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 上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 上 第2版
  • 陆永绥,张伟民主编;郦卫星副主编;黄东胜主审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3826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25页
  • 文件大小:271MB
  • 文件页数:745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规范-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实验室管理3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述3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管理现状3

一、临床实验室的定义3

二、临床实验室的分类4

三、临床实验室的管理内容4

第二节 服务范围和能力建设6

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6

二、实验室能力建设8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9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9

二、临床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10

三、临床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建议11

第四节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政府行为12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12

二、管理机构17

第五节 独立临床实验室18

一、背景和必然性18

二、独立实验室功能18

三、医学独立实验室的作用与价值19

四、独立实验室面临的挑战19

第六节 临床实验室认可20

一、我国及我省的医学实验室认可历史及现状20

二、实验室认可模式介绍21

三、实验室认可流程22

第二章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24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24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24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25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26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29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与编写29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29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31

第三节 设施和环境条件35

第四节 检验前程序37

第五节 检验程序40

第六节 检验后程序和结果报告42

第七节 质量持续改进46

第八节 内部审核48

第九节 管理评审51

第十节 实验室质量指标监测57

第三章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61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方法学性能评价62

一、方法学评价的相关概念62

二、方法学评价的主要内容63

三、评价前准备63

四、评价步骤65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71

一、室内质量控制的定义及意义71

二、控制物71

三、控制图72

四、室内质量控制方案73

五、室内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76

六、质控图靶值和质控范围的设定78

七、失控的处理及质控中的一些常见问题79

八、室内质量控制的总结81

九、定性试验的室内质控方法81

十、各专业学科质量控制的特色82

第三节 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83

一、患者数据质量控制介绍83

二、患者数据均值法84

三、差值检查法84

第四节 室间质量评价84

一、室间质量评价含义、类型、目的和作用84

二、对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要求及其工作程序86

三、持续改进室间质评工作,全面提高检验测量水平90

第五节 检验结果的一致性与互认90

一、检验结果互认总则91

二、互认单位准入的基本要求91

三、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91

四、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互认准则92

五、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保障92

第六节 POCT的质量管理92

第四章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100

第一节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00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概论100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101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102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103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105

六、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验收105

第二节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107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107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108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108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过程109

五、风险控制110

第三节 消防、化学危险品等安全管理111

第五章 临床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及其途径115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115

第二节 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119

第六章 临床实验室信息化管理123

第一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功能123

第二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工作流程129

第三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132

第四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运维137

第五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应用139

第二篇 血液学检验149

第一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149

第一节 血液学检验标本的前处理149

一、抗凝剂的选择149

二、标本的采集149

三、标本的运输与保存150

四、静脉血血标本的接收与拒收标准150

第二节 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151

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151

二、血液细胞分析仪的结果解释和应用152

三、常用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及其解释和应用154

四、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复核规则160

第三节 外周血的显微镜检验163

一、红细胞的异常形态观察163

二、白细胞的异常形态观察164

三、血小板的异常形态观察164

四、细胞聚集的检验164

五、寄生虫的检验165

第四节 血液学一般检验的手工法操作166

一、红细胞沉降率测定166

二、红斑性狼疮细胞检验167

三、血红蛋白测定(HiCN法)167

四、红细胞计数168

五、白细胞计数168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169

七、血小板计数169

八、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170

九、红细胞比容测定170

十、网织红细胞计数170

十一、点彩红细胞计数171

十二、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171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172

第一节 自动血凝仪172

一、自动血凝仪原理172

二、自动血凝仪可检测的项目173

三、自动血凝仪分析的质量控制174

四、自动血凝仪分析的临床应用175

第二节 血管壁与内皮细胞功能检验177

一、出血时间(BT)177

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C)178

三、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性(vWF:Ag)178

四、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a(DM-6-K-PGF1a)179

五、血栓调节 蛋白(TM)180

六、内皮素-1(ET-1)180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与抗体检验181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181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182

三、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184

四、血栓烷B2(TXB2)185

五、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PAIg)和相关补体(PAC)185

六、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86

七、血小板活化分析186

八、血块收缩试验(CRT)187

第四节 凝血系统的检验188

一、全血凝固时间(CT)188

二、活化凝血时间(ACT)189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C,一期法)189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90

