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浩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535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绪论7
一 研究对象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理论倚重点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具体研究对象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14
二 研究现状1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被遮蔽的原因1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1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困境及其出路25
三 基本问题2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展开逻辑2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及其价值张力30
四 研究思路38
(一)着重于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研究38
(二)着重于以模式分析的特点展开研究3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最初尝试40
一 1848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40
(一)1848年革命的历史背景41
(二)1848年革命的经过及其失败42
(三)1848年革命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44
二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53
(一)巴黎公社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54
(二)巴黎公社在何种意义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55
(三)巴黎公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及教训5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模式62
一 俄国模式的形成与列宁主义62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历史条件63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基本内容65
(三)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模式71
二 俄国模式的发展与斯大林思想73
(一)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学风问题73
(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主要贡献75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历史失误80
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经验教训82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是非评价83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86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9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历史生成93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原初条件93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系统介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基本前提94
(二)西学东渐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营造的文化氛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根本条件97
(三)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空前高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重要契机99
(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视域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实现途径101
(五)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集体领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中流砥柱103
二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实践诠释104
(一)土地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生成开辟了道路105
(二)土地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酝酿争得了时间107
(三)“山里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摸索110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实践形态向理论形态转换的尝试113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11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15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模式及其基本内涵11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模式之历史影响124
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拟苏联模式的历史合理性及弊端126
(一)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127
(二)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确立及历史合理性129
(三)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132
(四)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主要弊端及其教训13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整体转型137
一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历史条件138
(一)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范式的全面崩溃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现实契机139
(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时代条件140
(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理论条件142
(四)西方经历及非凡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主观条件144
二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内容144
(一)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前提145
(二)实践上的阶段定位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逻辑起点149
(三)改革开放的实施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动力机制151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判定标准154
(五)突出解放思想在思想路线中的优先地位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方法论途径155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标志157
三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精神实质15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16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169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领域170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深化拓展172
一 江泽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形成条件172
(一)毛泽东、邓小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经验及教训172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173
(三)改革攻坚和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175
二 江泽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模式176
(一)“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跨世纪发展时期的实践主题177
(二)“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跨世纪发展时期的党建模式177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模式18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哲学审视18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19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整合创新208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文化政治208
(一)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诠释209
(二)民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野218
(三)政治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228
二 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合发展模式236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37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问题247
三 社会和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社会模式253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253
(二)系统整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257
参考文献267
热门推荐
- 3490321.html
- 930277.html
- 3106079.html
- 2464417.html
- 3892406.html
- 1946073.html
- 266261.html
- 1141333.html
- 3153979.html
- 14366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0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2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95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4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5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6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4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3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