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线电缆手册 1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毛庆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7408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74页
- 文件大小:170MB
- 文件页数:9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线电缆手册 1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裸电线与导体制品3
第1章 概述与分类3
1.1 概述3
1.2 裸电线及导体制品的分类4
1.2.1 裸单线4
1.2.2 裸绞线4
1.2.3 型线与型材4
1.3 架空绞线4
1.3.1 常规架空导线4
1.3.2 特种架空输电线4
1.3.3 架空地线4
1.4 其他绞线4
第2章 裸单线及其技术指标5
2.1 导体单线5
2.1.1 圆铜线5
2.1.2 单晶圆铜线7
2.1.3 圆铝线8
2.1.4 铝合金圆线9
2.1.5 铝包钢线12
2.1.6 铜包钢线13
2.1.7 铜包铝(或铝合金)线14
2.1.8 镀层圆铜线15
2.2 加强单元用单线18
2.2.1 镀锌钢线18
2.2.2 锌-5%铝-混合稀土合金镀层钢线21
2.2.3 铝包殷钢线22
2.2.4 碳-玻璃纤维复合加强芯22
2.2.5 铝基-陶瓷纤维复合加强芯23
2.3 型线及型材23
2.3.1 电工铜线坯(圆铜杆)25
2.3.2 单晶铜圆线坯25
2.3.3 电工圆铝杆26
2.3.4 铜/铝扁线27
2.3.5 软铝型线30
2.3.6 铜及铜合金接触线30
2.3.7 钢铝复合接触线33
2.3.8 钢、铝及铝合金复合接触线34
2.3.9 铝合金接触线35
2.3.10 铜和铜合金母线35
2.3.11 铝和铝合金母线38
2.3.12 铜包铝母线41
2.3.13 梯形铜及铜合金排43
2.3.14 七边形铜排44
2.3.15 凹形排45
2.3.16 哑铃形铜排45
2.3.17 空心铜导线46
2.3.18 铜带47
第3章 裸绞线技术性能计算50
3.1 裸绞线的系列截面50
3.2 裸绞线的结构计算50
3.2.1 简单绞线的结构计算50
3.2.2 组合绞线的结构计算50
3.2.3 型线绞线的结构计算52
3.2.4 碳-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芯铝(或铝合金)绞线的结构计算52
3.2.5 铝基-陶瓷纤维复合材料芯铝合金绞线的结构计算53
3.2.6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结构计算53
3.2.7 光纤复合架空导线(OPPC)的结构计算53
3.3 单线及绞线单位长度质量计算53
3.3.1 单线单位长度质量计算53
3.3.2 绞线单位长度质量计算53
3.4 绞线直径计算55
3.5 单线及绞线截面积计算55
3.5.1 单线截面积计算55
3.5.2 绞线截面积计算55
3.6 绞线额定抗拉力计算55
3.6.1 单一绞线55
3.6.2 钢(或铝包钢)芯铝(或铝合金)绞线55
3.6.3 钢(或铝包钢)芯软铝绞线55
3.6.4 铝合金芯铝绞线55
3.6.5 碳纤维复合芯或铝基-陶瓷纤维复合芯铝(或铝合金)绞线56
3.6.6 应力转移型导线56
3.6.7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及光纤复合架空导线(OPPC)56
3 7 绞线弹性模量计算56
3.8 绞线线膨胀系数计算56
3.9 绞线耐振疲劳性能计算57
3.10 绞线20℃时直流电阻计算57
3.10.1 单线直流电阻计算57
3.10.2 组合绞线直流电阻计算57
3.11 绞线交流电阻计算58
3.11.1 由磁滞和涡流引起的电阻增量△R158
3.11.2 由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引起的电阻增量△R258
3.12 绞线载流量计算59
3.12.1 原理59
3.12.2 载流量计算59
3.13 绞线电晕性能计算61
3.14 绞线短路电流及容量计算61
第4章 架空绞线及其技术性能63
4.1 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63
4.1.1 型号分类63
4.1.2 通用技术要求64
4.1.3 铝绞线64
4.1.4 钢芯铝绞线65
4.1.5 防腐型钢芯铝绞线69
4.1.6 铝合金绞线70
4.1.7 钢芯铝合金绞线72
4.1.8 铝合金芯铝绞线76
4.1.9 铝包钢芯铝绞线78
4.1.10 铝包钢芯铝合金绞线78
4.1.11 铝包钢绞线78
4.1.12 镀锌钢绞线78
4.2 型线同心绞架空导线82
4.2.1 结构特点82
4.2.2 产品型号83
4.2.3 典型产品设计参数83
4.3 典型大截面架空导线技术条件84
4.3.1 ACSR-720/50钢芯铝绞线及ACSR/AS-720/50铝包钢芯铝绞线84
4.3.2 JL/G3A-900/40-72/7和JL/G2A-900/75-84/7钢芯铝绞线85
4.3.3 JL/G3A-1000/45-72/7和JL/G2A-1000/80-84/19钢芯铝绞线86
4.3.4 JL/G3A-1250/70-76/7和JL/G2A-1250/100-84/19钢芯铝绞线88
4.3.5 JL1X1/G3A-1250/70-431和JL1X1/G2A-1250/100-437钢芯铝型线绞线89
4.3.6 JL1X1/LHA1-800/550-452铝合金芯铝型线绞线91
4.3.7 JL/LHA1-745/335-42/37铝合金芯铝绞线92
4.4 特种架空导线94
4.4.1 钢芯软铝绞线95
4.4.2 钢(铝包钢)芯耐热铝合金导线96
4.4.3 铝包殷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104
4.4.4 中强度铝合金绞线105
4.4.5 铝合金芯高导电率铝绞线105
4.4.6 碳纤维复合芯铝(或耐热铝合金)绞线109
4.4.7 碳纤维-热塑性材料复合芯铝(耐热铝合金)绞线112
4.4.8 铝基-陶瓷纤维复合芯铝(或耐热合金)绞线113
4.4.9 扩径型钢芯铝绞线113
4.4.10 间隙式导线115
4.4.11 自阻尼导线116
