源38

2.1.3 自选课题的选题原则39

2.1.4 选题的过程41

2.2 文献回顾——社会调查的基础与前导42

2.2.1 文献及其分类43

2.2.2 文献回顾对社会调查的作用45

2.2.3 文献调查法是进行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47

2.2.4 文献回顾的主要任务47

2.2.5 考察资料的科学性51

2.3 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54

2.3.1 总体方案的五项设计原则54

2.3.2 社会调查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54

2.4 案例59

2.4.1 选题案例——“蚁族”诞生记59

2.4.2 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例研究报告——基于2800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61

2.4.3 蒙汉通婚研究的调查方案设计62

思考与实践64

复习思考题64

实践与合作学习64

第三篇 定量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抽样调查66

第3章 抽样调查概述66

3.1 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66

3.1.1 抽样调查的概念66

3.1.2 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66

3.1.3 抽样调查的局限性68

3.2 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69

3.2.1 几个基本概念69

3.2.2 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72

3.3 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理论依据74

3.3.1 哲学的视角74

3.3.2 数学的视角74

3.4 抽样调查的过程77

3.4.1 选题阶段78

3.4.2 准备阶段78

3.4.3 数据搜集阶段79

3.4.4 分析阶段79

3.4.5 总结阶段80

3.5 统计分析的有力工具——SPSS80

3.5.1 SPSS简介80

3.5.2 SPSS的安装、启动与退出83

3.5.3 数据编辑窗口85

3.5.4 结果输出窗口86

3.5.5 对话框88

3.6 案例89

3.6.1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89

3.6.2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行业发展状况调查(2013年1月)89

3.6.3 “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90

思考与实践90

复习思考题90

实践与合作学习91

第4章 问卷设计92

4.1 问卷的结构与类型92

4.1.1 问卷、调查表和量表92

4.1.2 问卷的结构94

4.1.3 问卷的类型98

4.2 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基础99

4.2.1 测量概述99

4.2.2 概念的操作化概述104

4.2.3 概念的操作化方法107

4.3 问卷的质量标准111

4.3.1 问卷的信度111

4.3.2 问卷的效度114

4.3.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16

4.3.4 提高信度与效度的途径116

4.4 问卷的形成过程118

4.4.1 问卷设计的准备工作119

4.4.2 探索性工作119

4.4.3 设计问卷初稿120

4.4.4 通过专家调查修改问卷内容120

4.4.5 通过试测修改问卷内容120

4.4.6 问卷的版面设计123

4.5 问卷主体的编制123

4.5.1 封闭式题目的类型123

4.5.2 问题内容的分类126

4.5.3 问题的编写128

4.5.4 封闭式题目答案的编写130

4.6 网络问卷的设计135

4.6.1 印刷问卷调查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差异135

4.6.2 网络问卷的设计原则137

4.6.3 网络问卷界面的设计方法138

4.6.4 网络问卷设计中的其他问题143

4.7 案例144

4.7.1 “收入”与“幸福感”的操作化定义的确定144

4.7.2 上海市青少年控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摘编)145

4.7.3 北京市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摘编)146

思考与实践149

复习思考题149

实践与合作学习150

第5章 抽样设计151

5.1 抽样概述151

5.1.1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151

5.1.2 抽样阶段的主要工作与程序152

5.1.3 设计抽样方案的原则155

5.2 一阶段概率抽样156

5.2.1 简单随机抽样156

5.2.2 系统抽样158

5.2.3 分层抽样159

5.2.4 整群抽样160

5.2.5 一阶段抽样方法的比较161

5.3 多阶段概率抽样161

5.3.1 分层多阶段等概率抽样162

5.3.2 PPS方法163

5.3.3 多阶段混合抽样法165

5.3.4 户内抽样165

5.4 非概率抽样167

5.4.1 偶遇抽样167

5.4.2 判断抽样167

5.4.3 定额抽样168

5.4.4 滚雪球抽样169

5.5 样本容量的确定169

5.5.1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69

5.5.2 确定样本容量的步骤173

5.5.3 经验样本容量174

5.6 抽样框误差——抽样设计中的非抽样误差176

5.6.1 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176

5.6.2 抽样框误差176

5.6.3 树立正确的误差观178

5.7 案例178

5.7.1 你是否相信星座178

5.7.2 调查方法——中国互联网络第31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179

5.7.3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抽样设计方案(摘编)181

思考与实践184

复习思考题184

实践与合作学习185

第6章 定量资料的搜集186

6.1 自填式问卷法187

6.1.1 发送问卷方式187

6.1.2 报刊问卷方式187

6.1.3 邮寄问卷方式189

6.1.4 笔记本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法189

6.2 自填式问卷法中的无回答误差190

6.2.1 无回答误差的概念190

6.2.2 无回答的影响190

6.2.3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190

6.2.4 减少无回答误差的预防措施191

6.2.5 减少无回答的补救措施192

6.3 结构式的当面访谈法193

6.3.1 结构式访谈的概念193

