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学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威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06223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训诂-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训诂学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许威汉1
一、小引1
二、训诂和训诂学2
三、训诂学不可或离说2
四、训诂学的学研指要6
五、古书训释例论18
六、结语19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王力22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22
第二节 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25
第三节 方言学的兴起30
第四节 字书的兴起35
第五节 声训42
本章的结语46
第二章 我国传统语义研究鸟瞰&洪成玉48
第一节 萌芽时期48
一、利用字形48
二、利用字音49
三、利用字义49
第二节 兴起时期50
第三节 词书和字书51
一、训诂学的奠基著作51
二、雅书和字书系统68
第四节 注家蜂起辈出76
一、两汉所创的注释体例76
二、唐代的注疏82
三、清代的总结提高84
第三章 《尔雅》“普通语词”今注&徐朝华92
第一节 释诂92
第二节 释言126
第三节 释训128
第四章 古籍中的句读与标点&吕叔湘132
第一节 古籍中的句读与标点132
第二节 《资治通鉴》标点斠例136
第五章 训诂学的学习与施用&白兆麟、陆宗达、王宁、盛九畴、赵克勤、许威汉、鲍善淳153
第一节 以形说义153
一、以形说义的方式153
二、以形说义的作用154
三、以形说义的局限155
四、“以形索义”训诂方法的提要157
五、资料会参158
第二节 因声求义170
一、因声求义的方式170
二、因声求义的作用172
三、因声求义的条件174
四、资料会参174
第三节 互训和义界182
一、互训182
二、义界184
第四节 剖析语法结构186
一、要分辨词与词组以及词组内部的结构关系187
二、语法结构与词义的制约关系191
第五节 透视语境194
一、词的合义与偏义195
二、语境分析种种195
三、随文释义199
第六节 比勘互证200
一、比例而知,触类旁通200
二、比勘校读202
三、方言证古205
第七节 推辨辞例207
一、对文与词义的推断207
二、互文与语义的辨析210
三、借代212
四、避讳214
第八节 察孳乳究引申216
一、词的孳乳过程——同源词研究216
二、词义的引申规律——多义词的词义系列221
第九节 考寻理据227
一、探求词义理据的意义227
二、词义理据的可释性228
三、从词源上探求单纯词的词义理据230
四、从词义构成特点和修辞用法探求合成词的词义理据232
本章助览235
随时留意古人的行文习惯235
第六章 训诂学的障碍与弊病&白兆麟、许威汉、朱星、王力、周大璞、张世禄243
第一节 古代书面语言的常见障碍243
一、字形变异243
二、传写讹误244
三、文字通假246
四、雅俗分歧247
五、词义演变248
六、音读不定249
七、词语省略251
八、章句无读252
九、解说不清253
十、故作高深254
十一、浅尝辄止255
十二、乏历史观256
十三、虚实不辨258
十四、名家混述259
十五、认知局限260
第二节 训诂学的弊病262
一、厚古薄今262
二、党同伐异263
三、烦琐寡要263
四、穿凿附会263
五、增字解经264
六、随意破字265
七、误虚为实265
八、拆骈为单266
九、不懂古义266
十、不通语法267
十一、沿讹袭谬267
十二、背离规律268
十三、不合逻辑268
十四、方法失当269
十五、随意类推270
第七章 注视群书语料,有效鉴别驾驭&赵克勤、刘叶秋271
第一节 古书材料及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271
一、关于原始材料的运用271
二、《尔雅》与《说文》272
三、古书的注疏276
四、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279
第二节 字典的先河——《说文解字》281
一、《说文解字》的编者——东汉许慎281
二、《说文解字》对“六书”的解释及其部首分类法281
三、《说文解字》释字的多种方式282
四、《说文解字》的价值影响及其缺点284
五、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285
第三节 词典的先河——《尔雅》287
一、《尔雅》的编者与篇数287
二、《尔雅》的内容分类法287
三、《尔雅》释词的体例288
四、《尔雅》的价值与影响289
五、研究《尔雅》的著作290
第四节 《尔雅》的续作——《小尔雅》291
一、《小尔雅》的编者291
二、《小尔雅》的内容与体例292
三、研究《小尔雅》的著作292
第五节 方言词典的先河——《方言》293
一、《方言》的编者——汉扬雄293
二、《方言》说解的专称294
三、《方言》释词的体例294
四、《方言》的价值与影响295
五、研究《方言》的著作295
第八章 训诂力作范例&俞樾、金甲、郭在贻、徐时仪、黄金贵、王锳297
第一节 晚清一部上上训诂力作297
第二节 今人力作示范308
一、古代汉语词义札记308
二、汉语的字和词义探微(兼探点校)316
三、古代文化词语辨考340
