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蒋中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1165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4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7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戏曲的渊源与戏曲诸因素的发展3
第一章 从先秦歌舞到隋唐歌舞戏3
第一节 具有戏剧因素的祭祀歌舞——先秦傩舞与巫舞3
一 原始歌舞4
二 图腾与傩舞7
三 巫觋与巫舞10
四 从傩舞、巫舞的形式看中国仪式剧的雏形13
第二节 戏曲形成的重要转折点——汉代歌舞百戏16
一 汉代的歌舞百戏17
二 《总会仙倡》与《东海黄公》19
三 《辽东妖妇》与魏晋南北朝百戏22
第三节 以歌舞演故事的开始——隋唐歌舞戏24
一 隋唐歌舞戏形成的原因25
二 《大面》、《拨头》与《踏谣娘》31
第二章 从古优的表演到唐代参军戏的演出37
第一节 以讽刺调笑为主的职业演员——优人37
一 “优”及“倡优”、“俳优”37
二 优人表演的几则重要记载40
第二节 从政治讽谏到滑稽表演的转变——滑稽戏43
一 优人表演的变化43
二 优人表演的特点44
第三节 通向成熟戏剧的重要形式——唐代参军戏46
一 关于“参军戏”46
二 “参军戏”的发展48
第二编 杂剧的形成与发展55
第三章 宋代的“杂”杂剧55
第一节 宋杂剧的形成与发展55
一 北宋杂剧的形成55
二 南宋杂剧的发展56
三 宋杂剧的分期57
四 宋杂剧与金院本的异同57
第二节 宋杂剧形成的社会原因60
一 宋代都市的繁荣60
二 瓦舍勾栏的形成63
三 剧场观众的产生65
四 书会才人的出现66
第三节 宋杂剧形成的艺术原因68
一 戏曲诸要素的成熟68
二 对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71
三 向同代艺术样式的借鉴73
第四节 宋杂剧的艺术成就74
一 内容方面的成就74
二 形式方面的成就76
第四章 元代的北杂剧81
第一节 元杂剧概述81
一 元杂剧的发展轨迹81
二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83
第二节 元杂剧的形成与繁荣87
一 元杂剧形成的社会原因87
二 宋代戏、曲对元杂剧的影响91
第三节 元杂剧的发展与变革104
一 主唱脚色的改进105
二 曲牌联套的变化108
三 戏剧结构的革新111
第四节 元杂剧的衰微113
一 元杂剧衰微的标志114
二 元杂剧衰落的原因115
第五节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120
一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120
二 元杂剧的音乐结构122
三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125
四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127
五 元杂剧的人物塑造130
六 元杂剧的风格流派131
第六节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133
一 剧本文学133
二 表现形式133
三 表演艺术134
四 戏曲声腔134
第五章 明代与清代的南杂剧135
第一节 明清杂剧概述135
一 明清杂剧概略135
二 南杂剧界说136
三 南杂剧形成137
第二节 明清杂剧的形成原因140
一 明清杂剧形成的社会原因140
二 明清杂剧形成的艺术原因143
第三节 明清杂剧的发展轨迹147
一 明代南杂剧的初创147
二 明代南杂剧的繁盛150
三 清代短杂剧的出现153
第四节 明清杂剧的体制特点156
一 结构体制与北杂剧的区别156
二 表演体制与北杂剧的区别158
三 音乐体制与北杂剧的区别158
第五节 明清杂剧的衰落160
一 南北杂剧题材内容的差异160
二 案头化、主观化的日趋发展168
第三编 戏文的产生与传奇的繁盛173
第六章 宋代的戏文173
第一节 宋戏文概述173
一 宋戏文概说173
二 宋戏文产生的时间173
三 宋戏文产生的地点174
四 宋戏文的发展176
第二节 宋戏文产生的人文环境179
一 宋戏文产生的社会环境179
二 宋戏文产生的文化土壤182
第三节 戏文在宋代的发展概况187
一 初创期的宋戏文187
二 成熟期的宋戏文188
第四节 从《张协状元》看宋戏文的艺术特色191
一 人物形象的鲜明性191
二 戏剧结构的灵活性192
三 演出形式的程式性193
四 音乐曲调的丰富性196
五 演唱形式的多样性197
六 表现手段的综合性198
第五节 宋戏文在中国戏剧中的地位200
一 戏与曲的综合200
二 中国民族戏剧的开创200
第七章 元代的南戏203
第一节 宋戏文在元代的发展流变203
一 元代南戏概说203
二 元代南戏作品204
三 元代南戏作家205
四 元代南戏演出206
五 元代南戏形式208
第二节 元代南戏发展的原因210
一 内容的可看性210
二 题材的人民性210
三 形式的丰富性211
第三节 宋元南戏题材内容的丰富与扩大212
一 内容的丰富214
二 题材的扩大223
第四节 宋元南戏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创新235
一 结构形式的借鉴235
二 表现手段的创新240
第五节 宋戏文与元杂剧之比较248
一 南戏与北剧的联系248
二 南戏与北剧的区别249
第八章 明代与清代的传奇253
第一节 明清传奇概况253
一 “传奇”的由来253
二 从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转变254
三 明清传奇的分期257
第二节 明清传奇的发展轨迹258
一 明初传奇258
二 明中传奇260
三 明后传奇265
四 明末传奇277
五 清初传奇278