五、纤维蛋白原(Fg)(冯克劳斯法)191

六、血浆凝血酶时间(TT)192

七、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Ⅷ:C,Ⅸ:C,Ⅺ:C,Ⅻ:C)193

八、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Ⅱ:C,Ⅴ:C,Ⅶ:C,Ⅹ:C)194

九、凝血因子抗原性195

十、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定性195

十一、蝰蛇蛇毒时间(RVVT)196

十二、凝血酶原片段1+2(F1+2)197

十三、纤维蛋白肽A(FPA)197

十四、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197

十五、组织因子(TF)198

第五节 抗凝血系统检验198

一、抗凝血酶活性(AT:A,发色底物法)198

二、抗凝血酶抗原性(AT:Ag,ELISA法)199

三、蛋白C活性(PC:A,发色底物法)200

四、蛋白C抗原性(PC:Ag,ELISA法)200

五、蛋白S活性(PS:A,凝固法)201

六、血浆总蛋白S(TPS,ELISA法)201

七、血浆游离蛋白S(FPS,免疫比浊法)202

八、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ELISA法)202

九、甲苯胺蓝纠正试验203

十、血浆低分子肝素浓度(LMWH,凝固法)203

十一、血浆因子Ⅷ抑制物(Bethesda法)204

十二、狼疮抗凝物质(LAC,凝固法)205

十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ELISA法)206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验206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3P)试验206

二、血浆D-二聚体(D-D,免疫比浊法)207

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免疫比浊法)208

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t-PA:A,发色底物法)209

五、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ELISA法)210

六、纤溶酶原活性(PLG:A,发色底物法)210

七、纤溶酶原抗原性(PLG:Ag,ELISA法)210

八、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PAI-1:A,发色底物法)211

九、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ELISA法)211

十、α2-纤溶酶抑制剂活性(α2-PI:A,发色底物法)211

十一、α2-纤溶酶抑制剂抗原性(α2-PI:Ag,ELISA法)212

十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ELISA法)212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验214

第一节 ABO血型系统鉴定214

一、ABO血型鉴定214

二、A1和A2亚型216

三、其他A亚型217

四、B亚型217

第二节 Rh血型系统和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鉴定217

一、RhD,E,C,c,e血型217

二、RhD变异体血型218

三、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219

第三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交叉配血220

第四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抗体检验222

一、IgM类抗A、抗B222

二、IgG类抗A、抗B223

三、ABO以外血型系统IgM类抗体225

四、ABO以外血型系统IgG类抗体226

第五节 ABO新生儿溶血病检验228

一、抗人球蛋白法228

二、微柱凝胶/玻璃柱-抗人球蛋白法229

第六节 ABO以外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验231

一、抗人球蛋白法231

二、微柱凝胶/玻璃珠-抗人球蛋白法233

第七节 唾液HAB血型物质检验234

第八节 吸收试验235

一、自身抗体吸收试验235

二、同种抗体吸收试验236

第九节 放散试验238

第十节 库姆试验238

一、传统抗人球蛋白法238

二、微柱凝胶/玻璃珠-抗人球蛋白法238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检验240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的筛选试验240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40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241

三、高铁血红素白蛋白242

四、尿含铁血黄素243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243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244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44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245

三、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246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248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248

二、丙酮酸激酶250

第四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252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252

二、冷热溶血试验253

三、冷凝集试验254

第五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验255

一、蔗糖溶血试验255

二、酸溶血试验(Ham试验)256

三、蛇毒因子溶血试验257

四、血细胞膜表型CD55/CD59分析258

第六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261

一、血红蛋白电泳261

二、抗碱血红蛋白263

三、不稳定血红蛋白过筛试验265

四、红细胞镰变试验266

五、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267

六、血红蛋白C试验267

第五章 骨髓细胞学检验268

第一节 骨髓细胞的发育268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270

一、粒细胞系统270

二、红细胞系统273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75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276

五、巨核细胞系统277

六、其他细胞279

第三节 骨髓细胞化学染色280

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281

二、铁染色282

三、髓过氧化物酶染色283

四、苏丹黑染色285

五、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286

六、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287

七、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287

八、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288

九、过碘酸-雪夫反应289

第四节 骨髓常规检验291

一、骨髓涂片检验291

二、骨髓象分析294

第五节 造血系统疾病检验298

一、缺铁性贫血(IDA)298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298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MA)299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9

