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
  • 吴延海,陈光军主编;富璇,李慧贞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764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数据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概述1

第1章 绪论1

1.2 数据通信系统2

1.2.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2

1.2.2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3

1.3 数据通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4

1.3.1 数据通信研究的主要内容4

1.3.2 数据通信涉及的主要技术4

1.4.2 部分数据通信标准制定机构6

1.4 数据通信标准制定机构6

1.4.1 制定数据通信标准意义6

1.5 数据通信的应用7

1.6 小结9

1.7 习题9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10

2.1 概述10

2.2 消息、信息和信号10

2.3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12

2.3.1 模拟通信13

2.3.2 数字通信14

2.3.3 数据通信14

2.4 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15

2.4.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15

2.4.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16

2.4.3 单工传输与双工传输17

2.5.1 有效性18

2.5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8

2.5.2 可靠性19

2.6 小结19

2.7 习题20

第3章 数据通信信道21

3.1 概述21

3.2 信道特性21

3.2.1 信道分类21

3.2.2 信道特性22

3.2.3 信道容量24

3.3 有线信道25

3.3.1 双绞线25

3.3.2 同轴电缆27

3.3.3 光纤28

3.4 无线信道31

3.4.1 微波信道31

3.4.2 卫星信道32

3.5 小结33

3.6 习题33

第4章 传输技术35

4.1 概述35

4.2 基带传输技术35

4.2.1 基本概念35

4.2.2 常用基带信号波形37

4.2.3 常用基带信号码型38

4.2.4 基带传输系统40

4.3.1 基本概念45

4.3 频带传输技术45

4.3.2 二进制数字调制47

4.3.3 多进制数字调制53

4.4 小结57

4.5 习题57

第5章 调制解调技术59

5.1 概述59

5.2 调制解调器的结构59

5.2.1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59

5.2.2 调制解调器的结构60

5.3 调制解调器的功能与通信过程61

5.3.1 调制解调器的功能61

5.3.2 调制解调器的通信过程62

5.4 调制解调器的分类与标准62

5.4.1 调制解调器的分类62

5.4.2 调制解调器的标准65

5.5 调制解调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选择原则66

5.5.1 调制解调器的主要性能指标66

5.5.2 调制解调器的选择66

5.6.1 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67

5.6 调制解调新技术67

5.6.2 其他新技术72

5.7 小结74

5.8 习题74

第6章 多路复用技术76

6.1 概述76

6.2 频分多路复用77

6.2.1 频分多路复用原理77

6.2.2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78

6.2.3 FDM应用系统80

6.3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82

6.3.1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原理82

6.3.2 PCM基群帧结构84

6.3.3 PCM高次群86

6.3.4 时分复用技术和频分复用技术的比较87

6.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87

6.4.1 统计时分复用原理87

6.4.2 同步时分复用与统计时分复用的比较90

6.5 码分多路复用91

6.6 密集波分复用92

6.7 数字复接技术93

6.8 小结94

6.9 习题95

第7章 同步技术96

7.1 概述96

7.1.1 不同功能的同步96

7.2 载波同步97

7.1.2 不同传输方式的同步97

7.2.1 插入导频法98

7.2.2 直接提取载波法99

7.2.3 载波同步的性能指标102

7.3 位同步102

7.3.1 外同步法102

7.3.2 自同步法103

7.3.3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105

7.4 群同步106

7.4.2 连贯式插入法107

7.4.1 起止式同步法107

7.4.3 间歇式插入特殊码字同步法112

7.5 网同步114

7.5.1 网同步的基本概念114

7.5.2 全网同步系统114

7.5.3 准同步系统115

7.6 小结117

7.7 习题117

8.2 电路交换技术119

8.1 概述119

第8章 交换技术119

8.3 报文交换技术123

8.4 分组交换技术124

8.5 X.25分组交换技术126

8.6 帧中继技术FR127

8.6.1 帧中继概述127

8.6.2 帧中继的帧格式128

8.7.2 ATM协议参考模型129

8.7.1 ATM概述129

8.7 ATM交换技术129

8.6.3 帧中继的应用129

8.7.3 ATM的信元格式132

8.7.4 ATM的工作方式132

8.8 小结134

8.9 习题134

第9章 数据通信的接口与规程135

9.1 概述135

9.1.1 接口特性136

9.2 RS-232C/V.24接口138

9.1.2 接口标准138

9.2.1 功能特性139

9.2.2 过程特性142

9.2.3 电气特性143

9.2.4 机械特性143

9.2.5 RS-232C的应用144

9.3 X.21标准146

9.3.1 功能特性146

9.3.2 过程特性147

9.3.3 电气特性148

9.3.4 机械特性149

9.3.5 X.21b建议149

9.4 通用串行总线(USB)149

9.4.1 USB规程150

9.4.2 USB体系结构151

9.5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155

9.5.1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的功能155

9.6.1 基本特征156

9.5.2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的过程156

9.6 面向字符型传输控制规程156

9.6.2 传输控制字符157

9.6.3 报文格式158

9.6.4 工作过程160

9.7 面向比特型传输控制规程162

9.7.1 基本特征162

9.7.2 HDLC概述163

