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永炎,鲁兆麟,任延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51322115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71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69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仲景学说研究1897
伤寒论证治类诠1897
序1897
体例1899
一、怎样认识《伤寒论》1900
(一)伤寒病1900
(二)《伤寒论》1901
(三)三阴三阳的意义1902
(四)依据临床实践是学习《伤寒论》的唯一方法1904
二、“三阴三阳”辨证体系1907
(一)太阳病1907
(二)阳明病1908
(三)少阳病1909
(四)太阴病1910
(五)少阴病1910
(六)厥阴病1911
三、症状的分辨(上)1914
(一)恶寒、恶风1914
(二)发热1917
(三)潮热1920
(四)寒热往来1921
(五)自汗1922
(六)无汗1924
(七)头眩、头痛1925
(八)悸1926
(九)胸胁满1928
(十)心下满、心中满1929
(十一)腹满1929
(十二)少腹满、少腹硬1930
(十三)不能食、能食1931
四、症状的分辨(中)1938
(十四)小便不利、小便利1938
(十五)不大便1942
(十六)下利1945
(十七)便脓血1951
(十八)衄血1952
(十九)渴1954
(二十)呕吐1955
(二十一)哕1958
五、症状的分辨(下)1964
(二十二)烦躁1964
(二十三)懊?1969
(二十四)谵语1970
(二十五)振栗1973
(二十六)发黄1974
(二十七)发狂1976
(二十八)厥1977
(二十九)瘀血1979
(三十)咽痛1980
(三十一)结胸1980
(三十二)痞1982
(三十三)奔豚1984
(三十四)霍乱1984
(三十五)阴阳易1985
(三十六)差后劳复1985
六、治疗的法则1990
(一)病机概要1990
(二)治法举要1992
(三)汗法1994
(四)不可发汗1995
(五)误汗1996
(六)下法1996
(七)不可下1997
(八)误下1997
(九)吐法1998
(十)不可吐1999
(十一)误吐1999
(十二)汗吐下后的变证1999
(十三)温法2000
(十四)清法2001
(十五)和法2001
(十六)利法2002
(十七)补法2003
(十八)火逆证禁忌2003
七、方剂分类2007
(一)桂枝汤类2007
(二)麻黄汤类2015
(三)葛根汤类2018
(四)柴胡汤类2020
(五)栀子汤类2023
(六)承气汤类2025
(七)泻心汤类2029
(八)白虎汤类2034
(九)五苓散类2035
(十)四逆汤类2037
(十一)四逆散类2040
(十二)理中汤类2041
(十三)杂方类2046
八、药物分析2055
(一)甘草2055
(二)桂枝2058
(三)大枣2060
(四)生姜2062
(五)芍药2063
(六)干姜2065
(七)附子2067
(八)人参2069
(九)半夏2070
(十)黄芩2071
(十一)茯苓2073
(十二)麻黄2074
(十三)大黄2075
(十四)黄连2076
(十五)白术2078
(十六)杏仁2079
(十七)栀子2080
(十八)柴胡2081
(十九)石膏2082
(二十)枳实2083
(二十一)细辛2084
(二十二)芒硝2085
(二十三)牡蛎2086
(二十四)厚朴2087
(二十五)蜜2088
(二十六)香豉2089
(二十七)当归2089
(二十八)葛根2090
(二十九)粳米2091
(三十)栝蒌根2091
附:查检表2093
中国医学史研究2105
中国医学史略2105
自序2105
第一章 导论2107
第一节 医学史研究的性质和内容2107
第二节 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2107
第二章 古代有关医药的神话传说2112
第一节 医药起源于劳动2112
第二节 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批判和认识2114
第三节 简短的结论2116
第三章 最早的医学和医学文集2116
第一节 最早的医学2116
第二节 《内经》的产生时代2117
第三节 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法则2121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2125
第四章 殷周时代的医药概况(公元前1766—公元前770)2126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社会情况2126
第二节 疾病的认识和医学的分科2128
第三节 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2129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2132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观念(公元前770—公元前222)2133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2133
第二节 主要医学观念2134
第三节 预防医学的开展2137
第四节 五行说逐渐渗入医学2138
第五节 简短的结论2141
第六章 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公元前221—公元219)2142
第一节 秦汉统一及其学术思想2142
第二节 “阴阳”在医学中的辩证观2144
第三节 “五行”在医学中的辩证观2146
第四节 解剖学的建立2147
第五节 生理知识的创见2150
第六节 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和《伤寒论》2153
第七节 有效药物的累积2163
第八节 杰出的外科学家华佗及其医学成就2165
第九节 简短的结论216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220—588)2169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医学发展大势2169
第二节 药物学的辉煌成就2170
第三节 脉学的发展及对王叔和《脉经》的评价2172
第四节 “行散”风气对人民的遗害2174
第五节 传染病的具体认识与葛洪2176
第六节 皇甫谧的针灸学成就和《甲乙经》2178
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2181
第八章 隋唐时期医学的成就(589—907)2182
第一节 历史事实对医学的影响2182
第二节 西域医学传人的影响2183
第三节 几部总结性的书籍及其对疾病的认识2185
第四节 药物治疗的成就2190