五、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300

六、急性造血停滞(AAH)300

七、溶血性贫血(HA)301

八、急性白血病301

九、慢性白血病305

十、少见类型白血病307

十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12

十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314

十三、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318

十四、浆细胞骨髓瘤(PCM)320

十五、淋巴瘤321

十六、脾功能亢进321

十七、类白血病反应322

十八、噬血细胞综合征(HS或HPS)322

十九、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323

二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323

二十一、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324

二十二、脂质贮积病324

二十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P)325

二十四、骨髓转移性肿瘤325

二十五、骨髓坏死(BMN)325

二十六、疟疾326

二十七、黑热病326

第六节 白血病免疫分型327

第六章 人类染色体检验技术338

第一节 人类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338

一、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338

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340

三、人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342

四、骨髓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343

五、胸腹水标本染色体制备345

第二节 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345

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染色和显带技术346

一、非显带技术346

二、显带技术347

三、特殊显带技术349

四、各种带型的相互关系351

第四节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351

一、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要点351

二、G显带染色体的识别要点352

三、高分辨染色体的识别要点353

第五节 染色体分析方法353

第六节 人类染色体命名354

一、染色体区、带、亚带的命名354

二、符号和简写术语354

三、命名的总则355

四、不能确定的染色体或带的命名描述356

五、核型中染色体畸变的排列顺序357

六、染色体的正常变异357

第七节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357

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21三体综合征中的应用358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融合基因BCR/ABL360

第七章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361

第一节 血液的流变学特性361

第二节 血液流变性的检验362

一、全血黏度362

二、血浆黏度364

第三节 血细胞流变性的检验364

一、红细胞变形性364

二、红细胞聚集性366

三、白细胞流变性367

四、血小板流变性368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的临床应用368

一、血液流变学检验的结果分析要点368

二、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369

三、血液流变学检验的结果解释和临床应用369

第八章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373

第一节 分析前的质量管理373

第二节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374

一、血液学的质量控制要求374

二、血液学常用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377

三、血液学项目的溯源及校准378

四、血液学项目的结果比对379

五、血液学的室间质量评价380

第三节 分析后的质量管理381

一、血液学检验结果的确认原则381

二、检验后的标本贮存381

三、咨询服务及临床沟通382

四、血液学项目危急值建议382

第三篇 体液及脱落细胞学检验385

第一章 尿液检验385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自动化仪器分析385

一、比密385

二、pH值386

三、亚硝酸盐387

四、蛋白质387

五、葡萄糖388

六、胆红素389

七、尿胆原390

八、酮体390

九、红细胞391

十、白细胞392

十一、维生素C392

十二、尿液干化学应用指南393

第二节 尿液沉渣自动化仪器分析393

一、流式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393

二、动态粒子成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395

三、静止型尿液有形成分影像分析396

四、尿液沉渣检验的标准化建议398

第三节 尿液常规的手工操作分析398

一、尿液理学检验398

二、尿液常规化学检验400

三、尿液显微镜检验403

第四节 尿液特殊化学检验404

一、尿液本-周蛋白(热沉淀法)404

二、尿液血红蛋白404

三、尿液肌红蛋白405

四、尿液含铁血黄素(Rous法)405

五、尿液脂肪405

六、乳糜尿406

第五节 尿液其他检验406

一、尿液妊娠试验406

二、尿液三杯试验407

三、尿液红细胞形态检验408

四、尿液药物滥用监测410

五、尿液渗量411

第六节 尿液检验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412

一、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412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规范413

三、尿沉渣自动分析规范413

四、尿沉渣显微镜检验规范414

五、尿液检验报告规范414

六、尿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415

第二章 粪便检验416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416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验416

第三节 显微镜检验417

第四节 粪便化学及免疫学检验418

一、隐血试验418

二、粪胆素检验419

第三章 脑脊液检验421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421

第二节 理学检验421

第三节 显微镜检验422

一、细胞计数422

二、细胞分类计数422

三、病原体423

第四节 化学检验424

一、蛋白质424

二、葡萄糖425

三、氯化物426

四、免疫球蛋白426

五、乳酸脱氢酶426

六、腺苷脱氨酶427

七、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27

八、肌酸激酶427

九、β2-微球蛋白427

第四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428

第一节 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428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428

