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
  • 叶连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918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工业化-研究-中国;制造工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1

序1

第一章 制造业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

第一节 制造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1

第二节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6

一、突出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7

二、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制造业发展中继续起主导作用7

三、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方向前进7

四、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制造逐步兴起8

五、以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8

第三节 制造业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0

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0

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支柱,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5

三、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带动效应,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6

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科技水平的集中表现16

五、制造业发展为国家积累财富,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8

六、制造业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主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18

七、制造业发展是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产业领域,也是促进服务业振兴,提高整体就业水平的根基19

第四节 经济高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高增长20

一、2003—2004年经济是否过热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1

二、2003—2007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期24

三、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由“两防”转变为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6

第五节 中国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26

一、制造业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26

二、抓住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上升机遇期,力求保持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29

第六节 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和“三大支撑”39

一、消费拉动,提高消费率,使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41

二、投资拉动,保持合理投资率,使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47

三、净出口拉动,发展对外贸易,使外贸净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55

四、科技支撑60

五、资金支撑61

六、能源支撑66

七、新型城镇化进程,拉动经济快速增长66

八、结构转型期,只要政策把握得好,经济发展就有可能保持长时间快速增长期67

第七节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70

一、制造业迅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70

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已生产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重要技术装备73

三、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74

四、制造业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行业和区域质量发展能力继续改善74

五、培育了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实力逐步增强77

第八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83

一、制造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低84

二、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尚不明显86

三、制造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87

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技术开发周期长89

五、制造业生产集中度低,区域结构趋同90

六、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94

七、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低,影响企业员工整体素质97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98

第一节 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选择的主要因素98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适应99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09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112

四、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15

五、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考虑迅速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116

第二节 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117

第三节 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纲要119

第四节 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121

一、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并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121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21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3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26

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127

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128

七、实施名牌战略129

八、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131

九、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战略131

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132

第五节 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133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34

二、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138

三、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139

四、提升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142

五、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143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集中度143

七、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144

第六节 由大变强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一项紧迫任务144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147

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147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147

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结构调整148

五、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48

六、坚持走改革开放强国富民之路148

七、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148

第七节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49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49

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151

第三章 中国有希望由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153

第一节 世界大国工业化进程中“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历程153

一、19世纪7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中心”153

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中心”153

三、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中心”154

第二节 作为“全球制造中心”之一的国家应达到的标准155

一、从制造业产业国际分工上,这个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55

二、从全球市场份额上,其制造业产品应占据世界工业品市场的较大份额156

三、从产业发展水平上,必须培育出几个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并已成长为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156

四、从企业国际地位上,有一大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公司、企业集团,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并均在世界市场上居重要地位156

五、从产品国际竞争力看,在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157

六、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发展社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158

七、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58

八、从国家创新体系上,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NI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58

第三节 中国距“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还要走很长一段路159

一、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化阶段,距基本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历程还长159

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160

三、中国销售收入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少,整体实力低160

四、中国制造业产品品种少、低档产品多、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与工业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170

五、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总体实力低,缺乏国际竞争力170

六、中国制造业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生产水平低171

七、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少,尚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172

第四节 中国有希望发展成“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173

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原有基础好,现已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较完善的工业配套设施、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174

二、中国拥有资源的比较优势,较丰富的原材料和丰富、低成本、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175

三、中国加强基础产业和便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176

四、中国拥有广阔有吸引力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大177

五、中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178

六、中国已形成一批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179

七、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加强181

八、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外资有较强的吸引力184

九、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185

第五节 中国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预期增长优势、增长潜力的制造业的发展188

一、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预期增长优势,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空间大,多属劳动密集度和资源密集度高的制造业189

二、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近年来发展很快,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大,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制造业194

三、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却有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有较大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空间,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后,工业化阶段有可能成为发展潜力大的制造业195

四、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市场需求空间大,是工业化中期很有代表性,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颇具发展前景的制造业207

五、高科技发展前沿,资本投入大,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战略产业213

第六节 推进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16

一、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216

二、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222

第七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224

一、中国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柱,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24

二、制造业将带动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涌现一些高增长行业224

三、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225

四、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226

五、中国制造业结构未来12年将向偏重型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化和“绿色制造”发展阶段228

六、加快产业集聚,制造业将继续朝着专业化、大批量、社会化分工协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33

七、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业将加快发展235

八、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236

九、装备制造业制造过程向高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236

第四章 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38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世界大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性地位238

第二节 振兴装备制造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240

一、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40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240

三、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241

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41

五、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241

第三节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242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阶段242

二、中国主要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44

三、中国未来装备制造业继续面临大发展形势254

第四节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目标和基本原则255

一、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目标255

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基本原则255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256

第五节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挺进258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技术装备制造业259

二、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60

三、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水平264

四、培育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266

五、采用总承包商机制,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和综合成套能力267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动力和保障268

七、制定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69

八、制定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法律和行政规章271

九、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72

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274

第六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优先重点发展技术装备制造业275

一、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目标任务277

二、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制定发展规划的指导原则及振兴规划278

三、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80

四、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280

五、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282

六、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优先重点培育现代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286

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深化国企改革,发展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290

八、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投资环境293

九、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步推进293

第七节 培育和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95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97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信息化步伐302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培育和发展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302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促使企业由大变强303

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相应提高产业链竞争力306

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306

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企业先进文化创新307

第五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及实证309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定量研究的理论框架309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模型310

一、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310

二、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315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测评326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力评价326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部门竞争力测评339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间竞争力测评354

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定量测评小结363

第六章 振兴中国制造业要继续遵循市场化、国际化行为准则368

第一节 回顾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368

一、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368

二、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369

三、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372

四、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376

五、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79

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投资置业380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81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81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381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82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更加市场化、国际化384

一、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促进对外真诚合作384

二、中国制造业在对外合作竞争中求得自主发展384

第四节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387

一、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388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390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迈上新台阶391

四、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有效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94

五、针对外贸出口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395

第五节 利用外资由追求数量扩展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变398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399

二、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400

三、正确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400

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00

五、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401

第六节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01

一、中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401

二、近几年中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进展402

第七节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有选择地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405

第七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制造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408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08

一、转变政府职能408

二、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10

第二节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领导作用411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步伐411

二、制定法律和行政规章,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技术装备制造业412

三、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412

四、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412

五、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17

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417

七、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造就各类人才419

主要参考文献425

后记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