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 吴红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756005524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第二语言-写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与相关研究1

第一章 引言2

第二章 元认知理论研究5

2.1 元认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5

2.1.1 元认知的界定5

2.1.2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7

2.2 元认知构成要素研究9

2.2.1 Flavell的理论框架10

2.2.1.1 元认知知识11

2.2.1.2 元认知体验12

2.2.2 Nelson与Narens的理论框架13

2.2.3 其他研究者的观点16

2.3 元认知特点研究19

2.3.1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19

2.3.2 元认知的发展性21

2.3.3 元认知的动态性22

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3

2.5 小结24

第三章 元认知理论、二语习得与二语写作研究26

3.1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界定及元认知策略的分类27

3.2 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的验证性研究30

3.2.1 元认知与二语学习31

3.2.2 元认知与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33

3.3 元认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37

3.4 元认知与二语写作39

3.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42

3.6 小结45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46

第四章 探索性纵向研究49

4.1 研究目的50

4.2 研究对象50

4.3 二语写作元认知教学主要原则51

4.4 数据资料收集56

4.4.1 第1阶段数据资料收集56

4.4.1.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56

4.4.1.2 开放式问卷58

4.4.1.3 非正式小组访谈60

4.4.2.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61

4.4.2 第2阶段数据资料收集61

4.4.2.2 周记调查62

4.4.3 作文评阅65

4.5 作文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68

4.5.1 统计结果68

4.5.2 结果分析76

4.6 开放式问卷与周记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结果与分析78

4.6.1 归类整理方法78

4.6.2 归类整理结果81

4.6.3 元认知构成要素分析与讨论86

4.6.3.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87

4.6.3.2 元认知任务评估88

4.6.3.3 元认知策略89

4.6.3.4 元认知体验92

4.6.4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一93

4.6.5 元认知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93

4.6.6 元认知特点分析与讨论95

4.6.6.1 元认知的发展变化性95

4.6.6.2 元认知的动态性98

4.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99

4.8 小结100

第五章 对SEL与USEL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横向研究102

5.1 研究目的103

5.2 研究对象103

5.2.1 研究对象的确定103

5.2.2 与研究对象的沟通104

5.3 数据资料收集106

5.3.1 电话访谈和小组会议106

5.3.3 开放式问卷填写107

5.3.2 三类作文测试107

5.3.4 有声思维实验数据资料收集108

5.3.4.1 总体设计108

5.3.4.2 实验培训110

5.3.4.3 实施过程110

5.3.5 半结构式访谈112

5.4 数据资料整理112

5.4.1 外教对作文的评阅112

5.4.2 有声思维实验录音资料的转写和编码114

5.4.3 开放式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整理119

5.5.1.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121

5.5 结果与讨论121

5.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121

5.5.1.2 元认知策略124

5.5.1.3 元认知体验127

5.5.2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二128

5.5.3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130

5.5.4 写作元认知特点分析131

5.5.4.1 元认知的动态性131

5.5.4.2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132

5.5.5 写作时间的设计与作文成绩的关系134

5.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139

5.7 小结140

第六章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定一因子分析研究141

6.1 研究目的142

6.2 研究对象142

6.3 调查工具144

6.3.1 问卷的设计144

6.3.2 问卷的两次试测145

6.3.3 问卷的篇幅问题146

6.4.1 因子的确定过程147

6.4 因子分析147

6.4.2 因子的命名152

6.4.3 共同因子的确定153

6.5 结果与讨论153

6.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三153

6.5.2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确定的意义156

6.5.3 关于未进入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变量的讨论157

6.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159

6.7 小结159

7.1 研究目的160

第七章 写作元认知对作文成绩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160

7.2 研究对象161

7.3 数据整理162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164

7.5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166

7.6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讨论172

7.6.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四172

7.6.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179

7.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184

7.8 小结185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186

第八章 主要调查结果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187

8.1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188

8.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意义192

8.3 写作元认知特点调查结果及其意义196

8.4 对SEL与USEL横向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意义199

8.5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201

8.6 小结207

第九章 研究方法的贡献与不足209

9.1 贡献210

9.2 不足212

9.3 展望213

参考文献216

附录228

附录1:第1学期初(2002年10月初)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228

附录2:第1学期上半学期(2002年10月底)实验组学生问卷228

附录228

附录3:第1学期中(2002年11月中旬)实验组学生问卷229

附录4:第1学期末(2002年12月底)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229

附录5:实验组学生作文范文选(2002年10月—2003年7月)232

附录6:限时作文测试题目及相关问卷233

附录7:非限时作文题目及相关问卷234

附录8:学生周记内容范围提示资料236

附录9:给SEL与USEL的信237

附录10:有声思维结束后半结构式访谈提纲239

附录11:二语写作元认知情况问卷239

附录12:实验组学生写作周记选246

附录13:有声思维录音转写文字资料选(SEL 2)249

附录14:有声思维实验后半结构式访谈录音整理文字选(SEL 2)255

附录15:作文评阅参考标准257

附录16:参加大型闭合式问卷调查的学校(共61所)257

附录17:给参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学生的信259

附录18:参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的学校(共107所)259

附录19:“主体评估、任务评估、策略和四级成绩对作文成绩的影响”效应值表261

附录20:写作元认知对作文成绩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参考)262

附录21:二语写作元认知要素、元认知因子、观测变量路径系数明细表263

后记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