6.3.2 结构式当面访谈法的做法194

6.3.3 对结构式当面访谈的评析196

6.4 结构式电话访谈197

6.4.1 电话访谈的具体步骤197

6.4.2 电话访谈的优点与局限性202

6.5 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202

6.5.1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概述203

6.5.2 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203

6.6 网络调查法207

6.6.1 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的途径208

6.6.2 网络调查的实施209

6.6.3 网络调查的利与弊211

6.6.4 网络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方向214

6.7 案例215

6.7.1 人口普查漏登率0.12 %是如何达到的——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15

6.7.2 书面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区别——两种数据搜集方法的比较217

思考与实践218

复习思考题218

实践与合作学习218

第7章 数据资料的预处理219

7.1 对答卷的审核与编码220

7.1.1 对答卷质量的审核220

7.1.2 对问卷进行编码221

7.2 建立SPSS格式的数据文件224

7.2.1 利用数据编辑器窗口建立数据文件224

7.2.2 Excel格式数据文件的转换229

7.2.3 数据文件的合并230

7.3 数据的净化230

7.3.1 利用菜单“分析”中的“探索”清理极端值231

7.3.2 利用交叉表检查互斥数据233

7.3.3 重复个案的排查234

7.3.4 答卷录入质量的检查235

7.4 数据的加工236

7.4.1 缺失值的处理236

7.4.2 逆向题目的重新计分238

7.4.3 选取数据子集240

7.4.4 生成新变量241

7.4.5 数据文件的“拆分”244

7.5 案例——建立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数据文件模板245

思考与实践247

复习思考题247

实践与合作学习248

第8章 对调查题目数据特征的统计分析250

8.1 单变量的频数分析——一个单选题的统计表与统计图251

8.1.1 频数分布表251

8.1.2 常用的统计图254

8.2 单变量分布的特征量数——一个单选题的数据分布特征256

8.2.1 数据的集中趋势257

8.2.2 数据的离中趋势258

8.2.3 偏度与峰度261

8.2.4 相对量数263

8.2.5 参数估计264

8.3 利用SPSS对单变量的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65

8.3.1 利用SPSS的“频率”模块进行统计分析265

8.3.2 利用“描述”模块进行单变量的统计分析269

8.4 双变量的交互分析——对两个单选题交叉分组数据的描述270

8.4.1 交叉表270

8.4.2 常用统计图272

8.4.3 利用SPSS“交叉表”进行频数分析273

8.4.4 利用SPSS“图形”菜单做复式条形图274

8.5 多响应变量分析——多项选择题的频数分析276

8.5.1 多响应变量分析的提出276

8.5.2 SPSS中“多重响应”的功能277

8.5.3 利用“多重响应”做多选题的描述统计分析277

8.6 利用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280

8.6.1 掌握制作统计图的基本原则280

8.6.2 学会审图,谨防统计图中的“陷阱”282

8.6.3 学会读图,抓住重点深入思考283

8.7 案例283

8.7.1 对大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总体分析(节选)284

8.7.2 贩卖毒品罪实证分析(节选)285

思考与实践289

复习思考题289

实践与合作学习289

第9章 群体差异比较及变量间的相关分析291

9.1 假设检验的思路与方法291

9.1.1 检验两个总体均值差异的基本思路292

9.1.2 利用SPSS进行假设检验的步骤293

9.1.3 进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94

9.2 两个独立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T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一295

9.2.1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思路295

9.2.2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前提条件296

9.2.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独立正态总体均值的差异296

9.3 两个相关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二299

9.3.1 配对样本T检验的思路299

9.3.2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前提条件299

9.3.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相关正态总体均值的差异299

9.4 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群体均值差异的比较301

9.4.1 单因素方差分析概述301

9.4.2 利用SPSS比较多个正态独立总体均值的差异303

9.5 对比例的一致性检验——多个群体比例差异的比较306

9.5.1 多个总体比例一致性检验的思路306

9.5.2 利用交叉表进行x2一致性检验307

9.5.3 卡方检验在评价样本质量中的应用309

9.6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310

9.6.1 相关分析概述310

9.6.2 利用SPSS“交叉表”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312

9.6.3 利用SPSS“相关”中的“双变量”进行相关分析315

9.6.4 利用“相关”中的“偏相关”进行相关分析316

9.7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应用——事物间的非确定性因果关系317

9.7.1 回归分析概述317

9.7.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318

9.7.3 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320

9.8 案例326

9.8.1 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节选)326

9.8.2 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在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分析中的应用(节选)329

