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州市增城市志 1994-2005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广州市增城市志 1994-2005
  • 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6285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948页
  • 文件大小:259MB
  • 文件页数:1032页
  • 主题词:增城市-地方志-1994~200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州市增城市志 1994-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9

卷一 建置镇街简况19

第一章 建置19

第一节 位置19

第二节 建置沿革19

第三节 境域 县治20

第四节 行政区划21

第二章 镇街简况25

第一节 荔城街25

第二节 增江街28

第三节 朱村街29

第四节 新塘镇31

第五节 永和镇33

第六节 仙村镇35

第七节 沙埔镇37

第八节 宁西镇38

第九节 石滩镇39

第十节 三江镇41

第十一节 沙庄街42

第十二节 中新镇43

第十三节 福和镇45

第十四节 镇龙镇46

第十五节 派潭镇48

第十六节 正果镇51

第十七节 小楼镇54

卷二 自然环境57

第一章 自然条件57

第一节 地质57

第二节 地貌60

第三节 山脉61

第四节 河流62

第五节 气候64

第六节 土壤68

第七节 植被70

第二章 自然资源70

第一节 土地资源70

第二节 矿产资源71

第三节 水资源72

第四节 生物资源72

第三章 自然灾害73

第一节 水灾73

第二节 旱灾74

第三节 风灾74

第四节 霜冻75

第五节 雷电75

卷三 人口77

第一章 人口状况77

第一节 人口增长77

第二节 人口分布78

第三节 外来人口80

第二章 人口结构80

第一节 民族80

第二节 姓氏82

第三节 年龄89

第四节 性别91

第五节 婚姻93

第六节 职业93

第七节 文化程度94

第三章 计划生育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96

第二节 政策措施96

第三节 计生服务97

第四节 优待奖励97

第五节 晚婚晚育 优生优育97

卷四 环境保护 土地管理101

第一章 环境保护1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01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监测101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106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治理107

第五节 环境管理109

第二章 土地管理110

第一节 机构设置110

第二节 土地规划111

第三节 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111

第四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12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114

第六节 土地市场管理115

第七节 土地法规宣传与执法119

卷五 城乡建设121

第一章 规划与管理1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1

第二节 规划编制121

第三节 规划管理125

第二章 城区建设与管理1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8

第二节 城区建设128

第三节 市政设施养护管理135

第三章 村镇建设与管理137

第一节 农村建设137

第二节 中心镇建设138

第四章 建筑业140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140

第二节 建筑工程设计141

第三节 建筑施工142

第五章 房地产业146

第一节 房产管理146

第二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46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经营147

专记一 兴建增城广场148

专记二 兴建挂绿广场151

卷六 交通 邮政 电信154

第一章 交通154

第一节 机构设置154

第二节 公路155

第三节 公路管养163

第四节 公路运输166

第五节 铁路172

第六节 水路174

第二章 邮政177

第一节 机构设置177

第二节 体制改革179

第三节 邮政网络180

第四节 邮政业务183

第三章 电信1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185

第二节 电信业务186

第三节 电信建设187

第四节 电信管理190

卷七 经济综述192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192

第一节 主要经济指标192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193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194

第四节 居民生活水平195

第五节 经济结构197

第六节 区域经济差别200

第二章 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203

第一节 初始发展阶段203

第二节 加快发展阶段203

第三节 扩张发展阶段205

第四节 优化整合阶段207

第三章 经济体制改革21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10

第二节 企业体制改革212

卷八 经济管理217

第一章 计划管理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7

第二节 管理体制217

第三节 计划编制217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218

第二章 统计管理218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218

第二节 统计执法218

第三节 统计服务219

第四节 基础建设219

第三章 物价管理2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9

第二节 物价宏观调控220

第三节 收费管理与价格评估220

第四节 监督检查221

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2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1

第二节 计量器具管理221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222

第四节 质量管理222

第五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223

第六节 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办证工作224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224

第一节 企业登记管理224

第二节 市场经济秩序监管225

第三节 合同管理227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227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228

