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读秦俑 考古亲历者的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学理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856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秦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解读秦俑 考古亲历者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军事篇3
壹 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3
一 兵马俑坑的设置意图3
(一)作用和属性3
(二)“陈兵”形式4
二 秦俑一号坑——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形式5
(一)矩阵的格局5
(二)构成特点8
(三)阵法意义9
三 秦俑二号坑——一个兵营性质的形式12
(一)“营”的概念12
(二)是“营”非“阵”13
四 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19
五 简单的结论22
(一)陈兵同陵的关系22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22
(三)指挥坑内无指挥22
贰 秦俑矩阵的历史意义——再论始皇陵一号坑中武士俑群的编成26
一 一个军事学术史上的新课题26
(一)矩阵由来尚矣26
(二)新型的矩阵实例27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31
二 秦矩阵的历史性战例选析33
(一)秦、晋的“韩原之战”33
(二)秦伐楚的“拔郢之战”34
(三)秦伐赵的“长平之战”35
三 秦矩阵的历史地位36
叁 播校相连 营壁必坚——兼论秦俑二号坑的象征意义41
一 有关几个军事术语的概念问题41
(一)壁垒和营垒41
(二)顿舍和营军43
二 冷兵器时代“营式”的雏形及其完备化44
(一)秦汉时期营壁结构与攻防设施的概况44
(二)秦俑二号坑的短期性军营实例46
(三)从李靖到戚继光的完备营式48
三 驻营和作战关系索解50
(一)母营和子营50
(二)京师的屯卫和区庐50
(三)障塞51
(四)营阵相侔51
肆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秦俑三号坑漫议56
一 第三号俑坑性质的判定56
(一)结构述要56
(二)军幕的模拟物58
二 关于先秦时期“幕”的探索62
(一)关于“幕府”的认识问题62
(二)指挥部职能的诸问题62
三 秦幕散论65
(一)秦俑军幕的特色65
(二)秦俑“幕”的性质66
(三)学术意义66
伍 先秦阵战中的指挥系统——附论秦俑矩阵提供的实例69
一 指挥物的内容及其识别69
(一)金鼓69
(二)旌旗71
二 指挥系统的构成及其实施73
(一)金鼓铃旗的用途及其配合73
(二)实施75
三 士卒和各级军吏的标识及其“位”76
(一)章、徽76
(二)位、列、行78
四 秦俑矩阵的指挥网络79
陆 锐士、武卒与技击——秦步兵俑引起的题目88
一 秦俑坑的步兵形象89
(一)“步兵”释义及秦步兵俑的种类89
(二)步兵俑的分布及其战斗编队91
(三)兵器配备96
(四)轻装和重装步兵的战斗作用98
二 秦步兵的战斗力蠡测102
(一)步兵诞生的历史回顾102
(二)秦步兵在编队上的特点103
(三)战斗力的集中表现107
三 “强中之强”的秦步兵108
(一)六国步兵的状况与评价108
(二)秦军取胜的因素110
柒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秦俑战车所见车战方式的转变113
一 秦俑战车属性的考订113
(一)军吏的指挥车115
(二)一种攻击型的战车——轻车117
(三)同步、骑步混编的重型机动战车——“阙车”118
(四)同骑兵配合的一种新型高速战车——“骑车”120
二 新车兵种种121
(一)车兵的概念121
(二)轻车兵的突起122
(三)编制123
(四)轻车的作战方式126
三 远非结论的几点看法127
捌 云骑凌厉中原 蹑影追风胡域——由秦骑兵俑群论年轻气盛的秦汉骑兵132
一 秦俑骑兵的形象问题132
(一)骑士与乘马132
(二)骑兵137
二 秦骑兵溯源140
(一)草原骑兵和中原骑兵的产生140
(二)秦骑兵的出现和发展141
三 统一战争中秦骑兵的作用及其地位142
(一)骑兵队形与战术的回顾142
(二)秦骑兵的配置与战术地位144
四 秦汉骑兵史上辉煌的一页147
(一)成长中的秦骑兵147
(二)强盛的汉代骑兵及其业绩148
玖 战士风霜老 将军雨露新——秦军官俑与士兵俑概论154
一 秦俑坑中武官俑军职考辨154
(一)秦国武官系统编制索解154
(二)秦俑坑的军吏俑辨识160
