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工程师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网络工程师手册
  • (美)Matthew J. Castelli著;袁国忠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368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工程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开放系统互联模型1

1.1 OSI参考模型1

1.1.2 OSI模型层2

1.1.1 OSI层特征2

1.1.4 层间交互4

1.1.3 分层的概念及其好处4

1.1.6 数据封装5

1.1.5 不同主机对应层之间的交互5

1.2 总结6

2.2 多播9

2.1 单播9

第2章 局域网拓扑9

2.3 广播10

2.4.1 MAC地址11

2.4 局域网编址11

2.5.1 星形拓扑12

2.5 局域网拓扑12

2.4.2 网络层地址12

2.5.2 环形拓扑13

2.5.4 树形拓扑14

2.5.3 总线拓扑14

2.6.1 集线器15

2.6 网络设备15

2.6.2 网桥16

2.6.3 交换机22

2.6.5 生成树协议(IEEE 802.1d)23

2.6.4 生成树算法23

2.8 总结25

2.7 路由器25

第3章 以太网/IEEE 802.327

3.1 以太网的网络部件28

3.3 IEEE 802.3与OSI参考模型的逻辑关系29

3.2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29

3.3.1 以太网MAC子层30

3.3.2 帧传输31

3.4 以太网物理层35

3.5.1 比特时间36

3.5 10Mbit/s以太网36

3.5.4 以太网应用38

3.5.3 可供选择的其他以太网技术38

3.5.2 以太网案例研究38

3.6.3 比特时间39

3.6.2 100BaseT的工作原理39

3.6 快速(100Mbit/s)以太网39

3.6.1 100Base-T概述39

3.6.5 100BaseT自动协商40

3.6.4 100BaseT FLP40

3.6.7 快速以太网应用41

3.6.6 100BaseT介质类型41

3.7 100VG-AnyLAN42

3.8 吉比特(1Gbit/s)以太网43

3.7.2 100VG-AnyLAN应用43

3.7.1 100VG-AnyLAN的工作原理43

3.8.3 吉比特以太网应用44

3.8.2 吉比特以太网CSMA/CD44

3.8.1 突发模式44

3.9 10Gbit/s以太网45

3.10 总结47

4.1 案例研究:命名约定49

第4章 编写以太网文档49

4.2 小型(基于集线器的)以太网50

4.2.1 命令51

4.2.2 文档案例研究52

4.3 小型(基于网桥的)以太网54

4.3.2 文档案例研究55

4.3.1 命令55

4.4.1 命令58

4.4 小型以太网(基于第二层交换)58

4.4.2 文档案例研究61

4.5 总结63

5.1 Cisco路由器接口命令65

第5章 以太网的复核和分析65

5.2 show interfaces ethernet number accounting命令72

5.3 show buffers ethernet命令73

5.2.3 总体分布百分比73

5.2.1 输入分布百分比73

5.2.2 输出分布百分比73

5.5 show processes cpu命令75

5.4 缓冲失的75

5.6 CPU利用率76

5.8.2 100Mbit/s(快速)以太网77

5.8.1 10Mbit/s太网77

5.7 以太网分析77

5.8 以太网帧传输77

5.9 以太网基准78

5.8.3 1000Mbit/s(吉比特)以太网78

5.10 以太网MTU80

5.11 以太网吞吐量81

5.12 以太网的有效利用率82

5.13 使用IP协议的以太网83

5.14 使用IPX协议的以太网86

5.15.1 以太网分析90

5.15 案例研究:以太网网络分析器90

5.15.2 以太网吞吐量91

5.16 总结92

5.15.3 使用IP和IPX协议的以太网的吞吐量92

6.1 令牌环95

第6章 令牌环/IEEE 802.595

6.2 物理连接96

6.3 令牌环的工作原理97

6.3.1 加入环98

6.3.2 令牌优先级99

6.4.1 令牌环故障管理100

6.4 令牌持有时间100

6.4.2 活动监视器101

6.5.1 令牌帧的字段102

6.5 帧格式102

6.5.2 数据/命令帧的字段103

6.6.1 专用令牌环集中器/交换机104

