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
  • 张明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1640801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市场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市场竞争的性质与作用1

第一节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质疑1

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竞争的结果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吗2

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生产无政府状态起因于竞争吗3

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是性质等同的一个规律,还是性质迥异的两个规律5

第二节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经济危机的不同作用7

一、竞争的依存条件与固有要求8

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依存条件与固有要求11

三、经济危机不是竞争作用的结果,而是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结果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竞争没有消极作用18

一、竞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19

二、竞争的作用是积极的19

三、供求失衡不是竞争的消极作用20

四、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1

五、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实现22

六、竞争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23

七、竞争不会导致经济犯罪2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横向考察25

一、生产竞争机制25

二、分配竞争机制26

三、交换竞争机制27

四、消费竞争机制28

第五节 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33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33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35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38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41

第二章 市场及其运行机制44

第一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44

一、市场内涵分析44

二、市场类型分析47

三、市场结构分析53

第二节 正确认识市场供求关系56

一、影响市场供给量的因素56

二、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因素58

三、正确认识市场供求的变动趋势60

第三节 市场信号机制62

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63

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67

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70

第四节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与完善市场规则体系74

一、市场规则75

二、市场规则体系76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78

第三章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83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83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83

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86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87

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90

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95

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97

第二节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102

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102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106

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109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114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114

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117

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11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121

一、联系方式比较121

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122

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123

四、平衡方式比较124

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124

第五节 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125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126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128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129

第四章 产权与委托代理134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起源及内涵134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及特点135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136

三、交易费用概念的产生138

四、交易费用的外延拓展140

五、科斯定理142

第二节 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144

一、产权的基本内涵144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147

三、产权类型150

四、产权制度安排154

五、产权配置157

第三节 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159

一、企业产权制度比较160

二、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162

三、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164

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166

五、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168

第四节 产权理论对推进企业改革的启示170

一、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70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177

三、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180

四、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184

第五章 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187

第一节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187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188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190

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196

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198

第二节 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203

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204

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207

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209

第三节 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与财务报表212

一、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213

二、核查和甄别企业的财务报表219

第四节 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222

一、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223

二、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负债压力227

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229

四、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232

第六章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235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一个理论来源235

一、韦伯的运费最小工业布局理论236

二、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工业布局理论237

三、韦伯的工业集聚论239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及其溢出效应240

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241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类型244

三、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246

四、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248

第三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250

一、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250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253

三、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255

第四节 台州产业集群及其技术创新方向258

一、台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色259

二、台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261

三、台州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270

四、台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271

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276

一、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277

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278

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281

四、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285

第七章 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289

第一节 我国就业政策60年变迁纵向考察289

一、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290

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进的四大步骤29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295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50年变迁纵向考察299

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299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301

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305

第三节 我国宏观调控50年纵向考察307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308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310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314

第四节 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318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318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319

三、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323

第五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329

一、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330

二、完善经济法规330

三、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331

四、变动经济参数331

五、加强道德规范建设332

六、健全监督体系333

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333

八、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334

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334

十、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335

第八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337

第一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337

一、经济区的内涵338

二、经济区的类型339

三、划分综合经济区的一般原则340

四、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342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考察344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344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352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354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356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356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358

七、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35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360

一、区域利益规律361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362

三、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364

四、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366

五、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369

第四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370

一、世界发展大趋势371

二、区域发展模式比较372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375

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应突破资本瓶颈制约378

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378

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380

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380

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381

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382

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382

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383

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383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384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384

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389

三、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391

第七节 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393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394

二、统一城乡财政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396

三、统一城乡税收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398

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00

第九章 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403

第一节 信用与科技信用403

一、信用概述404

二、我国与西方信用模式的比较410

三、科技信用的内涵与外延414

第二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现象415

一、科技成果研究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415

二、科技成果开发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418

三、科技成果转让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421

第三节 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演进424

一、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424

二、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425

三、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427

四、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430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432

一、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433

二、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433

三、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434

四、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435

五、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436

六、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438

七、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439

八、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机制440

第十章 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442

第一节 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442

一、健全政府和国会的科技创新组织443

二、完善国家科学院系统的组织机构444

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445

四、高校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446

五、发挥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创新功能447

第二节 美国运用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447

一、运用土地政策树立创业创新恒心447

二、运用专利政策激发社会创新热情449

三、运用投入政策夯实科技创新微观基础449

四、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450

五、运用风险投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451

六、运用技术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452

七、运用政策合力全面提升创新实力454

第三节 美国专利制度演变的纵向考察455

一、美国专利制度的产生456

二、19世纪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措施457

三、20世纪以来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对策458

四、建立专利保护的专职管理机构461

第四节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与启示463

一、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463

二、德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启示466

第五节 瑞典高效的创新政策运行机制468

一、建立和健全创新政策体系468

二、完善创新政策的实施机制470

三、运用政策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473

第六节 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475

一、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475

二、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478

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479

第七节 以色列高效创新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82

一、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提高创新活动决策水平482

二、通过多层次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484

三、通过科技计划导向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研发水平487

参考文献491

后记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