思考与实践332

复习思考题332

实践与合作学习332

第四篇 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性实地研究334

第10章 定性实地研究334

10.1 实地研究概述334

10.1.1 实地研究的概念335

10.1.2 定性研究范式与定量研究范式的比较336

10.1.3 定性实地研究的优势与局限339

10.2 田野调查340

10.2.1 适合田野调查的议题340

10.2.2 田野调查的过程341

10.2.3 田野调查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341

10.2.4 关于个案研究的“代表性”347

10.3 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348

10.3.1 个案调查348

10.3.2 典型调查351

10.3.3 蹲点调查354

10.4 案例355

10.4.1 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355

10.4.2 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看“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对鹤年堂、同仁堂的比较研究358

思考与实践360

复习思考题360

实践与合作学习360

第11章 定性资料的搜集361

11.1 观察法361

11.1.1 观察法概述361

11.1.2 实地观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364

11.1.3 努力降低观察中的误差367

11.1.4 观察法的优势与局限369

11.2 访谈法369

11.2.1 访谈法概述370

11.2.2 个别访谈实施中的几个问题374

11.2.3 焦点小组访谈实施中的几个问题376

11.3 访谈的技巧与评价378

11.3.1 访谈的技巧378

11.3.2 对访谈法的评价384

11.4 案例384

11.4.1 对真维斯专卖店的暗访384

11.4.2 对青年教师的访谈提纲385

思考与实践387

复习思考题387

实践与合作学习387

第12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388

12.1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388

12.1.1 定性资料的性质388

12.1.2 定性分析的目的389

12.1.3 定性资料分析的互动模式390

12.1.4 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异比较390

12.2 定性资料分析前的准备工作392

12.2.1 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392

12.2.2 定性资料的审核393

12.3 定性资料的编码395

12.3.1 编码的意义395

12.3.2 定性资料的分类395

12.3.3 斯特劳斯的三级编码396

12.3.4 撰写备忘录399

12.4 定性资料的分析策略400

12.4.1 连续逼近法401

12.4.2 图表401

12.4.3 主题框架法403

12.5 案例404

12.5.1 中国情境下成功品牌延伸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404

12.5.2 基于医院延续护理开展现状与问题的质性研究407

思考与实践410

复习思考题410

实践与合作学习410

第五篇 混合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量与定性的结合412

第13章 混合方法研究412

13.1 混合方法研究概述412

13.1.1 混合方法研究的产生与发展412

13.1.2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413

13.1.3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必要性414

13.1.4 混合方法研究的作用与适用范围414

13.2 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类型415

13.2.1 三角互证设计416

13.2.2 嵌入式设计416

13.2.3 解释性设计417

13.2.4 探究性设计417

13.2.5 混合方法研究综合各类设计类型的整合方案418

13.3 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与实施419

13.3.1 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419

13.3.2 混合方法研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421

13.3.3 混合方法研究的评价425

13.4 案例426

13.4.1 对北京中产阶级消费模式的研究426

13.4.2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设计429

思考与实践430

复习思考题430

实践与合作学习431

第六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433

第14章 调查报告433

14.1 调查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433

14.1.1 内容的真实、可靠性433

14.1.2 论题的针对性434

14.1.3 见解的新颖性434

14.1.4 价值的时效性435

14.2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作过程435

14.2.1 提炼报告主题思想435

14.2.2 确定调查报告的组成和类型436

14.2.3 整理分析各类材料437

14.2.4 拟定写作提纲438

14.2.5 撰写调查报告初稿438

14.2.6 修稿与定稿439

14.3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439

14.3.1 总标题439

14.3.2 前言440

14.3.3 主体441

14.3.4 结束语442

14.4 学术性调查报告的撰写442

14.4.1 前言的撰写443

14.4.2 研究方法的撰写444

14.4.3 调查结果的撰写446

14.4.4 讨论的撰写447

14.4.5 附录的撰写447

14.4.6 实地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447

14.5 应用性调查报告的撰写448

14.5.1 揭示问题的调查报告448

14.5.2 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449

14.6 调查报告的若干写作规范450

14.6.1 报告写作的规范化450

14.6.2 语言的运用451

14.6.3 摘要的撰写与关键词的选取452

14.6.4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撰写452

14.7 案例455

14.7.1 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感知风险的动态变化——以问题奶粉为例455

14.7.2 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在基层456

思考与实践458

复习思考题458

实践与合作学习458

参考文献4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