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 以清华大学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 以清华大学为例
  • 肖红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8376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学校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 以清华大学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问题提出5

1.1.3 研究意义6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7

1.2.1 国内外大学治理研究8

1.2.2 国内外院系治理研究18

1.2.3 大学及院系治理研究的趋势与不足22

1.3 核心概念界定27

1.3.1 治理、管理与统治27

1.3.2 大学治理与院系治理28

1.3.3 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治理模式29

1.3.4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30

1.3.5 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31

1.4 研究设计35

1.4.1 研究路线35

1.4.2 研究思路36

1.4.3 操作性概念界定36

1.4.4 研究方法37

1.4.5 分析框架42

1.5 研究信效度、伦理问题处理44

1.5.1 信效度处理44

1.5.2 伦理问题处理46

第2章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理念理论基础47

2.1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哲学价值理念47

2.1.1 认识论与政治论47

2.1.2 学术自由与教授治学48

2.1.3 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50

2.2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理论基础51

2.2.1 治理理论51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55

2.2.3 组织行为学理论59

第3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现状及问题62

3.1 院系治理现代化初见端倪62

3.1.1 学校主动向院系放权的制度安排渐显63

3.1.2 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让渡的意识觉醒64

3.2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66

3.2.1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全面改革66

3.2.2 武汉大学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67

3.3 院系行政主导向治理现代化转型欠到位68

3.3.1 大学向院系放权的力度不够68

3.3.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错位69

3.3.3 院系内部关键主体参与不足70

3.3.4 院系治理制度建设明显滞后71

3.3.5 院系治理文化自觉尚未形成72

第4章 国外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实践与借鉴73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73

4.1.1 美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结构74

4.1.2 哈佛院系的分权自治模式75

4.1.3 耶鲁院系的集权共治模式76

4.1.4 案例分析:密歇根大学的分权共治模式77

4.1.5 美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经验80

4.2 英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82

4.2.1 牛津、剑桥学院制模式82

4.2.2 伦敦大学学院制模式83

4.2.3 现代大学学院制模式83

4.2.4 案例分析:东安格利亚大学的民主共治模式84

4.2.5 英国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经验86

4.3 法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87

4.3.1 法国大学的院系治理结构及变迁88

4.3.2 法国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91

4.4 德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92

4.4.1 德国大学的院系治理结构及变迁93

4.4.2 德国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95

4.5 日本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98

4.5.1 日本大学的院系治理结构及变迁100

4.5.2 日本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102

4.6 国外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04

4.6.1 制度安排的缜密性和可操作性104

4.6.2 校院关系的协调性和灵活性107

4.6.3 院长的学科使命与财务责任108

4.6.4 院系治理的民主化和开放化109

4.6.5 教授治学和学术本位的充分彰显112

第5章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的结构模式115

5.1 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沿革116

5.1.1 新中国成立前仿美:文、理、工兼具的综合性大学院系设置116

5.1.2 院系调整学苏:撤院建系,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院系设置117

5.1.3 改革开放后全面布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院系设置118

5.1.4 院系党组织设置120

5.2 清华大学的制度变迁与院系治理121

5.2.1 领导体制变迁与院系治理121

5.2.2 行政管理机构变迁与院系治理125

5.2.3 规程条例变迁与院系治理127

5.2.4 民主监督机制变迁与院系治理131

5.3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结构134

5.3.1 党政联席会135

5.3.2 党委会136

5.3.3 学术委员会137

5.3.4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138

5.3.5 教学委员会139

5.3.6 长聘教授委员会140

5.3.7 顾问委员会/共建委员会等140

5.3.8 专门工作委员会141

5.4 清华大学院系组织架构模式142

5.4.1 实院(系)模式144

5.4.2 院实系虚模式145

5.4.3 院虚系实模式145

5.4.4 半虚半实模式147

5.5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运行模式147

5.5.1 多元民主共治模式148

5.5.2 学术主导模式152

5.5.3 行政一学术协调模式157

5.5.4 学术一社会互动模式161

5.5.5 国家主导模式165

第6章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的特色及问题169

6.1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变革的特色及成效169

6.1.1 坚持世界一流之使命169

6.1.2 践行学术主导之价值171

6.1.3 彰显教授治学之传统171

6.1.4 弘扬“双肩挑”治院之特色172

6.1.5 初尝学院治理现代化甜头174

6.2 清华大学院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77

6.2.1 集权模式束手脚:放权力度不够178

6.2.2 决策理解存偏差:双向沟通不够179

6.2.3 学科平衡难解决:思维转换不够180

6.2.4 虚虚实实难厘清:顶层设计不够182

6.2.5 内部运行欠规范:制度保障不够183

6.2.6 院系自主受局限:主动建构不够185

第7章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应然状态188

7.1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特点与组织变革188

7.1.1 顶天立地:研究型大学之使命188

7.1.2 深度融合:学科发展必然趋势189

7.1.3 全球一体:共同体构建高要求189

7.2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思考视角190

7.2.1 宏观维度(国家层面)190

7.2.2 大学维度(中观层面)190

7.2.3 学科维度(微观层面)191

7.3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结构要素192

7.3.1 校院系无缝对接:双向互动关系193

7.3.2 学科间相融共生:良性竞争关系193

7.3.3 校内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关系194

7.3.4 院系内多维互动:和谐文化关系195

7.4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197

7.4.1 党政协同决策:院系治理之关键198

7.4.2 教师深度介入:院系治理之根本198

7.4.3 学生必要参与:民主共治之要义200

7.5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应然模式200

7.5.1 一条主线:学术本位,学术和行政协调平衡201

7.5.2 两个层面:使命驱动,学校和院系各司其职202

7.5.3 三个维度:多维互动,制度、文化和人协同共振202

7.5.4 一二三四:学术为本,多元共治206

第8章 改革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209

8.1 重构研究型大学校院系之关系209

8.1.1 落实大学法人实体责任制210

8.1.2 彰显院系学科治理主体性211

8.1.3 厘清校院系权责边界范围212

8.1.4 转换职能部门的工作理念216

8.1.5 健全校院系双向沟通机制217

8.2 改进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之内核218

8.2.1 规范院系领导选拔与管理219

8.2.2 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主体性224

8.2.3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225

8.2.4 提升院系主动建构的能力228

8.3 完善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现代化之对策229

8.3.1 创新使命驱动的学术目标主导机制229

8.3.2 实施大数据支撑的常态监测评估机制232

8.3.3 落实效率公平双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234

8.3.4 催生学术生态养成的文化互动机制236

8.3.5 构建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239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243

9.1 研究结论243

9.2 研究创新253

9.3 研究局限254

9.4 研究展望255

附录A: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研究访谈提纲(部分)257

附录B:访谈对象列表271

参考文献275

后记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