二 士兵俑在军中的地位168
(一)秦兵制概述168
(二)士兵在军中的编制、供给及秦俑的例证172
三 秦俑爵秩的探讨178
拾 练兵透视——从兵马俑的队列动作看秦的教战内容192
一 训练有素的表面性观察192
(一)秦俑队列动作的印象192
(二)秦重视军事训练的史实194
二 规范化战术动作解析196
(一)先秦时期战术训练追记196
(二)秦俑战术动作分解198
三 教射演习实例的推测207
(一)训练场地与射兵演习的部署法207
(二)引出的思考208
兵器篇213
壹 秦俑兵器刍论——秦俑坑兵器涵盖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13
一 类别及其配备213
(一)典型兵器的类别及形制213
(二)几种兵器的保护设施与携带方式述要221
(三)秦俑阵营中各兵种配备武器的原则227
二 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地位231
(一)弩弓的改进232
(二)秦戟之型,分合两便235
(三)长剑型秦剑237
(四)陶甲所反映的防护设施239
(五)兵器制造技术240
三 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241
(一)秦兵器主要用铜非铁的原因241
(二)驷马战车反映着车战历史的影子243
(三)兵器“刻久”与“寺工”244
(四)秦制造兵器的下限年代问题245
贰 秦代长兵矛、戈、戟——白刃格斗中的利器251
一 矛史追踪251
(一)一种长寿兵器251
(二)中国矛的家族成员253
二 戈、戟的产生与嬗变256
(一)戈、戟分途与戈、矛联装的进程256
(二)戟的种类259
(三)矛、戈、戟历史性演化引出的结论260
三 秦矛、秦戈和秦戟261
(一)矛、戈形制演进的轨迹261
(二)秦俑坑的吕不韦戟引起戈、戟属性的考辨268
叁 长铍春秋——从剑到铍的历程275
一 战国时期铍的形制275
二 起源问题上的考辨278
三 用铍的盛期284
四 悄然“谢幕”287
肆 配套的远射程兵器弩弓矢——对秦俑坑弩弓矢研究的思考290
一 由镞到矢290
(一)镞型290
(二)秦箭定位293
二 对秦俑坑弩弓属性的探讨297
(一)弩——“横弓着臂,施机设枢”297
(二)对弩弓同箭配合的提示299
(三)秦弩弓属性的探索299
伍 古剑谈略——由秦王剑说起302
一 秦剑的发现及其直观302
二 宝剑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04
(一)“宝剑”所以为“宝”304
(二)佩剑305
(三)战剑306
(四)舞剑306
(五)上流社会的宠儿306
三 剑的起源与发展307
(一)剑制溯源307
(二)先秦剑制的形成308
(三)汉式剑的历史演进309
(四)秦汉以前的民族剑310
四 铸剑与相剑312
(一)剑族弟兄312
(二)铸剑313
(三)复合剑与五十炼314
(四)表面处理315
五 余论316
陆 吴钩·金钩·秦钩319
柒 粗劣的秦军礼兵——钺、殳、钩价值的评估322
一 在疑惑中被认识322
(一)铜钺322
(二)铜殳325
(三)铜钩326
二 对“属性”的再议327
(一)钺——权力的象征物327
(二)钩的作用328
(三)礼殳328
捌 秦俑坑青铜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窥——对冶铸造型、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制造技术探讨331
一 弁言331
二 制作工艺浅析331
(一)冶铸332
(二)铜件的加工工艺336
(三)组装与保护措施340
三 收获与探讨343
(一)因用途而调配冶金成分343
(二)加工工具343
(三)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运用344
玖 秦代军工生产标准化的初步考察——秦俑军工产品的测定与推论346
一 标准化的产品346
(一)远射程兵器的配套设施347
(二)长戟的组合化与秦铍(锬)的定型化348
(三)青铜长剑加工工艺的标准化350
二 车马具零部件的通用化与装配成型中的组合化351
三 军服生产的专业化353
四 制度化的生产环节354
(一)严格工序,坚持标准354
(二)勒名刻记,层层督责354
(三)规定任务,限制定额355
(四)刻记标识,检验把关355
(五)开展评比,有奖有惩356
五 法制化的管理制度356
(一)制造权及其组织机构356
(二)生产者的身份和技艺的传授357
(三)库藏制度357
拾 秦俑兵器铭文汇释与造器编年的完善化——从铭文汇释看文例的变化过程359
一 秦俑兵器的铸造年代与铭文内容359
(一)几件铭年兵器359
(二)纪年铭文内容释例366
(三)戟、铍上其他部位的铭文要义369
(四)弩机铭文与标准化的机件373
二 秦兵器铭文体例变化的轨迹374
(一)变化述略374
(二)戈(戟)铭文格式的分期考察375
(三)不曾规范的矛铭380
三 秦俑兵器所引出的刻辞学意义382
(一)完善的铭例之一382
