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法学史三十年 1978-2008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基地(9+1)合作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0116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法学-研究-中国-1978~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法学史三十年 1978-200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1
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59
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97
中国刑法学三十年(1978—2008)159
中国行政法学三十年(1978—2008)193
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287
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361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三十年(1978—2008)421
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461
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491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567
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3
一、中国法理学三十年发展总体情况3
(一)初步确立阶段3
(二)快速发展阶段5
(三)走向繁荣阶段8
二、中国法理学三十年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热点问题11
(一)法的本体论及其相关问题11
(二)法治国家建设及其相关问题22
(三)法学研究发展及其相关问题35
三、中国法理学三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经验与不足43
(一)主要成就43
(二)主要经验52
(三)主要不足54
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62
一、三十年的宪法学沉浮62
(一)1978—1988:宪法学研究的初步恢复期63
(二)1989—1999:宪法学的缓慢变革期67
(三)2000—2008:宪法学研究的全面觉醒期69
二、三十年宪法学研究的主要课题73
(一)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到宪法学的基本范畴73
(二)从宪法(宪政)的基本原则到宪法的根本目的76
(三)宪法学的方法论问题:从粗放到精确79
(四)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84
(五)国家权力结构86
(六)宪法与改革:修宪?还是“良性违宪”?92
三、结语95
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99
引言99
第一部分 三十年的简要回顾100
一、民法总则100
二、人格权法112
三、物权法115
四、债权法123
五、继承法128
六、亲属法131
七、侵权责任法133
八、商法136
九、劳动法138
第二部分 反思与展望141
一、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局限性141
二、建构中国民法学内部的学术平台145
三、建构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平台:以民法原理为例149
四、建构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平台:以民法学方法为例151
中国刑法学三十年(1978—2008)161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61
(一)刑法学研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161
(二)刑法学研究对国家刑事立法的意义162
(三)刑法学研究对刑事司法工作的意义162
(四)刑法学研究对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的意义163
(五)刑法学研究对繁荣法学、宣传法治的意义163
二、中国刑法学研究三十年的基础与背景164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刑法制度16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刑法学研究的特点165
(三)新中国成立后刑法学研究的徘徊时期166
(四)“文化大革命”对刑法学研究的破坏167
(五)中国社会的变迁为刑法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168
三、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与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新开端168
(一)刑法学教科书169
(二)中国刑法学专著170
(三)中国刑法史学著作171
(四)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和国际刑法学著作172
(五)刑法学论文172
四、社会转型期的犯罪立法与刑法学专题研究的展开172
(一)加强惩治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173
(二)加强惩治严重刑事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175
(三)加强惩治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立法与刑法学研究177
五、刑法的全面修订与刑法学研究的新发展181
(一)整合了刑法规范,实现了刑法制度的统一性182
(二)增加了罪刑法定原则等重要刑法原则,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182
(三)修改了落后或不合适的规定,体现了刑法制度的进步182
(四)扩大了刑法规范的范围,将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纳入刑法182
(五)采取“修正案”的立法方式,使刑法制度进一步科学化183
(六)死刑制度是中国刑法制度研究的热点问题183
(七)建立刑法司法解释法律制度,规范司法解释工作184
(八)修订刑法典的颁行推动了刑法学研究的新发展184
六、进入21世纪的中国刑法学研究新特点186
(一)积极投入,形式多样187
(二)围绕立法,广泛展开188
(三)人才辈出,硕果累累188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89
(五)学科各领域研究拓展创新190
(六)展望未来,任重道远191
中国行政法学三十年(1978—2008)196
一、中国行政法学发展脉络:从“变法图强”到“依法行政”196
(一)1978年前中国行政法学研究梗概196
(二)1978年后中国行政法学的复兴196
二、教义立场:当代中国行政法学知识谱系208
(一)行政法学总论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沿革——16部行政法学著作述评208
(二)行政法学知识谱系的选择性移植与本土创新——来自对三部统编经典本科教科书的比较分析217
三、源与流:当代中国行政法流派之理想类型及学说考辨240
(一)行政法学流派之理想类型240
(二)行政法学说、理论考辨243
四、当代中国行政法学学者谱系及其学术贡献246
(一)综述246
(二)跨世纪的我国三代行政法学者谱系表252
五、中国行政法学专业研究机构、组织概览265
(一)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65
(二)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内部设立的行政法相关教研机构271
六、中国行政法学教研及行政法治实践纪事年表276
(一)中国行政法治纪事年表276
(二)中外重要行政法学交流活动年表283
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289
第一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三十年289
一、三十年刑事诉讼法学发展历程回顾290
(一)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290