第六章 审计监督229

第一节 财政审计230

第二节 财务收支审计230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231

卷九 农业232

第一章 机构设置232

第一节 行政与事业单位232

第二节 社团组织232

第二章 体制与管理233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33

第二节 财务管理234

第三节 扶贫解困235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235

第五节 种粮补贴236

第三章 生产条件236

第一节 耕地面积236

第二节 劳动力与转移就业237

第三节 农田建设238

第四节 农业机械装备239

第四章 种植业241

第一节 粮食241

第二节 园艺与经济作物243

第五章 畜牧水产业246

第一节 畜牧业246

第二节 水产业251

第六章 农业科技254

第一节 科研项目254

第二节 水稻耕作技术推广255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257

第四节 新品种推广258

第五节 农技队伍培训259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259

第一节 产业化经营259

第二节 示范基地260

第三节 龙头企业260

第四节 农业信息网络261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261

第八章 农业行政执法262

第一节 执法机构262

第二节 涉农经营监管262

第三节 执法检查263

专记一 增城丝苗稻米263

专记二 增城野生稻271

卷十 林业275

第一章 森林资源275

第一节 林地面积275

第二节 林木蓄积量276

第三节 林种分布276

第二章 植树造林279

第一节 采种育苗279

第二节 造林方式280

第三节 营造速生丰产林280

第四节 绿化植树281

第三章 林业经营282

第一节 山林权属282

第二节 国营林场经营282

第三节 个体户造林284

第四节 林产品加工284

第四章 森林资源保护285

第一节 护林机构285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285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286

第四节 森林防火286

第五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287

第五章 林业生态建设287

第一节 生态公益林287

第二节 森林公园建设288

第三节 重点生态工程289

卷十一 水利 电力291

第一章 水利291

第一节 水政管理292

第二节 水利工程293

第三节 三防工作300

第四节 水库移民安置301

第二章 电力302

第一节 机构设置302

第二节 发电303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306

第四节 供电用电311

第五节 经营管理312

第六节 安全管理313

卷十二 工业314

第一章 机构设置3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4

第二节 服务机构315

第二章 工业企业改革315

第一节 改革概况315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317

第三节 乡镇企业改革317

第四节 二轻企业改革317

第三章 工业企业类型318

第一节 国有企业318

第二节 集体企业319

第三节 个体私营企业320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320

第五节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21

第四章 主要工业门类322

第一节 粮油、食品工业322

第二节 纺织、服装工业323

第三节 化学工业325

第四节 五金、塑料工业326

第五节 建材工业328

第六节 家具、日用品、玩具工业330

第七节 机械、造纸工业331

第八节 汽车、摩托车工业333

附录 2005年增城市年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名录335

第五章 工业园区336

第一节 新塘工业加工区337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339

第三节 广州增城汽车工业城339

第四节 东区高科技工业园340

第五节 环保工业园340

第六章 安全生产监管341

第一节 机构设置341

第二节 安全监管341

卷十三 商业343

第一章 商业体制改革343

第一节 管理体制343

第二节 经营体制343

第二章 商品流通346

第一节 经营状况346

第二节 管理状况356

第三章 商业网点建设359

第一节 国合商业网点359

第二节 商贸中心区359

第三节 超级市场360

第四节 集贸市场361

卷十四 旅游业365

第一章 机构设置3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5

第二节 业务机构365

第二章 旅游资源367

第一节 自然类资源367

第二节 人文类资源371

第三章 旅游景区开发379

第一节 寺庙景区379

第二节 游乐度假区380

第三节 住宅区与特色景区380

第四节 广场、公园381

第四章 旅游节庆与旅游市场382

第一节 旅游节庆382

第二节 旅游市场383

专记 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384

卷十五 餐饮业 服务业387

第一章 餐饮业387

第一节 发展概况387

第二节 餐饮经营企业388

第三节 名菜美食390

第二章 服务业391

第一节 发展概况391

第二节 主要服务行业392

卷十六 外经贸 口岸395

第一章 外经贸3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395

第二节 对外贸易396

第三节 引进资金与技术397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选介399

第二章 口岸400

第一节 概况400

第二节 海关402

第三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402

第四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404

第五节 海事管理405

卷十七 财税 金融408

第一章 财政4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408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409

