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认知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认知心理学
  • 王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8043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认知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认知心理学概论1

第一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概论1

第一节 国外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2

一、“社会认知”概念的提出及早期研究沿革概略2

二、国外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范畴与走向4

三、国外社会认知研究简评22

第二节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24

一、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与发展24

二、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发展脉络26

第三节 中国人社会认知理论体系建构37

一、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存在的问题37

二、中国人社会认知理论建构38

第二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衍变45

第一节 外显社会认知研究方法46

一、量表法47

二、社会测量法48

三、实验法50

第二节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57

一、基于反应时的间接测验法57

二、加工分离范式及其发展65

三、基于归因的间接测验法70

第三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方法73

一、事件相关电位73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80

三、其他方法84

第二篇 对人际互动过程与行为的认知90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90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其研究内容91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92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92

三、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特征95

四、影响社会知觉的关键因素97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理论模型100

一、社会知觉的信息加工视角100

二、社会知觉的生态理论视角104

三、社会知觉的建构性视角108

四、社会知觉的认知神经视角111

第三节 自我知觉114

一、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分类114

二、自我知觉的相关理论研究114

三、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框架下的自我知觉研究120

四、自我知觉的研究趋向121

第四节 人际知觉:信息识别123

一、面部知觉123

二、言语知觉131

三、气味知觉132

四、形体知觉133

五、人际知觉信息识别的脑机制135

六、人际知觉信息识别的影响因素136

第五节 人际知觉:印象形成137

一、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138

二、第一印象形成及其认知神经研究140

三、印象形成的主要理论模型143

四、印象偏差146

五、印象形成的测量方式150

第六节 群体知觉与群体印象形成151

一、群体知觉152

二、群体印象形成156

第七节 印象管理158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158

二、印象管理过程分析159

三、减少刻板印象负效应的策略163

第四章 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166

第一节 攻击行为及其分类研究167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167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168

三、攻击行为分类的意义170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172

一、社会信息加工的视角172

二、社会学习的视角175

三、整合的视角176

四、认知神经的视角181

第三节 内隐攻击性及理论模型185

一、内隐攻击性的提出185

二、内隐攻击性的理论基础及特征186

三、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展望188

第四节 攻击性的研究范式191

一、传统攻击性的研究范式191

二、基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195

第五节 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因素202

一、攻击性注意偏向的加工模式202

二、攻击性归因偏向的加工模式205

三、攻击性记忆偏向的加工模式207

第六节 攻击行为的调节与干预209

一、攻击性的影响因素209

二、攻击行为调节与干预的策略212

第五章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218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分类219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219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224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224

一、遗传:进化心理学的观点225

二、社会信息认知加工模型229

三、利他行为232

四、社会互赖理论235

五、认知神经的视角236

第三节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238

一、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38

二、道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41

三、观点采择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44

四、亲社会行为中的归因246

五、亲社会行为的表征248

六、亲社会行为中的认知启动效应250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干预252

一、认知干预与情绪干预253

二、行为干预257

三、生理干预267

第六章 刻板印象269

第一节 刻板印象270

一、刻板印象简介270

二、研究述评279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加工机制281

一、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研究缘由281

二、关于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研究的争议及其启示282

三、刻板印象加工过程解析289

四、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核心:刻板印象激活293

第三节 刻板印象威胁301

一、刻板印象威胁的内涵301

二、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对象——弱势群体303

三、刻板印象威胁效应304

四、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310

五、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认知神经研究311

六、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313

七、刻板印象威胁的干预策略314

第七章 元刻板印象318

第一节 元刻板印象概述319

一、元刻板印象的界定319

二、元刻板印象的内容320

三、元知觉和元刻板印象321

第二节 元刻板印象的特性328

一、元刻板印象的测量328

二、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330

三、元刻板印象的激活331

四、元刻板印象的作用333

第八章 群际关系339

第一节 群际关系理论340

一、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340

二、社会支配理论343

三、制度正当化理论345

四、群际情绪理论347

第二节 群际偏差349

一、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349

二、外群体偏好350

三、影响群际偏差的因素351

第三节 群际偏差的认知效应356

一、刻板化356

二、归因356

三、复杂加工357

四、记忆357

五、价值和态度知觉357

第四节 减少群际偏差的策略357

一、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双重认同模型357

二、群际接触理论359

第四篇 社会事件认知364

第九章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364

第一节 归因理论365

一、归因认知过程论365

二、归因效果论368

三、归因取向论370

第二节 归因偏差372

一、个体归因偏差372

二、群体归因偏差与利组归因偏差378

第三节 责任归因379

一、人际归因与责任推断模型379

二、自我归因与人际归因、责任推断的相互作用380

三、人际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普遍性381

四、人际归因与责任推断关系的证实383

第十章 已知到未知:社会情境下的推理385

第一节 推理概述386

一、演绎推理387

二、归纳推理388

三、类比推理388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常见的启发式推理现象389

一、演绎推理中的信念偏差效应390

二、归纳推理中的几种常见效应391

三、类比推理形式的创造性化392

四、双加工模型解释下的启发式推理现象392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下的启发式推理研究进展395

一、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效应395

二、楔前叶与启发式创新思维397

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中的判断与决策401

第一节 决策理论与模型402

一、标准化决策理论402

二、描述性决策理论404

三、进化论决策理论410

四、双系统决策模型411

第二节 个体决策413

一、个体决策策略413

二、个体判断与决策中常见的认知偏差419

三、个体判断与决策中的情绪调节机制431

第三节 群体决策433

一、群体决策策略433

二、群体决策偏差436

三、群体决策中的非共享信息加工及其机制438

第四节 道德判断与决策440

一、道德决策模型440

二、道德决策的三因素444

三、道德决策中的情绪调节机制447

参考文献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