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 华梅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0721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161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舆服志》的概念与记述形式3

1.舆服与《舆服志》4

2.《舆服志》文本体现的统治意旨4

3.“隔代修史”与《舆服志》的认知偏差5

二、《舆服志》的起始与历代沿革6

1.《舆服志》的产生需求6

2.《舆服志》的修正依据16

3.《舆服志》的细化走向23

4.《舆服志》所反映的中国文化态势25

三、《舆服志》在中国等级制度中的符号标示28

1.以数字为符号标示29

2.以形状、尺度为符号标示30

3.以质料价值为符号标示31

4.基于控制论的符号标示33

5.基于文化的符号标示36

6.符号标示的综合运用40

四、《舆服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0

1.祭天祀地——对大自然的敬畏41

2.拜陵谒庙——对祖先的期盼43

3.蒐狩遣将——对武力的倚重45

4.籍田亲蚕——对衣食的依赖46

5.季斋燕居——对完美的渴望47

第一章 《后汉书·舆服志》研究49

一、东汉与《后汉书·舆服志》49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52

1.礼制思想是东汉舆服制度确立的依据52

2.秦与西汉舆服制度对东汉的影响57

3.汉明帝确立礼制的主导地位59

4.遵循周制的东汉车马仪仗61

5.相对成熟的冕服之制70

6.渐趋完善的组绶与佩玉模式75

7.礼制下的女性礼服规定79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82

1.经济复苏对舆服制度的促进83

2.以襄邑为中心的丝织业模式85

3.皇室对蚕桑业的重视态度87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89

1.儒家礼仪是东汉舆服制度形成的文化根源90

2.《后汉书》首创《舆服志》的文化基础94

第二章 《晋书·舆服志》研究97

一、晋代与《晋书·舆服志》97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99

1.混乱局面下统治者不拘服制99

2.曹魏政权对舆服的使用和修改101

3.西晋初期重修舆服制度102

4.西晋后期与东晋初期的舆服执行状况104

5.完善的卤簿记录105

6.严谨的职官服制125

7.重臣剑履上殿的礼遇130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133

1.经济困境中帝王率先节俭134

2.士族门阀骄奢淫逸136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139

1.从儒学危机到服色之争139

2.玄学代儒导致着装观念改变144

3.东晋时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148

4.纷繁涌现的奇装异服155

第三章 《南齐书·舆服志》研究157

一、南齐与《南齐书·舆服志》157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158

1.南齐舆服制度建设159

2.何佟之对南齐舆服的贡献163

3.私蓄仪仗风气日盛165

4.寒门新贵低调车服167

5.东昏侯的奢靡排场169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171

1.南齐早期的戒奢令171

2.南北并进的丝织业174

3.祖冲之恢复指南车的意义175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176

1.王融欲借服制乱北魏176

2.魏孝文帝的汉化之路179

3.汉族车文化影响鲜卑政权181

4.佛教思想对南朝服饰的浸润182

5.胡汉舆服文化的双向交流183

第四章 《旧唐书·舆服志》研究185

一、唐代与《旧唐书·舆服志》185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187

1.君主专制下遵古重今的礼服规定187

2.车辂向骑乘方式的转变194

3.官服形制的继承与改革202

4.服色章纹的体系建制与强化209

5.佩鱼制度的政治意味213

6.裤褶通行与戎装精美218

7.服饰赏赐渐为常规化222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227

1.蓬勃发展的纺织业227

2.日益精湛的车辆制造技术232

3.富庶大唐导致衣着华贵234

4.商人服饰受限以及应对行为236

5.厚葬之风映射豪奢238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240

1.开放理念带来胡服盛行240

2.兼容魄力促成女着男装243

