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蚕种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吕鸿声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0785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蚕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蚕种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生物篇2
第1章 蚕蛹:幼虫到成虫的变态过程2
1.蛹期变态的生理学过程3
1.1 分解消失型组织器官3
1.2 重组再建型组织器官3
1.3 功能保留型组织器官4
1.4 分化发育型组织器官4
1.5 两次变态型组织器官5
2.蛹期变态的生化学变化5
2.1 蛹期变态与气体代谢5
2.2 蛹期变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6
2.3 蛹期变态与脂质代谢6
2.4 蛹期变态与蛋白质代谢6
2.5 蛹期变态与核酸代谢7
3.蛹期变态的激素调控8
3.1 家蚕的内分泌系统8
3.2 蜕皮激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9
3.3 保幼激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10
3.4 脑对前胸腺与咽侧体的控制11
3.5 脑-咽侧体-前胸腺系统与家蚕变态12
4.蛹期变态的发育过程13
4.1 蛹体形态色泽变化与蛹龄14
4.2 蛹期的发蛾调节14
5.蛹期变态与性成熟15
5.1 雌性生殖器官15
5.2 雄性生殖器官18
5.3 雌性生殖细胞(蚕卵)21
5.4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22
第2章 蚕蛾(一):完成生殖使命23
1.染色体23
1.1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24
1.2 家蚕染色体27
2.性细胞28
2.1 家蚕生殖细胞的胚胎起源28
2.2 家蚕的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30
2.3 家蚕的卵子发生(o?genesis)32
3.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概括37
3.1 卵子形成的细胞学过程37
3.2 精子形成的细胞学过程38
4.雌雄配子结合的受精作用38
4.1 成熟蚕卵的超微结构与生物化学39
4.2 授精的生理生化学46
4.3 雌雄原核结合与受精51
5.胚胎发生的开始与胚胎体制的确定54
5.1 核分裂与分裂核向卵表层移动56
5.2 母系情报决定胚胎基本体制56
5.3 受精核基因组控制的体制构筑57
第3章 蚕蛾(二):成虫行为习性59
1.蚕蛾的形态结构59
1.1 头部59
1.2 胸部60
1.3 腹部61
1.4 内部构造61
2.蚕蛾的羽化行为61
2.1 脱茧化蛾61
2.2 不脱茧蛾62
2.3 羽化的迟早63
3.蚕蛾的交尾行为63
3.1 交尾时间长短63
3.2 雄蛾使用次数64
3.3 交尾的环境条件64
3.4 交尾前的蚕蛾冷藏65
4.蚕蛾的产卵行为66
4.1 产卵温度66
4.2 产卵光线66
4.3 产卵不良蛾67
4.4 产卵先后及产卵状态67
4.5 产附位置67
4.6 产附材料67
第4章 蚕卵:胚胎发育生理70
1.蚕卵的成熟分裂与受精过程70
1.1 蚕卵成熟分裂70
1.2 蚕卵受精过程71
2.胚胎形态发生72
2.1 胚盘形成期73
2.2 胚带形成期74
2.3 胚层分化74
2.4 滞育与越冬76
2.5 器官形成77
2.6 胚胎发生的前决定82
3.蚕卵的滞育与滞育生理83
3.1 蚕卵的滞育83
3.2 蚕卵的滞育生理86
4.蚕卵的化学组成87
4.1 一般成分87
4.2 蛋白质87
4.3 脂质88
4.4 碳水化合物89
4.5 含水率89
5.蚕卵的呼吸90
5.1 呼吸量90
5.2 呼吸障害91
5.3 气管进入空气的时期与背脉管的运动91
6.蚕卵的发育91
6.1 胚胎的成长91
6.2 卵重的变化92
6.3 蚕卵发育的环境条件93
7.蚕卵发育的顺序性95
7.1 前滞育阶段(期)97
7.2 滞育阶段(期)98
7.3 越冬阶段(期)99
7.4 临界阶段(期)100
7.5 器官形成阶段(期)101
7.6 蚁体完成阶段(期)102
第2篇 技术篇106
第5章 家蚕的原蚕饲育106
1.蚕种制造与蚕种制造业106
1.1 专业蚕种场107
1.2 原蚕区蚕种场107
1.3 乡村集体办蚕种场107
1.4 蚕种制造场108
1.5 原蚕饲育分场108
2.原蚕饲育的目标109
2.1 蛹体重与产卵量109
2.2 吐丝量与产卵量110
3.原蚕种的催青110
3.1 催青日期110
3.2 催青方法111
3.3 催青标准112
3.4 催青期间蚕种的冷藏113
4.原蚕的饲育114
4.1 原蚕的饲育形式114
4.2 原蚕的饲料基地114
4.3 原蚕的饲育技术115
4.4 原蚕的饲育标准115
4.5 原蚕的雌雄鉴别118
第6章 家蚕的种茧保护120
1.原蚕上蔟与蔟中管理121
1.1 上蔟方法121
1.2 蔟中管理121
1.3 采茧、选茧与种茧运输122
1.4 营茧位置122
1.5 早采茧123
2.蛹期保护123
2.1 保护环境与蛹期经过123
2.2 保护温度与造卵数124
2.3 保护温度与蚕卵大小126
2.4 保护温度与卵的越年性126
2.5 保护温度与孵化127
3.发蛾调节128
3.1 温度管理128
3.2 光线管理129
3.3 蚕蛾管理130
4.种茧保护环境引起的障碍131