六 清中传奇282
第三节 明清传奇的体制及艺术特征285
一 明传奇的体制285
二 明传奇对宋元南戏的继承与发展289
三 清传奇的体制291
四 明清传奇体制的突破293
第四节 明初“四大声腔”的竞演294
一 四大声腔概述294
二 海盐腔296
三 余姚腔299
四 弋阳腔300
五 昆山腔302
第五节 昆山腔的改革304
一 昆山腔改革的人文环境304
二 魏良辅的昆山腔改革308
三 梁辰鱼的昆山腔创作311
四 昆山腔的发展与影响312
五 昆山腔的艺术特色313
第六节 弋阳腔的流变317
一 弋阳腔的流布317
二 弋阳腔的变异319
三 弋阳腔流变的原因320
四 弋阳腔的特色与风格321
第七节 明清传奇的艺术成就323
一 戏曲发展的高峰323
二 民族戏剧之大成323
第四编 地方戏的兴起与京剧的形成329
第九章 清代地方戏的勃兴329
第一节 清代地方戏概述329
一 清代地方戏的分期330
二 清代地方戏兴起的原因332
第二节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337
一 地方戏的纷呈337
二 “昆乱并奏”的出现339
三 农村地方戏的盛行341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的发展342
一 戏曲声腔系统的形成342
二 多声腔剧种的出现345
三 民间小戏的繁盛346
四 “花雅之争”的产生347
第四节 “花雅之争”及其特点347
一 “花雅之争”的第一次较量347
二 “花雅之争”的第二次较量349
三 “花雅之争”的第三次较量351
四 “花雅之争”的特点354
第五节 清代地方戏的艺术特征355
一 地方戏的剧本形式355
二 地方戏的音乐结构358
三 地方戏的表演形式359
四 地方戏的艺术风格361
第十章 京剧的形成363
第一节 “徽秦合流”阶段363
一 “四大徽班”的进京363
二 徽班演出的特点369
第二节 “徽汉合流”阶段377
一 汉戏的进京378
二 “徽汉合流”局面的形成378
第三节 “皮簧合奏”阶段381
一 皮簧戏的确立381
二 主演脚色的改变383
三 演唱语言的变化386
四 “老生三杰”的出现387
第四节 皮簧戏的京化388
一 皮簧戏京化的特点388
二 皮簧戏京化的原因389
第五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390
一 音乐体系的建立390
二 演唱语言的规范391
三 独有剧目的形成391
四 表演艺术家的出现392
第十一章 京剧的发展395
第一节 京剧发展的社会条件395
一 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395
二 善于吸收,博采众长396
三 统治者态度的改变397
第二节 京剧演出的日益活跃401
一 戏班的增加401
二 戏场的增多401
三 观众的欢迎402
四 科班的出现402
五 地域的扩大403
第三节 著名演员的大批涌现404
一 “同光十三绝”的出现404
二 “老生后三杰”的鼎足而立405
三 其他著名演员的涌现406
第四节 剧本文学的逐渐繁荣407
一 演出剧目的丰富407
二 题材内容的广泛407
三 艺术形式的鲜明408
四 京剧作家的出现409
第五节 京剧在上海的兴起409
一 京剧在上海的落脚409
二 京剧在上海的兴盛410
第五编 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的转变(1900-1937)415
第十二章 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415
第一节 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416
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416
二 “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417
第二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主张419
一 戏剧刊物的创办420
二 戏剧文章的发表421
三 戏剧观点的阐述422
第三节 戏曲改良的创作实践426
一 改良戏曲的剧本创作426
二 改良戏曲的题材内容427
三 改良戏曲的艺术形式427
四 改良戏曲的时代意识428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演出活动428
一 上海的戏曲改良活动428
二 其它地区的戏曲改良431
三 舞台演出的改良尝试432
第五节 戏曲改良的教训及意义433
一 戏曲改良失败的原因433
二 戏曲改良的历史意义434
第十三章 关于旧剧的论争435
第一节 旧剧论争的时代背景435
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戏曲舞台435
二 新文化运动对旧剧的批判436
第二节 旧剧论争的发展过程437
一 《新青年》的创办437
二 胡适等人对旧剧的批判438
三 张厚载对旧剧的维护438
四 旧剧论争的开展439
第三节 旧剧论争的主要观点440
一 提倡新剧,废除旧剧440
二 完全保存,全盘继承443
三 提倡新剧,革新旧剧445
第四节 旧剧论争的评价与影响446
一 旧剧论争的评价446
二 旧剧论争的影响447
第十四章 京剧艺术的发展与革新449
第一节 京剧审美观念的变化449
一 剧目文学性的提高449
二 整体配合的强调451
三 演唱主脚的变化452
第二节 古装新戏与时装新戏的上演454
一 古装新戏的演出454
二 时装新戏的演出455
第三节 流派唱腔的新发展457
一 京剧流派的发展轨迹457
二 “京派”与“海派”459
第四节 戏曲学校的创建461
一 各地戏曲学校的创办461
二 南通伶工学社的建立462
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创建464
第五节 走向世界的京剧艺术466
一 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466