6.6 专用令牌环104

6.7 总结105

6.6.2 高速令牌环105

7.1 光纤传输模式109

第7章 FDDI109

7.2.1 双宿110

7.2 FDDI的拓扑110

7.2.2 主环和次环111

7.3 FDDI的工作原理114

7.2.3 FDDI介质和编码方式114

7.3.2 站点管理115

7.3.1 宣告帧115

7.3.4 FDDI帧116

7.3.3 信标帧116

7.5 总结118

7.4 FDDI局域网的应用118

8.1 案例研究:命名约定121

第8章 编写令牌环和FDDI局域网文档121

8.2 案例研究:简单令牌环局域网122

8.3 案例研究:简单FDDI局域网124

8.4 总结126

9.1 令牌环局域网129

第9章 令牌环和FDDI网络的复核和分析129

9.1.1 Cisco路由器接口命令130

9.1.2 令牌环网络分析139

9.2 FDDI局域网141

9.1.3 令牌环故障管理141

9.2.1 Cisco路由器接口命令142

9.2.2 FDDI网络分析151

9.3 总结153

第10章 ATM局域网仿真(LANE)155

10.1 仿真局域网环境156

10.1.1 以太网仿真局域网环境157

10.2 局域网仿真客户软件(LEC)158

10.1.2 令牌环仿真局域网环境158

10.3 局域网仿真服务器(LES)159

10.3.1 局域网仿真配置服务器(LECS)160

10.3.2 局域网仿真服务器(LES)161

10.3.3 ATM LANE协议162

10.3.4 LANE第二版166

10.5 总结168

10.4 局域网仿真应用168

11.1 有效工作速率171

第11章 ATM LANE的文档、复核和分析171

11.2.2 AAL-2/VBR-rt172

11.2.1 AAL-1/CBR172

11.2 ATM LANE通信的类别172

11.3 IOS命令173

11.2.4 AAL5/VBR-nrt173

11.2.3 AAL-3/4/VBR-nrt173

11.3.1 show lane174

11.3.2 show lane bus176

11.3.3 show lane client177

11.3.4 show lane config178

11.3.5 show lane database179

11.4 ATM LANE文档180

11.5 总结183

12.1.1 监督信令185

12.1 语音信令185

第12章 电信和电话185

12.1.3 信息信令188

12.1.2 地址信令188

12.2 ANI189

12.3.2 直接拨出(DOD)190

12.3.1 直接拨入(DID)190

12.3 线路和中继线190

12.3.4 电话网络191

12.3.3 连接线路191

12.3.5 脉码调制(PCM)192

12.3.6 TDM193

12.4.1 ISDN标准194

12.4 ISDN194

12.4.3 ISDN基群速率接口(PRI)195

12.4.2 ISDN BRI195

12.4.4 信令196

12.4.5 ISDN参考点197

12.5 DSL198

12.4.7 ISDN呼叫建立198

12.4.6 ISDN SPID198

12.5.3 串音199

12.5.2 DSL调制技术199

12.5.1 信号衰减199

12.5.4 ADSL200

12.5.7 基于DSL的服务和组件201

12.5.6 SDSL201

12.5.5 RADSL201

12.6 总结203

13.1 T1基本概念205

第13章 专线广域网205

13.1.2 脉码调制(PCM)206

13.1.1 时分多路复用(TDM)级别206

13.2.1 1.544Mbit/s207

13.2 TDM207

13.2.2 T1/DS1信令/线路编码210

13.2.3 AMI/B8ZS失配212

13.3 T1文档213

13.4 T1接入215

13.5 T1测试和分析217

13.6 DS0基本知识218

13.7 DS3220

13.8 总结221

第14章 光纤技术225

14.1.2 单模光纤226

14.1.1 多模光纤226

14.1 光波段和传输窗口226

14.2 SONET/SDH227

14.2.2 SONET标准228

14.2.1 SONET同步228

14.2.3 SONET帧229

14.2.4 在SONET上传输分组230

14.3 DWDM231

14.3.3 光交换技术232

14.3.2 DWDM的容量232

14.3.1 DWDM技术232

14.4 总结233

第15章 帧中继237

15.1 帧中继术语和概念238

15.2 帧中继应用252

15.2.1 帧中继和TCP/IP协议族253

15.2.2 帧中继和Novell IPX协议族257

