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新技术续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通信新技术续篇
  • 陈德荣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253X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信新技术续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8

编者的话8

绪论8

第一章 B-ISDN和ATM8

1.1 B-ISDN的概念8

1.1.1 B-ISDN产生的背景8

1.1.2 支持B-ISDN的ATM与光传输10

1.1.3 B-ISDN业务及应用前景11

1.2 ATM原理与B-ISDN的网络结构17

1.2.1 用户需求及其特性18

1.2.2 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18

1.2.3 异步转移模式(ATM)19

1.2.4 B-ISDN的网络结构20

1.3 B-ISDN/ATM协议结构22

1.3.1 协议分类22

1.3.2 B-ISDN协议参考模型及结构23

1.3.3 B-ISDN支持面向连接业务和无连接业务的协议模型26

1.3.4 协议的基本技术及原理27

1.4 ATM信元的结构和用户接入协议29

1.4.1 信元的结构29

1.4.2 B-ISDN用户/网络接口参考配置32

1.4.3 用户/网络接口的物理层规范33

1.4.4 ATM层规范39

1.4.5 ATM适配层规范40

1.4.6 用户面的高层及互联业务53

1.5.1 数字交叉连接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背景58

1.5 ATM数字交叉连接系统58

1.5.2 ATM交叉连接系统59

1.5.3 ATM交叉连接网在高速数据通信中的应用62

1.6 ATM交换机63

1.6.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64

1.6.2 ATM基本交换单元的构成65

1.6.3 交换网络68

1.6.4 ATM交换系统原理72

1.7.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74

1.7 宽带接入技术74

1.7.2 接入网的基本技术76

1.7.3 接入网的V5接口简介80

1.7.4 用户环路宽带化的几种方案81

第二章 光同步传输网82

2.1 引言82

2.1.1 准同步数字系列光纤通信系统及其复用方式概述82

2.1.2 PDH传输的局限性83

2.1.3 SDH国际标准的形成84

2.1.4 SDH传输的优越性85

2.2 SDH的网络节点接口、速率与帧结构86

2.2.1 网络节点接口86

2.2.2 SDH的速率86

2.2.3 STM-N的帧结构87

2.3 SDH的复用结构88

2.3.1 一般复用结构概要88

2.3.3 映射92

2.3.2 我国SDH的复用路线92

2.3.4 复用98

2.3.5 开销102

2.3.6 指针和定位校准110

附录 ITU-T(CCITT)建议和标准118

2.4 SDH传送网119

2.4.1 SDH传送网概念119

2.4.2 网络结构元件119

2.4.3 SDH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割121

2.4.4 SDH网的物理拓扑和网络保护方式127

2.4.5 我国SDH网络结构135

2.4.6 SDH的引入策略及其PDH的互通136

2.5 SDH复用设备和STM接口138

2.5.1 SDH复用设备138

2.5.2 STM接口146

2.6 网络管理153

2.6.1 电信管理153

2.6.2 SDH网络管理158

3.1.2 计算机网络161

3.1.1 Internet发展史161

第三章 互联网161

3.1 简介161

3.1.3 TCP/IP协议163

3.1.4 Internet的寻址164

3.1.5 Internet的接入166

3.1.6 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167

3.2 远程登录169

3.2.1 分时系统169

3.2.2 telnet的运行169

3.3 文件传送FTP171

3.4 电子邮件174

3.4.1 简介174

3.4.2 信箱地址176

3.4.3 信件格式176

3.4.4 邮件的发送177

3.5.1 Usenet简介178

3.5.2 网络新闻178

3.5 Usenet与网络新闻178

3.6 查找服务179

3.6.1 Archie简介179

3.6.2 使用远程登录进行查找180

3.6.3 利用Archie客户机程序查找181

3.6.4 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查找182

3.7.1 Gopher简介183

3.7.2 运行Gopher183

3.7 信息浏览工具Gopher183

3.7.3 另一种标题搜索工具Veronica185

3.8 自动内容查询185

3.9 环球网185

3.9.1 超文本186

3.9.2 超媒体187

3.9.3 WWW188

3.9.4 访问WWW的软件189

3.10 结束语189

4.1 概述190

4.1.1 开发数字移动通信的目的190

第四章 数字移动通信190

4.1.2 GSM泛欧数字蜂窝系统191

4.1.3 IS-54北美双模式蜂窝系统196

4.1.4 日本数字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198

4.2 网络结构202

4.2.1 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202

4.2.2 无线公用覆盖区域的结构203

4.2.3 网络结构203

4.2.4 信令网结构205

4.3.1 移动用户的ISDN码(MSISDN)208

4.3 编号208

4.3.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T)209

4.3.3 移动用户漫游码(MSRN)209

4.3.4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209

4.3.5 位置区识别码(LAI)209

4.3.6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210

4.4.2 固定用户呼叫移动用户211

4.4.1 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211

4.4 路由及接续211

4.3.9 切换号码(HON)211

4.3.8 HLR号码211

4.3.7 MSC/VLR号码211

4.4.3 移动用户呼叫移动用户213

4.4.4 位置更新213

4.4.5 移动用户的激活和分离214

4.4.6 呼叫过程215

4.4.7 越区切换217

4.5.1 提供的业务219

4.5 业务功能219

4.5.2 电信业务220

4.5.3 承载业务221

4.5.4 提供的网络功能222

4.6 频率配置223

4.6.1 工作频段223

4.6.2 频道间隔223

4.6.3 发射标记224

4.6.4 频道配置224

4.6.6 保护频带225

4.6.5 干扰保护比225

4.7 接口与信令226

4.7.1 移动通信网接口226

4.7.2 智能网结构228

