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 唐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5163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87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中药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方药导论3

第一章 “方药之道”题解3

“一以贯之”的学问3

“受师不卒”的弊端4

“方药之道”的讲法5

第二章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6

不要割裂中药的整体性6

何谓“中药”6

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药的整体性7

中药的四气五味8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8

四气五味各有作用9

中药的其他自然属性9

麻黄与葱管的异同9

观鸣蝉则知蝉蜕妙用10

朱砂何以镇心安神?12

以形象思维穷究物理,明其实用13

药物的行走13

升降浮沉14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14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15

根分三部15

药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16

入气入血解17

有规律就有例外18

药的行走速度18

地道药材与顺时采摘19

地道药材举例19

地产药材20

药材须顺其自然属性而采摘21

药物的人工属性22

炮制22

附子的炮制22

半夏的炮制23

地黄的炮制24

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则24

配伍26

如何调动自然的力量27

灵气与自然27

学识与师承29

不做独臂侠30

第三章 方和药的关系31

君臣佐使31

君臣佐使的团队分工32

君药:治病还是控局?32

佐药:既帮助又不帮助35

佐药的运用体现临床的功夫36

用药如用兵,用方如用阵37

知药善用好比知人善任37

用方如用阵38

不可死守成方40

九分药一分方41

“以方说理”时期41

“理法方药俱全”时期43

第四章 如何把握药性45

药分三品45

上品药应天,行王道45

中品药应人,行人道46

下品药应地,行霸道47

亲贤臣,远小人48

药有七情49

“七情”解49

诡道与平衡机制50

药分五部52

中药众多,五行统括52

书上的讲法与师门的传授52

第二卷 桑之属-木部方药57

第一章 木部方药概论57

木性解57

桑性解59

第二章 桑叶与发散类方药60

桑叶祛风60

得箕星之精,搜肝络风邪61

秉青帝之权衡,善泄少阳气火61

桑麻丸62

深交便觉不寻常63

桑叶收汗63

桑叶补精髓64

桑菊饮65

桑菊为君66

薄荷:辛凉解表67

连翘:苦寒清里67

杏仁桔梗,升降之机68

芦根甘草养中焦69

识药如识人70

辛凉三剂70

银翘散71

散剂与汤剂71

银花连翘71

银翘散中的解表药72

银翘散中的清里药73

最常见的风热感冒过程74

麻杏石甘汤76

麻杏石甘汤的剂量76

麻黄77

麻黄石膏之配伍78

杏仁与上几方的先煎后下问题79

香薷饮80

香薷80

香薷饮方义81

新加香薷饮81

藿香正气散82

藿香82

藿香正气散方义83

九味羌活汤84

羌活84

九味羌活汤的方义85

玉屏风散86

频繁感冒的原因86

玉屏风散的方义87

中成药与自制玉屏风散88

第三章 桑枝与驱风通络类药89

桑枝89

桑枝性状89

走四肢肩颈的常用药90

桑枝煎与白癜风的治疗思想91

桑枝与桂枝92

羌活和独活93

羌活、独活的作用93

扶正去邪费拿捏94

五加皮95

仙家养生要药95

五加皮的作用96

秦艽与威灵仙96

秦艽性凉97

秦艽的配伍及使用97

化骨神丹威灵仙98

路路通与伸筋草99

痹证常用四物汤加减99

路路通,通全身101

治风湿的药为何那么多102

舒筋常用伸筋草102

第四章 桑寄生与桑白皮104

桑寄生104

真品桑寄生为何难得104

祛风上行105

桑寄生何以能安胎106

用药中的形象思维106

杜仲寄生107

杜仲引气血下行108

杜仲的使用禁忌108

桑白皮109

桑白皮的采集109

何谓“杀人”109

桑白皮的作用110

韧性111

泻白散112

泻白散的方义114

地骨皮114

第五章 桑葚与桑螵蛸116

桑葚116

桑葚形状及制法116

养阴祛风117

明目养生117

主祛内风118

桑螵蛸119

动物药须用之有节119

桑螵蛸的形状及形成119