15.2.3 帧中继和IBM SNA协议族258

15.2.4 SNA和DLSw流量管理262

15.2.5 帧中继上的语音(VoFr)263

15.3 帧中继流量整形265

15.3.1 帧中继DE位266

15.3.2 各种流量整形机制之间的差异267

15.4 流量管制和流量整形269

15.5 总结273

16.1 案例研究:命名约定277

第16章 编写帧中继文档277

16.1.1 帧中继站点角度278

16.1.2 IOS命令283

16.1.3 帧中继广域网整体文档291

16.2 帧中继DLCI表293

16.3 总结294

17.1 帧中继流量整形297

第17章 帧中继广域网分析297

17.1.1 CIR298

17.2 帧中继超额使用299

17.1.4 最小CIR299

17.1.2 承诺突发速率299

17.1.3 过量突发速率299

使用300

17.2.2 帧中继PVC/CIR超额300

17.2.1 帧中继端口超额使用300

17.3 帧中继数据递送比(DDR)301

17.4 帧中继SLA303

17.5 总结304

第18章 ATM广域网与MPOA307

18.1 ATM网络的体系结构308

18.2 ATM广域网接口309

18.2.3 ATM DXI310

18.2.2 ATM NNI310

18.2.1 ATM UNI310

18.3 PNNI信令311

18.2.4 ATM PNNI311

18.5 ATM信元和信元中继312

18.4.2 ATM虚信道312

18.4 ATM连接312

18.4.1 虚路径312

18.6 ATM服务类别313

18.7.3 ATM流量参数314

18.7.2 UPC314

18.7 ATM服务体系结构314

18.7.1 CAC314

18.8.1 CBR315

18.8 ATM服务类别描述315

18.7.4 ATM流量约定和协商315

18.8.2 实时可变比特率316

18.8.5 未指定比特率317

18.8.4 可用比特率317

18.8.3 近实时(nrt-VBR)317

18.9.1 物理层318

18.9 ATM功能层318

18.9.3 ATM适配层(AAL)319

18.9.2 ATM层319

18.9.5 永久虚电路和交换虚电路320

18.9.4 通信类别320

18.11.1 CBR应用321

18.11 ATM应用321

18.10 ATM编址321

18.11.5 ATM应用小结322

18.11.4 UBR应用322

18.11.2 VBR应用322

18.11.3 ABR应用322

18.12 ATM上的多协议(MPOA)323

18.13.2 NHRP324

18.13.1 LANE324

18.13 MPOA的三要素324

18.15 缓存技术325

18.14.3 MPOA服务器:MPS325

18.13.3 虚拟路由器325

18.14 MPOA的逻辑部件325

18.14.1 MPOA客户:MPC325

18.14.2 MPOA路由器325

18.18 走捷径的基本概念326

18.17 网络层映射326

18.16 虚拟子网326

18.19 MPOA分组发送流程327

18.20.1 LANE和MPOA328

18.20 迁移和共存328

18.22 总结329

18.21 ATM的反向多路复用(IMA)329

18.20.2 NHRP和MPOA329

19.1 案例研究:命名约定333

第19章 ATM广域网文档333

19.1.1 ATM站点角度334

19.1.2 IOS命令337

19.1.3 ATM广域网整体文档341

19.2 ATM VPI/VCI表344

19.3 总结345

20.1 VoIP网络部件347

第20章 语音技术347

20.1.1 H.323终端348

20.1.3 模拟(语音)波形编码技术350

20.1.2 编码解码器的复杂度350

20.2 会话启动协议(SIP)359

20.3.2 分组长度361

20.3.1 抖动缓冲区361

20.3 VoIP设备调整361

20.4 VoX呼叫建立362

20.3.3 静音抑制362

20.6.1 VoATM问题363

20.6 ATM上的语音(VoATM)363

20.5 VoX小结363

20.6.3 两种基本的VoATM模型366

20.6.2 VoATM应用366

20.7 VoATM的前景367

20.6.4 网络需求367

20.9.1 VoFR优先化371

20.9 帧中继上的语音(VoFR)371

20.8 VoATM小结371

20.9.6 回声消除372

20.9.5 静音抑制372

20.9.2 VoFR分段372

20.9.3 VoFR的变化延迟372

20.9.4 语音压缩372

20.10 VoIP373

20.11 VoX电路筛选374

20.12 总结375

21.1 远程访问377

第21章 远程访问和VPN377

