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曹利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94266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引言1
第一编 中华美学的原初结构1
第一章 人格美学的自觉1
第一节 孔子的“仁”学美学1
一 “仁”的美学内涵2
二 “义”——人格美的展示7
三 “中和”——群体审美意识的觉醒8
四 礼 乐 诗12
一 “充实之为美”18
第二节 孟子对人格美的扩展18
二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9
三 “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1
第三节 《周易》对人格美的弘扬22
一 中和之美24
二 阳刚与阴柔之美27
三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博采众美29
第二章 实用美学的萌发32
第一节 墨子实用美学思想的历史评价32
第二节 “非乐”的美学价值34
第三节 美的本质初探37
一 美的功利性37
二 美的客观性38
三 美的直观性39
第四节 “体爱”——人格美40
第三章 意境美学的滥觞42
第一节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美学思想42
一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2
二 “柔弱胜刚强”44
三 “见素抱朴”46
四 “大音希声”46
第二节 庄子以“气”为核心的美学思想48
一 美的本体论48
二 审美论52
三 创美论57
第四章 创造美学的发端62
第一节 韩非以“法”为核心的美学思想62
一 “得事理,则必成功”62
二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66
三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69
第二节 《管子》论“道”“气”“虚”“静”73
一 论“道”74
二 论“气”75
三 论“虚”“静”76
第一节 从天人之分到天人之合78
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78
第五章 中华美学的第一次综合78
二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81
三 “必有征知”必缘“天官”85
四 论“乐”88
第二节 从生命本体论到艺术特征论89
一 《吕氏春秋》美学思想的渊源90
二 “精气之集也”92
三 “心必和平然后乐”95
四 音乐艺术特征论98
第一节 中西初始美学产生的基础比较102
一 有相对自由的历史条件102
第六章 中西初始美学的比较102
二 有相对繁荣的经济基础103
三 有相对丰富的文化艺术104
四 有相对活跃的学术气氛104
第二节 中西初始美学比较106
一 和谐与中庸107
二 再现与表现109
三 功利与教化112
第二编 中华美学的交融汇合117
第七章 以道家为主体的美学思想117
第一节 论真 善 美117
二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121
一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121
第二节 论美的特性121
三 “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123
第三节 论美感的特性124
一 “见日月光,旷然而乐”124
二 “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125
三 “有感而自然者也”125
四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126
第四节 形 神 气的美学意义126
第五节 论美育128
一 “芳泽所施”128
三 “化耀如神”129
二 “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129
第八章 以儒家为主体的美学思想131
第一节 中华第一部系统的美学论著131
第二节 “乐”的产生133
一 “人心感于物也”134
二 从心物感应到天人感应135
第三节 “乐”与社会生活136
一 “功大者其乐备”136
二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137
第四节 “乐”的美感特性138
一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138
二 “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139
三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40
第一节 “天人感应”说143
第九章 天人应感的美学意蕴143
第二节 论天地之美147
第三节 论美育150
第十章 以道融儒的美学思想154
第一节 “弸中而彪外”154
第二节 “丽以则”与“丽以淫”156
第三节 “重言 重行 重貌 重好”159
第十一章 忧患意识的美学意蕴162
第一节 个体与社会的冲突162
一 人生的遭遇163
二 独立的人格163
三 投身于现实164
第二节 物欲与审美的统一165
第三节 史学与美学的融合167
一 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167
二 从个人哀怨到社会性悲剧168
三 展示丰富的人物画卷169
第四节 科学与艺术的交汇170
第十二章 中华美学的第二次综合173
第一节 论“真美”173
一 “真美”概念的提出174
二 “真美”的科学基础175
三 “真美”的批判意识176
四 “真美”的辩证思想177
五 “真美”的局限性178
第二节 论艺术178
一 “实诚在胸臆”178
二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180
三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181
第三编 中华美学的建构体系183
第十三章 哲学思潮与美学183
第一节 玄学与美学183
一 “以无为本”184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188
三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192
第二节 佛学与美学195
一 道安“本无”说的美学思想196
二 慧远“形尽神不灭”的美学思想200
三 “象外”论与“顿悟”说的美学意义205
第三节 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209
一 “气”209
二 “神”210
三 “象”212
四 “骨”213
五 “味”214
六 “妙”216
七 “虚”218
第一节 诗歌222
第十四章 艺术的发展222
第二节 小说227
第三节 书法228
第四节 绘画 雕塑231
第五节 音乐 舞蹈235
第十五章 艺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238
第一节 文学理论240
一 “文以气为主”240
二 “文以情生,情因物感”245
第二节 音乐理论253
一 阮籍的《乐论》254
二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259
第三节 绘画理论266
一 “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267
二 “澄怀味象”272
三 “画之情也”276
四 “气韵生动”278
第四节 书法理论282
一 文字与书法283
二 论“字势”284
三 论“篆势”286
四 论“隶势”289
五 论“草书势”290
第一节 《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背景294
第十六章 中华美学体系的形成294
一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296
二 知识分子的二重心态297
三 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发展299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302
一 自然观的唯物主义303
二 社会观的唯心主义305
三 美学观的朴素辩证法309
第三节 美的本体论309
第四节 论美的规律312
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312
二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13
三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15
第五节 论艺术规律317
一 艺术创作的思维特性(“神思”)318
二 艺术创作的风格与个性(“体性”)319
三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风骨”)320
四 艺术作品的继承和创新(“会通”)321
五 艺术作品的情感与形式(“精采”)322
六 艺术的形式美要素322
七 艺术的表现手法323
八 艺术家论324
九 艺术批评与鉴赏324
十 对艺术的时代考察324
结束语326
热门推荐
- 1260504.html
- 1187349.html
- 2063780.html
- 1436624.html
- 504991.html
- 1646977.html
- 3360285.html
- 3866985.html
- 193727.html
- 6517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6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3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4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7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5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7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4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