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彭玉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10746X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093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王国维(1877~1927)-词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论 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困境、转境与进境1
第一编 文学观念论45
第一章 从1903到1907:王国维的哲学研究与文艺思想的形成45
一、引论:年度递嬗中的哲学与文学45
二、1903年:从哲学、教育学到美育——纯文学观念的奠基47
三、1904年:中西思想化合之下的“无欲之境界”说及“境界”话语的活跃49
四、1905年:文学与政治的疏离及其独立之意义57
五、1906年:文学与哲学的离合关系以及文学观念体系的初步构建62
六、1907年:“文学”地位的擢拔及文学“意境”说之形成72
七、从哲学深处与现实困境中走出的文学观念85
第二章 王国维的哲学、宗教观念与“人生”诗学89
一、体素羸弱,性复忧郁——走向哲学89
二、人生的苦痛与解脱:纠葛在哲学与宗教之间91
三、王国维的宗教情怀96
四、哲学与宗教视野下的“人生”诗学102
第三章 《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诗学渊源109
一、《静庵藏书目》的分类及编订时间109
二、《静庵藏书目》的藏书来源:家藏、自购、获赠、手抄111
三、《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之渊源116
四、消隐在《静庵藏书目》之外的西洋哲学等书目120
五、读书理念与读书之道123
六、融入书卷中的魂魄126
第四章 《文学小言》与王国维早期文学观念129
一、引论:从《教育偶感》到《文学小言》129
二、文学的本质与原质132
三、文学的审美标准及其意义136
四、以文体升降看文学盛衰138
五、《文学小言》在王国维文学思想中的基石地位141
附录:关于王国维拟撰的《文学通论》一书142
第五章 王国维词学与诗学之关系——兼论晚清“诗话”对“词话”的介入方式及其学术意义147
一、诗话与词话147
二、诗体与词体154
三、诗境与词境160
四、诗人与词人165
五、诗学与词学167
第二编 词学本原论175
第一章 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175
一、对《人间词》甲乙稿、《静安诗稿》中“人间”一词的基本考察175
二、从“人间”一词到“人间先生”179
三、“人间”一词意蕴考索184
第二章 词学文献目录学:《词录》197
一、《词录》之谜197
二、吴昌绶《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与王国维《词录》202
三、《词录》中散存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209
四、罗振常对《词录》的补正213
五、《词录》与《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人间词话》之关系217
六、词学学科建立的文献学基础223
第三章 《人间词话》手稿本论225
一、手稿的基本情况225
二、手稿的撰述时间227
三、手稿的流传与保存231
四、手稿本的标序和圈识234
五、手稿的修订245
六、从手稿本的征引文献看其词学渊源253
七、手稿的结构形态262
八、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在手稿中的理论进程267
第四章 《人间词话》重编本论275
一、《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的再次发现与刊布276
二、重编本对手稿本、初刊本的合并、修订和增补279
三、从重编本对初刊本的删减看其“去西方化”倾向284
四、王国维词学与曲学之关系291
第五章 “境界”论301
一、王国维的早期著译与“境界”之语源301
二、境界说与《人间词话》之语境305
三、境界说与王国维自道的诗学渊源312
第六章 “三种境界”论317
一、从“三种阶级”到“三种境界”317
二、原引词词心词境考索319
三、以词学肇基础,为人文立境界321
四、三种境界:王国维如是说327
五、古人之境界与我之境界330
第七章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335
一、不断调整中的两境学说335
二、两境的情感取向与情感类型338
三、艺术直观与两境之转换344
四、两境的中西哲学、美学思想渊源350
五、两境划分的局限353
第八章 “隔与不隔”论355
一、三种文本中的“隔与不隔”之说355
二、隔与不隔的四种结构形态361
三、从虚实关系到不隔而深的审美理想367
四、隔与不隔的语言特征370
五、人格天才与经典观念375
六、隔与不隔说提出的历史背景379
第九章 《人间词》、《履霜词》抄本论381
一、抄本《人间词》的被“发现”与编选缘起381
二、关于抄本《人间词》眉端的“删”、“选”等字及若干批注385
三、抄本《履霜词》与《人间词》及《观堂集林》中“长短句”之关系389
四、“苕华”、“何草”之意与《履霜词》压卷词作之隐喻395