二 梅兰芳再次访日演出467
三 黄玉麟的访日演出468
四 小杨月楼的访日演出468
五 梅兰芳的访美演出468
六 程砚秋赴欧洲考察469
七 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470
第六编 戏曲改革的开始(1937-1949)475
第十五章 对戏曲改革的重新认识475
第一节 对于“旧剧改革”的再认识475
一 戏曲为抗战服务的演出实践475
二 对“旧剧改革”的再认识477
三 戏曲改革的开展481
第二节 关于“利用旧形式”的讨论484
一 “利用旧形式”的提出484
二 “旧瓶装新酒”的讨论486
第三节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488
一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489
二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493
三 “戏剧民族形式”的三次座谈会495
四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的影响与意义497
第十六章 “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499
第一节 延安平剧研究院的成立499
一 延安的京剧演出活动499
二 鲁艺实验剧团的建立500
三 延安平剧研究院的成立501
第二节 “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506
一 对“戏曲改革”的再认识506
二 “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及贯彻实施508
第十七章 戏曲改革的实践515
第一节 《逼上梁山》与《三打祝家庄》的演出515
一 《逼上梁山》的创作与演出515
二 《三打祝家庄》的创作与演出520
第二节 欧阳予倩的戏曲改革活动522
一 抗战前的戏曲改革活动522
二 抗战中的戏曲改革活动523
第三节 田汉的戏曲改革活动525
一 田汉的戏曲活动525
二 田汉的戏曲创作529
第四节 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举办530
一 西南戏剧展览演出的举行531
二 西南剧展的两项重要内容533
第五节 袁雪芬的越剧改革活动535
一 袁雪芬越剧改革的开始535
二 “雪声”剧团的成立538
三 《祥林嫂》的成功演出539
四 越剧“十姐妹”与《山河恋》540
第七编 戏曲改革的新发展(1949-1965)547
第十八章 戏曲改革的发展轨迹(1949-1952)547
第一节 戏曲改革方针政策的确立547
一 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的成立547
二 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的成立547
三 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的成立549
四 戏曲杂志的创刊550
五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550
六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551
七 “五五指示”的颁布552
第二节 戏曲改革政策的实施553
一 戏改机构的设置553
二 戏改宣传的开展554
三 戏改理论的研讨555
四 戏改政策的实施556
第三节 戏曲演出的第一次高潮559
一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召开559
二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意义561
第十九章 戏曲改革的发展轨迹(1953-1957)563
第一节 《十五贯》的成功与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的召开563
一 戏曲移植演出的高潮563
二 剧目贫乏问题的出现564
三 《十五贯》的成功及其影响565
四 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的召开566
第二节 戏曲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的第二次高潮568
一 挖掘整理传统剧目568
二 创作新剧目569
三 地方剧种的繁荣571
四 戏曲培训的开展572
第三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的召开574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574
二 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的召开574
第二十章 戏曲改革的发展轨迹(1958-1965)577
第一节 从“两条腿走路”到“以现代剧目为纲”577
一 现代戏创作演出的繁荣577
二 “两条腿走路”的提出578
三 “以现代剧目为纲”的提出580
第二节 从“以现代剧目为纲”到“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提出583
一 戏曲改革工作的严重偏差583
二 “两条腿走路”的再次提出583
三 “三并举”剧目政策的确立584
第三节 戏曲创作演出的第三次高潮585
一 历史剧的创作586
二 传统戏的整理、加工与改编587
三 现代戏的创作演出588
第四节 戏曲改革方针的偏离592
一 “左”倾错误愈演愈烈592
二 对戏曲现状的错误判断592
第二十一章 戏曲改革的丰硕成果595
第一节 地方剧种的繁荣595
一 古老剧种的恢复596
二 年轻剧种的发展597
三 新兴剧种的产生598
四 少数民族戏曲的扶植599
