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实行强林战略探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实行强林战略探论
  • 刘选武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75907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林业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实行强林战略探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森林赋(代概论)1

第一章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1

命题的提出2

一、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3

(一)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只在“一增一减”之间3

(二)森林减碳的五种功能4

(三)森林增汇的五种途径5

二、以森林为主的绿色植物决定了现代大气的形成6

三、森林碳汇的过程就是“减碳增氧”的过程8

(一)森林碳汇与光合作用8

(二)森林的固碳量大于放碳量9

(三)不同树种的固碳释氧量有所不同9

(四)目前世界森林固碳释氧总量的预测10

(五)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储碳量最高11

四、森林碳汇的过程也是制造林木生物质的过程12

五、森林和林业效益的高产出性、良生态性和多公益性13

(一)林业的经济效益是高产出低排放的效益13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是绿色环保的效益14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是安全、洁净的效益16

(四)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在锐减18

六、我国森林生态价值值多少钱19

七、一棵树的生态价值20

八、我国森林碳汇量和林地固碳量及发展趋势的预测20

第二章 改变拓荒毁林的人类文明史 让森林在建设生态文明中闪光23

一、认清全球森林现状,开创扩林增汇新思路24

(一)地球上森林锐减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24

(二)现在全球森林仍在减少并分布不均25

(三)应对全球森林危机的对策26

(四)建议联合国把各国新增加的森林碳汇量与所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挂钩27

二、认清我国的森林变迁史,开创建设森林大国之路27

(一)一部华夏农业文明史是不断“毁林造地”的历史28

(二)我国从“丰林”到“贫林”的其他社会原因29

三、中华民族迎来了建设森林大国的美好时代31

(一)造林与毁林并进时期31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31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我国林业步入新里程33

第三章 认清森林的生态主体地位 培育重林强林的民族意识34

一、认清我国仍是“贫林”国家的现实35

二、建议把强林战略列为基本国策37

(一)在思想观念上,全国上下都要树立亲林、重林、惠林、强林的民族意识37

(二)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建议把强林战略列为我们的基本国策38

(三)在基本建设上,建议把国土绿化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8

(四)在法律法规上,应制定、修订、完善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使之与时俱进38

(五)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39

(六)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优选优育、多树种交叉、古今中外树种结合39

(七)要放开眼界,学习国外发展林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40

(八)独辟蹊径,开创森林生态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之路41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建设的成就与政策的局限性42

一、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42

(一)从1978年开始,确立了国家振兴林业的正确指导方针42

(二)确立和实施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突出成效43

(三)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果突出,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44