五、“精骑自立”中的“忧生忧世”之心402
第十章 王国维词论之一:《庄子》精神405
一、《庄子》与王国维的思想底蕴405
二、“人间”诗词中的《庄子》念想406
三、从庄子的“空境界”到王国维的“换过境界”412
第十一章 王国维词论之二:人生哲学415
一、从朱祖谋对王国维词的评价说起415
二、忧生忧世与普遍人生之悲悯情怀416
三、“开词家未有之境”与王国维眼中的“人间”419
四、普泛性哲学之思与“自然神妙”的艺术形态424
第十二章 王国维词论之三:政治隐喻427
一、王国维的“忧世”说与诗歌观念427
二、《人间词》、《履霜词》与《苕华词》:从侧重哲学之思到彰显政治意蕴431
三、悯时、忧民与伤己:王国维词中的政治隐喻432
四、政治纬度与王国维文学之精神437
第三编 词学接受论443
第一章 一个文本的战争:《人间词话》文本的删订与增补443
一、从手稿本到重编本:王国维生前的三次删订443
二、从赵万里到佛雏:词学界的七次增补446
三、删改与增补:一场力量并不均衡的拉锯战453
第二章 从文本疏通到价值认同:三四十年代《人间词话》的传播459
一、标点、辑佚、笺注、评点、讲疏、研究459
二、总体价值定位与著述性质认同466
三、关于经典的普及与导引471
第三章 解说与辩难:三四十年代《人间词话》的范畴研究473
一、境界:渊源与内涵473
二、隔与不隔:显隐关系与结构观念480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动静关系与中西视域484
四、从批评中走向经典488
第四章 走向经典:俞平伯与《人间词话》491
一、由俞平伯《重印人间词话序》看到的491
二、俞平伯对《人间词话》的后续评论494
三、关于“国维记”的辨疑498
四、陈乃乾及其朴社与俞平伯标点本《人间词话》之关系501
五、朴社本《人间词话》的学术影响502
第五章 蒲菁《人间词话补笺》论505
一、蒲菁“补笺”与靳德峻“原笺”之关系505
二、补笺的补苴罅漏507
三、补笺的“话之中又有话”509
四、关于蒲菁补笺时间的一点考辩514
第六章 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论517
一、许文雨与《人间词话》517
二、征引文献的五个层次518
三、讲疏者的身份意识524
四、妙解与心识:对《人间词话》理论体系之董理527
五、《人间词话》在批评史中地位的确立535
第七章 梁启勋《词学》与王国维词学之关系537
一、三四十年代《人间词话》研究一瞥: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批评声音537
二、《词学》与《人间词话》之关系539
三、梁启超:介乎王国维与梁启勋之间的重要人物545
第八章 朱光潜与解析王国维词学的西学立场549
一、《人间词话》:从被尘封到被发现549
二、词学概念的辨析与商榷之风的形成551
三、被忽略的批评文献:朱光潜的另外两篇相关论文555
四、从朱光潜到缪钺:解说《人间词话》的西学立场559
第九章 王国维的词人批评与晚清词风563
一、理论漩涡中的三大词人:姜夔、周邦彦、吴文英563
二、从王国维对晚清词风之批评看其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568
三、词人取舍与词风变革方向572
第十章 英语世界《人间词话》之传播——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577
一、从涂经诒到李又安:两种母语语境中的英译《人间词话》577
二、英译《人间词话》诸范畴、术语平议(上)580
三、英译《人间词话》诸范畴、术语平议(下)583
四、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特点的认知与英译的策略和背景586
五、汉籍英译:流动的概念与贯串的意图591
第四编 学术因缘论(上)597
第一章 王国维与庄子597
一、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庄子》在王国维思想中的基石意义598
二、《红楼梦评论》:让叔本华站在庄子的大地上603
三、消遣人间:庄子的“游”于自然与王国维的“游”于学术611
四、《庄子》“弘大而辟,深闳而肆”的文艺境界与王国维的纯文学观620
五、艺术诗学:从庄子的“无用之用”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626
六、庄子与晚清中西思想的化合630
第二章 王国维与屈原635
一、王国维与屈原的生命之缘635
二、屈原之“要眇宜修”与王国维关于词的体性之联想640
三、屈原与王国维文学观念体系之建构648
四、王国维眼中的屈子文学之精神653
五、学术史上的屈原及晚清民国的认知新变655
第三章 王国维与龚自珍665
一、龚自珍:20世纪诗词研究无法绕行的话题665
二、人间:从庄子、龚自珍到王国维667
三、尊情与观物:龚自珍与王国维诗学思想的契合点672
四、龚自珍眼中的汤海秋与王国维眼中的屈原675
五、吴昌绶:连接龚自珍与王国维的纽带人物677
第四章 王国维与沈曾植679
一、王、沈未谋面前的学缘:罗振玉的中介意义679
二、沪上七年的诗歌交往685
三、沈曾植之《菌阁琐谈》与王国维之《人间词话》695
四、王国维若干著述与沈曾植之关系705
五、王国维眼中的沈曾植:以一歌一序一联一跋为例714
六、继往哲开来学者,舍公而谁?723
第五章 王国维与罗振玉727
一、王国维的《咏史》绝句与罗振玉的惊为“伟器”727
二、罗振玉与王国维诗学之契合730
三、“宵深爱诵剑南诗”:罗振玉与王国维的陆游情结733
四、陆游在王国维词学中的边缘地位737
