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风病辨证论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风病辨证论治
  • 韩振廷主编;韩庆国,韩庆华,崔永珍,韩玉娟,韩素娟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343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96页
  • 主题词:中风-辨证论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风病辨证论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风的病名1

第一节 中医对人体脑髓的认识1

一、头脑主精髓2

二、头脑主神明3

三、头脑主脏腑4

四、头脑主经络5

五、头脑主气血7

六、头脑主津液8

七、头脑主官窍10

一、中风病命名原则13

第二节 前人对中风病的称谓13

二、中风病相关名称14

三、中风病发病部位18

第三节 中风病最早医案19

第二章 中风的病因20

第一节 中风的病因沿革20

一、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20

二、金元以后的内风学说22

三、近代的中西汇通病因学说25

四、现代中风病因学26

第二节 内因是中风发病的根据27

一、情志失调28

二、饮食所伤29

三、劳逸过度31

四、痰浊凝聚31

五、瘀血痹阻32

第三节 外因是中风发病的条件35

一、天时变化35

二、地理变化36

三、气候变化37

四、环境变化38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病因的认识39

一、唐宋以前的病机学说42

第三章 中风的病机42

第一节 中风的病机沿革42

二、金元以后的病机学说45

三、近代中西汇通的病机学说48

第二节 阴阳失调50

一、阴阳的盛衰51

二、阴阳的格拒52

三、阴阳的互损53

四、阴阳的亡失54

一、头脑功能的失调55

第三节 脏腑失调55

二、五脏功能的失调57

三、六腑功能的失调61

第四节 经络失调64

一、经络气血的盛衰失调65

二、经络气血的升降逆乱66

三、经络气血的运行郁滞67

四、经络气血的机能衰竭67

第五节 气血失调68

一、气虚血瘀69

二、气滞血瘀69

三、气逆血瘀70

四、气陷血瘀71

五、血虚血瘀71

六、血溢血瘀72

七、血寒血瘀73

八、血热血瘀73

九、阴虚血瘀74

十、阳虚血瘀75

第六节 津液失调76

一、脑髓水瘀76

三、湿痰血瘀77

二、风痰血瘀77

四、燥痰血瘀78

五、热痰血瘀79

六、寒痰血瘀79

第七节 五邪内生80

一、内风逆动81

二、内寒变凝81

三、内热化火82

四、内湿生痰83

五、内燥成瘀83

一、血管壁病变84

第八节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病机的认识84

二、血液成分改变85

三、血液动力学改变85

四、其它方面的原因85

第四章 中风的诊法86

第一节 中风诊法的沿革86

一、唐宋以前的中风诊法86

二、金元以后的中风诊法90

三、近代中西汇通的中风诊法93

一、中风病望诊96

第二节 四诊在中风临床的应用96

二、中风病闻诊106

三、中风病问诊110

四、中风病切诊115

第三节 辨证在中风临床的应用120

一、中风病辨病120

二、中风病辨证120

三、中风病辨型121

四、中风病辨名127

五、中风病分期128

一、中风与痫证129

第四节 中风病鉴别诊断129

二、中风与痉证130

三、中风与厥证130

四、中风与痹证131

五、中风与痿证131

第五章 中风的治则132

第一节 中风的治则沿革132

一、唐宋以前的治疗法则132

二、金元以后的治疗法则135

三、近代中西汇通的治疗法则142

一、中络证145

第二节 中风病前期治疗145

二、中经证155

三、中腑证164

四、中脏证174

第三节 中风病中期治疗186

一、气虚血瘀型189

二、气滞血瘀型190

三、气逆血瘀型191

四、气陷血瘀型193

五、血虚血瘀型194

六、血溢血瘀型195

七、血寒血瘀型196

八、血热血瘀型197

九、阴虚血瘀型198

十、阳虚血瘀型199

十一、风痰血瘀型200

十二、寒痰血瘀型201

十三、热痰血瘀型202

十四、燥痰血瘀型203

十五、湿痰血瘀型204

十六、水郁血瘀型205

一、偏瘫207

第四节 中风病后期治疗207

二、麻木212

三、口217

四、舌喑222

五、痴呆227

六、癫狂232

七、痫证237

八、颤证242

九、痿证247

十、痹证253

小结259

一、中风病发热260

第五节 中风病变证治疗260

二、中风病神昏267

三、中风病抽搐274

四、中风病厥逆281

五、中风病心衰288

六、中风病喘促294

七、中风病吐血301

八、中风病淋闭307

九、中风病呃逆314

十、中风病脑髓水瘀证320

第一节 中风病护理沿革328

第六章 中风的护理328

第二节 中风病一般护理330

一、日常护理330

二、起居护理331