野性的刚猛120

收摄之性121

中药的作用不是机械的122

归经与禁忌123

第六章 白僵蚕与祛风息风类药124

白僵蚕124

白僵蚕的来源124

物尽其用125

僵蚕属金,金药治风126

白僵蚕治小儿惊痫夜啼126

杀三虫127

美容要药白僵蚕128

白僵蚕的炮制128

僵蚕地龙配伍129

牵正散130

口眼歪斜130

白附子130

蝎子131

风邪概要132

蛇132

蛇的性能133

蛇得酒则良133

蛇蜕134

处方用药,要留有余地135

半夏白术天麻汤136

天麻的性能136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137

天麻钩藤饮138

天麻、钩藤配伍139

钩藤的性能及选择139

石决明与贝壳类药140

追捕与解回140

天麻钩藤饮中辅助药物141

镇肝息风汤142

镇肝息风汤的药序无需调整142

肝气过旺的表现143

泰山压顶,重兵镇压143

刚柔相济,好生安抚144

第七章 蚕砂与粪便及明目类方药146

晚蚕砂146

升清降浊而祛风146

清肝明目148

蚕矢汤148

其他粪便类药150

夜明砂150

望月砂150

走而不守,迅速泻火151

其他清肝明目药152

谷精草152

密蒙花152

决明子153

刺蒺藜154

眼科病与眼科医155

第三卷 桂之属-火部方药159

第一章 温热药概论159

温热药的作用159

逐寒159

回阳救逆160

温补161

温通162

温化163

温热药的滥用之处164

壮阳、催情164

大热之药不可用于养生165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166

第二章 桂167

桂枝168

以枝入肢168

桂枝入血分169

桂枝汤169

仲景以桂枝汤为例,指明加减大法170

调和营卫,整理气机170

太阳伤风,用桂枝汤171

调和营卫以治汗证171

桂枝汤的原方172

桂枝汤的主药173

桂枝白芍临床应用举隅173

桂枝汤与方剂的加减之道175

不可拘泥伤寒古方178

麻黄汤179

麻黄汤方义179

结合五行,安抚脾土180

思考麻黄,追求平和用药181

麻黄加术汤181

第三章 艾叶183

艾叶性能183

地道的艾叶及其采收的季节183

生艾与熟艾184

艾灸185

蕲艾的温煦和通透185

艾灸的要求186

灸关元不可滥行187

艾叶的其他外用方式188

含有艾叶的内服方189

艾附暖宫丸189

胶艾四物汤190

临床方药平衡问题191

第四章 肉桂193

肉桂及其温肾之功193

最好的肉桂193

八味地黄丸194

肾阳之伤195

外邪伤肾,肾必先亏195

房事后误犯寒凉,最伤肾阳195

夹阴伤寒一案196

黑锡丹197

肉桂的两大妙用199

引火归元199

促进下焦气化199

五苓散200

滋肾通关丸201

肾阴肾阳与下焦湿热201

下焦气化医案一则202

第五章 其他温肾阳的药205

肉苁蓉206

肉苁蓉性状206

养肾通便206

巴戟天207

巴戟天性状207

巴戟天的温通作用208

巴戟天、肉苁蓉配伍208

淫羊藿208

峻补命门208

催情壮阳209

淫羊藿的配伍方210

淫羊藿使用禁忌210

仙茅211

温肝肾而养筋211

八味丸加仙茅力量更足211

补骨脂212

补骨脂性状212

湿热论212

调心肾之火213

固涩作用与青娥丸214

四神丸215

温热药小结216

第六章 温肝脾之药217

吴茱萸217

当归四逆汤218

盐吴萸配小茴香治疝气219

吴萸配木瓜219

吴茱萸汤220

左金丸220

左金丸与戊己丸221

下气降浊,导龙归海222

吴茱萸使用禁忌223

干姜223

干姜性状223

理中汤224

干姜的常用配伍224

豆蔻225

白豆蔻与三仁汤225

其他豆蔻226

草果与达原饮227

第七章 附子与鹿类229

附子229

附子性状及家族成员229

乌头与毒酒230

如何解附子的毒230

附子的炮制231

附子治风寒湿痹233

附子温通五脏233

附子的运用与善后234

附子的滥用与补救235

善用附子237

鹿238

鹿的性状238

鹿茸239

鹿角239

鹿筋241

第四卷 石膏之属-金部方药245

第一章 金部方药概论245

金性解245

金石之性245

石头在五行上属金247

论中医,先以中国为本247

以石膏为金石统领,辨温凉当知体用248

寒凉药249

寒凉药的作用249

甘寒药250

苦寒药251

其他寒凉药253

第二章 石膏254

石膏经文详解254

“石”字解255

“膏”字解256

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256

心下逆气惊喘258

口干苦焦258

不能息259

腹中坚痛261

除鬼邪261

产乳262

金疮263

白虎汤263

白虎汤清阳明实热264

白虎汤五大证264

白虎汤方义及熬法265

慎用白虎汤266