4.4.12 应力转移型导线117
4.4.13 大跨越工程用导线118
4.4.14 防冰雪导线122
4.4.15 亚光导线123
4.4.16 低风压低风音导线123
4.4.17 低蠕变量导线123
4.5 架空地线124
4.5.1 镀锌钢绞线124
4.5.2 铝包钢绞线125
4.5.3 锌-5%铝-混合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125
4.5.4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126
4.6 光纤复合架空线126
4.6.1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126
4.6.2 光纤复合架空导(相)线(OPPC)127
4.6.3 全介质自承式架空光缆(ADSS)136
4.6.4 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MASS)136
第5章 其他绞线137
5.1 硬铜绞线137
5.2 软接线137
5.2.1 软铜绞线138
5.2.2 软铜天线141
5.2.3 铜电刷线141
5.2.4 铜编织线143
5.3 电气化铁(轨)道系统用绞线146
5.3.1 铜及铜合金绞线146
5.3.2 铝包钢芯铝绞线148
5.3.3 铝包钢绞线149
5.4 特种绞线150
5.4.1 变电站用母线150
5.4.2 铁路贯通地线152
第6章 裸电线性能检测与试验153
6.1 裸单线性能检测与试验153
6.1.1 尺寸测量153
6.1.2 抗拉强度及伸长率154
6.1.3 扭转试验154
6.1.4 弯曲试验155
6.1.5 单向弯曲试验156
6.1.6 卷绕试验156
6.1.7 伸长1%时的应力试验157
6.1.8 弹性模量测试157
6.1.9 线材疲劳试验158
6.1.10 硬度测量159
6.1.11 电阻率测量160
6.1.12 镀层连续性试验160
6.1.13 镀层附着性试验161
6.1.14 铝包钢线铝层厚度试验162
6.1.15 铜包铝母线铜层厚度试验162
6.1.16 碳-玻璃纤维复合芯棒特殊试验162
6.2 型线及型材性能检测与试验164
6.2.1 接触线164
6.2.2 母线排平直度试验164
6.3 架空导(地)线常规试验165
6.3.1 各层节径比测量165
6.3.2 拉断力试验165
6.3.3 应力-应变试验165
6.3.4 线膨胀系数测量166
6.3.5 振动疲劳试验167
6.3.6 蠕变试验169
6.3.7 直流电阻测量170
6.3.8 交流电阻测量171
6.3.9 载流量试验171
6.3.10 可见电晕及无线电干扰电压试验172
6.3.11 紧密度试验173
6.3.12 平整度试验173
6.4 架空导线特殊性能试验174
6.4.1 过滑轮试验174
6.4.2 温度-弧垂特性试验174
6.4.3 导线长期耐热性试验175
6.4.4 腐蚀性试验176
6.4.5 自阻尼特性试验177
6.5 光纤复合架空线特殊性能试验180
6.5.1 光纤性能检测180
6.5.2 抗拉性能试验182
6.5.3 舞动试验183
6.5.4 振动疲劳试验184
6.5.5 抗压试验184
6.5.6 扭转试验185
6.5.7 滴流试验185
6.5.8 渗水试验186
6.5.9 温度循环试验186
6.5.10 OPGW盐雾试验187
6.5.11 OPGW雷击试验188
6.5.12 OPGW短路电流试验188
6.5.13 ADSS耐电痕试验188
6.5.14 ADSS紫外老化试验188
6.5.15 ADSS热老化试验188
附录 国内外架空导线相关标准目录190
附录A 现行中国国家及行业标准190
附录B 现行IEG标准190
附录C 欧盟标准191
附录D 德国标准191
附录E 法国标准192
附录F 美国标准193
附录G 加拿大标准193
附录H 日本标准193
附录I 澳大利亚标准194
附录J 英国标准194
参考文献195
第2篇 绕组线199
第1章 漆包线199
1.1 漆包线的品种、规格、特点和用途199
1.2 漆包线的性能要求205
1.2.1 漆包线尺寸205
1.2.2 漆包线的外观性能要求215
1.2.3 漆包线的机械性能要求215
1.2.4 漆包线的电气性能要求218
1.2.5 漆包线的热性能要求222
1.2.6 漆包线的化学性能要求223
1.3 各种漆包线的性能223
1.3.1 105级油性漆包铜圆线223
1.3.2 120级缩醛漆包铜圆线223
1.3.3 120级缩醛漆包铝圆线225
1.3.4 130L级聚酯漆包铜圆线226
1.3.5 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228
1.3.6 130级聚酯漆包铝圆线229
1.3.7 155级聚酯漆包铝圆线230
1.3.8 13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31
1.3.9 155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33
1.3.10 18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33
1.3.11 130级无磁性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35
1.3.12 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36
1.3.13 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38
1.3.14 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铝圆线239
1.3.15 220级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241
1.3.16 240级芳族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243
1.3.17 200级聚酰胺酰亚胺漆包铜圆线244
1.3.18 200级聚酯-酰胺-亚胺漆包铜圆线245
1.3.19 13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漆包铜圆线248
1.3.20 155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漆包铜圆线249