第三节 预算内财政收支409

第四节 预算外财政收支412

第五节 财务管理413

第二章 税务4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414

第二节 税务征管改革415

第三节 国税征收415

第四节 地税征收416

第三章 金融418

第一节 金融机构418

第二节 金融监管420

第三节 存贷款422

第四节 货币发行与金银管理424

第五节 会计结算与国库管理425

第六节 外汇管理425

第七节 理财服务427

第四章 保险 证券427

第一节 保险业427

第二节 证券业429

卷十八 政党430

第一章 中共增城地方组织430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430

第二节 市委领导班子与工作机构430

第三节 市委重要决策433

第四节 纪检工作434

第五节 组织工作440

第六节 宣传工作443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444

第八节 党史工作446

第九节 党校工作447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448

第十一节 思想教育活动450

第二章 民主党派增城地方组织452

第一节 民进增城总支部452

第二节 民建增城支部453

第三节 民盟增城总支部453

卷十九 人大 政府 政协455

第一章 增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455

第一节 人大代表选举455

第二节 历届(次)市人民代表大会457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459

第四节 镇(街)人民代表大会462

第五节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463

附录 前志补遗——增城选区全国、广东省人大代表名录463

第二章 增城地方人民政府4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465

第二节 重要决策与实施468

第三节 议案、提案办理470

第四节 信访工作471

第三章 人民政协增城市委员会473

第一节 委员产生473

第二节 机构设置474

第三节 市政协会议475

第四节 主要活动475

卷二十 社会团体478

第一章 增城市总工会478

第一节 组织机构478

第二节 主要工作479

第二章 共青团增城市委员会480

第一节 组织机构480

第二节 主要工作480

第三章 增城市妇女联合会482

第一节 组织机构482

第二节 主要工作483

第四章 增城市残疾人联合会484

第一节 组织机构484

第二节 康复工作485

第三节 就业培训486

第四节 助残工程487

第五章 其他社会团体487

第一节 增城市工商业联合会487

第二节 增城市科学技术协会488

第三节 增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491

第四节 增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491

第五节 增城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492

卷二十一 政法494

第一章 政法管理494

第一节 政法委员会494

第二节 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494

第二章 公安4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495

第二节 安全保卫496

第三节 打击违法犯罪496

第四节 社会治安管理498

第五节 交通管理500

第六节 消防管理501

第七节 户籍管理502

第八节 出入境管理503

第九节 公安预审503

第十节 监所管理504

第三章 检察504

第一节 机构设置504

第二节 刑事检察505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507

第四节 法纪检察507

第五节 监所检察508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508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508