4.1 温湿度造成的障碍131
4.2 氧化碳造成的障碍132
第7章 家蚕的蚕种制造133
1.采种形式134
1.1 袋制种134
1.2 框制种134
1.3 平附种134
1.4 散卵134
2.普通种的制造135
2.1 蚕种制造的法规135
2.2 蚕种的规格136
2.3 发蛾日期的调节136
3.采种方法137
3.1 采种准备137
3.2 采种作业137
4.微粒子病检查142
4.1 母蛾检查142
4.2 补正检查143
4.3 预防检查143
4.4 预知检查143
5.家蚕原种和原原种制造的特点144
5.1 原种培育的特点144
5.2 原原种(包括原原母种)培育的特点145
6.蚕种质量检验146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146
6.2 中国现行蚕种质量检验标准146
6.3 蚕种质量检验方法149
6.4 原蚕饲育区种茧的检验与收购152
6.5 微粒子病母蛾检查153
7.蚕种生产计划156
7.1 蚕种繁育系数156
7.2 计划生产安排157
7.3 各级蚕种的产销与调配158
第8章 家蚕的蚕种保护159
1.春制蚕种的保护160
1.1 产卵到滞育完成160
1.2 滞育完成到初冬期161
1.3 越冬期161
2.秋制蚕种的保护163
2.1 早秋、晚秋采制蚕种的保护163
2.2 初冬采制蚕种的保护164
3.蚕种保护中障害发生的种类分析164
4.蚕种制造与蚕种保护中发生的蚕卵异常165
4.1 催青死卵165
4.2 着色死卵165
4.3 白死卵166
4.4 不受精卵166
4.5 再出卵166
4.6 其他不良卵166
4.7 畸形蚕166
4.8 孵化不齐166
4.9 死蚁167
第9章 家蚕的蚕种孵化168
1.蚕种人工孵化的实用意义169
2.人工盐酸孵化法的条件准备170
2.1 浸酸用具及装备170
2.2 盐酸溶液的调制171
2.3 浸酸前蚕卵的处理174
3.即时浸酸人工孵化法174
3.1 加温盐酸孵化法174
3.2 不加温盐酸孵化法175
4.冷藏浸酸人工孵化法176
4.1 普通冷藏浸酸孵化法176
4.2 短期冷藏浸酸孵化法177
4.3 随时浸酸孵化法177
5.人工越冬法178
6.浸酸处理效果的判定178
7.蚕种催青法179
7.1 催青准备180
7.2 催青条件181
7.3 催青条件与化性变化183
7.4 催青中途的蚕种冷藏及蚁蚕抑制184
第3篇 种质篇186
第10章 家蚕品种与品种改良186
1.家蚕的品种186
1.1 家蚕品种的分类186
1.2 家蚕杂交种187
1.3 日本家蚕品种现状188
1.4 中国家蚕品种改良简史189
2.家蚕的品种改良198
2.1 家蚕的育种目标198
2.2 家蚕的育种方法199
3.家蚕种质资源202
3.1 日本家蚕种质资源简况202
3.2 中国家蚕种质资源研究203
4.家蚕的起源与品种分化205
4.1 家蚕起源于黄河流域论206
4.2 家蚕起源的多中心论206
第11章 家蚕性状与性状遗传209
1.家蚕性状的遗传基因与连锁群209
1.1 标准型与突变型209
1.2 染色体地图与连锁群210
2.家蚕性别决定机构与限性遗传214
2.1 性染色体214
2.2 限性遗传214
3.家蚕卵色遗传215
3.1 第2白卵(w-2)呈普通遗传215
3.2 第1白卵(w-1)是母性遗传第1型215
3.3 第1褐卵(b1)是母性遗传第Ⅱ型218
3.4 第2褐卵(b2)是母性遗传第Ⅲ型218
4.家蚕幼虫体色遗传220
4.1 斑纹系220
4.2 黄体色220
4.3 油蚕性220
5.家蚕其他性状遗传221
5.1 茧色遗传221
5.2 E基因群221
5.3 血球遗传223
5.4 DNV抗性遗传223
5.5 食性遗传223
5.6 酶与蛋白质遗传223
6.生物技术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应用224
6.1 通过分子克隆解析基因224
6.2 丝素基因及丝蛋白合成224
6.3 丝胶基因与丝胶蛋白225
6.4 卵壳蛋白基因226
6.5 其他基因226
6.6 家蚕基因组全序列测定227
6.7 基因表达系统与转基因家蚕227
参考文献228
附录232
附录Ⅰ 消毒用甲醛和漂白粉含量测定法232
附录Ⅱ 蚕种生产技术标准参考资料235
附录Ⅲ 蚕种学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246
图版说明267
热门推荐
- 61126.html
- 1503937.html
- 3435785.html
- 1340673.html
- 885400.html
- 899646.html
- 2172619.html
- 3872903.html
- 3556962.html
- 2452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76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2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8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73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1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63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2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9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9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