第二节 剧目建设的成就599
一 传统戏的整理改编599
二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602
三 现代戏的创作604
第三节 戏曲形式的革新606
一 传统戏的加工607
二 现代戏的创作608
第四节 戏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610
一 戏曲改革的经验610
二 戏曲改革的教训613
第八编 戏曲创作的畸形发展(1966-1976)619
第二十二章 一花独放的“样板戏”619
第一节 “样板戏”的由来619
一 “样板戏”的含义619
二 “样板戏”的形成620
第二节 “样板戏”的理论623
一 “样板戏”的理论体系623
二 “三突出”的理论624
第三节 对“样板戏”的评价627
一 对“样板戏”的恰当评价627
二 “样板戏”的艺术弊端628
三 历史地看待“样板戏”629
第二十三章 “文革”对中国戏曲的破坏631
第一节 党的文艺方针遭到肆意践踏631
一 取消党的文艺方针631
二 大搞文化虚无主义632
第二节 戏曲事业历尽摧残633
一 地方剧种的取消633
二 对艺术家的迫害634
三 戏曲舞台的萧条635
第九编 戏曲的振兴与探索(1977-1999)641
第二十四章 新时期戏曲艺术的复苏641
第一节 戏曲领域的拨乱反正642
一 “双百”方针的重申642
二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643
三 受迫害艺术家的平反昭雪644
第二节 戏曲队伍的重建646
一 剧种、剧团的恢复646
二 中老年艺术家青春的焕发647
三 青年演员崭露头角650
第三节 上演剧目的丰富652
一 传统剧目的恢复652
二 创作剧目的涌现653
三 国庆献礼演出的成功举行654
第四节 艺术教育与研究的恢复656
一 艺术教育的恢复656
二 研究机构的重建657
第二十五章 创作演出的繁荣659
第一节 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的召开659
一 演出剧目的失调659
二 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的召开660
第二节 戏曲演出的繁荣663
一 综合性演出664
二 古装戏演出667
三 现代戏演出669
第三节 剧目创作的新成果672
一 各类创作会议的召开672
二 剧目创作的丰收676
三 剧目评奖的开展678
第四节 新时期剧目创作的特点680
一 传统戏整理改编的特点680
二 新编历史剧创作的特点682
三 现代戏创作的特点685
第二十六章 演出困境的出现与“戏曲危机”的讨论689
第一节 演出困境的出现690
一 “戏曲危机”的产生690
二 “戏曲危机”的原因692
第二节 关于“戏剧观”的论争694
一 戏剧观的探讨694
二 戏剧观论争的价值与意义695
第三节 关于“戏曲危机”的讨论696
一 “戏曲危机”的提出696
二 “戏曲危机”的讨论698
第二十七章 戏曲改革的新举措703
第一节 “振兴戏曲”的提出703
一 “振兴川剧”的提出703
二 “振兴戏曲”的开展704
第二节 戏曲会演的改进与制度化707
一 中国艺术节的举办707
二 中国戏剧节的举办708
三 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710
四 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711
第三节 建立和改进各类戏剧评奖713
一 曹禺戏剧文学奖713
二 中国戏剧“梅花奖”714
三 中国戏剧“文华奖”715
第四节 多渠道培养戏曲表演人才717
一 “浙江小百花”的崛起717
二 各类培养戏曲新人的举措718
第五节 剧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719
一 剧团体制改革的开始719
二 剧团体制改革的深化721
第二十八章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戏曲723
第一节 关于当代戏曲的新思考723
一 “戏曲危机”讨论的再度热烈723
二 “戏曲危机”讨论的深入开展726
第二节 戏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729
一 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729
二 当代戏曲的思想内容730
三 当代戏曲的人物塑造732
四 当代戏曲的创作手法733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739
热门推荐
- 369359.html
- 2788208.html
- 1038150.html
- 799004.html
- 175330.html
- 1882486.html
- 398845.html
- 651040.html
- 1169661.html
- 2286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6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3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8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1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2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3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0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59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