9.7.3 HDLC的帧结构165

9.7.4 HDLC帧类型和功能167

9.7.5 HDLC操作规程169

9.7.6 规程应用举例170

9.7.7 HDLC的子集与相关协议173

9.8 小结174

9.9 习题174

10.2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177

10.2.1 差错的来源及降低误码率的途径177

10.1 概述177

第10章 差错控制技术177

10.2.2 差错控制技术178

10.2.3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178

10.3 差错控制编码180

10.3.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180

10.3.2 差错控制编码的特性180

10.3.3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181

10.4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182

10.4.1 奇偶校验码182

10.4.3 正反码183

10.4.2 行列监督码183

10.4.4 恒比码184

10.4.5 群计数码185

10.5 线性分组码185

10.5.1 基本概念185

10.5.2 汉明码190

10.5.3 循环码190

10.6 卷积码195

10.6.1 卷积码编码195

10.6.2 卷积码的译码196

10.7 Turbo码197

10.7.1 Turbo码编码器198

10.7.2 Turbo码译码器198

10.8 小结199

10.9 习题199

第11章 数据通信网201

11.1 概述201

11.2.2 局域网的组成202

11.2.1 局域网的定义202

11.2 计算机局域网202

11.2.3 局域网的基本技术203

11.2.4 局域网标准206

11.2.5 常见的局域网206

11.3 分组交换数据网207

11.3.1 分组交换网的现状207

11.3.2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207

11.3.3 分组交换网的协议211

11.3.4 路由选择及流量控制技术212

11.3.5 分组交换网的特点及业务功能215

11.3.6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216

11.4 数字数据网(DDN)217

11.4.1 数字数据网的组成218

11.4.2 数字数据网的结构220

11.4.3 DDN的接入方式及特点220

11.4.4 DDN的业务功能及应用221

11.4.5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221

11.5.1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发展与现状222

11.5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222

11.5.2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简称ISDN)223

11.5.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32

11.6 宽带IP网234

11.6.1 IP网络的发展与现状234

11.6.2 宽带IP网络协议(IPv6)235

11.6.3 宽带IP传输239

11.6.4 宽带IP交换243

11.7 接入网245

11.7.1 接入网概述246

11.7.2 有线接入网技术248

11.7.3 无线接入网技术252

11.8 小结255

11.9 习题256

第12章 数据通信组网设备259

12.1 概述259

12.2 数据终端设备259

12.2.1 数据终端设备的组成及分类259

12.2.2 常见数据终端设备260

12.3 线路终接设备263

12.3.1 调制解调器263

12.3.2 声耦合器265

12.4 传输控制设备266

12.4.1 多路复用器266

12.4.2 集中器268

12.4.3 前置处理机270

12.5.2 通信控制设备的功能及类型272

12.5.1 通信控制设备的地位及作用272

12.5 通信控制设备272

12.5.3 通信控制设备组成及工作过程273

12.6 其他设备277

12.6.1 自动辅助设备277

12.6.2 专用设备279

12.7 小结284

12.8 习题285

13.2.1 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286

13.2 多媒体通信的基础知识286

第13章 多媒体数据通信286

13.1 概述286

13.2.2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289

13.2.3 多媒体通信的标准290

13.3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291

13.3.1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291

13.3.2 视频(图像)信息处理技术295

13.3.3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300

13.4.1 多媒体通信对通信网的要求301

13.4 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301

13.4.2 现有网络对多媒体通信的支撑情况302

13.4.3 多媒体实时通信协议305

13.4.4 多媒体通信的用户接入技术310

13.4.5 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310

13.5 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311

13.5.1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组成及特点311

13.5.2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312

13.5.3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相关标准312

13.5.4 基于特定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终端314

13.6 多媒体通信同步技术318

13.6.1 同步的概念318

13.5.5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318

13.6.2 同步的类型319

13.6.3 同步的分级319

13.6.4 同步的模型320

13.7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321

13.7.1 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类型321

13.6.5 同步的实现321

13.7.2 多媒体通信业务的应用323

13.7.2 多媒体通信应用举例324

13.8 小结327

13.9 习题328

附录329

附录Ⅰ ITU-T V系列建议(电话网上数据通信的标准)329

附录Ⅱ ITU-T X系列建议(公共数据网数据通信标准)331

附录Ⅲ ISO数据通信标准336

参考文献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