(二)秦兵器刻辞制度述略383
艺术篇391
壹 秦俑艺术历史地位的考古学观察——问题的提出与思考391
一 秦俑创作意向的推测及其艺术成就的概括391
(一)秦俑同时代精神的关系391
(二)从整体到个体的艺术表现392
二 探寻“秦俑艺术”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396
(一)秦俑出现前的艺术扫描396
(二)与秦俑同期的艺术门类397
(三)秦俑之后汉代造型艺术盘点399
三 在世界历史雕塑群中看“秦俑艺术”401
(一)几个文明古国的雕像艺术概貌401
(二)秦帝国和希腊的艺术比较402
(三)艺术成就差异的原因404
四 冷静的思索:秦俑陶塑的缺陷及其原因406
(一)秦俑造型的缺陷406
(二)产生缺陷的根本原因407
五 比较后的总结:秦俑艺术之美408
贰 秦韵汉风 一脉相承——论秦俑艺术的去向411
一 始皇秦俑同阳陵汉俑的比较411
(一)由同看“异”411
(二)由异看“同”413
(三)“同”与“异”产生之由415
二 秦汉陶塑艺术的源流417
三 秦汉陶俑对后世陶塑艺术的影响420
叁 秦俑军服考——勇军启示录425
一 种类及其定名425
(一)冠425
(二)曲领431
(三)曲裾袍、褶服与革带431
(四)铠甲439
(五)裤(绔)与护腿设施448
(六)鞋450
二 全貌及其配备453
(一)战服的总体印象453
(二)战服装备的组合形式454
(三)制服的设计思想455
三 绘彩及其图案458
(一)绘彩458
(二)图案459
四 服制及其构成463
(一)性质问题463
(二)质料问题465
(三)多彩与“尚黑”问题466
(四)继承与影响问题467
肆 秦侍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附论多彩的军服与秦的主色问题472
一 秦俑三号俑坑废弃的历史背景及其定性472
二 “亲兵”形象474
三 服色476
四 着色浅说480
(一)颜料质地480
(二)中国绘画用彩的新史料481
伍 隐蔽性工程 坑道式建筑——秦俑坑的建筑艺术482
一 因表现地下“陈兵”的需要而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482
(一)性质482
(二)秦俑三坑的平面形制483
(三)体量485
二 构筑过程及施工方法的考古学探索485
(一)建筑材料的用场及其用量的估算485
(二)构筑方法简述488
(三)施工技术要点489
三 秦俑坑的建筑学意义491
(一)是解决大跨度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491
(二)木作技术的偏差492
(三)条砖的使用还只局限于铺地493
(四)平面展开的整体结构之美494
陆 篆隶混用 异乎其趣——论秦俑文字的书法艺术495
一 先从“书同文字”来看秦的书法495
(一)“文字异形”为大一统局面所不许495
(二)秦书八体496
二 秦俑铭刻的载体及其内容503
(一)铭刻对象与内容503
(二)秦俑文字的书体辨识与成文手法512
三 秦俑书法艺术赏析513
(一)秦篆、草篆513
(二)古隶514
四 秦俑文字的书法家与书体源流516
(一)秦俑的书法家516
(二)秦俑文字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517
附录521
壹 秦兵马俑坑14C的年代测定报告521
一、样品制备522
二、测量方法及其结果522
三、讨论524
贰 秦始皇陵陶俑彩绘颜料的鉴定526
一、分析手段526
二、俑坑颜色分析的结果527
三、对分析结果的分析542
后记544
热门推荐
- 1084970.html
- 3775261.html
- 1142398.html
- 1395854.html
- 2944236.html
- 3541288.html
- 908633.html
- 2011585.html
- 2336552.html
- 1408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27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1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0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10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4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5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4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0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