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检察 第25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检察 第25卷
  • 王守安主编;谢鹏程,单民,陈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51021638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91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检察 第2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栏3

行政检察监督与法治政府建设3

一、前言3

二、中国检察制度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契合5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理论5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联系10

(三)行政检察权的基本原理14

三、行政检察的功能定位17

(一)明确行政检察功能定位的意义18

(二)行政检察功能定位的反思20

(三)域外行政检察制度功能考察22

(四)行政检察的功能定位——促进行政法治25

四、行政检察权范围与边界28

(一)行政检察权的取得方式28

(二)行政检察与其他监督制度的关系34

(三)行政检察对象之确定39

(四)检察权监督行政权的强度43

五、行政公职人员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5

(一)行政法理在认定职务犯罪中的作用45

(二)职务犯罪检察与监督行政程序的衔接48

六、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2

(一)完善现有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53

(二)完善和强化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建议55

七、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9

(一)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与问题59

(二)改革和完善行政诉讼检察制度的现实意义62

(三)更新观念,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行政诉讼检察制度品格68

(四)完善行政诉讼检察的具体制度73

检察改革问题研究93

检察视野下的司法管辖区改革研究93

一、引言93

二、司法管辖制度的历史发展94

(一)初创时期(1949年至1956年)94

(二)挫折时期(1957年至1977年)94

(三)恢复时期(1978年至1984年)94

(四)发展时期(1985年至2005年)95

(五)改革时期(2005年至今)95

三、司法管辖制度的域外简介95

(一)德法司法管辖制度简介96

(二)英美司法管辖制度简介97

(三)亚洲司法管辖制度简介99

(四)域外司法管辖制度启示102

四、司法管辖制度的现状分析104

(一)普通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实践104

(二)专门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实践106

(三)司法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启示109

五、司法管辖区改革具体方案111

(一)维持基层司法辖区的范围111

(二)扩大市级司法辖区的范围112

(三)维持省级司法辖区的范围112

(四)建议最高法院设巡回法庭113

(五)整合交通司法辖区的设置113

(六)设相对统一专门司法辖区114

检察内设机构的科学设置研究116

一、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现状分析117

(一)当前检察内设机构的设置情况117

(二)改革试点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设置情况121

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123

(一)优化检察职权的内在要求123

(二)整合检察资源的现实需要124

(三)检察改革发展的紧迫需要125

三、检察内设机构设置的应然性分析126

(一)检察内设机构的设置标准126

(二)我国检察职权的配置与划分128

(三)我国检察职权的运行体系130

四、检察内设机构科学设置的改革构想133

(一)检察内设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133

(二)检察内设机构的改革构想135

五、改革中的顾虑和问题140

(一)内设机构改革的进度问题140

(二)内设机关整合与检察专业化的问题141

(三)检察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的问题141

六、机构整合后时代面临的新问题141

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研究143

一、序言143

二、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144

(一)管理主体:存在多头管理现象144

(二)管理对象:存在复杂性现象146

(三)管理目标:存在错位现象148

(四)管理方式:存在混同化现象149

三、国内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149

(一)首批改革试点省市关于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150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55

四、我国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158

(一)在宏观层面158

(二)在微观层面160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实证研究167

一、引言167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内涵及改革动因分析169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界定169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动因171

三、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情况173

(一)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的权责配置174

(二)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制度的特色181

(三)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试点面临的困境183

四、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完善185

(一)变化与成效185

(二)缺憾与不足187

五、强化检察官的主体地位188

(一)确立检察官独立的法律人格188

(二)赋予检察官相应的办案决定权189

(三)明确检察官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191

六、健全办案组织形式192

七、理顺检察一体制与检察官独立性的关系193

(一)检察一体制及其限制193

(二)检察官独立性及其保障194

八、严格落实检察官的司法责任194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检察机关改革试点工作为例197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探索198

(一)因地制宜,探索模式198

(二)整合资源,准确切入199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201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203

(一)契合职能定位,符合司法体制改革方向203

(二)优化职权配置,促进检察权科学运行204

(三)完善运行模式,维护和彰显司法公正204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5

(一)体制基础和法律基础先天不足影响试点工作进程205

(二)检察人员的观念束缚导致积极性和主动性减退208

(三)检察权运行机制的基本架构尚待统一完善209

(四)相关配套制度衔接不畅造成实际运行困难障碍213

四、完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对策建议214

(一)强化责任本位,优化主任检察官的职权配置214

(二)重塑责任主体,构建良性的检察权运行机制215

(三)强化履责效能,整合内设机构和建立办案组织218

(四)落实责任评价绩效,完善监督制约机制221

(五)适应履责要求,创新落实检察官履职保障223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实证研究225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背景及内涵225