第六章 王国维与吴昌绶739
一、词曲:王国维与吴昌绶的相识之缘739
二、吴昌绶的双照楼景刊宋元旧刊词藉与王国维的校勘之功741
三、宣统年间吴昌绶与王国维关于《人间词话》之往返评论746
四、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与吴昌绶之关系751
五、吴昌绶在王国维词学中的特殊意义753
第七章 王国维与梁启超755
一、史学与文学:学理上的趋同755
二、政治与学术:权衡中的轻重763
三、评人与衡学:梁启超眼中的王国维771
四、梁启超与王国维学术精神的弘扬780
第八章 王国维与罗振常、樊炳清783
一、罗振常的《人间词乙稿序》批注及其与王国维词学的离合关系783
二、樊炳清在王国维词学中的特殊意义789
第九章 王国维与陈寅恪795
一、“风义平生师友间”:王国维与陈寅恪共事清华的日子796
二、“敢将私谊哭斯人”:陈寅恪六悼王国维801
三、“归去含凄自闭门”:王国维与陈寅恪同中有异的文化遗民心态818
四、“倒排苏韵记流年”:陈寅恪的生命诗学826
五、“中西体用资循诱”: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842
六、“朴学高文一例收”: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结构、文体与文学观念853
第十章 王国维与胡适869
一、新锐与遗老:汇合于中国古典869
二、初次面谈与其后的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之聘约874
三、关于《教坊记》与词的起源之关系的往返讨论877
四、境界、意境与文学革命之关系880
五、王国维与胡适的离合关系885
第五编 学术因缘论(下)891
第一章 关于《静安文集》的一桩公案891
一、《海宁王忠悫公遗书》与《静安文集》891
二、关于《静安文集》的摧烧895
三、《静安文集》与西方哲学的离合关系901
四、王国维创造新文化之初愿907
第二章 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911
一、疑端初现911
二、辩难声起916
三、王国维如是说919
四、罗振玉如是说923
五、一段值得反思的历史928
第三章 王国维与民国之大学931
一、引言:从晚清学堂到民国大学931
二、北大六请王国维933
三、“留名去实”与“行止之间”:王国维对北大的疏远心态945
四、“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方略及蔡元培与王国维之学缘958
五、王国维拒绝北大之请的“真因”及其与罗振玉的关系967
六、学术、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缘于皇室财产属性的一桩纷争983
七、王国维与民国大学之离合关系988
第四章 新发现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七通考释991
一、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存佚情况991
二、国家图书馆藏王国维致沈曾植书札七通考释993
三、夹存王国维手札之《壬癸集》略说1004
第五章 评谢维扬、房鑫亮主编之《王国维全集》1007
一、王国维全集编纂的历史回顾与当下的学术需求1008
二、《全集》对此前诸本的重要突破及求全存真的编纂意识1011
三、《全集》增补文献与王国维心态新证1014
四、《全集》的若干不足及后续文献的寻访1016
附录1021
一、《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校订1021
二、抄本《履霜词》校订并跋1029
三、《人间词话疏证》序1037
四、《人间词话疏证》跋1039
五、《人间词话疏证》跋二1041
六、《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1043
本书篇章来源说明1067
主要参考文献1073
跋1091
热门推荐
- 1390297.html
- 3451780.html
- 1526189.html
- 2637412.html
- 3103753.html
- 161097.html
- 3880661.html
- 2110023.html
- 2311917.html
- 3013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1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2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7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1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2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83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2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9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7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