1.3.21 130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50
1.3.22 155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53
1.3.23 180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54
1.3.24 18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55
1.3.25 180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56
1.3.26 13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漆包铝圆线257
1.3.27 155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漆包铝圆线258
1.3.28 18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亚胺漆包铝圆线259
1.3.29 130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60
1.3.30 155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61
1.3.31 180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262
1.3.32 180级自粘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63
1.3.33 180级自粘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64
1.3.34 200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65
1.3.35 200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铝圆线266
1.3.36 200级自粘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67
1.3.37 200级自滑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269
1.3.38 200级耐电晕漆包铜圆线271
1.3.39 120级缩醛漆包铜扁线272
1.3.40 130级聚酯漆包铜扁线273
1.3.41 155级聚酯漆包铜扁线274
1.3.42 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铜扁线275
1.3.43 240级芳族聚酰亚胺漆包铜扁线276
1.3.44 200级聚酯或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复合漆包铜扁线277
第2章 绕包线279
2.1 绕包线的品种、规格、特点和用途279
2.2 各种绕包线及性能286
2.2.1 纸包圆线286
2.2.2 纸包扁线288
2.2.3 纸绝缘组合导线290
2.2.4 纸绝缘多股绞合导线291
2.2.5 玻璃丝包圆绕组线298
2.2.6 玻璃丝包扁绕组线303
2.2.7 玻璃丝包薄膜绕包扁线305
2.2.8 240级芳族聚酰亚胺薄膜绕包铜圆线306
2.2.9 240级芳族聚酰亚胺薄膜绕包铜扁线308
2.2.10 潜油电机用特种聚酰亚胺薄膜绕包铜圆线309
2.2.11 风力发电机用240级芳族聚酰亚胺薄膜绕包烧结铜扁线311
2.2.12 风力发电机用聚酯薄膜补强云母带绕包铜扁线313
2.2.13 风力发电机用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314
2.2.14 180级及以上浸漆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315
2.2.15 聚酰亚胺薄膜补强云母带绕包铜扁线317
2.2.16 丝包铜绕组线318
2.2.17 丝包漆包铜束线320
2.2.18 纸绝缘缩醛漆包换位导线322
2.2.19 无纸捆绑型缩醛漆包换位导线326
2.2.20 耐热型漆包换位导线327
第3章 特种绕组线329
3.1 特种绕组线的品种、规格、特点和用途329
3.2 各种特种绕组线性能331
3.2.1 13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绞线331
3.2.2 155级直焊聚氨酯漆包绞线336
3.2.3 155级自粘直焊聚氨酯漆包绞线337
3.2.4 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绞线337
3.2.5 三层绝缘线338
3.2.6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乙烯绝缘尼龙护套耐水绕组线340
3.2.7 额定电压600/100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耐水绕组线342
3.2.8 额定电压600/1000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尼龙护套耐水绕组线343
3.2.9 300MW发电机组用绝缘空心扁铜线345
3.2.10 氧化膜铝线(带、箔)346
3.2.11 陶瓷绝缘绕组线347
3.2.12 玻璃膜绝缘微细绕组线348
第4章 绕组线性能测试349
4.1 尺寸测量349
4.1.1 测试目的349
4.1.2 量具349
4.1.3 外形尺寸测量350
4.1.4 导体尺寸测量350
4.1.5 绝缘厚度测量351
4.2 机械性能试验352
4.2.1 试验目的352
4.2.2 伸长率试验352
4.2.3 回弹性试验353
4.2.4 柔韧性和附着性试验356
4.2.5 耐刮试验360
4.2.6 热粘合试验362
4.2.7 摩擦系数试验365
4.2.8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试验367
4.2.9 粘结强度试验368
4.2.10 粘结弯曲强度试验369
4.3 化学性能试验370
4.3.1 试验目的370
4.3.2 耐溶剂试验370