(一)改革背景和进展情况225

(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7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内涵229

二、各地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主要模式230

(一)上海闵行模式230

(二)重庆模式231

(三)广东深圳模式233

(四)北京西城模式234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运行实证分析——以北京市改革试点为例235

(一)成效235

(二)不足237

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完善建议239

(一)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应协调推进239

(二)固化各办案主体的职责权限239

(三)加强对检察官执法办案的监督240

深化检务公开机制研究241

一、检察执法活动深化公开的实践分析242

(一)检察执法活动公开的分类考察242

(二)基于个案与数据的实践效果评价248

(三)检察执法活动公开的实践问题剖析252

二、检察执法活动深化公开机制完善的构建阐释258

(一)检察执法活动公开机制要素的协调推进258

(二)检察执法活动公开机制构建遵循的原则260

(三)实践运行基础上的案件信息公开优化路径262

(四)理论明晰下的检察执法公开审查完善思路267

检察权能完善研究275

程序正义和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275

一、程序正义对法律监督职能实现的基本要求276

二、程序参与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278

(一)法律监督当事人的程序参与278

(二)法律监督辩护律师的程序参与279

(三)法律监督中民众的程序参与280

三、程序公正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282

(一)检察官法律守护人地位282

(二)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283

(三)健全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机制284

四、程序对等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285

(一)平等权力配置286

(二)控辩平等287

(三)控辩对抗287

五、程序控权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289

(一)厘清法律监督权的边界289

(二)法律监督权的内部控制290

(三)法律监督权的外部控制292

六、结语293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的先行试点为视角295

一、司法改革“新形势”下的“老话题”回顾296

(一)对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再认识296

(二)从权属定位角度对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解读297

(三)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三者之间的关系299

(四)如何使检察权运行模式与当前检察改革总体目标相契合302

二、检察权运行的制度积弊与上海检察改革概况303

(一)阻碍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现实成因303

(二)阻碍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制度积弊305

(三)上海检察改革先行试点中的“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概况307

三、办案组织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硬件”更新308

(一)办案组织与内设机构整合试点308

(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试点310

(三)健全检察官职业保障312

(四)建立省级以下检察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313

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软件升级”314

(一)以检察官为中心的办案责任制体系314

(二)制定“三三制”权力清单充分放权,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315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合理限权,确保检察权公正行使317

五、余论:继续深化改革需处理好的两项关系318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研究321

职务犯罪初查机制研究321

一、职务犯罪初查概念之考察322

二、职务犯罪初查合法性之辨析324

三、职务犯罪初查适用之问题327

(一)职务犯罪初查工作之利好327

(二)职务犯罪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329

四、职务犯罪初查机制之构建329

(一)构建职务犯罪初查线索发现、收集机制330

(二)构建职务犯罪线索审查、筛选、评估机制332

(三)构建职务犯罪初查协作配合机制335

(四)构建职务犯罪初查监督制约机制336

五、余论339

反腐败检察工作机制完善——以深化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为视角341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检察机关横纵配置的变迁考察342

二、职务犯罪新态势与现有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的矛盾分析344

(一)职务犯罪渎职与贿赂相交织与侦查权“以罪名配置”的矛盾344

(二)职务犯罪主体群体化特征凸显与办案力量分散的矛盾346

(三)职务犯罪行业性特征突出与侦查权“非专业分类”的矛盾347

三、香港廉政公署侦查主体内部运行机制启示348

四、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路径及意义349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路径350

(二)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意义350

中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355

一、导论355

二、中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概述356

(一)创新管理模式的重大意义356

(二)研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基本方法360

(三)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362

(四)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364

(五)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面临的挑战368

三、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宏观构建372

(一)价值目标373

(二)“一体化”工作机构374

(三)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375

(四)“一体化”工作机制376

四、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微观构建378

(一)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理念378

(二)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管理379

(三)职务犯罪侦查管理379

(四)职务犯罪侦查组织指挥管理380

(五)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化建设380

(六)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约束381

(七)预防职务犯罪管理体系382

(八)查办职务犯罪能力建设382

(九)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检察队伍管理383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研究387