21.3 认证380

21.2 LAN-LAN VPN380

21.3.2 数字证书381

21.3.1 PPTP-PAP/CHAP381

21.3.4 硬件令牌/PKCS#11382

21.3.3 智能卡382

21.3.7 TACACS+383

21.3.6 RADIUS服务383

21.3.5 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DAP)383

21.4.4 IPSec384

21.4.3 MD5384

21.4 可用的加密方法384

21.4.1 PGP384

21.4.2 PKI384

21.4.5 Internet密钥交换(IKE)385

21.4.6 VPN产品:网关、客户和应用386

21.5.2 ISDN387

21.5.1 POTS拨号387

21.5 到本地ISP的电信接入方法387

21.6 策略和管理388

21.6.3 安全策略389

21.6.2 备份/恢复流程389

21.6.1 集中安全管理389

21.6.4 密钥管理390

21.7 VPN网络要求391

21.8 远程访问VPN网络设计393

21.8.6 带宽要求394

21.8.5 穿越VPN边界的应用类型394

21.8.1 网络接入点394

21.8.2 动态协议支持394

21.8.3 IP服务要求394

21.8.4 现有的路由器、防火墙和代理服务器394

21.9.1 远程办公室的位置395

21.9 VPN用户访问要求395

21.8.7 服务器和桌面的加密处理要求395

21.8.8 支持人员要求395

21.8.9 未来网络规划395

21.8.10 关键设备的可扩展性395

21.8.11 安全策略395

21.10.3 SLA396

21.10.2 服务器集群以支持可扩展性396

21.9.2 NSP或ISP要求396

21.10 VPN性能要求396

21.10.1 加密硬件加速器支持396

21.11.1 Windows 9x397

21.11 VPN客户端要素、安全指南和缺陷397

21.11.3 Windows NT398

21.11.2 UNIX398

21.12 DHCP支持399

21.13 总结400

22.1.2 网络管理协议403

22.1.1 网络管理代理403

第22章 网络管理简介403

22.1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403

22.2.1 故障管理404

22.2 网络管理模型404

22.2.4 性能管理405

22.2.3 记帐管理405

22.2.2 配置管理405

22.2.7 网络管理部件406

22.2.6 网络管理分类406

22.2.5 安全性管理406

22.2.9 性能报告/分析407

22.2.8 网络管理探测器407

22.2.10 服务等级协定408

22.3.5 网络运营中心(NOC)409

22.3.4 用户界面409

22.3 网络管理功能体系结构409

22.3.1 被管理的对象409

22.3.2 部件管理系统(EMS)409

22.3.3 MoM409

22.4 MIB410

22.3.7 警告和警报410

22.3.6 网络使用率报告410

22.5 总结413

23.1 远程访问文档模板417

第23章 编写IPVPNWAN文档417

23.2 IP WAN VPN文档418

23.3.1 show ip route vrf420

23.3 IOS命令420

23.3.2 show ip vrf421

23.4 总结422

24.1 路由:静态和动态425

第24章 路由协议(第Ⅰ部分)425

24.2 RIP428

24.2.1 RIP路由表429

24.2.2 RIP路由汇聚431

24.2.3 RIP的问题433

24.4 RIP第二版(RIPv2)434

24.3 RIP路由协议小结434

24.4.6 RIPv2最大跳数435

24.4.5 RIPv2的问题435

24.4.1 RIPv2认证435

24.4.2 RIPv2子网掩码支持435

24.4.3 RIPv2下一跳标识435

24.4.4 RIPv2多播435

24.6.1 IGRP度量值436

24.6 IGRP436

24.4.7 RIPv2无限记数436

24.4.8 RIPv2路由计算采用(静态的)固定度量值436

24.4.9 RIPv2缺乏其他路由支持436

24.5 RIPv2小结436

24.6.2 度量值计算437

24.6.4 IGRP汇聚机制438

24.6.3 IGRP计时器438

24.6.5 IGRP负载均衡439

24.8.1 EIGRP的特性440

24.8 EIGRP440

24.7 IGRP小结440

24.8.2 EIGRP表441

24.8.4 EIGRP汇聚442

24.8.3 EIGRP分组类型442