(四)森林资源跃居世界第五位44

二、林业政策的局限性44

三、前两次林改——探索的失败45

(一)第一次林改:1979年~1991年实行的林业“三定”,由“均山到户”导致乱砍滥伐45

(二)第二次林改:1992年~1998年的“四荒”大拍卖与股份合作制试验,利益主要由资本禀赋丰厚的大户获取,林农没得利,林业没活力46

第五章 第三次林改——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8

一、安徽省阜南县创造出的林改——石破天惊(2002年~2004年)49

(一)行蓄洪区从栽树寻求脱贫路49

(二)“拍卖树穴”,一石激起千层浪49

(三)《安徽日报》报道林改先声夺人50

(四)阜南县绿染大地富万家51

(五)贫困县开创出依林兴县的新路51

二、江西省的国家林改试点——制度创新显神威(2004年~2008年)52

(一)林改是众望所归52

(二)林改的威力巨大53

(三)“绿色崛起”正在快速实现55

第六章 把林改进行到底 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56

一、全面推进林改的重大意义57

(一)林改使农民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高涨,全国森林资源快速增长57

(二)林改使社会造林逐渐取代政府造林58

(三)林改使林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比重不断增大58

(四)林改化解了林权、林地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59

(五)林改推动了林业配套改革,林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59

二、建立与林改相配套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59

(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激发群众植树要热情的最好办法60

(二)建议国家建立稳定完善的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业的投入60

(三)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61

(四)建议将林业部门的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政府同级财政预算61

(五)应建立发展现代林业的国家金融保障机制61

(六)应建立林业地方投资融资机制62

(七)应建立和完善林权交易市场,解决林权、林地流转和林业资源变现问题62

(八)推进森林保险63

(九)发展、健全和支持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专业技术协会63

(十)搭建森林碳汇贸易平台64

(十一)尽快启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改革64

三、坚持全民义务植树,不断完善其实现形式和机制65

(一)我国的义务植树运动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65

(二)广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65

(三)发展部门造林和开展建“纪念林”活动66

(四)建议国家出台“以捐代植”规定,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66

(五)建议开展捐款植树造林活动67

(六)开展认种、认养、认护林木和林地活动68

(七)扩大“碳汇林”规模68

第七章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69

一、我国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潜能和预期目标70

二、攻克盐碱滩绿化难题,让森林向沿海滩涂挺进71

(一)“围海填客土、暗管排水”造林法71

(二)“就地改土、淡水脱盐”造林法——突破了滨海滩涂绿化的世界难题72

(三)使用“吹填土改良绿化技术”,天津港变盐碱滩为绿洲72

(四)大量培育耐盐碱性树种72

(五)发展滨海红树林73

三、攻克干旱半干旱地区绿化难题,让森林向“三北”地区挺进75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成果和问题75

(二)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基本途径76

四、攻克荒漠绿化难题,让森林向沙地大漠挺进77

(一)我国的荒漠概况及在荒漠造林绿化的紧迫性77

(二)开发、培育、推广节水耐旱、抗风沙性树种79

(三)租赁、拍卖国有荒地、沙化和荒漠化土地使用权,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进行生态开发81

(四)建议驻防“三北”地区的部队帮助地方进行国土绿化81

(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荒漠造林绿化新技术81

五、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行到底84

(一)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84

(二)“三北工程”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85

(三)“三北工程”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86

(四)“三北工程”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86

(五)“三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87

第八章 发展木本农业,种植“铁杆庄稼”开拓节约低碳生态农业新路89

一、发展木本农业的优势和战略意义91

(一)何为木本农业91

(二)发展木本农业的优势和战略意义92

二、开发木本粮食产业94

三、开发木本食用油产业101

四、开发蚕茧丝绸业106

五、开发木本蔬菜产业108

六、开发木本饲料产业111

七、开发木本能源产业113

第九章 提倡多使用木材和木制品,增加碳储量116

一、扩大木材和木制品使用量的意义117

(一)木材是环境友好型材料117

(二)扩大木材和木制品使用量118

二、扩大木材和木制品使用量的途径118

(一)适当回归木材的传统用途119

(二)充分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打造人造板119

(三)大力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121

(四)用林木生物质发展“甲醇经济”121

三、制定扩大木材和木制品使用量的政策123

(一)期待实行木制建材下乡政府补贴政策123

(二)建议建立废旧木材和废旧木制品回收市场124

第十章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林为主的林农牧副有机融合127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发展林下经济128

二、林下经济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129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原理129

四、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模式130

五、林下经济模式范例解析132

(一)发展林下种植业——王守红的“林、草、牧、菌、肥”模式132

(二)发展林下养殖业——张绍亮的林下养鸡、养羊、养猪、养鹅模式133

(三)发展林间复合种养业——朱金元的银杏园里种红栀子、红栀子间套种菜粮用以养猪模式135

(四)在生态园进行乔灌草多种植物优化搭配,植物、动物、微生物合理组合——陈光辉的多维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38

第十一章 发展竹业经济 扩大和推进竹产业141

一、竹子的自然生存状态和基本性能142

二、竹产业的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143

(一)我国竹子的传统利用方法和途径143

(二)我国竹子的现代利用方法和途径144

三、我国发展竹产业的典型经验和范例147

(一)浙江安吉县成为全国发展竹业经济的样板147

(二)安徽专门出台加快竹业发展的政策149

第十二章 加强优良林木种苗培育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树种151

一、广泛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清查,选育和配备优良种苗152

二、建立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国家对种苗培育应加强扶持152

三、以科技为支撑,把种子苗木业做成支柱产业153

四、建议国家设立珍贵树种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发展珍贵树种154

(一)何为珍贵树种154

(二)树上自有黄金屋155

(三)国家和政府对种植珍贵树种应进行扶持156

五、挽救和恢复我国古老优良的乡土传统树种156

(一)古代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树种156

(二)古代乡土传统树种在岁月中逐步消失158

(三)树种单一弊端多158

(四)发掘和挽救古代遗存的优良乡土树种159

(五)保护古树名木,清除低质树种159

六、建设全国性林木种苗交易市场网络,全面推广良种160

七、浙江、安徽林木种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61

(一)浙江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居全国之首161

(二)安徽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崭露头角162

第十三章 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抚育,提高林业科研水平163

一、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抚育,不断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164