(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292
二、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297
(一)刑事诉讼目的297
(二)刑事诉讼价值298
(三)刑事诉讼构造299
(四)刑事诉讼职能301
(五)刑事诉讼主体302
(六)刑事诉讼文化304
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研究成果304
(一)关于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304
(二)司法独立原则305
(三)无罪推定原则306
(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307
(五)程序公开原则308
(六)一事不再理和禁止双重危险原则308
四、刑事诉讼程序与制度的研究成果309
(一)审前程序309
(二)审判程序311
(三)刑事强制措施315
(四)刑事和解制度317
(五)刑事辩护制度318
五、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前景展望319
(一)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本土化研究319
(二)加强应用法学的研究319
(三)加强对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中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320
(四)加强刑事诉讼法学的系统化研究320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法学三十年321
一、三十年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历程回顾321
(一)复苏阶段(1978—1982)321
(二)初步发展阶段(1982—1991)323
(三)初步深化阶段(1991—1996)325
(四)加速深化阶段(1996—2007)328
(五)成熟发展阶段(2007—)332
二、主要发展成就333
(一)为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和舆论准备,推动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333
(二)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指导民事诉讼实践334
(三)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基本建立335
(四)民事诉讼法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地位不断提升339
三、反思及展望340
第三部分 行政诉讼法学三十年341
一、中国行政诉讼法学发展的历程341
(一)第一阶段:从无到有阶段(1978—1989)342
(二)第二阶段:从小到大阶段(1989—2000)343
(三)第三阶段:由弱渐强阶段(2000—)344
二、三十年里取得的成果345
(一)与立(司)法相联系研究成果345
(二)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成果346
(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347
(四)比较法学研究成果348
(五)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349
三、三十年发展历程凸显出来的学科发展规律349
(一)宪政催化规律:权力与权利(力)互动349
(二)司法运行规律:公正与效率、秩序与自由互动351
(三)法学研究规律:理论与实践、一元与多元、本土与国际的互动352
(四)环境影响规律:环境与法学研究互动354
第四部分 我国诉讼法学的发展趋势354
一、哲理化355
二、宪法化355
三、契约化356
四、专题化357
五、多元化358
六、本土化359
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363
一、中国证据法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概况363
(一)证据法学学科的重建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363
(二)证据法学学科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364
(三)证据法学学科的繁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365
(四)成就与不足:回首证据法学学科30年367
二、证据法论368
(一)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功能368
(二)证据的概念373
(三)证据的种类376
(四)证据法的立法模式378
(五)证据法的基本原则380
(六)证据分类384
(七)证据规则386
三、证明论部分393
(一)证明的概念393
(二)证明对象397
(三)证明责任399
(四)证明标准407
(五)免证事由413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三十年(1978—2008)424
一、从被动到主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必然转折424
二、从缺残到完备: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精细打磨428
(一)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概况428
(二)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制度431
(三)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制度432
三、从实用到实效: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的发展轨迹435
四、从单一到多元: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宏观概览438
(一)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促进知识产权法学教育438
(二)知识产权教研机构的建立使知识产权教研工作规范化439
(三)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以迎接知识产权竞争442
五、从仿制到创造:知识产权运用与企业竞争力445
六、从今天到明天: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前景展望447
(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仍需完善448
(二)建立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公共政策配套体系448
(三)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449
(四)积极参与国际立法449
附录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概况45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立法450
(二)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制定的法规规章451
(三)司法解释456
(四)知识产权地方立法458
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464
一、环境法学科和学者463
(一)环境法学科的发展:从初创到繁荣463
(二)环境法学术队伍发展:日益壮大467
二、环境法学三十年研究的重大主题469
(一)环境法学学科名称和定位469
(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方法470
(三)环境法体系473
(四)环境法学的研究方法475
(五)关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476
(六)环境法基本制度477
(七)环境权478
(八)关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479
(九)关于环境法律责任480
(十)关于法律的生态化482
(十一)关于非人类(动、植物)的权利483
三、简短的总评486
(一)三十年来环境法学研究的特点486
(二)三十年来环境法学研究的缺点487
(三)展望环境法学的未来488
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493
第一部分 中国国际公法学三十年493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93
