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植物学
  • 刘胜祥,黎维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9047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植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植物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

1.2 植物科学的重要作用3

1.3 植物界的划分和植物科学的分支学科4

1.4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6

1.5 学习植物学的方法8

2 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11

2.1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11

2.1.1 细胞发现及其意义11

2.1.2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3

2.1.3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4

2.1.4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28

2.1.5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30

2.2 植物细胞的繁殖31

2.2.1 细胞周期32

2.2.2 有丝分裂33

2.2.3 无丝分裂34

2.2.4 减数分裂35

2.3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38

2.3.1 植物细胞的生长39

2.3.2 植物细胞的分化39

2.4 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40

2.4.1 植物组织的类型41

2.4.2 组织系统51

3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53

3.1 根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53

3.1.1 根和根系54

3.1.2 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54

3.1.3 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60

3.1.4 根瘤与菌根61

3.1.5 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64

3.1.6 根的变态64

3.2 茎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67

3.2.1 茎的形态特征67

3.2.2 茎尖及其发育72

3.2.3 茎的初生结构74

3.2.4 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78

3.2.5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83

3.2.6 茎的变态83

3.3 叶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85

3.3.1 叶的形态86

3.3.2 叶的解剖结构90

3.3.3 叶的生态类型92

3.3.4 落叶与离层93

3.3.5 叶的生理功能与经济利用94

3.3.6 叶的变态94

3.4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96

3.4.1 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97

3.4.2 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97

4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100

4.1 种子植物的繁殖100

4.1.1 繁殖的类型101

4.1.2 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101

4.1.3 植物的有性生殖106

4.2 花107

4.2.1 花的概念及利用108

4.2.2 花的结构109

4.2.3 花各部分的演化114

4.2.4 禾本科植物的花115

4.2.5 花序115

4.2.6 花程式和花图式设计与绘制116

4.3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119

4.3.1 花药的发育119

4.3.2 小孢子的形成121

4.3.3 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122

4.4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123

4.4.1 胚珠的发育123

4.4.2 胚囊的发育和结构125

4.5 开花、传粉与受精126

4.5.1 开花127

4.5.2 传粉127

4.5.3 受精129

4.6 种子和果实131

4.6.1 种子的形成及结构131

4.6.2 果实的形成和类型135

4.6.3 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138

4.6.4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139

4.7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142

4.7.1 生活史143

4.7.2 世代交替143

5 原核藻类145

5.1 蓝藻门(Cyanophyta)145

5.1.1 主要特征145

5.1.2 种类与分布146

5.1.3 主要代表类群147

5.2 原绿植物(Prochlorophytes)149

5.2.1 原绿植物主要特征149

5.2.2 种类与分布149

5.2.3 主要代表类群150

6 真核藻类151

6.1 真核藻类概述151

6.1.1 主要特征151

6.1.2 生境与分布152

6.1.3 分类依据及类型152

6.2 裸藻门(Euglenophyta)152

6.2.1 主要特征152

6.2.2 种类与分布152

6.2.3 主要代表类群153

6.3 甲藻门(Pyrrophyta)154

6.3.1 主要特征154

6.3.2 种类及分布154

6.3.3 主要代表类群155

6.4 金藻门(Chrysophyta)156

6.4.1 主要特征156

6.4.2 种类与分布156

6.4.3 主要代表类群156

6.5 黄藻门(Xanthophyta)157

6.5.1 主要特征157

6.5.2 种类与分布157

6.5.3 主要代表类群157

6.6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58

6.6.1 主要特征158

6.6.2 种类与分布158

6.6.3 主要代表类群158

6.7 绿藻门(Chlorophyta)159

6.7.1 主要特征159

6.7.2 种类与分布160

6.7.3 主要代表类群160

6.8 轮藻门(Charophyta)164

6.8.1 主要特征164

6.8.2 种类与分布165

6.8.3 主要代表类群165

6.9 红藻门(Rhodophyta)165

6.9.1 主要特征165

6.9.2 种类与分布165

6.9.3 主要代表类群165

6.10 褐藻门(Phaeophyta)166

6.10.1 主要特征166

6.10.2 种类与分布167

6.10.3 主要代表类群167

7 粘菌和真菌170

7.1 粘菌门(Myxomycota)171

7.1.1 主要特征171

7.1.2 主要类群与分布171

7.1.3 主要代表类群171

7.2 真菌门(Eumycota)172

7.2.1 主要特征172

7.2.2 种类与分布173

7.2.3 主要代表类群175

8 地衣183

8.1 主要特征183

8.2 分类与分布184

8.3 主要代表类群184

8.3.1 药用地衣184

8.3.2 香料地衣185

8.3.3 天然染料地衣185

8.3.4 指示和监测环境的地衣185

9 苔藓植物187

9.1 主要特征188

9.2 分类及分布189

9.3 主要代表类群189

9.3.1 药用苔藓189

9.3.2 工业用苔藓190

9.3.3 环境指示植物191

9.3.4 水土保持植物191

9.3.5 保青保鲜等运输包装材料191

10 蕨类植物194

10.1 主要特征194

10.2 蕨类植物的分类196

10.3 主要代表类群197

10.3.1 食用蕨类197

10.3.2 园艺蕨类198

10.3.3 工业原料蕨类199

10.3.4 土壤和气候指示蕨类200

10.3.5 药用蕨类201

10.3.6 肥料和饲料蕨类202

10.3.7 国家重点保护蕨类203

11 裸子植物206

11.1 主要特征206

11.2 分类与种类207

11.3 铁树纲(苏铁纲)(Cycadopsida)207

11.3.1 基本特征207

11.3.2 种类与分布207

11.3.3 铁树科(Cycadaceae)207

11.4 银杏纲(Ginkgopsida)208

11.4.1 基本特征208

11.4.2 种类与分布208

11.4.3 银杏科(Ginkgoaceae)208

11.5 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209

11.5.1 基本特征209

11.5.2 种类与分布211

11.5.3 松科(Pinaceae)212

11.5.4 杉科(Taxodiaceae)214

11.5.5 柏科(Cupressaceae)215

11.6 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216

11.6.1 主要特征216

11.6.2 种类与分布216

11.6.3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216

11.6.4 三尖杉科(粗榧科)(Cephalotaxaceae)217

11.6.5 红豆杉科(紫杉科)(Taxaceae)217

11.7 买麻藤纲[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Gnetopsida)218

11.7.1 基本特征218

11.7.2 种类与分布218

11.7.3 麻黄科(Ephedraceae)218

11.7.4 买麻藤科(Gnetaceae)219

11.7.5 百岁兰科(Welwitschiaceae)220

12 被子植物222

12.1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222

12.2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其应用222

12.2.1 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222

12.2.2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23

12.3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24

12.3.1 分类的目标及其困难224

12.3.2 分类原则224

12.4 木兰纲的结构及代表目、科225

12.4.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26

12.4.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231

12.4.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236

12.4.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240

12.4.5 蔷薇亚纲(Rosidae)246

12.4.6 菊亚纲(Asteridae)258

12.5 百合纲的结构及代表目、科267

12.5.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68

12.5.2 槟榔亚纲(Arecidae)269

12.5.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271

12.5.4 姜亚纲(Zingiberidae)276

12.5.5 百合亚纲(Liliidae)277

13 植物分类学新方法283

13.1 细胞分类学方法283

13.2 化学分类学方法284

13.3 血清分类学286

13.4 数值分类学方法288

13.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方法292

13.6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在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293

主要参考文献296

相关网站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