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研究387

一、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正当性研究387

(一)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388

(二)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389

(三)目前开展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规范性依据392

(四)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实践依据394

(五)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功能和价值397

二、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概念398

(一)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含义398

(二)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特征400

(三)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401

(四)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404

(五)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效力405

三、国内外相关制度的考察与借鉴408

(一)西方国家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408

(二)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09

(三)基于孙中山监察思想的台湾地区“监察院”制度410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检察机关与当今俄罗斯检察机关的一般监督职能411

(五)对我国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启示414

四、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设想416

(一)目前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6

(二)制度构建的设想419

(三)立法化路径422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研究424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概述425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425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特点426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历史发展源流428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实证分析432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价值438

(一)体现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的理论价值438

(二)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439

(三)在审判权改革中恰当补位的司法价值441

(四)与民事抗诉比较的实践价值443

(五)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主要司法价值取向445

四、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446

(一)问题与困境446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面临虚化的原因分析450

五、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技术思考453

(一)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加强检察监督453

(二)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的建议454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机制的完善455

(四)培养和建立检察机关与外部力量良性互动的司法生态与工作机制463

六、结语464

民事抗诉实证研究——以Q市检察院民事抗诉工作为样本465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465

二、Q市检察院民事抗诉工作数据分析467

(一)民事抗诉案件数量467

(二)抗诉事由分布473

(三)民事抗诉质量474

三、审判监督目标多元与民事抗诉的目标置换476

(一)再审程序的补救功能与抗诉的程序控制476

(二)修改后的审判监督程序:目的多元与功能定位模糊478

(三)民事抗诉制度的目标置换479

四、改进民事抗诉工作的建议481

(一)回归民事抗诉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从严把握法定抗诉事由的法律解释481

(二)调整抗诉审查重点,紧扣程序规则识别抗诉理由482

(三)遵循民事诉讼规律,调整民行工作考核评价办法482

(四)发挥检察院业务优势,将民行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侦查司法腐败和法官渎职行为方面483

民事申诉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研究——以《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为背景484

一、引言484

二、我国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概述485

(一)申诉、民事检察申诉、民事检察申诉制度485

(二)民事检察申诉制度的内涵486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背景489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亮点及不足493

(一)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亮点493

(二)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对检察工作的影响496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不足497