4.3.3 耐冷冻剂试验372
4.3.4 直焊性试验373
4.3.5 耐水解和耐变压器油试验374
4.4 电性能试验375
4.4.1 试验目的375
4.4.2 电阻试验376
4.4.3 击穿电压试验376
4.4.4 漆膜连续性试验379
4.4.5 介质损耗系数(tanδ)试验(适用于漆包圆线和束线)380
4.4.6 盐水针孔试验381
4.4.7 通路试验(适用于纸包组合导线和换位导线)381
4.4.8 短路试验(适用于纸包组合导线)382
4.4.9 耐直流电压试验(适用于换位导线)382
4.5 热性能试验383
4.5.1 试验目的383
4.5.2 热冲击试验(适用于漆包线和粘结性薄膜绕包线)383
4.5.3 软化击穿试验(适用于漆包圆线)384
4.5.4 热老化(适用于0.1 00mm以上的漆包圆线)385
4.5.5 失重试验(适用于漆包圆线)386
4.5.6 高温失效试验386
4.5.7 温度指数试验387
4.6 密封管试验(相容性试验)392
4.7 耐水线的常压工频加速寿命试验393
4.8 玻璃膜绝缘微细线的性能测试394
4.8.1 试验目的394
4.8.2 玻璃膜绝缘微细线线径和线芯的测量394
4.8.3 玻璃膜绝缘微细线的电性能测试395
4.8.4 玻璃膜绝缘微细线的力学性能测试396
4.8.5 玻璃膜绝缘的针孔试验(玻璃膜绝缘的连续性)398
4.9 无磁性漆包线密度磁化率的测定398
4.9.1 试验目的398
4.9.2 试验原理398
4.9.3 试验设备399
4.9.4 试验步骤399
4.9.5 影响密度磁化率的因素399
第5章 绕组线交付及使用400
5.1 绕组线的盛装、贮存及运输要求400
5.1.1 绕组线盛装盘具种类及适用范围400
5.1.2 绕组线的贮存及运输要求402
5.2 产品设计选用绕组线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02
5.2.1 耐热等级与其他热性能402
5.2.2 空间因数403
5.2.3 机械性能403
5.2.4 电性能403
5.2.5 相容性403
5.2.6 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404
5.2.7 绕组线的加工性404
5.2.8 价格问题404
5.3 常用漆包线主要性能的比较404
5.4 绕包线的一些特性406
5.4.1 玻璃丝包线的一些特性406
5.4.2 纸包线绝缘厚度特性407
5.5 高温绕组线导体保护层的一些特性407
5.6 电工产品选用绕组线举例408
5.7 漆包线与浸渍漆的相容性409
5.7.1 用密封试管方法进行相容性试验409
5.7.2 用漆包线与两种F级浸渍漆进行相容性试验410
5.8 使用漆包线时应注意的事项410
5.8.1 漆膜去除方法410
5.8.2 加热处理410
5.8.3 浸渍处理410
5.8.4 线圈匝间短路产生的原因分析411
5.8.5 “线圈硬”产生的原因分析411
5.8.6 漆包线表面质量问题的处理412
5.8.7 使用中其他注意事项412
5.9 绕组线性能的研讨和应用413
5.9.1 复合涂层漆包线413
5.9.2 密封电机用漆包线的选择414
5.9.3 自粘性漆包线的性能及应用415
5.9.4 变频漆包线的性能及应用416
5.9.5 C级复合薄膜及单玻璃丝包扁铜线的生产与应用417
5.9.6 芳香聚酰胺纤维绕组线在H级干式变压器中的应用418
5.9.7 介质损耗分析在漆包线使用中的应用419
第3篇 通信电缆与电子线缆427
第1章 通信电缆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指标427
1.1 市内通信电缆428
1.1.1 市内通信电缆的型号、规格428
1.1.2 市内通信电缆的结构431
1.1.3 市内通信电缆的电气性能435
1.1.4 市内通信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与环境性能437
1.1.5 市内通信电缆的环保性能438
1.1.6 交货长度438
1.1.7 规格与重量438
1.2 铁路用通信、信号电缆440
1.2.1 铁路长途对称通信电缆440
1.2.2 铁路长途对称光电综合缆443
1.2.3 铁路信号电缆446
1.2.4 铁路数字信号电缆449
1.2.5 铁路计轴电缆453
1.2.6 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455
1.3 电信设备装置用通信电缆458
1.3.1 局用对称通信电缆458
1.3.2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局用电缆467
1.3.3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配线电缆471
1.4 数字通信对称电缆473
1.4.1 局域网用线474
1.4.2 工业以太网用线482
1.4.3 现场总线482
1.4.4 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483
1.4.5 控域网总线(CAN总线)483
1.4.6 工业控制总线(INTERBUS)484
1.4.7 设备现场总线(DeviceNet)484
1.4.8 控制与通信链路系统现场总线(CC-Link)484
1.4.9 基金会现场总线(FF总线)484
1.4.10 传感器电缆485
1.5 通信线485
1.5.1 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485
1.5.2 聚烯烃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平行双芯铜包钢电话用户通信线485
1.5.3 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486
1.6 海底通信电缆489
1.6.1 浅海海底对称通信电缆489
1.6.2 浅海海底同轴通信电缆490
1.6.3 7/25、4/15型浅海干线同轴电缆491
第2章 射频同轴通信电缆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指标494
2.1 实心聚乙烯绝缘柔软射频同轴电缆496
2.1.1 实心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同轴电缆496
2.1.2 实心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射频对称电缆499
