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社会学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普通社会学理论
  • 庞树奇,范明林主编(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8743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社会学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 总论篇1

第一章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1

一、从“社会物理学”到社会学——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1

孔德与圣西门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6

二、从“百科全书”到“剩余科学”——社会学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8

变化中的社会学8

变化的几个阶段9

三、社会学的对象11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11

社会现象与社会学现象12

四、“行为—关系—制度”15

问题的提出15

对行为、关系、制度的界定16

“行—关—制”的固定化趋势17

“固定化”与社会进化19

五、社会学的相关学科20

第二章 社会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25

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方法论25

社会学科学研究方法论25

社会学人文研究方法论27

当前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倾向34

二、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层面36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36

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认识论39

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40

三、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41

社会调查的历史41

定量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1

质性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3

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47

四、社会学的功能49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要素53

一、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53

二、劳动:“身外自然”与“自身自然”55

劳动的定义55

特殊的“自然力”56

劳动在社会性质上的变化56

分工的功与过59

三、环境: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62

地理位置63

气候63

资源64

对自然环境评价上的分歧64

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5

人与环境66

四、人口问题上的冲突68

人口问题的由来68

对人口问题的两种结论71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72

中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73

五、回到“行—关—制”:对社会要素的再认识83

六、社会的基本单位85

社会单位与“社会学单位”85

血缘与地缘单位87

关于“业缘”单位88

Ⅱ行为篇93

第四章 行为概述93

一、行为研究的领域及意义93

行为研究的意义:必要性与可能性94

社会行为的类别95

二、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97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为理论的贡献97

帕雷托在社会行为理论上的建树98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99

三、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102

社会行为与非社会行为102

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103

第五章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105

一、社会化过程综述105

社会化的含义105

社会化的种类、内容和途径108

二、社会化基本理论110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社会化理论110

西方社会化理论111

三、行为导向的特殊意义——儿童时期基本社会化114

家庭在个人早期社会化中的特殊地位115

父母亲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115

四、从他人导向到自我导向——青少年社会化的艰苦历程117

从学校到同龄群体117

“青春期”问题119

五、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中老年继续社会化121

“中年危机”121

老年人的社会化122

代沟与双向社会化123

六、社会化研究中若干值得探讨的问题125

“社会化程度”的衡量标准125

关于“已过分社会化”的概念126

关于“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28

七、人性与个性——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基础129

人性分类130

阶级分类131

个性分类132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134

第六章 角色与互动135

一、角色的含义和实质135

二、角色理论137

三、角色的结构139

角色结构的行为层面139

角色行为的直接体现:角色扮演139

角色丛——角色体现的社会关系140

角色分类141

角色冲突——角色的内外关系142

四、角色与互动——角色关系的制度化过程143

互动的含义与实质144

互动的基本要素145

互动的基本理论145

互动的类型146

互动的方式148

行为模式和规范模式150

第七章 失范与越轨行为152

一、社会规范与失范152

社会规范的含义和功能152

社会规范体系153

失范的含义和表现形式153

失范的理论研究154

二、越轨155

越轨的含义和本质155

越轨的社会功能156

越轨的理论视角157

越轨的基本类型162

三、社会控制165

社会控制的含义165

社会控制的类型165

Ⅲ关系篇169

第八章 关系概述169

一、从行为到关系169

二、行为主导与关系主导171

三、社会关系的结构与类型175

行为模式:关系研究的切入点175

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176

四、变革中的关系格局与社会结构178

儒家伦理与家国结构179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180

等级关系与关系等级182

第九章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185

一、血缘群体:氏族与家庭185

婚姻关系的最终确立与真正意义的家庭诞生185

家庭的含义与现代家庭结构及其变迁187

家庭的基本理论和东西方家庭结构的比较193

家庭的未来197

二、地缘群体:城乡社区与国家199

社区的本来含义及其演变199

社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理论201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205

从国家到社会218

三、业缘群体:团体与组织220

团体界定和团体分类220

团体和组织的分界226

组织的基本特征227

组织的形态232

组织的生命周期236

组织理论学派238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242

第十章社会关系的社会层面——社会结构层面244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244

经典的论述:马克思的提法245

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的几个阶段246

社会结构的单位、要素与性质界定247

社会结构的共性与个性250

二、社会的阶级结构254

阶级的含义及其发展255

我国阶级结构的特点和现状258

三、中产阶级269

中产阶级相关理论与研究269

中国的中产阶级270

四、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层272

五、社会分层的“三阶段律”275

Ⅳ制度篇281

第十一章 制度概述281

一、制度的起源与本质281

什么是制度281

制度的起源284

制度的分类与构成(要素)287

二、关于制度的理论291

经济学家的观点291

政治学家的观点292

人类学家的观点293

社会学家的观点294

三、制度的功能296

正功能与负功能296

显功能与潜功能297

整合功能与区分功能298

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298

“需要”悖论299

四、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功能失调301

制度变迁302

制度改善302

五、制度之间的关系303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303

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305

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306

六、社会的制度化过程308

制度化过程是社会过程的核心308

组织与制度化308

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化”309

第十二章 文化与制度311

一、文化综述311

文化的性质界定311

文化与社会314

文化的分类315

文化的特征和结构318

主文化与副文化322

反文化322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323

二、制度性文化: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325

文化的核心要素325

制度性文化的功能326

三、文化过程328

文化的三种过程328

文化与文明330

第十三章 制度分论333

一、经济一社会制度333

经济制度规范的内容333

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335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36

二、政治制度338

政治制度规范的内容338

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38

三、家庭制度(婚姻制度)340

家庭制度的演变340

家庭制度的功能发展趋向342

四、宗教制度343

五、法律制度346

社会控制和法律制度346

社会关系和法律制度347

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348

六、教育制度349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352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352

社会问题的要件352

社会问题的特征353

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354

二、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355

社会病理学观点355

社会解组观点356

价值冲突观点357

偏差行为观点358

标签论观点360

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361

结构性社会问题361

跨时空性社会问题362

伴生性社会问题363

失范性社会问题364

过程性社会问题365

四、社会控制与社会管理366

控制与社会控制366

“控制”的等级类型368

社会控制手段的演变369

行为的“非预期结果”371

Ⅴ发展篇375

第十五章 发展概述375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和原因376

社会变迁的含义与内容376

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变迁形式377

二、社会变迁理论380

三、几个与社会变迁相关的概念383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386

五、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388

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388

社会结构转型规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走向390

现代社会结构中变革主体的存在形态391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391

第十六章 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396

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396

现代化的界定及基本共识396

现代化的进程与后果400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影响403

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模式和第二阶段模式403

现代化的“变革类型”与“回应变革类型”405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道路406

三、西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407

经典社会学家的论述407

趋同理论411

罗斯托的社会发展学说413

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说和桑托斯的“新依附”论415

世界体系论41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420

“增长的极限”与“未来主义”421

“以人为尺度的发展”——探讨人类需要的发展理论423

四、社会现代化和社会指标体系425

社会指标体系的含义、研究历史与作用425

中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428

早期的小康和现代化指标体系429

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433

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43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434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437

现代化伴随着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建设437

工业化和环境保护441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本土特色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