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东方社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东方社会
  • 于金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129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东方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篇 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理论13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基本硬核与崭新形态13

一 唯物史观的基本硬核——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4

二 唯物史观的最初形态——基于欧洲社会历史的西方史观17

三 唯物史观的最新形态——基于亚洲社会历史的东方史观22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31

一 三大社会形态: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基本原理31

二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具体结论36

三 东方社会形态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方向40

第三章 马克思生产方式的经典理论与现代创新45

一 生产方式:基本范畴与二重属性45

二 重要意义:生产方式的支配地位与决定作用50

三 重要任务: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创新53

四 重大课题: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55

第二篇 东方国家制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61

第四章 特殊的国家职能与东方国家制度61

一 东方国家的物质生产方式与国家职能61

二 东方国家职能与专制制度63

三 东方专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67

四 东方国家制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73

第五章 东方国家制度与土地国有制101

一 确立判断东方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的科学标准101

二 东方国家古代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吗?109

三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向来是国家所有制124

第六章 土地国有制下的依附性小农经济136

一 东方国家小农经济特殊的社会性质136

二 中国小农经济特殊的具体形式142

三 中国小农经济特殊的发展规律146

第七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二重性质与历史地位150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二重性质150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154

三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158

第八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家164

一 印度: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家164

二 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发展166

三 俄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与俄国特色251

第三篇 东方社会的基本性质与运动规律性257

第九章 东方社会形态的特殊性质257

一 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重大差别258

二 东方古代社会本质上是与西方相同的社会形态——奴隶制社会261

三 东方奴隶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奴隶社会的固有特征269

四 东方奴隶制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国家奴隶制278

五 东方国家奴隶制具有完整的内容结构与制度体系285

六 国家奴隶制社会是东方自古以来唯一的社会形态294

七 东方国家奴隶社会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历史形式298

八 本书研究所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300

九 结论302

第十章 东方社会的发展趋势306

一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一般规律306

二 “跨越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及其特殊性311

三 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与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315

四 马克思是否要探索“东方道路”320

五 “苏联模式”与“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324

六 “委内瑞拉模式”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命运329

第四篇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基本国情335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中国社会的论述335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335

二 列宁、普列汉诺夫关于中国社会的论述341

第十二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基本国情34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历史前提346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根本原因352

三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李约瑟之谜”358

四 “张培刚之问”与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源363

第十三章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368

一 “五千年之文明”369

二 “三千年之变局”375

三 “四千年之梦醒”383

主要参考文献402

后记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