清胃散267

白虎汤的加减268

用到石膏的其他经典方剂269

竹叶石膏汤269

麻杏石甘汤与大青龙汤271

玉泉散271

善用石膏272

第三章 芦根、茅根、天花粉273

芦根273

利水生津通窍273

开窍和胃274

千金苇茎汤275

千金苇茎汤方解275

治疗肺痈276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疗276

清化上焦热痰277

芦笋277

芦根配伍举例及其他278

芦根配青黛278

芦根配滑石278

活水芦根,去须去节279

中药计量问题279

芦根使用禁忌280

茅根280

茅根的性状与用途280

甘寒养胃281

民间偏方,常用茅根282

茅针和茅花282

天花粉283

天花粉283

瓜蒌与瓜蒌薤白汤283

胸痹及其用药285

瓜蒌仁285

小陷胸汤286

天花粉家族药物的其他用处286

第四章 其他甘寒药288

麦冬288

药名释义288

川麦冬与杭麦冬290

气味甘平,无毒290

主心腹气结291

主伤中、伤饱291

主胃络脉绝292

主羸瘦短气293

久服轻身不老、不饥293

生脉饮294

天门冬295

“天门冬”药名释义295

天门冬的性能296

三才汤296

竹类297

竹叶297

导赤散298

竹茹300

温胆汤300

竹沥301

天竺黄302

第五章 咸寒药303

四气五味分析法303

细推物理学中药303

四气五味方阵304

车前子305

车前子的作用305

车前子利水的原理306

车前子的使用经验307

使用车前子需要注意之处307

芒硝308

从朴硝到玄明粉308

大黄芒硝309

牡蛎等咸寒海药310

生牡蛎310

煅牡蛎311

牡蛎的配伍312

浮海石313

瓦楞子314

海蛤壳314

犀角315

心有灵犀一点通315

热入营血必备药315

禁用犀角与保护犀牛316

犀角地黄汤和安宫牛黄丸317

人中白和秋石318

童便、人中白和秋石318

人中黄与金汁320

咸寒类药小结321

第六章 苦寒药323

苦寒解323

火能令人昏,寒能令人清324

亢则害,承乃制325

黄芩327

枯芩和条芩327

黄芩的配伍328

苦寒败胃与黄芩禁忌329

黄连329

黄连性能329

韩懋与交泰丸330

左金丸与治疗吐酸的方药331

香连丸与治疗痢疾的方药332

黄连的其他用途333

黄柏334

滋肾通关丸334

知柏地黄丸334

三妙散335

第七章 清肝类苦寒药336

龙胆草336

龙胆草治疗淋证337

龙胆草治眼病337

龙胆草杀虫338

龙胆草治黄疸339

皮肤病用龙胆草339

龙胆泻肝汤340

龙胆泻肝汤方义340

龙胆泻肝汤的使用及禁忌341

栀子342

先升后降,屈曲下行342

通利三焦343

栀子豉汤343

丹皮344

苦楝子345

金铃子散治痛345

川楝子配小茴香346

苦楝树的杀虫作用346

第五卷 地黄之属-水部方药351

第一章 水部方药概论351

固涩封藏之性351

滋补352

第二章 地黄354

地黄概说354

地黄的生长环境354

地黄的体用355

鲜生地、干地黄和熟地355

生地357

滋阴清火357

鲜生地凉血散血357

生地配麦冬,养神生血358

增液汤359

熟地360

熟地制法360

张景岳论熟地361

生地与熟地的选用363

固本丸与疾病的善后364

酒生地和姜熟地365

六味地黄丸366

六味地黄丸的来源366

龙宫禁方367

六味地黄丸的方义369

地黄丸家族370

知柏地黄丸371

归芍地黄丸371

杞菊地黄丸371

明目地黄丸372

七味都气丸372

麦味地黄丸373

左归和右归374

四物汤376

四物汤中的生长收藏376

养血就是养肝肾376

四物汤的加减变化377

第三章 其他养肾阴药379

玄参380

玄参的性能380

玄参与地黄的使用比较381

玄参与黄柏、知母的使用比较381

增液汤与温病后期的养阴清火382

玄参治咽痛383

玄参的明目配伍384

玄参治瘰疬384

糖尿病中用玄参385

旱莲草386

旱莲草与玄参的类似之处386

乌须发、固齿386

治灸疮发洪387

女贞子388

二至丸388

贞则多子388

女贞子的性能及用法390

第四章 养肝阴药392

当归392

引血归经,血家主药392

气血兼顾393

当归入药时的细分393

当归的常用配伍394

用于痹证395

生化汤396

当归粉不可滥用398

四物汤398

从四物汤到十全大补汤399

体虚感冒,且补且清399

常用的四物汤加减400

白芍401

收敛木气401

养肝与泻肝401

白芍的六大作用402

痛泻要方403

山萸肉403

双面属性404

肝的疏泄和肾的封藏405

固涩精气,收敛心神406

固脱406

利九窍407

六味地黄丸用山萸肉408

山茱萸与吴茱萸408

山萸肉一定要去核408

枸杞409

枸杞子409

枸杞沐浴410

养生的天时地利人和410

第五章 养心阴药412

小麦412