第四章 审判509

第一节 机构设置509

第二节 刑事审判509

第三节 民商事审判510

第四节 行政审判510

第五节 信访与司法救助510

第六节 审判执行511

第七节 法庭建设511

第五章 司法行政511

第一节 机构设置511

第二节 普法教育512

第三节 民事调解512

第四节 律师事务512

第五节 公证业务513

第六节 刑释人员安置帮教513

第七节 法律援助513

卷二十二 军事514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与驻军514

第一节 地方军事机构514

第二节 驻军单位515

第二章 国防动员515

第一节 工作机构515

第二节 国防教育基地516

第三节 战备建设516

第四节 防空建设516

第五节 国防教育517

第三章 征兵518

第一节 兵役登记与征兵宣传518

第二节 体格检查518

第三节 政审定兵519

第四章 民兵与预备役519

第一节 预备役官兵登记519

第二节 民兵组织520

第三节 民兵政治教育520

第四节 民兵军事训练520

第五节 民兵“参建”活动521

卷二十三 人事 编制523

第一章 人事管理523

第一节 人事制度改革523

第二节 干部管理525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527

第四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528

第五节 人才交流服务528

第六节 工资福利与退休530

第二章 编制管理531

第一节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531

第二节 机构编制管理533

第三节 事业单位登记534

第四节 2005年机构设置534

卷二十四 港澳台事务 侨务 外事536

第一章 华侨、港澳同胞事务536

第一节 机构设置536

第二节 侨情536

第三节 联谊活动537

第四节 落实侨务政策537

第二章 涉台事务538

第一节 机构设置538

第二节 联络接待538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与服务539

第三章 兴办公益事业540

第一节 兴办文化教育事业540

第二节 兴办社会福利事业543

第四章 外事活动544

第一节 外宾来访544

第二节 出访545

卷二十五 精神文明建设547

第一章 创建文明活动547

第一节 创建文明行业547

第二节 创建文明村镇548

第三节 创建文明城市550

第二章 公民道德教育活动552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552

第二节 爱国爱乡教育553

第三节 青少年教育554

第四节 文明行为教育555

第五节 专题论坛活动556

第六节 评选“文明之星”556

卷二十六 教育557

第一章 行政管理5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7

第二节 管理体制557

第二章 幼儿教育558

第一节 发展概况558

第二节 幼教管理562

第三节 幼儿园选介563

第三章 九年制义务教育564

第一节 小学教育564

第二节 初中教育571

第三节 畬族学校574

第四节 特殊学校575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575

第六节 学校选介576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578

第一节 发展概况578

第二节 学校选介581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582

第一节 发展概况582

第二节 学校选介583

第六章 高等教育584

第一节 广播电视大学584

第二节 民办高等院校588

第七章 成人教育589

第一节 发展概况589

第二节 学校选介590

第八章 教学研究591

第一节 教研概况591

第二节 教研成果592

第九章 教师队伍594

第一节 队伍状况594

第二节 教师待遇595

第三节 师资培训596

第十章 教育经费与学校建设596

第一节 教育经费596

第二节 校舍建设599

第三节 教学设施600

卷二十七 科技602

第一章 机构设置602

第一节 管理机构602

第二节 科研单位602

第三节 事业单位604

第二章 科技队伍605

第一节 队伍状况605

第二节 人员管理606

第三节 人才培训607

第三章 科技发展607

第一节 科技政策607

第二节 科技规划与实施608

第三节 科技开发项目610

第四节 科技经费614

第五节 科技成果615

第六节 知识产权保护620

第七节 地震监测622

第八节 科技信息、网络建设623

第四章 科普活动624

第一节 科技活动周、活动月624

第二节 科技学术交流624

卷二十八 文化事业626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626

第一节 文化单位626

第二节 群众文化团体628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629

第二章 广场文化630

第一节 健身娱乐活动630

第二节 汇演比赛活动630

第三节 节日喜庆活动631

第四节 公益活动631

第三章 传统民间艺术632

第一节 客家山歌632

第二节 粤曲635

第三节 民间舞蹈638

第四节 榄核雕刻640

第四章 文学艺术641

第一节 文艺创作概况641

第二节 文艺著作目录643

第三节 文艺交流活动644

第四节 诗词歌曲作品选645

附录 前志著作目录与诗词文联选补遗656

第五章 社会科学665

第一节 学术交流活动665

第二节 学术著作目录665

附录 前志学术交流活动补遗666

第六章 广播电视与报刊667

第一节 广播电视667

第二节 《增城日报》668

第七章 档案工作与地方志编修669

第一节 档案工作669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669

卷二十九 文物671

第一章 文博事业671

第一节 博物馆671

第二节 文物普查与保护671

第二章 古代文物674

第一节 馆藏文物674

第二节 古遗址与墓葬678

第三节 寺庙 书院 祠堂681

第四节 民宅 炮楼及其他建筑686

第五节 古村落与历史街区692

第六节 摩崖 匾额 铁器695

第三章 近现代文物697

第一节 革命活动旧址697

第二节 近现代建筑698

卷三十 体育699

第一章 机构设置699

第二章 场地设施699

专记 增城市体育中心广场700

第三章 群众体育702

第一节 城市体育702

第二节 农村体育702

第三节 全民健身活动703

第四章 学校体育703

第一节 普通学校体育703

第二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04

第三节 业余体育学校704

第五章 体育竞赛705

第一节 市运动会705

第二节 参加省、广州市运动会705

第三节 参加全国运动会706

第四节 参加国际比赛706

第五节 承办国际与全国赛事708

卷三十一 卫生709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7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09