(一)恢复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493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一)493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496
(一)注重运用国际法原理分析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496
(二)国际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498
(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践498
(四)学术交流活动频繁498
(五)重视国际法的教学问题499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500
(一)国际法研究方法略显单一500
(二)对国际法基本理论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501
(三)对中国国际法学的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地加以总结502
(四)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502
四、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503
(一)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趋势503
(二)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505
第二部分 中国国际私法学三十年508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发展进程509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的学术热点513
(一)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513
(二)中国国际私法的司法实践问题520
(三)国际私法基本理论问题525
(四)国际私法的一些具体问题530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私法学发展的简要评析535
四、中国国际私法学发展展望536
五、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活动回顾538
(一)学会历届年会及研讨主题539
(二)学会的专题讨论541
(三)学会的对外交流544
(四)学会出版物545
第三部分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三十年545
一、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和发展概况546
(一)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546
(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蓬勃发展547
二、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发展回顾549
(一)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549
(二)国际贸易法552
(三)国际投资法556
(四)国际货币金融法558
(五)其他国际经济法分支领域560
三、三十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问题反思560
(一)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尚不成熟561
(二)研究对象选择上过于追逐热点561
(三)部分领域研究成果法学知识含量有限561
(四)研究方法的僵化和低层次562
(五)研究成果国际影响有限563
四、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563
(一)国际经济法学发展趋势563
(二)国际经济法学重要发展领域564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569
第一部分 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发展报告569
一、三十年回顾:中国法律史学的复兴与发展569
(一)1978年以前中国法律史学发展之概要569
(二)1978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发展之概要570
(三)学科建设:新中国法律史学的创建和新的学科教学研究体系的形成573
(四)机构发展:从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到教育部重点基地的建设576
(五)境外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580
(六)困境与反省581
二、领域、问题与方法:中国法律史学的三十年发展述要583
(一)研究领域的扩展583
(二)重大问题研究的深化589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化593
三、总结与省思: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建设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593
(一)关于中国法律史学性质的认识问题593
(二)关于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宏观体系595
(三)关于中国法律史学价值的认识问题598
(四)关于中国法律史材料的运用问题599
(五)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运用问题601
(六)关于法律史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创新602
四、呼唤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制度创新603
第二部分 外国法制史学三十年发展报告605
一、外国法制史学百年发展回顾605
二、1978年以来三十年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608
(一)外国法制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608
(二)外国法制史学科的教材体系608
(三)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610
(四)外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611
(五)外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热点与创新613
三、外国法制史研究现状之评估615
四、当前外国法制史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618
(一)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相互分隔,存在所谓“两张皮”的现象618
(二)以研究对象为中心619
(三)关于外国法制史学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619
五、外国法律史研究展望620
热门推荐
- 2467785.html
- 1167380.html
- 3227639.html
- 1856672.html
- 2490811.html
- 3737444.html
- 3263677.html
- 889907.html
- 1891882.html
- 2166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3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8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3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97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1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5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65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3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