2.2 电缆分配系统用同轴电缆500
2.2.1 电缆分配系统用纵孔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500
2.2.2 电缆分配系统用泡沫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502
2.3 无线通信用射频同轴电缆503
2.3.1 50Ω编织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503
2.3.2 50Ω皱纹铜(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505
2.3.3 50Ω光滑铜(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509
2.4 实心聚四氟乙烯绝缘同轴电缆511
2.5 局域网用同轴电缆515
2.5.1 实心聚乙烯绝缘局用同轴电缆515
2.5.2 内层实心聚全氟乙烯+外层实心聚乙烯绝缘局用同轴电缆517
2.5.3 泡沫聚乙烯绝缘局用同轴电缆518
2.6 漏泄同轴电缆520
2.6.1 皱纹铜管外导体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520
2.6.2 纵包铜带外导体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522
2.7 低损耗同轴电缆524
2.7.1 SFCFK、SFCF46型新型特种柔软低损耗电缆524
2.7.2 SFCG型低损耗柔软射频同轴电缆525
2.7.3 SFCJ型特种柔软低损耗射频同轴电缆526
2.7.4 SCA系列超低损耗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28
2.7.5 SCB系列超低损耗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28
2.7.6 SCC系列超低损耗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29
2.7.7 SCF系列超低损耗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30
2.7.8 SCT系列超低损耗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31
2.7.9 SCFG-086系列超低损耗半硬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31
2.7.10 SCFG-141系列超低损耗半硬高性能射频同轴电缆532
2.8 稳相射频同轴电缆533
2.8.1 SWFCJ型低损耗高稳相射频同轴电缆533
2.8.2 SWFCF型低损耗高稳相射频同轴电缆534
2.8.3 SYFY型皱纹导体泡沫聚乙烯绝缘高稳相小同轴电缆535
2.8.4 SWFCFK系列稳相低损耗射频电缆536
2.9 大功率低损耗射频电缆537
2.9.1 SD系列皱纹同轴电缆537
2.9.2 SDY系列聚乙烯螺旋绝缘皱纹外导体同轴电缆537
2.10 极细同轴电缆539
第3章 电器设备内部及外部连接线缆(电子线缆)品种及技术指标547
3.1 电子导线547
3.1.1 30V以下电子导线547
3.1.2 电源软线547
3.1.3 硅橡胶电子线565
3.1.4 氟塑料高温线566
3.1.5 ULAWM电子线568
3.1.6 XE电子线、无卤电子线及无卤排线573
3.2 电子电器设备内部连接线缆573
3.2.1 电子电器设备内部连接线缆一般规定573
3.2.2 热塑性绝缘挤包单芯无护套电缆579
3.2.3 热塑性绝缘热塑性护套挤包电缆580
3.2.4 热固性绝缘挤包单芯无护套电缆581
3.2.5 热固性绝缘热固性护套挤包电缆582
3.2.6 非挤包绝缘高温电缆582
3.2.7 无护套挤包绝缘扁平带状电缆583
3.2.8 XLPE挤包绝缘直流高压电缆584
3.3 高速传输对称电缆584
3.3.1 数字通信用高速平行电缆584
3.3.2 高清多媒体数据接口电缆588
3.3.3 通用串行高速传输数据缆591
3.3.4 显示端口电缆594
3.3.5 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电缆601
3.4 特殊结构电缆604
3.4.1 FFC系列604
3.4.2 FPC系列605
3.4.3 软排线606
3.5 特殊用途线缆608
3.5.1 医疗电缆(B超线、血氧线、手术刀线)608
3.5.2 耳机线610
3.5.3 音视频线缆系列611
第4章 通信电缆的电性能与设计计算613
4.1 通信电缆的基本概念613
4.1.1 电缆通信线路的传输概念613
4.1.2 通信电缆的等效电路613
4.1.3 均匀电缆的基本方程614
4.2 一次传输参数614
4.2.1 有效电阻614
4.2.2 电感616
4.2.3 电容617
4.2.4 绝缘电导618
4.3 二次传输参数618
4.3.1 衰减常数618
4.3.2 相移常数618
4.3.3 波阻抗618
4.3.4 电磁波波长和传播速度619
4.4 一次干扰参数620
4.4.1 对称电缆的电磁耦合620
4.4.2 同轴对的耦合阻抗622
4.5 二次干扰参数623
4.5.1 串音的概念623
4.5.2 对称电缆回路的串音624
4.5.3 同轴对间的串音626
4.6 波阻抗不均匀性627
4.6.1 波阻抗不均匀性的概念627
4.6.2 波阻抗不均匀性的种类和原因627
4.6.3 波阻抗不均匀性的表示方法628
4.6.4 反射波对输入阻抗的影响628
4.6.5 波阻抗偏差与结构上偏差的关系628
4.6.6 伴流通量629
4.7 屏蔽629
4.7.1 屏蔽的一般概念629
4.7.2 同轴对的屏蔽631
4.7.3 对称电缆的屏蔽632
4.7.4 电缆金属套的屏蔽作用632
4.8 通信电缆的设计计算633
4.8.1 对称电缆的设计计算633
4.8.2 同轴电缆的设计计算637
4.8.3 射频同轴电缆的设计计算638
4.8.4 对称射频电缆的设计计算650
4.8.5 漏泄同轴电缆结构设计651
4.8.6 介质损耗角正切和介电常数654
第5章 对称通信电缆电气性能的测试656
5.1 工作电容656
5.1.1 术语及定义656
5.1.2 试验设备657
5.1.3 技术要求657
5.1.4 试验结果及计算658
5.2 电容不平衡658
