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
  • 严修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书海出版社
  • ISBN:780550228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1

第一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概况1

一、50年代以前的大略1

二、5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3

(一)转向以汉语语法史为主3

(二)出现断代的和专书的语法研究4

(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热潮的兴起5

(五)开始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6

(四)涌现出一批虚词研究著作6

三、外国汉学家的古汉语语法研究7

第二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7

一、后半世纪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队伍大大超过前半世纪7

二、研究内容方面的重大改变8

三、研究方法上的明显进步9

四、研究范围方面有所扩大11

五、虚词研究有了长足发展14

六、对今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建议15

(一)改变轻视理论的倾向,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15

(二)拓宽研究领域16

(三)重视鉴定语言材料17

(四)加强信息交流,制定全盘研究规划18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专著简介19

一、《马氏文通》19

三、《中国文法通论》22

四、《国文法之研究》23

五、《国文法草创》23

六、《词诠》、《高等国文法》、《马氏文通刊误》24

七、《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虚词》25

八、《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26

九、《古书虚字集释》29

十、《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西周金文语法研究》30

十一、《殷虚卜辞综述·文法章》31

十三、《古今汉语比较语法》33

十四、《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34

十五、《汉语语法史概要》35

十六、《汉语语法史纲要》36

十七、《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37

十八、《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38

十九、《汉语历史语法要略》39

二十、《简明汉语史》(下编——汉语语法史)40

二十一、《甲骨文虚词词典》41

二十二、《中国古代语法》43

二十三、《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44

二十四、《世说新语语法探究》45

二十五、《论孟虚字集释》46

二十六、《中国语历史文法》、《汉语史通考》、《汉语文法论·古代编》、《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47

