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人类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增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870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教育人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人类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1
一、探寻教育生成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2
二、推动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型4
三、发挥教育人类学的决策功能5
四、建立中国教育人类学9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主题9
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10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13
三、当代教育人类学学科的主题建构16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20
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概念21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25
三、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7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31
第一节 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31
一、人类学产生及其作用31
二、人类学走向教育的必然34
三、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学科联姻基础36
四、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形成37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39
一、启蒙阶段39
二、应用性学科阶段41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阶段44
一、草创时期48
第三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48
二、形成探索性学科时期50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时期51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体系59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上)59
一、对理论分析框架的探讨59
二、本质生成模式62
三、工具主义模式64
四、互动传递模式66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下)70
五、系统共生模式70
六、信息系统论模式74
七、生态学模式76
八、进化论模式78
九、简要评价79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研究特性80
一、教育人类学研究目的80
二、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特点82
三、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85
第四章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及其运用88
第一节 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88
一、人种志概念及其意义88
二、教育人种志概念及研究意义92
第二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性94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类型94
二、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96
三、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标准98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案的选定101
第三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程序及策略101
二、田野工作开展103
三、教育参与观察104
四、深度访谈105
五、口述历史研究法105
六、教育人种志研究的资料工作106
第四节 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实例108
一、黄瑞琴《幼稚园园长的教室观点之研究》(1991)108
二、张芬芬《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潜在课程之人种志研究》(1991)109
三、齐学红《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学生自主性问题研究》(2000)110
第五节 成为一名人类学者意味着什么117
一、建立文化洞察力117
二、田野工作的专业素养118
三、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119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生成120
第一节 人与教育120
一、人与人的本质120
二、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122
第二节 人的未特定化与教育特性129
一、未特定化与人的生成129
二、人的可塑性与可教育性132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自我定义136
一、人与人的自我定义136
二、作用人的自我定义的因素139
三、教育在人自我定义中的作用141
第四节 人的生成与教育的作用143
一、人的生成特征144
二、人的生成之教育作用146
三、人的生成与教育本体151
第六章 教育与人类进化158
第一节 文化进化与教育起源158
一、文化进化理论概述158
二、教育起源研究概要162
三、人类诞生与教育起源166
四、人类教育的本质特性172
第二节 教育进化模式与人类文化适应机制175
一、教育进化的文化模式175
二、人类社会文化适应性178
三、教育进化的文化性与教育定义180
一、教育演进时代与人类进步182
第三节 教育演进与人类发展182
二、教育进化与人类的教育意识188
三、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189
第七章 教育与民族发展191
第一节 文化模式与民族192
一、文化模式与民族形成192
二、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195
三、民族文化模式与教育197
第二节 民族发展中的教育演变201
一、民族发展与教育模式201
二、民族发展与教育创新205
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民族的发展208
一、教育的文化积淀、保存功能209
二、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209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210
四、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211
五、教育文化功能的运作及表现形式212
第四节 教育文化价值观与民族发展214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教育价值观215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取向217
三、西方民族文化精神与教育价值观218
四、民族教育价值观与民族教育行为选择220
第八章 教育与文化演进223
第一节 教育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23
一、文化的概念与理论223
二、文化构成的元素及其功能226
三、文化分析229
四、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230
一、文化视野中的教育功能232
第二节 教育与文化价值232
二、文化价值对教育的影响234
三、文化价值认同与教育237
第三节 文化变迁与教育241
一、文化变迁的原理241
二、文化变迁与现代化244
三、文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246
四、文化现代化的态度及其选择模式248
第四节 文化变迁与人的适应249
一、文化适应的过程与结构250
二、文化适应态度及其选择模式252
三、行为变化与心理压力254
一、个体文化适应原理257
第九章 教育与个体文化过程257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文化适应257
二、个体文化适应过程259
三、个体文化适应的反应方式及教育对策266
第二节 教育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发展269
一、教育文化不连续性分析269
二、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文化适应271
三、不同类型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适应274
第三节 教育与个体人格生成277
一、塑造人格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277
二、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对人格生成的影响281
第十章 教育与人的生物适应性285
一、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基础286
第一节 人的生物性与教育演进286
二、人的生物研究开创现代教育288
三、现代生物学与当代教育改革289
第二节 教育的生物文化特性分析292
一、教育与人的生物文化性292
二、教育与人的生物遗传294
三、人的生长模式与教育的作用297
四、教育的生物功能与人格发展298
五、教育在文化进化与人的遗传中的作用299
第三节 教育生物文化功能与优生优育301
一、优生学与生物工程学301
二、优育与教育工程学303
一、学校的人类学定义305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人类学分析305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305
二、学校教育的生态学研究309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学校教育315
一、学校与跨文化教育315
二、学校跨文化教育问题分析318
第三节 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320
一、学生呼声:为什么教育必须是多元文化的321
二、课程改革:如何剔除偏见与歧视322
三、教学反应:多元文化教学有哪些主要策略324
四、教师关注: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应思考什么问题327
第一节 学校课堂人种志概述330
一、教育人种志与课堂人种志330
第十二章 学校课堂人种志研究330
二、课堂人种志的基本含义332
第二节 课堂人种志的研究特点336
一、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336
二、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338
三、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340
四、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342
第三节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过程343
一、确定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对象344
二、课堂人种志中的“参与观察”345
三、课堂人种志报告的撰写346
第四节 课堂人种志研究案例分析348
一、国外的研究案例分析348
二、中国的研究案例分析351
第十三章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362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分析363
第一节 学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363
二、学生文化的主要特征368
第二节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表现特征373
一、学生文化与班级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倾向374
二、学生文化与班级生活中交往行为的调适377
第三节 学校教育变革下的学生文化382
一、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观反思383
二、理解和接纳学生文化384
三、班级文化建设387
第一节 教师文化的人种志研究概述389
一、教师文化的实地研究389
第十四章 教师文化的人类学研究389
二、教师文化的叙事研究394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成因399
一、教师的教育信念399
二、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形成因素403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408
一、教师“期望”的价值导向408
二、“有激情”的文化意义412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416
一、国际教育人类学研究走向416
二、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探析421
三、中国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427
参考文献430
后记436
热门推荐
- 2777935.html
- 33531.html
- 2817077.html
- 2939357.html
- 3615466.html
- 2284526.html
- 669282.html
- 640954.html
- 2087847.html
- 21384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48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3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82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3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7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21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