四、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进一步完善的建议501

(一)强化现有的抗诉监督权501

(二)完善民事检察业务管理机制503

(三)建立恶意申诉防范惩戒机制504

(四)建立息诉服判机制506

(五)加强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507

五、结语509

新刑诉法适用问题研究513

公安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措施之实证分析——以一个省会城市为例513

一、导论513

(一)研究背景513

(二)研究方法516

二、指定监视居住实践的两极化现象518

(一)消极适用论518

(二)积极适用论520

三、非羁押化的执行方式与效果521

(一)执行方式522

(二)执行效果523

四、结论526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运行状况研究529

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运行的状况530

(一)程序的启动530

(二)审查的主体531

(三)审查的内容532

(四)审查的方法533

(五)审查的效果534

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535

(一)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定位认识模糊535

(二)办案人员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主动性缺乏537

(三)审查主体的权力配置存在偏差537

(四)检察建议的刚性不足538

三、完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议539

(一)合理配置审查主体权力539

(二)多路径提升检察建议的可接受性540

(三)科学设计业务考评标准541

四、余论541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与思考542

一、湖南省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情况543

(一)基本数据543

(二)主要特点545

二、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46

(一)主要问题546

(二)原因分析548

三、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对策建议549

(一)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理念,提升非法证据排除能力549

(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基本规范550

(三)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发现机制551

(四)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认定机制552

(五)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保障机制553

(六)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协调机制554

庭前会议中的检察职能研究555

一、庭前会议制度概述556

(一)庭前会议的内涵556

(二)庭前会议的演绎轨迹557

二、庭前会议的价值与功能558

(一)庭前会议程序的边界558

(二)庭前会议的制度价值560

(三)庭前会议的预期功能562

三、检察参与庭前会议的实务考察564

(一)全国运行情况564

(二)浙江调研情况570

(三)检察参与庭前会议的实践反思573

四、庭前会议检察参与的比较借鉴:以美国为例576

(一)庭前会议立法577

(二)庭前会议的构成要素577

(三)庭前会议的功能578

(四)美国庭前会议程序对我国的启示580

五、庭前会议中实现检察职能的制度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视角582

(一)庭前会议的程序性质582

(二)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行使原则584

(三)职能构成分析586

庭前会议中的检察职能595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原因595

(一)弥补审判制度上的缺陷596

(二)解决司法实践中暴露的问题596

(三)顺应庭前制度的域外发展趋势597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框架598

(一)庭前会议召开的时间598

(二)庭前会议召集的主体和参加主体598

(三)召集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598

(四)庭前会议涉及问题的范围599

(五)庭前会议的效力问题599

三、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不足599

(一)立法规定的模糊性599

(二)庭前会议功能的被扩大600

(三)全部适用或者不予适用601

(四)对证据进行实质性审查601

(五)司法解释超出法律的规定601

四、庭前会议制度比较考察602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庭前准备程序602

(二)大陆法系国家庭前准备程序606

(三)两大法系庭前程序之评析608

(四)两大法系庭前程序模式的分类610

五、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构想612

(一)赋予变更既定程序的权力612

(二)过滤即将开庭审判的案件613

(三)控辩双方进行证据交换613

(四)赋予决定事项的权力614

(五)明确只解决程序性问题615

(六)明确只适用有辩护人的案件616

六、庭前会议中检察职能的实现616

(一)庭前会议中控诉职能的行使特点616

(二)庭前会议中控诉职能的行使方式617

(三)庭前会议中检察职能的行使范围618

(四)检察机关对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应对619

(五)检察机关对庭前会议的检察监督619

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621

一、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现状621

(一)北京市有代表性的做法622

(二)其他省市检察院成功经验626

二、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628

(一)考察与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628

(二)考察与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629

(三)考察与管理经费存在的问题631

三、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632

(一)尝试将社区矫正引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632

(二)构建考察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模式634

(三)完善风险评估机制636

(四)规范考察与管理体系637

(五)建立健全社会观护体系639

(六)加大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资金、人力支持力度639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641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存在的问题641

(一)适用对象过窄642

(二)适用条件模糊642

(三)鉴定启动垄断643

(四)权利救济不力643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域外立法例考察643

(一)英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644

(二)美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644

(三)德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645

(四)日本刑事强制医疗程序646

三、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完善648

(一)适用对象648

(二)适用条件649

(三)启动程序650

(四)决定程序650

(五)救济程序651

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研究652

一、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基本范畴及意义653

二、我国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655

(一)投诉处理检察监督理念滞后655

(二)在押人维权能力和意识薄弱656

(三)投诉路径不畅通656

(四)投诉处理不及时或不理想657

(五)检察监督的制度设计不够精细657

(六)目前研究的局限657

三、构建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的基本路径658

(一)以畅通在押人投诉渠道为基础,完善投诉受理机制658

(二)以维护在押人合法权益为重点,完善投诉处理机制659

(三)以明确投诉处理责任为保障,规范处理投诉规章制度660

(四)以巡视检察为抓手,多途径发现和解决投诉处理问题661

(五)以在押人投诉处理机制研究及经验为借鉴,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661

错案的认定标准与责任追究663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663

(一)研究背景665

(二)研究方法666

二、刑事案件的界定:错案是否存在667

(一)什么是错案中的案件667

(二)刑事错案是否存在669

三、认定标准的争议焦点: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权衡671

(一)实体正义指向672

(二)程序正义指向673

(三)调和矛盾的努力674

(四)已有的共识与建议性标准674

四、责任追究:权力与责任的分割与统一678

(一)过错的认定:错案形成的归因分析678

(二)单线、平面追责与剥权模式的反思679

(三)责任追究体制:司法惩戒改革的争论682

(四)责任追究中的检察监督:与司法惩戒同步683

五、域外经验:正当程序模式下纠错要点684

(一)正当程序模式下纠错要点684

(二)对我国错案认定与责任追究的启示687

六、完善建议:刑事立法与司法改革并进688

(一)建构科学的错案认定标准,规范不应当追究裁判者法律责任的错案688

(二)建立司法惩戒委员会的专门机构,规范错案责任追究机构的正当程序689

(三)消除不合理的考评指标,限制发改案件中责任追究与负面考评690

(四)在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范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等综合性的配套制度6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