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仲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560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法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项展示中华民族政治创造智慧的伟大社会系统工程1
一、《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的宗旨和理论体系3
二、研究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法治的特定内涵及其与人治的根本区别6
(一)人治的特定内涵和基本特征7
(二)法治的特定内涵和基本特征8
(三)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9
三、研究法治国家建设必须搞清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和我们的奋斗目标14
(一)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14
(二)我们的奋斗目标17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一项展示中华民族政治创造智慧的伟大社会系统工程18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指导思想理论建设27
第一章 法治——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进步的客观必然要求27
一、法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28
(一)经济基础对法制的决定性作用29
(二)法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性反作用30
二、人治是自然农业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32
三、法治是商品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35
(一)法治是商品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35
(二)市场经济本身也是法治经济37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40
(一)法治在中国孕育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和曲折性的深层经济根源40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44
第二章 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48
一、法治与政治基础的关系48
(一)对政治概念应有新的全面的理解48
(二)法制与政治的关系51
(三)法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53
二、社会治理方式和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不同的特征57
三、民主、法治——近现代政治文明的两大基本标志63
四、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67
(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成熟发达的民主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67
(二)我国现行民主制度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不完善性和不成熟性71
五、由“官本位”向“人民本位”的彻底转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75
(一)“官本位”现象的历史剖析75
(二)“官本位”的严重危害性80
(三)由“官本位”向“人民本位”的彻底转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82
第三章 科学的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理论与法治的“中国特色”8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87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87
(二)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92
二、治国有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但没有单一固定的历史模式97
三、中国特殊的国情,必有特色的法治100
(一)法治在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中国特色101
(二)法治在组织管理国民经济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方面的中国特色105
(三)法治在组织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中国特色108
(四)立法体制和立法原则上的中国特色109
四、法治为本,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111
(一)治国必须发挥各种治理手段的综合效应111
(二)法治是最根本最有效力的国家治理方式与手段113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16
(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优势缺陷上的互补性,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根本依据117
(二)以德治国的内涵和任务要求119
(三)如何正确看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20
(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政治艺术122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运作体制和法制建设127
第四章 依法治国首先必须要有适合法治运作的科学顺畅的新型政治体制127
一、刻骨铭心前苏联、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128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132
三、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135
(一)对现行执政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弊端的分析136
(二)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142
四、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是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政治保证144
(一)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是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政治保证144
(二)改善党政关系探索中遇到的困惑146
(三)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改革政治体制的新思路147
(四)其他民主法治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法律制度简介154
五、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从严治党,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政治保证157
(一)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制度关联着国家命运,必须为国家民主制度作出典范,提供政治保证157
(二)对执政党内部选人用人机制和领导管理体制弊端的分析160
(三)执政党内部选人用人机制和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164
第五章 建设权威性强力型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政权组织基础167
一、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衡式的共和制度与我国民主集中制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利弊的比较分析169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衡式的共和制度的利弊170
(二)我国民主集中制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利弊181
二、建设权威性强力型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政权组织基础191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94
(一)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195
(二)必须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化201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代表队伍是依法治国的基干力量206
第六章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209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210
二、我国立法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制约影响立法质量水准的消极不利因素215
(一)我国立法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215
(二)制约影响立法质量水准的消极不利因素217
三、立法观念与立法工作方法的更新与完善219
(一)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219
(二)由以确认维护公共权力行使为重心向以确认保障公民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为重心的转移221
(三)克服因循守旧与盲目照抄两种倾向,立足国情,科学地进行法制借鉴与创新224
(四)面向世界,实现立法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统一227