(一)加强林地保护和利用164

(二)抚育中幼龄林,改造低产林165

(三)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165

(四)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67

二、加强林业科学研究和建设169

(一)林业科学发展简况169

(二)林业科学的科学体系和研究领域171

(三)研究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区别173

(四)研究林业的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177

(五)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2012年在北京召开,回良玉强调:实施科教兴林战略180

第十四章 部分省市和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事迹概览181

不少省的森林覆盖率在快速提高183

一、福建省的“生态省”建设独占鳌头183

(一)1000万亩大造林——“森林福建”为生态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84

(二)最大民生工程——优美生态让群众共享好处和实惠184

二、江西省的“绿色崛起”185

(一)林业大发展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185

(二)绿色品牌敲开欧盟大门185

(三)传承生态文化从娃娃抓起186

三、湖南省的“绿色成长”186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湖南的最大优势186

(二)湖南发展现代林业的亮点多187

(三)建设“绿色湖南”是省委省政府的主要目标187

四、海南省的“绿色长城”188

(一)过去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海防林188

(二)省长与市县长签订建设沿海林带责任状188

(三)“绿色长城”保平安189

五、“森林重庆”在壮大——确保长江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189

(一)长江会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189

(二)重庆在绿色成长190

六、晋陕大造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可望根治192

(一)晋陕两省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地域192

(二)陕西省植被覆盖率达71.1%192

(三)山西省通过人大立法加强林业生态建设193

(四)让黄河水变清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194

七、大兴林草 做大沙产业——沙漠定能变成良田和绿洲197

(一)防沙治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197

(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创造出“库布其治沙模式”——为世界治沙提供成功范例198

(三)新疆:大规模植树种草——5年治理荒漠化土地近亿亩200

(四)河北承德市:为京津打造生态屏障——建五大防护林力挡风沙南侵200

(五)宁夏中卫市:林网挡沙 瓜枣套种——百万亩荒漠变良田201

(六)内蒙古阿拉善盟:千里林带“锁黄龙”——治沙增绿又治穷201

八、安徽省的兴林富民战略203

(一)安徽林业步入快车道203

(二)“十一五”成果突出203

(三)“十二五”开局良好204

(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205

(五)安徽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关于推进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生态强省的合作协议》207

第十五章 结论:沿着中国特色林业发展道路前进208

一、胡锦涛同志的“9.6”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林业发展道路基本形成209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新选择和新突破209

(一)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展林业209

(二)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给我们的警示210

(三)党的十六大之后,逐渐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11

(四)党的十七大之后,明确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211

(五)2009年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我国林业的地位211

(六)通过林改逐步制定和完善发展现代林业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212

三、胡锦涛同志的“9.6”讲话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林业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212

(一)论述了森林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和巨大的产业价值212

(二)强调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213

(三)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213

(四)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213

(五)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213

(六)倡导区域合作,让森林永远造福于人类213

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14

(一)明确主要任务214

(二)坚持基本方针215

(三)围绕“核心”开展工作215

(四)实现目标的基本措施和途径215

五、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地位217

(一)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17

(二)十八大报告把发展林业作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根本途径之一217

(三)十八大报告把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217

第十六章 有关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218

一、气候变暖警示了“地球人”的未来219

(一)一种假说变成了现实219

(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气候变化的评估220

二、大气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21

(一)大气温室气体的种类221

(二)何为“温室效应”223

(三)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坏处与好处224

三、二氧化碳浓度日益上升的原因225

(一)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在增加225

(二)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降低225

(三)地球的森林碳汇量在减少226

四、地球气候变暖已经和将要造成什么样的危害226

(一)气温上升0.74℃已经出现的影响和危害226

(二)气温上升1.1~6.4℃将会带来的影响和危害230

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发展趋势和控制排放的前景232

(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232

(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趋势232

(三)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前景的预测233

六、全球变暖是否“暂时停滞”了234

(一)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235

(二)北极是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地区,测算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必须把北极的数据包括进去235

(三)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236

七、增加森林的固碳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好选择236

(一)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236

(二)发展现代林业,增加森林固碳量236

本书“术语”解释238

我为什么写《中国实行强林战略探论》这本书258

作者自我简介264

参考文献和资料271

后记2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