第二节 医疗机构709

第三节 教学与科研机构713

第四节 卫生制度改革714

第五节 卫生经费714

第六节 医疗设施715

第二章 临床医疗718

第一节 中医718

第二节 西医71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19

第四节 护理720

第三章 卫生防疫722

第一节 防疫机构722

第二节 计划免疫722

第三节 疾病控制723

第四节 慢性病与性病防治725

第四章 公共卫生726

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督726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727

第三节 健康教育活动728

第四节 红十字会救助活动729

第五章 卫生保健729

第一节 妇女保健729

第二节 儿童保健730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731

第六章 食品药品监管7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732

第二节 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732

第三节 食品安全监管734

第四节 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734

卷三十二 劳动 社会保障 民政735

第一章 劳动管理7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735

第二节 用工制度和工资待遇736

第三节 安全生产738

第四节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740

第五节 劳动监察742

第六节 劳动争议仲裁743

第七节 劳动就业744

第二章 社会保障748

第一节 社会保险748

第二节 养老保险749

第三节 失业保险749

第四节 工伤保险750

第五节 生育保险750

第六节 医疗保险751

第三章 民政7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751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751

第三节 社会救助752

第四节 双拥 优抚 安置754

第五节 扶持老区建设756

第六节 福利事业756

第七节 殡葬管理757

第八节 社会事务管理758

卷三十三 语言 风俗760

第一章 语言使用情况760

第二章 粤语增城话761

第一节 增城话语音系统简介761

第二节 增城话语音的内部差异763

第三章 增城客家话770

第一节 程乡话与长宁话音系770

第二节 程乡话与长宁话的语法、词语差异773

第三节 粤语对客家话语音的影响777

第四节 粤语对客家话词语的影响779

第五节 客家话与粤语语法比较787

第六节 粤客差距较大的词语790

第四章 增城畲族语言799

第一节 畲族村语言使用简况799

第二节 畲语语音801

第三节 畲语语法803

第四节 畲语词汇810

第五章 风俗817

第一节 广府风俗817

第二节 客家风俗824

第三节 畲族风俗827

专记 多元文化和谐相处830

附录一 已废止的广府旧风俗833

附录二 已废止的客家旧风俗834

附录三 已失传的客家行嫁歌拾遗837

附录四 已废止的畲族旧风俗838

卷三十四 人物840

第一章 人物传840

李守真840

郭冠雄840

江焕章841

郑月英841

宋刚842

黄平842

王文842

丁鸿843

钟煜明844

伍伟能844

王国祥844

朱裕明845

伍焕林845

汪立华846

罗育文846

王干忠846

钟景阳847

丁枫847

郑润锵847

李中流847

黄道开848

黄炳财848

廖丽莲848

徐景华848

附录一 前志《人物传》补遗849

石达开849

林直勉849

朱宝田849

邓锦坤850

张 园850

罗国强850

附录二 前志《人物传》补记850

赖际熙850

潘耀年851

附录三 前志入传人物名表851

第二章 人物录855

一、荣誉市民855

二、模范人物858

三、优秀人物862

第三章 人物表862

一、在外地的增城籍知名人士862

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64

三、增城市劳动模范865

四、优秀教师866

附录 重要文献选辑869

增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增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869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实施意见874

增城市政府关于推进中心村建设和农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意见878

增城市人民政府 增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882

增城市人民政府 增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办法890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的批复8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广东省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的批复898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关于石达开籍贯的证明)899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899

增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899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902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906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912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916

增城市镇(街)行政区划调整机构编制方案921

1995年版《增城县志》勘误表924

主题索引926

汉语拼音检字表926

笔画主题索引929

编后记9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