(五)坚持领导、法律专家、实际工作者三结合的立法工作方法和立法论证会制度、听证会制度、民众参与制度,提高立法质量228
四、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的健全与完善232
(一)“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的利弊232
(二)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的健全与完善234
五、适应新时代的形势任务需要,积极稳妥地循序渐进地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36
第七章 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法制化、精干化与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240
一、政府职能设计的科学化240
(一)传统政府职能体系的弊端240
(二)政府职能设计的科学化243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精干化与法制化246
(一)当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47
(二)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精干化法制化的正确途径与根本措施248
三、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与高效化251
(一)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251
(二)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科技革新252
四、健全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实现政务公开化、廉洁化258
(一)现行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弊端与缺陷258
(二)实施“阳光”工程,实现行政权力监督社会化259
第八章 实现司法独立、公正、廉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262
一、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263
(一)受当地党政权势的非法控制、干扰、对抗太大,无法做到独立、公正263
(二)受当地财经管理体制的制约干扰太大,不能适应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264
(三)缺乏防范司法消极腐败现象的健全严密的法制措施265
(四)司法运作体制和程序存在着不科学性不健全性266
二、司法组织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267
(一)司法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267
(二)司法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270
三、司法财经管理体制的改革271
四、防治司法消极腐败现象的法制措施的健全严密化273
(一)司法外部法制监督制约措施的健全严密化274
(二)司法内部法制监督制约措施的健全严密化277
五、司法队伍的高素质化与职业化278
(一)司法官的精英化280
(二)司法官的职业化281
(三)司法官的中立化282
第九章 严密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284
一、“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285
(一)任何权力都有潜在的任性、扩张性和异化性的另一面285
(二)官员队伍是一支最容易受腐蚀最难统帅管理的队伍286
(三)治国之精要莫过于依靠民主法治力量从严控权治官287
二、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弊端与缺陷289
(一)未能形成健全严密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法制网络体系290
(二)行政监察和党纪检查都是将监督者置于被监督者的直接领导控制之下,从来都是监下不监上291
(三)对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没有纳入法制监督约束机制,国家权力机关和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一些党委负责人的营私舞弊行为无能为力292
(四)各级党委和国家机关的信访部门只是信访接待站和收发站,对民众的申诉、控诉、检举权利缺乏有效的法制保护支持手段292
(五)新闻舆论监督没有法制保障,未能普遍充分发挥作用,阻挠、殴打、陷害采访记者的事件时有发生293
(六)没有整合不同渠道不同系统不同方式的监督力量的统一有效的机制,形不成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295
三、全方位、多渠道、社会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制网络体系的构建295
(一)各权力监督子系统自身的改革与强化296
(二)平级式监督与层级式监督及其各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304
(三)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的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监督制约308
第十章 掌握民主科学的现代领导管理方式方法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310
一、变专制独裁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为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310
(一)时代呼唤“以人为本”的领导管理理念310
(二)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312
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和意见、信息的全面沟通与充分交流314
(一)只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做到心明眼亮、高瞻远瞩314
(二)意见、信息的全面沟通和充分交流是现代领导管理的基础315
(三)领导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沟通交流技巧316
三、变以权控制为以德服人、以诚取信、以公树威、以情感人320
(一)以德服人320
(二)以诚取信321
(三)以公树威322
(四)以情感人322
四、变只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兼顾和双赢323
(一)组织中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客观存在324
(二)激励务实之基本要领326
(三)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要求328
(四)关心下属和员工个人困苦,解除其后顾之忧328
五、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有机组合与优势互补329
(一)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异同点330
(二)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有机组合、优势互补与“外脑”的作用331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制度建设335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用人才的根本原则与新的标准335
一、治国之本,唯在得人335
(一)人才是一切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335
(二)依法治国的决定因素依然是人才337
(三)保证社会人才资源全面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创建新型的人才机制和制度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339
二、法治国家与人治国家在选用人才的方式方法上的原则区别340
(一)“赛马”与“相马”的区别340
(二)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与讲究门第、论资排辈的区别342
(三)“阳光纳贤”式的“明箱操作”与神秘封闭式的“暗箱操作”的区别344
(四)堂堂正正的毛遂自荐与暗中投机钻营、贿买官职的区别345
(五)为民兴利除弊的权力观与养尊处优、光宗耀祖、荫蔽亲属后代的权力观的区别347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用人才的新标准349
(一)新的政治标准350
(二)对“才”的新的共同性标准要求351
(三)心理品质标准354
第十二章 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法治国家最根本的用人之道357
一、中国传统的国家选人用人机制的四大弊端与“泥鳅充龙”现象的透析357
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人才资源开发总体战略中的“龙头工程”360
(一)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是国家选人用人机制的竞争360
(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人才资源开发总体战略中的“龙头工程”361
三、防止组织人事权力的个人政治资本化,是创建新型的国家选人用人机制必须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363
四、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党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选用机制,是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措施365
(一)国家用人,关键在于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365
(二)“陈仕松现象”的反思369
(三)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党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选用机制,是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措施371