第五节 中医学向国外的传播2192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2194
第九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医学(907—1279)2195
第一节 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2195
第二节 运气观的医学学说2199
第三节 医学书籍的编辑和医学教育的开展2206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发达2210
第五节 医院的设置和法医学的诞生2216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2218
第十章 元朝时期的医学(1279—1368)2219
第一节 社会动荡给医学的影响2219
第二节 四大学派的医学主张2221
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重点发展2228
第四节 营养学雏形的建立2231
第五节 简短的结论2233
第十一章 明朝的医学(1369—1644)2233
第一节 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理学对医学的影响2233
第二节 西洋医学之传入2235
第三节 治疗医学在理学被覆下的发展2238
第四节 对梅毒、天花的认识与防治2244
第五节 牙医学的成长2247
第六节 药物学的成就和李时珍2249
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2252
第十二章 清朝的医学(1644—1840)2254
第一节 社会情况和医学变迁2254
第二节 考据学影响下的医学演变2257
第三节 西洋医学影响下的医学动态2260
第四节 温热家争论的评价2263
第五节 修纂医书的巨大工程2265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2273
第十三章 鸦片战争以后的医学大变革(1840—1949)2274
第一节 社会诸矛盾及其意识形态227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医学输入及其本质的认识2277
第三节 “中体西用”与“中西汇通”2280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概况2283
第五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医药文化的窒息2286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2289
第十四章 目前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2290
附表一:历代医事制度简表2295
附表二:历代卫生行政人员编制简表2296
通俗中国医学史讲话2307
序2307
1.劳动创造医学2308
2.殷周时代的医学(公元前1766—公元前770)2309
3.春秋战国的医学(公元前770—公元前222)2310
4.秦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21—公元219)2312
5.魏晋南北朝的医学(220—588)2315
6.隋唐时期的医学(589—907)2317
7.五代两宋的医学(907—1279)2319
8.元朝的医学(1279—1368)2321
9.明朝的医学(1368—1643)2322
10.清朝的医学(1644—1840)2324
11.近百年的医学(1840—1949)2325
12.结语2327
通俗中国医学史话2337
劳动人民创造了医药2337
祖国医学分科的开始2339
反对迷信的杰出医生2341
向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前进2344
第一次发现血循环2348
首次用麻醉药作大手术的外科医生2350
伟大的临床医学家2353
切脉和针灸术的进一步发展2357
传染病学专家2360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2362
中外医药学术交流时期2365
医学教育的发达和形象教学2367
医院的建立2369
医药学术的争鸣2371
牛痘接种的先声2373
世界驰名的药物学家2375
传染病治疗学的内容丰富了2378
重视尸体解剖的医生2380
理学疗法专家2382
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2383
文献校勘2395
医学启源2395
点校叙言2395
补校略言2400
张序2401
医学启源卷之上2402
一、天地六位藏象图2402
二、手足阴阳2403
三、五脏六腑脉证法2404
四、三才治法2422
五、三感之病2422
六、四因之病2423
七、五郁之病2423
八、六气主治要法2424
九、主治心法2426
医学启源卷之中2436
十、《内经》主治备要2436
十一、六气方治2451
医学启源卷之下2473
十二、用药备旨2473
濒湖脉学白话解2509
整理说明2509
四言诀2511
一、经脉与脉气2511
二、部位与诊法2513
三、五脏平脉2515
四、辨脉提纲2516
五、诸脉形态2517
六、诸脉主病2520
七、杂病脉象2524
八、妇儿脉法2535
九、奇经八脉诊法2536
十、真脏绝脉2538
七言诀2540
一、浮2540
二、沉2542
三、迟2543
四、数2544
五、滑2545
六、涩2547
七、虚2548
八、实2549
九、长2550
十、短2551
十一、洪2552
十二、微2553
十三、紧2554
十四、缓2555
十五、芤2557
十六、弦2558
十七、革2559
十八、牢2560
十九、濡2561
二十、弱2562
二十一、散2563
二十二、细2564
二十三、伏2566
二十四、动2567
二十五、促2568
二十六、结2569
二十七、代2569
热门推荐
- 3205640.html
- 300966.html
- 1389863.html
- 2825198.html
- 646015.html
- 246664.html
- 2695975.html
- 2638244.html
- 1265615.html
- 35188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0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4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7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5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1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2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