24.10 OSPF443

24.9 EIGRP小结443

24.10.1 OSPF区域444

24.10.2 OSPF汇聚446

24.10.4 OSPF认证447

24.10.3 OSPF路由汇总447

24.11 OSPF小结448

24.10.5 OSPF安全性448

24.12 总结449

25.1 IS-IS453

第25章 路由协议(第Ⅱ部分)453

25.1.1 IS-IS工作原理454

25.1.3 IS-IS网络类型455

25.1.2 IS-IS度量455

25.1.5 IS-IS认证456

25.1.4 IS-IS LSP456

25.2 IS-IS小结457

25.3 边界网关协议第四版458

25.3.2 内部BGP(IBGP)与外部BGP(EBGP)459

25.3.1 BGP多宿主459

25.3.3 常见的BGP实现460

25.3.4 BGP属性462

25.3.6 BGP对等会话465

25.3.5 BGP路由选择465

25.3.7 BGP路由反射器466

25.4 BGP小结467

25.3.10 BGP计时器467

25.3.8 BGP联邦467

25.3.9 BGP管理距离467

25 5 EGP469

25.7 总结470

25.6 EGP小结470

第26章 IPv6简介473

26.2 IPv6编址475

26.1 IPv6术语475

26.2.1 IPv6多播476

26.2.2 IPv6服务质量(QoS)478

26.2.3 IPv6迁移479

26.3 IPv6邻居发现协议480

26.2.5 IPv6重编号问题480

26.2.4 主机地址自动配置480

26.5 IPv4/IPv6网络地址转换481

26.4.3 IPv4/IPv6隧道481

26.4 IPv4/IPv6过渡481

26.4.1 IPv6主机过渡481

26.4.2 IPv6路由过渡481

26.6 IPv6报头482

26.7 IPv6/IPv4隧道483

26.9 6to4案例研究484

26.8 6to4隧道管理484

26.9.2 6to4中继485

26.9.1 6to4通信485

26.9.3 6to4的最大传输单元问题486

26.10 总结488

第27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491

27.4 MPLS的基本部件492

27.3 标记和标记绑定492

27.1 标记边缘路由器和标记交换路由器492

27.2 转发等价类492

27.4.2 标记交换转发算法493

27.4.1 控制和转发部件493

27.4.4 多层交换解决方案的相似之处494

27.4.3 多层交换494

27.4.5 多层交换解决方案之间的基本差别495

27.6 MPLS模型496

27.5 MPLS的发展历程496

27.7 MPLS和第3层转发497

27.6.2 MPLS需求497

27.6.1 MPLS报头497

27.8 MPLS的工作原理498

27.10.1 MPLS流量工程(MPLS-TE)499

27.10 MPLS应用499

27.9 MPLS增强路由499

27.10.2 MPLS服务类别(MPLS-CoS)500

27.11 MPLS虚拟专网(MPLS-VPN)501

27.13 扩展BGP的社区属性502

27.12 IP/MPLS网络502

27.14.2 提供商边缘(PE)路由器资源503

27.14.1 VPN路由维护503

27.14 MPLS VPN运行模型503

27.14.3 客户边缘(CE)路由504

27.15 总结505

A.3 当前网络拓扑和特征509

A.2 发现总结509

附录A LAN/WAN网络评估509

A.1 概述509

A.3.2 描述现有网络的可用性和性能510

A.3.1 描述网络应用和协议510

A.3.3 描述现有网络的可靠性和使用情况511

A.3.4 描述主路由器的状态512

A.4 建议512

A.5 网络健康状况513

A.5.1 网络健康状况检验表513

A.5.2 通信开销513

A.5.3 工作站初始化带来的通信514

A.5.4 NetWare客户初始化开销514

A.5.5 AppleTalk客户初始化开销514

A.5.6 NetBIOS客户初始化分组515

A.5.7 传统TCP/IP客户初始化分组515

A.5.8 DHCP客户初始化分组516

A.5.9 为LAN供应硬件和介质518

A.6 网络供应521

A.7 子网掩码522

A.8 国家/地区的接口类型523

A.9 数据传输吞吐量525

A.10 网状网络连接528

A.11 占用的VoIP带宽530

附录B 协议列表533

附录C ITU-T X.121国家/地区区代码545

附录D 参考文献5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