第五章 《新唐书·车服志》研究247

一、《新唐书·车服志》的修撰背景247

二、《新唐书·车服志》与《旧唐书·舆服志》编撰理念的差异248

1.“两唐书”编纂指导思想不同248

2.“两唐书”史料各有千秋249

3.《新唐书》儒家正统印痕更重249

4.《新唐书》文字简练但有所欠缺250

三、《新唐书·车服志》内容特色251

1.宫殿宅舍营造有规251

2.车马制度侧重于马252

3.赐服与舞衣255

4.异邦色彩的“??七事”257

5.文宗提出服饰禁令259

四、《新唐书·车服志》的研究价值260

第六章 《宋史·舆服志》研究263

一、宋代与《宋史·舆服志》263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266

1.冕服、朝服依唐基础有所改动266

2.冕旒定级制度森严271

3.銙带与佩鱼、执笏278

4.规整提升乘舆制度284

5.从大裘冕看党派争议288

6.宋廷对契丹服饰的禁令291

7.宋金双方的“易服”与“禁服”294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296

1.棉麻的种植、纺织及应用296

2.巨大社会需求促使丝织业迅猛发展299

3.经济提速推动制车技术进步303

4.物质基础决定俭奢之风306

5.商品经济导致僭越日盛313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317

1.重文抑武引发儒雅审美倾向317

2.不同民族政权并立促进舆服多元320

第七章 《金史·舆服志》研究323

一、金代与《金史·舆服志》323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326

1.金制舆服沿袭宋辽327

2.金王朝确立冠服制度328

3.从无到有的车马仪仗332

4.衣服通制下的金人常服333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335

1.游牧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化335

2.金人车辆与服饰制作技术的改进337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339

1.遵礼崇儒是舆服汉化的本源339

2.女真与汉的民族文化交融341

第八章 《元史·舆服志》研究344

一、元代与《元史·舆服志》344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346

1.“二元制”造成舆服复杂多变346

2.依汉法建立的舆服等级349

3.保留国俗的质孙宴服351

4.衮冕、质孙并存的衣冠形制354

5.兼顾前代与当朝的乘辂设置359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363

1.金锦盛行催发丝织加金技术364

2.毛皮产业依然强劲367

3.金属业发达保证舆服饰件368

4.重视工匠与加强管理370

5.外来贡品丰富了物质品类375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376

1.蒙古舆服中浓郁的草原色彩376

2.统治者对理学主动接受388

第九章 《明史·舆服志》研究393

一、明代与《明史·舆服志》393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394

1.全面禁胡同时又承元制394

2.太祖“诏复衣冠如唐制”396

3.士人巾服受到重视404

4.永乐年间细化舆服407

5.成祖提升宦官衣装品级409

6.嘉靖年间屡易车旗服御411

7.燕居服饰也要归“礼”415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418

1.明初的“惠农”措施418

2.朱元璋提倡舆服节俭420

3.“惠商”政策带动手工业发展426

4.工商士者竞尚新巧429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433

1.以“程朱理学”强化礼制433

2.终成汉文化集大成者438

第十章 《清史稿·舆服志》研究444

一、清代与《清史稿·舆服志》444

二、政治制度在《舆服志》中的体现447

1.努尔哈赤草创级别服饰447

2.皇太极使服制臻于完备451

3.《服色肩舆永例》成为舆服制度蓝本456

4.服制主调依满族传统461

5.康乾盛世服制严格463

6.车马仪仗浩繁严密466

7.五辂之制与骑马、坐轿472

三、经济态势在《舆服志》中的反映480

1.官营织造局领军纺织业480

2.民营手工业助推经济繁荣483

四、文化理念对舆服制度的影响488

1.满汉文化的纠结488

2.潜隐的崇佛意识492

结语495

一、“二十五史”中《舆服志》所占比重496

二、历代《舆服志》的共性501

1.开篇即追溯到黄帝501

2.圣人之说较为常见502

3.孔子“殷辂”、“周冕”为之定调504

4.“五经四书”成为理论依据505

5.秦制舆服被普遍认可507

三、历代《舆服志》的个性508

四、进一步研究《舆服志》的设想与思考513

后记515

热门推荐