4.7.3 交换子系统的功能229

4.7.4 交换子系统间的接口229

4.8 数字无线接口231

4.8.1 信道定义231

4.8.2 突发脉冲序列232

4.8.3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234

4.8.4 跳频238

4.8.5 半速率信道238

4.8.6 移动台测量信号强度239

4.8.7 移动用户的接续过程240

4.9 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242

4.9.1 引言242

4.9.2 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244

4.10.1 概述246

4.10 扩频通信系统246

4.10.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249

4.10.3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介绍251

4.11 地址码和扩频码的生成及其特性253

4.11.1 沃尔什码253

4.11.2 m序列伪随机码254

4.11.3 戈尔德码261

4.12.1 引言263

4.12 双模式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概述263

4.12.2 双模式概念264

4.12.3 采用CDMA技术的优点需要解决的问题264

4.13 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268

4.13.1 码分数字蜂窝网的网络结构268

4.13.2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本地网结构269

4.13.3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省内网结构270

4.13.4 全国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网结构270

4.13.5 码分蜂窝移动通信网与PSTN的连接结构271

4.13.6 码分数字蜂窝网与模拟蜂窝网的连接271

4.13.7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网的信令网结构272

4.14 码分系统的蜂窝小区构成及频率配置273

4.14.1 蜂窝小区的构成273

4.14.2 频率配置274

4.15 码分系统容量的计算275

4.15.1 CDMA系统容量的计算275

4.15.2 CDMA与FDMA,TDMA系统容量的比较278

4.16 信道划分280

4.16.1 逻辑信道280

4.16.2 正向信道的构成281

4.16.3 反向信道的构成283

4.17 码分系统的越区切换284

4.18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网的编号287

4.18.1 移动用户电话号码簿号码287

4.18.2 移动台识别码288

4.18.3 移动用户临时本地电话号码(TLDN)288

4.18.4 电子序号(ESN)288

4.18.7 网络识别码(NID)289

4.18.6 区域识别码(SID)289

4.18.5 区域识别码(AID)289

4.18.8 登记区识别码(REG ZONE)290

4.18.9 基站识别码(ID)290

第五章 帧中继网络291

5.1 帧中继概述291

5.1.1 帧中继291

5.1.2 帧中继产生的背景292

5.1.3 目前帧中继业务发展情况294

5.2 帧中继国际标准296

5.2.1 CCITT的帧中继标准297

5.2.2 ANSI的帧中继标准298

5.2.3 LMI扩充和帧中继论坛标准298

5.3 帧中继网技术原理300

5.3.1 协议结构300

5.3.2 帧中继的帧结构304

5.3.3 帧中继的寻址309

5.3.4 帧的逻辑通路复用310

5.3.5 阻塞通知和控制311

5.3.6 带宽管理313

5.3.7 交换虚业务314

5.3.8 PVC管理314

5.3.9 用户数据在网中的处理过程315

5.4 帧中继网的用户连接模式与实现316

5.4.1 ISDN帧模式承载业务的简短历史316

5.4.2 ANSI用户连接模式318

5.4.3 CCTTT用户连接模式320

5.4.4 帧中继网接入设备321

5.5 帧中继网的性能325

5.6 帧中继网络组织与网络管理328

5.6.1 帧中继网络组织328

5.6.2 帧中继网络管理与控制330

第六章 数字数据网332

6.1 数字数据网(DDN)概述332

6.1.1 DDN的产生332

6.1.3 DDN的基本功能333

6.1.2 DDN的组成333

6.1.4 DDN的特点334

6.1.5 DDN主要技术指标和可靠性335

6.2 数字数据网的基本原理335

6.2.1 DDN的构成335

6.2.2 DDN的用户环路及用户设备339

6.2.3 DDN的复用技术及交叉连接技术342

6.2.4 DDN的同步346

6.2.5 DDN的网络管理348

6.3 数字数据网的网络结构和业务349

6.3.1 DDN的一般网络结构形式349

6.3.2 我国DDN网的组网方式351

6.3.3 DDN的网络业务352

6.4 国内外数字数据网发展概况354

6.4.1 国外DDN发展概况354

6.4.2 国内DDN发展概况356

7.1 智能网概述360

7.1.1 智能网的概念和特点360

第七章 智能网360

7.1.2 智能网发展背景和概况362

7.3 智能网对新业务的技持365

7.2.1 智能业务介绍365

7.2.2 智能网上新业务的实现368

7.3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和构成369

7.3.1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INCM369

7.3.2 CS-1提出的IN基本呼叫模型376

7.3.3 举例380

7.3.4 智能网的构成383

7.4 我国实现智能网若干问题的探讨386

7.4.1 我国发展智能网业务的基本条件386

7.4.2 我国智能网的实施策略388

7.4.3 国内智能网的物理配置及选型390

7.4.3 智能网与话音平台的关系390

8.2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392

8.2.1 SCCP的基本特点392

8.1 概述392

第八章 No.7信令的其他应用392

8.2.2 SCCP支持的业务类型393

8.2.3 SCCP的消息类型394

8.2.4 SCCP消息格式395

8.2.5 SCCP的协议规程397

8.3 事务处理能力(TC)部分的原理及应用399

8.3.1 TC的基本功能399

8.3.2 TC实现结构399

8.3.3 TC消息格式400

8.3.4 TC-用户的通信过程401

8.4 No.7 信令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402

8.4.1 概述402

8.4.2 GSM中的信令402

8.4.3 移动通信用户部分(MAP)404

8.5 智能网应用协议412

8.5.1 基本功能412

8.5.2 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的体系结构413

8.5.3 INAP的描述方法415

8.5.4 应用进程(AP)的设计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