四、唐宋笔记语词释义355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思考和新探究&王力、赵克勤、许威汉、许嘉璐、黄金贵、郭锡良、白兆麟360
第一节 新训诂学360
一、旧训诂学的总清算360
二、新训诂学362
第二节 同源字论365
一、什么是同源字365
二、从语音方面分析同源字367
三、从词义方面分析同源字369
四、同源字的研究有什么作用372
[附参]同源字373
第三节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376
一、新颖可喜还是切合语言事实377
二、从思想上去体会还是从语言上去说明377
三、“并存”和“亦通”378
四、语言的社会性378
五、词义是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378
六、僻义和常义380
七、关于古音通假380
八、偷换概念382
九、重视故训383
十、怎样对待疑难的字句383
[附参]“江河”释义的通信383
说江河384
第四节 词义认识的进展388
一、词义和语义388
二、词义和语音的关系388
三、怎样掌握词义389
四、词义的概括性与客观性390
五、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391
六、词义的继承、充实与深化392
七、词的概念义、联想义、社会义393
第五节 论同步引申393
一、何谓同步引申393
二、同步引申的类别394
三、同步引申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96
四、同步引申与语言分析397
五、前人对同步引申的关注398
六、同步引申的基础399
第六节 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400
第七节 古汉语词义辨析408
第八节 反训不可信412
[附参]反训问题答客难415
第九节 关于“右文说”的再思考418
一、“右文说”的提出418
二、早期声训419
三、“音近义通”说421
四、“右文说”的评判422
第十节 “通假”质疑423
一、“假借”与“通假”423
二、“通假”的产生424
三、“通假”的辩证424
第十一节 谈汉字的发展演变426
一、汉字制度的发展演变427
二、汉字构形的发展演变427
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428
第十二节 汉字体态及其演变因素431
第十章 训诂学的新成就和新取向&许威汉、徐时仪、王卫峰、沈怀兴、杨伯峻434
第一节 试论二十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434
一、传统训诂学的新开拓434
二、训诂理论体系及训诂史的研究435
三、古代典籍和注释的研究436
四、词义理论的探讨437
五、训诂学新领域的丰硕成果439
六、训诂学的转型、定位和取向443
第二节 训诂学向词汇学发展的新取向445
第三节 联绵词的探源与释义447
一、研究联绵词应形音义互求448
二、单音词音衍的联绵词449
三、标明联绵词的来源和结构450
第四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451
一、七十多年来汉语词汇复音化成因问题的研究451
二、立足语言符号系统探讨词汇复音化成因的局限453
三、社会发展促进复合词产生,推动词汇复音化形成和发展454
四、人的认识及其发展决定复合词产生,主导词汇复音化发展456
第五节 从“闻”的“转义”谈“通感”在语言中的反映458
第六节 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的阐发461
一、名词句461
二、代词“之”“其”的特殊用法462
三、数词作动词463
四、动词被动语气不用表被动的方式464
五、动词的省略464
六、以动宾结构作动词而另附宾语466
七、关于介词的几种罕见用法466
八、形容词和副词的罕见词序468
第七节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语》是继杨树达《词诠》后又一新力作469
附录 术语·书评·学科关系·古籍说略·音韵举例&许威汉、严修、张永言477
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选录477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述评482
训诂学和语文学各学科的关系485
古籍说略(经、史、子、集)492
音韵举例497
热门推荐
- 1637831.html
- 472967.html
- 1786804.html
- 226972.html
- 3394663.html
- 964976.html
- 2556849.html
- 3698659.html
- 1937961.html
- 4672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7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8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15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57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1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1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8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