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瞿林东文集 第4卷 中国史学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21536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53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770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瞿林东文集 第4卷 中国史学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
一、“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2
二、“史学”是什么?6
三、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10
第二节 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16
一、史学史的性质16
二、史学史的任务18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21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21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25
三、私人著史的成就35
第四节 中国史书的特点39
一、记述的连续性39
二、内容的丰富性40
三、形式的多样性42
第五节 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45
一、历史思想45
二、史学思想62
第六节 史学和社会77
一、社会历史的演进与史学的发展77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83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101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102
一、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102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103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106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106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诗》和国史108
三、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116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120
一、孔子和《春秋》及《左传》和《国语》120
二、《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28
第四节 历史观念的丰富和史学兴起的标志135
一、历史观念的丰富135
二、史学兴起的标志143
第二章 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145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146
一、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146
二、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151
第二节 《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156
一、司马迁撰《史记》156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158
三、“其言秦汉,详矣!”162
四、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165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71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175
一、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175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178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182
第四节 《东观汉记》和《汉纪》185
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185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187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190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195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195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199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199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205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219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224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233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239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特点243
一、辩兴亡243
二、论神灭246
三、评人物249
第四章 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255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256
一、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256
二、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258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263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268
第二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271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271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274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283
第三节 《通典》——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286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286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289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292
四、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295
五、《通典》史论的特色299
第四节 通史撰述、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312
一、通史撰述的成就312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314
三、《唐书》和《唐会要》318
四、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323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325
一、治国论的丰富325
二、君主论的发展338
三、“封建”论及关于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的新认识345
四、民族论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353
第六节 史家主体意识的增强356
一、关于“直书”之认识与实践的深化356
二、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360
三、关于信念、良史及价值观念362
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366
第五章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378
第一节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379
一、史家的忧患意识传统379
二、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381
三、关于史家之忧的思考386
第二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390
一、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390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393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394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397
第三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399
一、郑樵撰《通志》399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401
三、《通志·略》的史学价值403
第四节 正史和会要408
一、《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408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413
三、会要体史书的增多416
第五节 本朝史撰述的发展418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418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421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422
第六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425
一、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425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429
三、金石学的创立431
第七节 宋代史学批评的繁荣434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434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439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445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448
第八节 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453
一、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453
二、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456
三、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458
四、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461
五、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463
六、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467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史学473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474
一、《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474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480
第二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485
一、《通鉴》学的发展485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487
第三节 《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490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490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492
三、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495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497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500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500
二、历朝实录503
第五节 修撰辽、金、宋三朝正史504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504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507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512
第六节 地理书和中外交通史撰述517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代史学520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521
一、浩繁的实录521
二、皇朝典制史《大明会典》524
三、《元史》的修撰525
第二节 私家之本朝史撰述529
一、私家所撰纪传体本朝史529
二、私家所撰编年体本朝史534
三、典制与政书537
四、附论 私家之宋史撰述542
第三节 方志和稗史545
一、方志的兴盛545
二、稗史的增多548
第四节 经济史著作550
一、治河、漕运与水利之史550
二、农政、盐政与荒政之史554
第五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556
一、史学的通俗形式556
二、历史教育的特点559
第六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561
一、王世贞的本朝史著述成就561
二、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566
三、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573
四、王圻和《续文献通考》578
五、焦竑和谈迁582
第八章 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代前期史学587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588
一、修撰《明史》588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590
三、关于《清实录》592
四、国史·方略·会典594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596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596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600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605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611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616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619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619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622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625
四、崔述的《考信录》628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631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631
二、论“史德”与“心术”633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636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639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639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642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代后期史学646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647
一、传统史学的延续647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651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655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655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660
三、姚莹的《康輶纪行》664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666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666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672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679
第四节 近代意识和世界意识685
一、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685
二、民族·疆域·国家687
三、中国以外的世界和世界范围内的中国690
第五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693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的提出693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702
第十章 史学的深刻变革——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711
第一节 怎样认识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学711
一、理论和方法711
二、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713
第二节 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716
一、主要发展趋势716
二、几个基本规律721
第三节 史学思潮及其影响723
一、“新史学”思潮723
二、新历史考证学思潮726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729
第四节 史家风采和时代精神734
一、旨趣各异的史家风采734
二、时代精神的彰显735
第五节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启示738
参考文献743
新版跋752
出版说明753
热门推荐
- 1674283.html
- 2713028.html
- 1044889.html
- 1841091.html
- 1619933.html
- 2237480.html
- 634871.html
- 2387220.html
- 3378727.html
- 644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5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2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8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5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0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2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3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6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