5.2.1 术语及定义658
5.2.2 试验设备659
5.2.3 技术要求659
5.2.4 试验结果及计算660
5.3 衰减常数(开短路法)660
5.3.1 试验设备661
5.3.2 技术要求661
5.3.3 试验结果及计算662
5.4 衰减(电平差法)663
5.4.1 术语及定义663
5.4.2 试验设备663
5.4.3 技术要求664
5.4.4 试验结果及计算664
5.5 传播速度与相时延664
5.5.1 术语及定义664
5.5.2 试验设备665
5.5.3 技术要求665
5.5.4 试验结果及计算665
5.6 串音衰减(电平差法)665
5.6.1 术语及定义665
5.6.2 试验设备666
5.6.3 技术要求666
5.6.4 试验结果及计算667
5.7 串音衰减(比较法)667
5.7.1 术语及定义667
5.7.2 试验设备667
5.7.3 技术要求671
5.7.4 试验结果及计算672
5.8 外部串扰673
5.8.1 术语及定义673
5.8.2 试验设备673
5.8.3 技术要求673
5.8.4 试验结果及计算674
5.9 阻抗676
5.9.1 术语及定义676
5.9.2 试验设备677
5.9.3 技术要求677
5.9.4 试验结果及计算677
5.10 回波及结构回波678
5.10.1 术语及定义678
5.10.2 试验设备678
5.10.3 技术要求678
5.10.4 试验结果及计算678
5.11 同轴对端阻抗及内部阻抗不均匀性(脉冲法)678
5.11.1 术语及定义678
5.11.2 试验设备679
5.11.3 技术要求679
5.11.4 试验结果及计算680
5.12 同轴对特性阻抗实部平均值(谐振法)681
5.12.1 术语及定义681
5.12.2 试验设备681
5.12.3 技术要求682
5.12.4 试验结果及计算682
5.13 同轴对衰减常数频率特性(比较法)683
5.13.1 术语及定义683
5.13.2 试验设备683
5.13.3 技术要求684
5.13.4 试验结果及计算686
5.14 同轴对展开长度测量(正弦波法)688
5.14.1 术语及定义688
5.14.2 试验设备688
5.14.3 技术要求688
5.14.4 试验结果及计算690
5.15 对称通信电缆自动测试设备690
5.15.1 工业对称通信电缆自动测试设备690
5.15.2 高频对称通信电缆自动测试设备691
第6章 射频同轴电缆电气性能测试693
6.1 射频同轴电缆电晕试验693
6.1.1 适用范围693
6.1.2 试验设备和仪表693
6.1.3 试验中技术要求693
6.2 射频同轴电缆电容试验694
6.2.1 适用范围694
6.2.2 电容测量694
6.3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测量方法694
6.3.1 适用范围及测量误差和对测量仪器的要求694
6.3.2 射频同轴电缆的测量694
6.4 射频同轴电缆相位延时和群延时试验方法696
6.4.1 适用范围696
6.4.2 测量696
6.5 射频同轴电缆的传播速度和相对传播速度试验方法696
6.5.1 适用范围696
6.5.2 测量696
6.6 射频同轴电缆电长度试验方法696
6.6.1 适用范围696
6.6.2 测量696
6.7 射频同轴电缆衰减常数测量方法697
6.7.1 适用范围697
6.7.2 定义697
6.7.3 测试设备和结果计算697
6.8 同轴电缆间串音衰减测量方法698
6.8.1 适用范围698
6.8.2 定义698
6.8.3 测试设备和结果计算698
6.9 射频同轴电缆阻抗均匀性测量方法(回波损耗)699
6.9.1 适用范围699
6.9.2 频域法699
6.9.3 脉冲回波损耗测试700
6.9.4 阶跃函数回波损耗测试700
6.9.5 回波损耗、驻波系数和反射系数换算701
6.10 射频同轴电缆相位稳定性试验方法702
6.10.1 适用范围702
6.10.2 定义702
6.10.3 测试设备和测试环境要求702
6.10.4 温度相位稳定性测量及结果计算702
6.10.5 机械相位稳定性测量及结果计算703
第7章 高速电子线缆传输性能测试704
7.1 设备的校准及测试夹具误差的消除704
7.1.1 四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704
7.1.2 TDR的校准705
7.1.3 测试夹具的误差消除705
7.2 衰减试验706
7.2.1 适用范围706
7.2.2 术语及定义706
7.2.3 测试步骤706
7.3 串音试验706
7.3.1 适用范围706
7.3.2 术语及定义706
7.3.3 测试步骤706
7.3.4 技术要求707
7.4 回波损耗试验707
7.4.1 适用范围707
7.4.2 术语及定义707
7.4.3 测试步骤708
7.4.4 技术要求708
7.5 差分共模转换试验708
7.5.1 适用范围708
7.5.2 术语及定义708
7.5.3 测试步骤708
7.6 传播延时试验708
7.6.1 适用范围708
7.6.2 术语及定义708
7.6.3 测试步骤708
7.7 对间延时差inter_skew试验709
7.7.1 适用范围709
7.7.2 术语及定义709
7.7.3 测试步骤709
7.8 对内延时差intra_skew试验709
7.8.1 适用范围709
7.8.2 术语及定义709
7.8.3 测试步骤710
7.8.4 技术要求710
7.9 阻抗试验710
7.9.1 适用范围710
7.9.2 术语及定义710
7.9.3 测试步骤710
第8章 通信电缆电磁兼容性能测试711
8.1 转移阻抗测试方法(三同轴法)711
8.1.1 适用范围711
8.1.2 术语和定义711
8.1.3 测试设备与试样712
8.1.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13
8.1.5 技术要求717
8.2 屏蔽衰减测试方法(三同轴法)718
8.2.1 适用范围718
8.2.2 术语和定义718
8.2.3 测试设备和试样718
8.2.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19
8.2.5 技术要求719
8.3 金属通信电缆的屏蔽衰减测试方法(吸收钳法)719
8.3.1 适用范围719
8.3.2 技术术语和定义720
8.3.3 测试设备和试样720
8.3.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22