二、理学检验428

三、显微镜检验429

四、化学检验及其他检验430

五、积液检验的结果解释和临床应用432

第二节 关节 腔积液434

第三节 体液细胞自动化分析437

第五章 胃与十二指肠液检验440

第一节 胃液440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443

第六章 痰液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445

第一节 痰液445

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447

第七章 精液与前列腺液检验449

第一节 精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449

第二节 精液一般性状检验449

第三节 精液显微镜检验450

第四节 精液的免疫学检验452

第五节 前列腺液检验453

第八章 阴道分泌物与脱落细胞检验454

第一节 阴道分泌物检验454

一、阴道分泌物的湿片检验454

二、阴道分泌物的代谢产物谱及预成酶谱干化学检验457

第二节 阴道及宫颈细胞学检验459

一、阴道上皮细胞涂片检验459

二、宫颈刮片检验460

三、液基薄层细胞学检验(thin cytologic test,TCT)461

第九章 羊水检验与尿结石分析463

第一节 羊水检验463

第二节 尿结石分析467

一、尿结石理学检验467

二、尿结石化学定性分析467

第十章 体液脱落细胞学检验470

第一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470

第二节 脑脊液脱落细胞学475

第三节 关节 液穿刺脱落细胞学477

第四节 尿液脱落细胞学478

第四篇 生物化学检验483

第一章 肝胆疾病的实验诊断483

第一节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484

一、重氮法(改良J-G法)484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486

三、钒酸盐氧化法487

四、干化学法488

第二节 血清氨基转移酶489

第三节 血清L-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同工酶493

一、速率法494

二、γ-谷氨酰基转移酶同工酶琼脂糖电泳法测定495

第四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496

一、速率法497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498

第五节 血清胆碱酯酶501

一、丁酰基硫代胆碱为底物的速率法502

二、甲基噻吩甲酰硫代胆碱为底物的速率法503

第六节 血氨504

第七节 血清总胆汁酸及甘胆酸506

一、血清总胆汁酸506

二、血清甘胆酸508

第八节 血清5′-核苷酸酶510

第九节 血清亮氨酸氨基转肽酶512

第十节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513

第十一节 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515

第十二节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517

第十三节 血清糖缺失性转铁蛋白521

第十四节 尿液葡萄糖二酸522

第二章 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525

第一节 尿素525

一、酶偶联速率法525

二、脲酶波氏(Berthelot)比色法526

第二节 肌酐527

一、肌氨酸氧化酶法528

二、苦味酸(Jaffe反应)速率法529

第三节 内生肌酐清除值530

一、内生肌酐清除值530

二、估算肾小球滤过值531

第四节 血清胱抑素C531

第五节 尿酸533

第六节 尿糖534

第七节 尿液总蛋白定量535

一、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535

二、双缩脲比色法536

三、邻-苯三酚红钼比色法536

第八节 尿液特定蛋白537

一、免疫比浊法(透射与散射)537

二、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透射与散射)538

三、免疫化学发光法538

第九节 尿液蛋白电泳540

第十节 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541

第十一节 尿液酚红排泄试验542

第十二节 尿液浓缩稀释试验544

一、比重计测定法544

二、莫氏试验(Masenthal test)544

三、尿液渗透量测定544

四、渗透清除率和自由水清除率545

第十三节 尿液酸化功能546

一、尿可滴定酸度测定546

二、尿H+总排泄量计算546

三、酸负荷试验547

四、碳酸氢盐负荷试验547

五、尿液、血液二氧化碳分压差测定548

第三章 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549

第一节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549

一、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549

二、免疫层析法550

第二节 血清肌红蛋白551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551

二、胶乳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552

第三节 血清肌酸激酶553

第四节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554

一、血清CK-MB活性免疫抑制酶偶联法554

二、血清CK-MB质量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555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法556

第五节 乳酸脱氢酶557

一、乳酸为底物的速率法(LD-L法)557

二、丙酮酸为底物的速率法(LD-P)法558

第六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59

第七节 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561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561

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562

第八节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563

第九节 血清利钠肽564

一、免疫荧光法564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565

第十节 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566

一、白蛋白-钴结合试验567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567

第四章 糖及其代谢物测定571

第一节 葡萄糖571

一、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571

二、己糖激酶法(HK法)572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C)574

第二节 全血糖化血红蛋白576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576

二、亲和层析法577

三、免疫比浊法577

第三节 血清糖化白蛋白579

第四节 血液乳酸580

第五节 血液丙酮酸582

第六节 血清β-羟丁酸582

一、β-羟丁酸脱氢酶法583

二、循环酶法583

第七节 血清唾液酸584

第五章 脂类测定586

第一节 血清总胆固醇586

第二节 血清三酰甘油590

第三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92

第四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95

第五节 血清脂蛋白电泳598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599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A1600

