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 李文鑫,黄进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354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高等教育要适应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大势&顾海良1

第一章 学科与学科分类1

第一节 什么是学科2

一、学科的定义与起源2

二、新兴学科形成的特点3

三、学科要素构成3

第二节 科学分类与学科分类4

一、科学分类5

二、学科分类9

三、学科分类体系的趋势12

第三节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14

一、什么是专业14

二、影响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15

第四节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17

一、什么是课程17

二、学科与课程的关系18

三、专业与课程的关系18

第二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辨析20

第一节 跨学科的内涵和特征20

一、跨学科概念的产生与拓展21

二、跨学科的定义与内涵22

三、跨学科的学科分类与跨度层次24

四、跨学科的本质特征26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27

一、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发展与意义27

二、跨学科教育的历史发展战略30

三、跨学科教育与跨学科研究的关系34

四、学际教育与跨学科教育35

第三节 跨学科人才的模式与基本特征37

一、什么是跨学科人才37

二、跨学科人才的模式及分析38

三、跨学科人才的基本特征44

第四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46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概念破解46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理念47

第三章 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与跨学科人才培养52

第一节 科学技术文化发展趋势52

一、当代科学发展趋势及特点52

二、当代技术发展趋势及特点58

三、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及特点61

第二节 科学技术文化创新需要跨学科人才66

一、创新概述66

二、科技创新需要跨学科人才68

三、文化创新需要跨学科人才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文化高度综合需要跨学科人才72

一、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需要跨学科人才73

二、文化的高度综合需要跨学科人才74

第四节 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的生长需要跨学科人才75

一、交叉、边缘学科概述75

二、交叉、边缘、新兴学科与跨学科人才76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跨学科人才培养79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动的历史进程79

一、农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保守性互动79

二、工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革命性互动83

三、信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创新性跨学科性互动88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对跨学科培养人才的依赖性91

一、信息时代对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91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93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大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95

第三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8

一、跨学科培养人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98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99

三、跨学科培养人才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中的作用100

四、跨学科培养人才在推动社会福利改善中的作用101

第五章 美英德法日五国高校的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102

第一节 五国高校综合化课程设置和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导向103

一、美国的高校政策导向103

二、英国和德国的高校政策导向104

三、法国和日本的高校政策导向105

第二节 五国高校的综合性教学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06

一、美国:通才教育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06

二、英国:多种跨学科教育模式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09

三、德国:新大学教学思想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12

四、法国:多面性教育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14

五、日本:学科群教育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15

第三节 五国高校的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若干共性119

一、国家加强政策导向和引导作用120

二、设置跨学科教学研究机构121

三、设置综合化课程121

四、综合化教学研究与跨学科培养人才122

五、几点启示123

第六章 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探索126

第一节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26

一、中国古代学科综合与百科全书式人才培养127

二、中国古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130

三、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局部探索130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对西方人才培养模式的模仿134

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成因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35

二、洋务派对西学科学技术的引进138

三、维新派对西方人才培养模式的模仿140

四、近现代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14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专才”培养的经验教训143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43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微145

第七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51

第一节 在大学校园形成多学科并存的局面151

一、大学校内学科多样性的意义151

二、大学校内形成多学科并存局面的渠道153

第二节 跨学科教学机构的建立与设置154

一、建立跨学科的大学及院系154

二、设置跨学科的专业及课程155

三、教学环节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及相关训练157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161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161

二、如何建立有利于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162

三、跨学科培养人才的若干教学管理制度简述163

第四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学保障条件165

一、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师资保障条件166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图书资源与信息技术保障条件167

三、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学、学生生活设施保障条件168

第八章 我国当代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170

第一节 高校的调整重组与学科融合170

一、1952年的院系调整171

二、1992年以来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学科融合172

三、高校调整重组后的学科融合174

第二节 营造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生长与发展环境176

一、创新学科生长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环境176

二、学科建设发展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177

三、形成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179

第三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造181

一、拓宽专业口径181

二、下放专业设置权182

三、跨学科专业的设置183

四、课程体系的更新184

第四节 跨学科教学改革实(试)验班186

一、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186

二、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188

三、上海交通大学的联读试点班191

四、武汉大学的跨学科教改试验班192

第九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197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制约因素197

一、以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根深蒂固198

二、单科性高校的广泛存在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200

三、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204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制约因素209

一、学科专业组织设置方式的制约209

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212

三、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制约213

四、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不够215

第十章 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分析219

第一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背景219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219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发展221

第二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政策的现实分析223

一、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探索223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现行政策的问题分析225

第三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228

一、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组织制度228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用人机制229

三、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政策环境232

第四节 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制度建设233

一、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师制度233

二、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学生制度235

第十一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238

第一节 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发展更趋融合化238

一、学科门类间的交叉和渗透239

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241

三、现代知识与传统知识的交叉和渗透243

第二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更加多样化245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245

二、跨学科人才知识结构的会通化247

第三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化248

一、教育思想和观念更加合理化、科学化248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综合化、融合化251

三、学科问题更加一体化、边缘化252

四、师资更新更加快捷化252

主要参考文献255

后记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