8.3.5 技术要求722
8.4 屏蔽对称电缆耦合衰减测试方法(三同轴法)723
8.4.1 适用范围723
8.4.2 技术术语和定义724
8.4.3 测试设备和试样724
8.4.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25
8.4.5 技术要求726
8.5 屏蔽对称电缆耦合衰减测试方法(吸收钳法)726
8.5.1 适用范围726
8.5.2 技术术语和定义726
8.5.3 测试设备和试样727
8.5.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27
8.5.5 技术要求729
8.6 不平衡衰减测试方法729
8.6.1 适用范围729
8.6.2 技术术语和定义729
8.6.3 测试设备和仪器730
8.6.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31
8.6.5 技术要求731
8.7 电缆组件、连接器电磁兼容性能测试方法(管中管法)732
8.7.1 适用范围732
8.7.2 技术术语和定义732
8.7.3 测试设备和仪器732
8.7.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34
8.7.5 技术要求734
8.8 理想屏蔽系数(可变频)734
8.8.1 适用范围734
8.8.2 技术术语和定义734
8.8.3 测试设备和试样734
8.8.4 测试步骤和结果计算735
8.8.5 技术要求735
第9章 通信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试验方法737
9.1 市内通信电缆力学物理性能试验737
9.1.1 铜导线接头处的抗拉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试验738
9.1.2 绝缘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试验739
9.1.3 绝缘低温卷绕试验740
9.1.4 绝缘热收缩试验740
9.1.5 绝缘热老化后耐卷绕性能试验741
9.1.6 绝缘颜色与绝缘颜色迁移试验741
9.1.7 绝缘抗压试验741
9.1.8 铝带和铝带接头抗拉强度试验742
9.1.9 粘结型铝塑综合护套的剥离强度试验742
9.1.10 护套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试验743
9.1.11 护套热老化试验744
9.1.12 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744
9.1.13 成品电缆低温弯曲试验746
9.1.14 填充式电缆的滴流试验746
9.1.15 填充式电缆的渗水试验747
9.1.16 非填充式电缆护套完整性试验747
9.1.17 填充式电缆护套完整性试验747
9.1.18 自承式电缆吊线扭曲试验与拉断力试验748
9.1.19 非粘结型铝塑综合护套中护套与铝带间的附着力试验748
9.1.20 钢带纵包铠装电缆的扭转试验749
9.1.21 护套的炭黑含量试验749
9.1.22 填充式电缆芯线与填充复合物的相容性试验750
9.1.23 市内通信电缆结构尺寸试验方法751
9.2 数字通信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752
9.2.1 反复弯曲试验752
9.2.2 张力下弯曲试验753
9.2.3 压扁试验753
9.2.4 振动753
9.2.5 碰撞754
9.2.6 冲击754
9.2.7 稳态湿热755
9.2.8 耐溶剂和污染流体755
9.2.9 盐雾和二氧化硫试验755
9.2.10 浸水试验755
9.2.11 毛细作用试验755
9.3 射频同轴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试验756
9.3.1 射频同轴电缆电容稳定性试验756
9.3.2 射频同轴电缆衰减稳定性试验757
9.3.3 射频同轴电缆高温试验757
9.3.4 射频同轴电缆冷弯性能试验757
9.3.5 射频同轴电缆流动性试验758
9.3.6 射频同轴电缆尺寸稳定性试验759
9.3.7 电缆的渗水试验759
9.3.8 椭圆度试验761
9.3.9 偏心度试验761
9.3.10 耐热冲击试验761
9.3.11 铜包金属的扭转特性试验762
9.3.12 介质和护套的附着力762
9.3.13 电缆的弯曲试验762
9.3.14 电缆抗压试验763
9.3.15 耐热流动性能试验764
9.3.16 半硬电缆的热性能试验764
9.3.17 电缆耐磨性试验764
9.3.18 温度相位常数稳定性765
9.3.19 弯曲相位稳定性试验765
9.3.20 耐溶剂及污染液试验766
9.3.21 电缆的高低温试验767
第4篇 光纤光缆771
第1章 光纤通信简述771
1.1 光纤通信发展简史771
1.2 光纤光缆主要特点772
1.3 光纤通信的光波段774
1.4 光纤通信系统775
1.4.1 基本构成775
1.4.2 数字通信系列775
1.4.3 波分复用技术776
1.4.4 光纤通信系统发展趋势777
1.5 相关的名词术语778
1.5.1 一般概念778
1.5.2 光纤结构和光学特性778
1.5.3 传播特性780
1.5.4 光缆781
1.5.5 连接器和耦合器等781
1.5.6 测量技术782
1.5.7 系统782
第2章 光纤预制棒783
2.1 光纤预制棒结构组成783
2.2 光纤预制棒制备用原材料及气体783
2.2.1 光棒类型783
2.2.2 光棒制备用原材料784
2.2.3 光棒制备用气体784
2.3 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785
2.4 光纤预制棒芯棒工艺787
2.4.1 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787
2.4.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PCVD)789
2.4.3 外部气相沉积法(OVD)789
2.4.4 轴向气相沉积法(VAD)790
2.5 光纤预制棒外包层工艺792
2.5.1 火焰水解法792
2.5.2 套管法792
2.5.3 等离子喷涂法794
第3章 光纤795
3.1 光纤的分类795
3.1.1 A类——多模光纤795
3.1.2 B类——单模光纤797