二十七、《古汉语虚词词典》49

第四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50

一、语法问题泛论58

第五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58

二、《马氏文通》研究62

四、其他专书研究66

五、书评、人物评论69

六、词法研究71

(一)构词法71

(二)虚词泛论、词类泛论71

(三)助词72

(五)介词74

(四)副词74

(六)语气词75

(七)连词76

(八)叹词、象声词76

(九)个别词的讨论77

(十)指代词79

(十一)数量词82

(十二)系词83

(十三)动词84

(十六)词性活用85

(十四)形容词85

七、句法研究86

(一)语序86

(二)双宾语87

(三)补语89

(四)结构89

(五)句式、句型91

(六)特殊动宾关系93

(七)疑问句94

(九)被动句95

(八)否定句95

(十)省略、变换96

(十一)复句96

(十二)句读97

第二章 20世纪的古汉语词汇研究98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概况98

一、词汇学理论的探讨99

(一)西方普通语言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词汇学理论的发展99

(二)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汉语词汇的认识105

(三)斯大林语言学说对汉语词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117

(四)语义学的引进给汉语词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120

二、古汉语词汇的研究121

(一)古汉语词汇概论121

(二)汉语词汇史通论123

(三)汉语语源研究125

(四)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130

(二)《中华大字典》137

(三)《辞海》137

(一)《辞源》137

三、大型古汉语辞书的编纂137

(四)《汉语大字典》138

(五)《汉语大词典》138

四、训诂学的衰落与新生138

(一)训诂学的衰落139

(二)训诂学的新生141

第二节 古汉语词汇学的回顾与展望143

一、起步较晚,要急起直追143

四、积极开展对断代、专书、专类词语的研究144

三、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144

二、加强理论研究144

五、新的训诂学要注入新的生命力145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简介145

一、《文始》145

二、《广韵声系》147

三、《同源字典》149

四、《古汉语词汇纲要》151

五、《汉语词汇史纲要》152

六、《汉语词汇史概要》153

七、《诗词曲语辞汇释》154

八、《诗词曲语辞例释》156

九、《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57

十、《训诂丛稿》、《训诂学》158

十一、《吕氏春秋词汇研究》160

十二、《辞通》162

十三、《联绵字典》165

十四、《辞源》166

十五、《中华大字典》167

十六、《辞海》169

十七、《中文大辞典》170

十八、《汉语大字典》171

十九、《汉语大词典》172

第四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174

第五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180

一、词汇学、训诂学泛论180

二、构词法182

三、联绵词183

四、词义问题185

(一)词义泛论185

(二)词义演变185

(三)词义引申186

(四)同义词、反义词187

(五)反训187

(六)声训189

(七)右文说189

(八)因声求义190

(九)偏义复词190

五、语源学、同源词191

六、基本词汇194

七、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195

八、魏晋以来的口语词196

九、敦煌变文词语200

十、外来词、佛经词语201

十一、专书研究203

(一)《尔雅》与群雅203

(二)《方言》205

(三)《释名》206

(四)其他专书207

十二、书评及人物评论208

一、古汉语音韵学在理论、工具、材料上的新进展212

第一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概况212

第三章 20世纪的古汉语音韵研究212

(一)在语音理论方面有了普通语言学、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科学指导214

(二)在记音工具方面采用了拼音字母和国际音标216

(三)在研究材料方面扩大到对音资料、现代方言和汉藏语系220

二、中古音研究224

(一)《切韵》性质问题226

(三)韵类问题229

(四)元音系统问题230

(五)重纽问题231

(六)〔j〕化问题233

(七)介音问题234

三、上古音研究235

(一)声母问题237

(二)主要元音问题241

(三)介音和韵尾问题243

(四)声调问题245

四、近代音研究248

(一)《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和性质248

(二)《中原音韵》的声母问题251

(三)《中原音韵》的韵母问题253

(四)《中原音韵》的声调问题254

第二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55

一、新学与旧学的摩擦和交融255

二、西方语言学的深刻影响257

三、收获巨大、共识增多259

四、音韵学初步繁荣的局面已经出现260

(一)传世的古代音韵学著作261

(二)通论性和普及性的著作262

(三)语音史和语音学史的著作263

(四)音韵学工具书264

(五)专家论文集265

五、对今后汉语音韵研究的几点希望265

(一)积极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作为音韵学研究的新手段265

(二)各个历史阶段音韵研究发展不平衡,今后要加强上古音的研究266

(三)加强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267

(四)编撰出版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韵学专著267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音韵研究专著简介268

一、《国故论衡》(上卷)268

二、《汉语音韵学》269

三、《汉语音韵学导论》271

四、《古音系研究》273

五、《汉语音韵讲义》274

六、《汉语音韵学常识》275

七、《汉语语音史纲要》276

八、《汉语语音史》278

九、《古音说略》281

十、《上古音韵表稿》283

十一、《上古音研究》284

十二、《中国音韵学研究》285

十三、《切韵研究》288

十四、《中原音韵音系》289

十五、《中原音韵表稿》291

十六、《中国音韵学史》292

十七、《等韵源流》294

十八、《汉语等韵学》295

十九、《十韵汇编》296

二十、《唐五代韵书集存》297

二十一、《古声韵讨论集》298

二十二、《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299

第四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300

第五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308

一、音韵学泛论308

二、上古音312

(一)综论312

(二)声类315

(三)韵部318

(四)声调321

(一)综论322

三、中古音322

(二)声类325

(三)韵部326

四、近代音327

(一)综论327

(二)声类329

(三)韵部330

(四)声调330

五、等韵331

六、书评332

七、人物评论335

第四章 20世纪的古文字研究337

第一节 古文字研究概况337

一、甲骨文研究337

二、金文研究350

三、战国文字研究359

(一)战国金文360

(二)战国玉石文字362

(三)战国简帛文字365

(四)战国陶文368

(五)战国古玺文字369

(六)战国货币文字371

四、《说文》研究373

五、其他问题研究377

(一)汉字起源的研究377

(二)汉字性质的研究378

(三)汉字结构的研究379

(四)概论性专著381

发展成为独立学科384

一、西学东渐,文字学完全脱离了经学樊篱,384

第二节 古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84

二、古文字研究的蓬勃发展,使20世纪中国文字学大放异彩386

三、对今后古文字研究的几点希望389

(一)加强工具书和专著的出版389

(二)加强学术交流390

(三)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390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文字研究专著简介391

一、《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考释》391

二、《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393

三、《殷虚文字类编》395

四、《卜辞通纂》396

五、《甲骨文编》397

六、《殷契萃编》398

七、《殷虚卜辞综述》400

八、《甲骨文字释林》401

九、《甲骨文合集》402

十、《甲骨文选注》、《甲骨文文字学》403

十一、《金文编》404

十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406

十三、《积微居金文说》408

十四、《金文诂林》409

十五、《金文大字典》410

十六、《古钱大辞典》411

十七、《先秦货币文编》413

十八、《古币文编》413

十九、《古玺文编》、《汉印文字征》414

二十、《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416

二十一、《古陶字汇》、《常用古文字字典》417

二十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字典》418

二十三、《古文字类编》419

二十四、《古文字学导论》420

二十五、《古文字学纲要》、《甲骨文简论》421

二十六、《文字学概要》423

二十七、《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424

第四节 古文字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425

第五节 古文字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444

一、文字学、文字学史泛论444

二、古文字泛论446

三、《说文解字》研究448

四、汉字起源453

五、汉字性质455

六、汉字结构456

七、假借、通假459

八、字体演变461

九、甲骨文463

十、金文468

十一、玉石文字473

十二、简帛文字475

十三、陶文478

十四、古玺文字479

十五、货币文字481

十六、书评483

十七、人物评介484

十八、其他487

(一)女书487

(二)王安石字说488

(三)武则天、太平天国造字改字488

(四)其他字书489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4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