五、依靠民主力量和法治手段严格监督管理好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治党治国的关键377
(一)监督管理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民主法制措施的健全严密化379
(二)党政领导者用人失察和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与引咎辞职制度的建立健全380
第十三章 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内容382
一、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382
(一)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事关兴国安邦和社会发展382
(二)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384
(三)现代公务员管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386
(四)我国与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的主要差距389
二、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型干部人事制度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活力型干部人事制度391
(一)领导职务能升能降、能上能下,是活力型干部人事制度的基本要求391
(二)领导职务能升能降、能上能下,干部能进能出,是保持和提高干部队伍开拓进取锐气,促进事业繁荣发展的最根本的组织措施392
三、变重在监督制裁的消极型人事管理方式为重在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积极型人事管理方式393
(一)借鉴西方国家“功绩主义”原则,坚持以实绩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394
(二)坚持适才适用原则,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95
(三)信任人、尊重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艺术395
(四)赏罚分明,权责利相统一,实现激励鞭策方式科学化规范化396
四、变索取式使用为使用与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相结合397
(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培训制度,创建中国特色的干部继续教育制度397
(二)健全完善培训机构与设施,保证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开展400
五、建立健全外向型的人才吸纳机制与人才安全保障机制400
第四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407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完成的思想观念解放更新任务407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407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407
(二)法治文化的功能作用408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410
二、消除中国传统人治文化的残余势力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矛盾冲突是首要的思想观念解放更新任务412
(一)“三纲五常”、个人专制独裁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及其在民众中造成的迷信“清官”、“好皇帝”和畏官畏权势的驯服意识与人民主权原则的矛盾冲突413
(二)贵贱尊卑有序、等级特权思想观念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统一原则的矛盾冲突414
(三)做官当老爷、颐指气使、强制命令的领导管理理念及其传统作风与民主型参与式法制化的领导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矛盾冲突415
(四)“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思想观念和家长作风与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原则要求的矛盾冲突416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417
(一)使人民主权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成为全民普遍牢固的思想信念和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神圣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417
(二)使全民普遍树立权利义务观念,养成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觉悟和良好习惯,文明有序地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420
(三)使繁荣发达的法律教育研究事业保证先进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指导,保证全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保证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全面需要422
第十五章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424
一、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性任务424
二、国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428
(一)对法律本身的认识了解逐步理性化,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盲区”、误解与模糊性428
(二)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在逐渐开化提高,但其开化发展水准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429
(三)诉讼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畏诉轻诉厌诉心理432
(四)法盲多于文盲,法治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觉悟和习惯尚未普遍养成433
三、只有把法律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法治才能成为社会现实433
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战略措施437
(一)历次普法教育经验教训的基本回顾437
(二)弘扬四个五年普法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全面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而奋斗439
第十六章 繁荣发展法学教育研究事业,保障依法治国的人才需要和科学理论指导443
一、法学教育研究事业不能适应依法治国需要的现状分析444
(一)法学教育事业的不适应性444
(二)法学研究事业的不适应性450
二、大力发展和普及法学教育事业,保障依法治国人才的需要452
(一)扩大高等法学教育的招生数量,同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452
(二)为高等法学教育选择正确的模式453
(三)构筑法学教育的科学阶次455
(四)充实法学教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发掘和利用法学教育资源458
三、繁荣发展法学和法治研究事业,保障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指导459
(一)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加强对法治国家建设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459
(二)他山之石应慎用461
(三)开展多渠道的法学研究工作461
第十七章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464
一、法治必须要有现代精神文明作保障464
(一)良好的国民政治素质是依法治国的思想保证464
(二)良好的国民道德素质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65
(三)良好的国民科技文化知识修养是依法治国的智能保证465
二、对国民素质整体状况的分析466
(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富于正义精神和开拓创造精神的民族466
(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普遍激发民族精神、开发民智的工作任重道远467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470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471
热门推荐
- 2615646.html
- 2818515.html
- 3631716.html
- 908848.html
- 3576413.html
- 1270463.html
- 2822917.html
- 26153.html
- 334004.html
- 3594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7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1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72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1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24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6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6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2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2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