3.1.3 光子晶体光纤799
3.1.4 特种光纤799
3.2 光纤中光波传输原理801
3.2.1 光学中的反射、折射原理801
3.2.2 光纤导波形成的概念802
3.2.3 波动理论分析突变型光纤的传输模概念803
3.3 光纤的特性805
3.3.1 光纤的衰减特性805
3.3.2 光纤的色散特性806
3.3.3 光纤的偏振模色散特性809
3.3.4 光纤的传输带宽809
3.3.5 光纤链路的衰减和带宽811
3.3.6 光纤的机械特性812
3.3.7 光纤的几何特性813
3.3.8 光纤的环境特性814
3.3.9 光纤的氢损815
3.3.10 光纤的非线性815
3.4 光纤的制造816
3.4.1 光纤拉丝设备816
3.4.2 光纤拉制817
第4章 光缆820
4.1 光缆设计820
4.1.1 光缆设计的基本考虑820
4.1.2 光缆设计输入条件821
4.1.3 光缆常用材料821
4.1.4 光纤、光纤带及松套管识别822
4.1.5 光缆设计中重要参数计算823
4.1.6 光缆设计实例825
4.2 光缆的分类827
4.2.1 按缆芯结构分类827
4.2.2 按使用场合分类828
4.2.3 按敷设条件分类828
4.2.4 按应用的通信网类别分类830
4.2.5 按缆芯的纵向阻水方式分类831
4.3 光缆的生产831
4.4 光缆型号命名方法832
4.4.1 型号的组成832
4.4.2 型号的组成内容、代号及含义832
4.4.3 示例834
4.5 光缆的主要结构型式和适用范围835
4.5.1 核心通信网和接入网用室外光缆835
4.5.2 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843
4.5.3 沿电力线路架设的光缆851
4.5.4 海底光缆853
4.5.5 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855
4.5.6 通信用路面微槽敷设光缆855
4.5.7 光纤复合电力电缆856
4.5.8 通信用光电混合缆856
4.5.9 海洋工程和装备用脐带缆857
4.5.10 野战光缆858
4.5.11 舰船用软光缆858
4.6 光纤光缆的技术要求859
4.6.1 光纤的特性参数859
4.6.2 光纤带的技术要求863
4.6.3 光缆的护层性能865
4.6.4 光缆的力学性能866
4.6.5 光缆的环境性能868
第5章 光纤测试方法和试验程序870
5.1 光纤尺寸参数测试870
5.1.1 光纤几何尺寸870
5.1.2 光纤涂覆层几何尺寸876
5.1.3 长度877
5.2 光纤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884
5.2.1 衰减884
5.2.2 带宽891
5.2.3 波长色散894
5.2.4 数值孔径904
5.2.5 截止波长907
5.2.6 模场直径912
5.2.7 透光率变化919
5.2.8 宏弯损耗920
5.2.9 偏振模色散921
5.2.10 微分模时延927
5.2.11 微弯敏感性930
5.3 光纤力学性能试验932
5.3.1 光纤筛选试验932
5.3.2 短长度光纤的抗拉强度试验935
5.3.3 光纤涂覆层的可剥性试验935
5.3.4 应力腐蚀敏感性参数的确定试验937
5.3.5 光纤翘曲试验942
5.4 光纤环境性能试验944
5.4.1 温度循环945
5.4.2 恒定湿热945
5.4.3 浸水试验946
5.4.4 干热试验947
5.4.5 伽马辐照948
5.5 典型的光纤测试设备950
5.5.1 光纤尺寸参数测试系统950
5.5.2 光纤多参数测试系统950
5.5.3 光纤时域反射计950
5.5.4 光纤色散测试系统950
5.5.5 光纤偏振模色散测试系统950
第6章 光缆测试方法和试验程序951
6.1 光纤带相关性能的测试951
6.1.1 光纤带几何尺寸参数测试951
6.1.2 光纤带力学性能试验952
6.1.3 光纤带环境性能试验953
6.1.4 光纤带宏弯衰减试验953
6.2 光缆力学性能试验953
6.2.1 拉伸(E1)954
6.2.2 磨损(E2)955
6.2.3 压扁(E3)956
6.2.4 冲击(E4)956
6.2.5 已成缆光纤的剥离力稳定性(E5)957
6.2.6 反复弯曲(E6)957
6.2.7 扭转(E7)958
6.2.8 曲挠(E8)959
6.2.9 弯折(E10)959
6.2.10 弯曲(E11)960
6.2.11 抗切穿(E12)960
6.2.12 枪击(E13)961
6.2.13 刚性试验962
6.2.14 套管弯折(G7)964
6.2.15 风振试验(E19)964
6.2.16 舞动试验965
6.2.17 张力下的弯曲(过滑轮试验)(E18)966
6.2.18 成圈性能(E20)967
6.3 光缆环境性能试验967
6.3.1 温度循环(F1)968
6.3.2 护套完整性(F3)969
6.3.3 浸水试验969
6.3.4 渗水试验(F5)969
6.3.5 填充复合物滴流试验(F6)969
6.3.6 核辐照(F7)970
6.3.7 气阻(F8)970
6.3.8 耐静水压试验(F10)971
6.3.9 ADSS光缆热老化试验971
6.3.10 ADSS光缆冰冻试验971
6.3.11 ADSS光缆耐电痕试验971
参考文献972
热门推荐
- 1107363.html
- 1822042.html
- 59945.html
- 1747616.html
- 1145707.html
- 3691633.html
- 201625.html
- 3433615.html
- 1994203.html
- 1516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2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5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9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9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3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9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0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