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B601

三、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E602

第七节 血清脂蛋白(a)603

第六章 蛋白质测定606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606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607

第三节 血清蛋白质电泳609

第四节 血清特定蛋白612

一、免疫比浊法(透射与散射)612

二、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透射与散射)613

第五节 浆膜腔积液总蛋白和白蛋白616

第六节 脑脊液总蛋白617

一、磺柳酸-硫酸钠比浊法617

二、邻-苯三酚红钼法617

第七节 脑脊液白蛋白和IgG618

一、脑脊液白蛋白和IgG免疫散射比浊法618

二、脑脊液IgG放射免疫分析法618

第八节 脑脊液寡克隆蛋白电泳619

第九节 血清淀粉样蛋白A620

第七章 无机离子测定622

第一节 钾和钠622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622

二、钾的酶法测定624

三、钠的酶法测定624

第二节 氯化物626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626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626

三、库仑滴定法626

第三节 钙627

一、偶氮胂Ⅲ比色法627

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628

三、离子钙选择性电极法629

第四节 无机磷630

一、钼酸铵直接比色法(紫外比色法)630

二、对-苯二酚-亚硫酸钠磷钼酸蓝比色法630

第五节 镁632

一、Calmagite络合指示剂法632

二、二甲苯胺蓝比色法632

第六节 血浆(清)碳酸氢根633

一、酶法633

二、电极电位法634

第七节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634

一、亚铁嗪比色法635

二、Ferene比色法636

第八节 铜63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37

二、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637

三、杂环偶氮化合物比色法638

第九节 血清锌63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39

二、吡啶偶氮酚比色法640

第十节 血清锂641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641

二、火焰光度法641

三、干化学法641

第八章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平衡判断643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643

第二节 血气分析仪及其操作方法644

一、血气分析仪测定原理644

二、试剂645

三、操作646

四、仪器的维护保养646

五、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647

第三节 常用血液气体和酸碱参数及其参考区间647

一、血红蛋白(Hb)647

二、酸碱度(pH)648

三、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pHNR)648

四、二氧化碳分压(PCO2)648

五、氧分压(PO2)649

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649

七、氧饱和度(SatO2)和P50649

八、总二氧化碳(TCO2)650

九、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650

十、缓冲碱(BB)651

十一、碱剩余(BE)651

十二、阴离子隙(AG)651

第四节 血气分析的结果解释和临床应用652

一、酸碱失衡的判断652

二、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的判断661

第九章 其他酶类测定664

第一节 淀粉酶664

一、亚乙基-4-NP-麦芽庚糖苷法(EPS法)664

二、CNP-麦芽三糖(CNP-G3)法665

三、碘-淀粉比色法666

第二节 血清脂肪酶668

第三节 腺苷脱氨酶670

一、偶联氧化酶速率法671

二、偶联脱氢酶速率法672

第四节 血清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673

第五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75

第六节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676

第七节 血清醛缩酶677

第十章 骨代谢异常的检验679

第一节 血清骨钙素680

第二节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681

第三节 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683

一、ELISA法检测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683

二、ECLIA法检测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684

第四节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685

第五节 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687

一、ELISA测定PYD,DPD687

二、CLIA法测定DPD687

第六节 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和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688

一、尿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和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ELISA法)688

二、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β-CTx)(ECLIA法)689

第七节 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和25-羟维生素D691

一、1,25-(OH)2-D3(ELISA法)691

二、25-OH-D(ECLIA法)692

第十一章 血药浓度以及氨基酸和维生素测定694

第一节 全血环孢霉素A694

第二节 全血他克莫司695

第三节 血清地高辛696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696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696

第四节 血清苯妥英697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698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698

第五节 血清丙戊酸699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699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699

第六节 卡马西平700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700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01

第七节 血清茶碱701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02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702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02

第八节 血清乙醇703

一、辐射能量衰减检测法704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704

第九节 血清吗啡705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705

二、放射免疫法706

第十节 血液苯丙氨酸706

一、细菌抑制法707

二、荧光法707

第十一节 血清叶酸708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09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09

第十二节 血清维生素B12711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11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711

第十二章 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技术713

第一节 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713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技术715

一、常用分析方法715

二、分析参数设置717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方法719

第四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721

第五节 干化学分析系统7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