三、饮食护理331

四、服药护理334

五、精神护理335

六、呕吐护理336

七、泄泻护理337

八、便秘护理338

九、尿闭护理340

十、失溲护理341

第三节 中风病重症护理342

一、神昏护理344

二、厥逆护理345

三、喘促护理346

四、抽搐护理347

五、高热护理348

六、吐血护理349

七、脑髓水瘀护理350

八、偏瘫护理351

九、失语护理352

十、褥疮护理353

第七章 中风的康复356

第一节 中风病康复沿革356

第二节 针灸疗法358

一、针刺疗法358

二、艾灸疗法360

三、耳针疗法361

四、头针疗法363

五、颈针疗法365

六、脊针疗法367

七、手针疗法368

八、足针疗法371

第三节 按摩疗法372

一、按摩头颈部373

二、按摩胸腹部374

三、按摩背腰部374

四、按摩四肢部375

第四节体育疗法377

一、锻炼运动377

二、卧床姿势377

三、肢体运动378

四、练习坐起379

五、站立行走379

六、散步运动380

第五节起居疗法381

一、中风病人春季起居方法381

二、中风病人夏季起居方法383

三、中风病人秋季起居方法385

四、中风病人冬季起居方法387

第一节 中风病预防沿革389

第八章 中风的预防389

第二节 未病先防,治病未然393

一、顺应自然,调摄机体394

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395

三、调养身形,锻炼体质397

四、调节精神,保持乐观397

第三节 已病早治,防微杜渐398

一、防治中风的先兆征候399

二、防治中风的诱发病证403

三、控制中风的复发因素428

第一节 历代治疗中风病用药沿革437

一、唐宋以前的用药原则437

第九章 中风的常用药物437

二、金元以后的用药规律438

三、近代中西汇通派的用药方法439

四、现代中医学家的治疗用药441

第二节 解表疏风药443

一、麻黄443

二、桂枝443

三、防风444

四、柴胡444

六、菊花445

五、葛根445

第三节 温里散寒药446

一、细辛446

二、附子446

三、干姜447

四、肉桂447

第四节清热降火药448

一、黄芩448

二、黄连449

三、黄柏449

六、石膏450

五、龙胆草450

四、苦参450

七、知母451

八、玄参451

九、花粉452

十、栀子452

第五节 泻下利水药453

一、大黄453

二、芒硝453

三、茵陈454

四、猪苓454

六、泽泻455

五、茯苓455

第六节 理气行滞药456

一、橘皮456

二、香附456

三、枳实457

四、厚朴457

五、木香458

六、乌药458

第七节 活血化瘀药459

一、丹参459

三、赤芍460

二、生地460

四、丹皮461

五、桃仁461

六、红花462

七、芎462

八、郁金463

九、坤草463

十、牛膝463

十二、降香464

十一、玄胡464

十三、茜草465

十四、三七465

十五、水蛭466

十六、?虫466

十七、泽兰466

十八、鸡血藤467

第八节 祛风胜湿药467

一、秦艽467

二、羌活468

三、独活468

五、威灵仙469

四、寄生469

六、豨莶草470

七、白花蛇470

八、乌梢蛇471

第九节 开窍化湿药471

一、牛黄471

二、麝香472

三、菖蒲472

四、苍术473

五、藿香473

六、佩兰473

一、人参474

第十节 补虚养弱药474

二、黄芪475

三、白术475

四、山药476

五、甘草476

六、当归477

七、白芍477

八、熟地478

九、枸杞子478

十、沙参478

十二、龟甲479

十一、麦冬479

十四、鹿茸480

十三、鳖甲480

十五、杜仲481

十六、续断481

十七、山茱萸481

十八、五味子482

第十一节 祛痰消食药482

一、半夏483

二、南星483

四、瓜蒌484

三、杏仁484

五、竹沥485

六、白附子485

七、山楂486

八、麦芽486

第十二节 熄风安神药487

一、天麻487

二、钩藤487

三、赭石488

四、琥珀488

六、牡蛎489

五、龙骨489

七、全蝎490

八、蜈蚣490

九、僵蚕491

十、地龙491

第十章 中风的常用方剂492

第一节 历代治疗中风病方剂规律492

一、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方剂特点492

二、金元以后治疗中风病方剂特点493

三、近代治疗中风病方剂特点495

四、现代治疗中风病的方剂特点496

第二节 历代治疗中风病方剂荟萃498

一、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方剂选录498

二、金元以后治疗中风病方剂选录512

三、近代治疗中风病方剂汇集530

第三节 治疗中风病方剂荟萃533

一、防治中风先兆症的方剂533

二、治疗中风急发症的方剂537

三、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方剂542

四、中药注射剂546

方剂索引549

主要参考文献5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