淮小麦与甘麦大枣汤412

小麦与面食413

浮小麦413

病态入药举例414

柏子仁415

柏为阴木415

侧柏叶416

安神润便的柏子仁416

酸枣仁418

从归经看枣仁的安神作用418

生枣仁与炒枣仁419

归脾汤420

天王补心丹421

朱砂为衣421

天王补心丹用药提示422

生脉饮的扩充423

收摄心神方能补心阴423

第六章 养脾阴之药425

山药425

得土气之冲和425

山药散邪426

固精强阴426

不能笼统地认为山药健脾427

山药的使用场合举例428

第七章 养肺阴之药429

玉竹429

清补肺阴429

玉竹在风湿病中的应用430

沙参431

润肺止咳431

治肠红下血432

滋补必兼顾润肺432

沙参代替西洋参434

用于肺痨434

用于慢性咳嗽435

沙参的使用禁忌436

第八章 养阴类动物药438

蜂蜜438

百花之精,平和甘润438

蜂蜜的作用439

蜂蜜的使用禁忌440

龟板441

自然思维与制度思维441

任督二脉442

乌龟与龟板444

大补阴煎444

酥龟板445

阿胶446

阿胶的制法446

黑驴皮447

制作阿胶所用之水447

阿胶四物汤448

阿胶使用禁忌449

第六卷 术之属-土部方药453

第一章 土部方药概论453

中部与四维453

运化454

土的特征455

运化是一个痛苦和肮脏的过程456

中医理解的运化459

模糊表述与理解运化461

第二章 白术464

白术药性解464

方茎走中焦464

采药的功夫464

补土除湿466

白术的炮制467

健脾的双向调节作用468

白术使用禁忌469

白术相关方剂470

枳术丸470

四君子汤471

理中汤472

五苓散473

第三章 苍术475

苍术药性解475

苍术与白术的异同475

苍术燥湿476

苍术的炮制方法477

平胃散479

平胃散方名含义479

香砂平胃散480

平胃散加减481

神术散482

苍术相关其他方剂或配伍483

二妙散483

三妙散484

苍术配玄参484

第四章 陈皮与各种理气药487

理气概说487

运化的关键在脾胃、气血487

理气药如何起作用488

橘类489

橘类药概观489

青皮490

橘皮和陈皮491

橘红和橘白492

橘络493

橘核494

橘叶495

橘瓤496

枳496

枳壳和枳实497

小金橘与用药的轻重刚柔498

陈皮无主见498

陈皮相关配伍和方剂500

陈皮和胃止呕的配伍500

陈皮降逆止呃的配伍501

二陈汤与热痰的化法502

便秘与和胃502

九窍不和,其治在胃504

辨证用药505

痛泻要方507

厚朴509

厚朴消胀509

虚胀慎用厚朴510

“平胃”的含义511

木香512

木香产地512

木香归三焦经513

学问的三个层面514

木香的鉴别及使用禁忌515

香连丸与痢疾515

木香配栀子用于淋证理三焦517

木香配玄胡索治一切气痛518

追虫丸519

砂仁519

砂仁的性状及产地519

入肾纳气520

香燥解腻521

保胎要药522

砂仁配木香、陈皮522

砂仁与霍乱523

第五章 解郁药525

香附525

香附的性能525

郁是什么526

越鞠丸527

逍遥散528

为何女子多郁530

香附的炮制531

香附的配伍532

川芎534

抚芎与川芎534

川芎的药性及使用禁忌534

川芎妙用举例536

第六章 化痰之药537

半夏538

体滑而用燥,通阴阳538

半夏能化各种痰540

散结解郁,降气止呕542

半夏三禁542

南星543

南星的性能543

胆南星的制法和使用544

贝母545

入肺化痰545

川贝母与浙贝母545

解肺气之郁546

散痰结547

贝母解毒的原理548

贝母与半夏的比较549

人面疮与玄学550

菖蒲551

菖蒲的性状及选择551

开窍而通心脾551

菖蒲用于霍乱和痢疾552

菖蒲的其他配伍553

昆布554

昆布和海藻554

海藻玉壶汤及反药的运用技巧555

白芥子556

白芥子的性能和用法556

三子养亲汤556

第七章 化瘀之药558

瘀血概论558

瘀血的形成558

瘀血导致的病证559

新瘀似少阳,久瘀似阳明560

丹参561

功同四物561

复方丹参片561

三七562

各种三七563

活血不伤血,止血不留瘀563

三七的服用方法564

红花564

草红花和藏红花564

红花的性能与用量565

藏红花565

桃仁566

桃仁配红花566

生生之气能辟邪567

蒲黄568

蒲黄的性能568

失笑散569

第八章 消积之药571

山楂与消食积类药572

山楂消肉积572

儿科常用药573

山楂的禁忌574

炒稻麦芽574

神曲575

化酒积576

葛根和葛花576

枳椇子576

解酒毒之药的用法577

化烟积578

化果菜之积580

草果化果菜之积580

思想与自然580

结语583

参考书目5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